「幸福的人用童年來治癒一生,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這句話引起很多人的共鳴,一個人的童年對人一生的影響有多大,有經歷的人深有體會。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童年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的行為語言直接影響著孩子一生的發展。
懂教育的父母,在孩子從小遇到困難挫折時,多的是關懷和鼓勵,這樣的孩子從小自信幸福,長大後也懂得經營自己的人生;不懂教育的父母,讓孩子每次遇到困難時,想到父母就覺得害怕,這樣的孩子從小自卑,長大後也容易受傷,無法幸福。
前幾天,閨蜜去老家玩,碰到小時候的同學阿蕊,被邀請進去坐了坐。
一進屋,就看到一個七八歲的小姑娘在一旁畫畫。閨蜜走近一看,只見她正在畫一朵牡丹。看著栩栩如生的牡丹,於是閨蜜誇她「小姑娘畫的真漂亮,好好發展,以後肯定是個厲害的小畫家。」
小姑娘聽著閨蜜的誇獎,靦腆的一笑,也沒多說什麼。
一旁的同學阿蕊卻說:「你還誇她呢,其他方面一點都沒突出的,也不知道以後能幹啥。」
閨蜜一聽,這是謙虛話吧,於是趕緊接著說:「孩子還小,其他可以慢慢來,別太嚴格了,再說就這畫技已經甩了別人一大截了。」
沒想到,她聽完閨蜜的話,反而對著小姑娘吼了一句:「還畫什麼畫,沒看到客人來了嗎,還不收拾收拾進屋去。」
小姑娘頓時嚇了一跳,神情也既委屈又害怕,但面對她母親的臉色,也只是乖乖的進屋去了。
看著眼前的一幕,閨蜜很尷尬,想找藉口溜掉,卻被阿蕊硬是阻攔了下來。無奈,她只能又留了下來。
結果,她剛坐下,小姑娘就低著頭端了一盤水果出來,看著她哭過的眼睛,同學阿蕊又叨叨了幾句,這次閨蜜只能勸小姑娘。小姑娘卻只是說:「本來我就啥也不會,沒啥大不了的。」
那一刻,閨蜜看著這個謙卑的孩子,特別心疼。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過,每個人都有自卑,自卑伴隨著每個人的一生。
大多數人長大後的自卑感,大多都與從小的經歷有關,他們在童年時期經歷的一切,都會一點點的刻印在心底,然後至長大後。
其實,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多半也會不幸福,這一切多多少少都與小時候父母做過的這些「小事」有關。
1. 父母不守承諾
有時候,給一個希望又讓他失望,這是最傷害人的做法,這種行為對孩子也同樣有作用。很多父母總覺得,不就是一個承諾嗎,能有什麼影響。
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最能打擊孩子的積極性,破壞掉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信任感。也會使得孩子對父母的愛產生懷疑,逐漸失去安全感。
有句話說的好,給不起承諾,就不要輕易許諾給他人。答應孩子的事情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失信,就是對孩子身心最大的傷害。會使得孩子對父母失去信心,也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懷疑。
2. 父母感情不協調
總有人認為,小孩子不懂事不記事,家長之間發生什麼,他們都不會有什麼感覺。但事實上,孩子對人的感情最為敏感,他們可能當時不懂得那些感情,但會將那種感受記在心上。
父母之間經常吵架或者打架,都會給孩子心靈上造成嚴重的傷害,讓孩子對父母失去漸漸地失去信任感,也對別人不再產生信任感。這樣長大的孩子,不僅性格自卑,婚姻觀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3. 經常被父母否定
社會上有這樣一個說法,那就是一個人被否定或者被打擊的次數多了,慢慢就會覺得自己可能真的很弱,開始否定自我,最後越來越不敢相信自己。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中,只有20%的語言是積極和充滿鼓勵的。
這就說明大多數的父母,在於孩子的教育中,總是給予孩子「差評」,不曾想,這樣的行為自己尚且都覺得有些難接受,更別說身心還在成長中的孩子。
人人生而自卑,有的孩子在成長中走出自卑,幸福一生;而有的孩子在成長中走進自卑,從此一生都在掙扎。
80%的父母,都可能做了傷害孩子的事情,你覺得你有做過傷害孩子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