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雙語環境中提升自己的英語?
作者:Emily黃螢雪 徐陽 馮瓊瓊
責編:Emily黃螢雪 徐陽 馮瓊瓊
美編:Emily黃螢雪
在此篇文章中,
三位老師僅以個人經歷為大家帶來一點思考。
國際學校或是雙語學校,工作語言往往都是英語,開大會是英語,發郵件是英語,日常同事的交流有時候還是英語。當然,可以寄希望於非中國籍老師學會中文,但是,這個過程會更加漫長……
作為對個人未來充滿期待的教師,自如熟練地使用英語來應對工作、理解英語文化中的差異以及通過英語來促進專業成長,都指向了一點,即英語是我們的必備技能之一,因而,提升英語這件事需要提上日程啦!
經過努力,老師們正在不同程度和層面上實現以上目標的過程中,像Emily老師已經能夠用英語給老師開會,在工作坊中用英語做一小時的分享了。那麼這個過程中,老師們都做了哪些努力呢?這一點說出來,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我們做成某件事,往往因為突破了舒適圈;我們做不出某件事,往往因為太享受此刻的舒服了。
當我們跨出遠離舒適圈的一步後,內心多數時候都處於搖擺、猶豫的狀態。這種狀態下,一句積極肯定的回應,會堅定邁離舒適圈的決心。
比如說:
當看懂或聽懂大段英文後,下意識誇讚自己,並鼓勵自己繼續努力;
多開口嘗試與對方用英語進行問答或交流,如果交流順暢,則獲得了肯定;
直接向朋友(益友)問詢是否有進步,作為好朋友一定都會說出正面積極的話的;
作為語言老師,我們可以將語言的技能分為口頭和書面的接受、表達與交流技能,這其中涵蓋了輸入和輸出相結合的過程。
我們在工作的環境裡,角色定位必然是工作者,但同時這裡也是我們作為二語學習者的學習環境,且學習機會無處不在,大家友好而又機會多多。興趣、動力、需求,再配合「走出舒適圈」的意識和秘訣,我們就可以開始行動啦!
依託學校平臺,會得到極多參與到英文會議的機會,無論是校內的,還是校際間或地區性的國際大型會議。這裡的會議指的是長達1-3天的會議,而非校內傳達信息的例會。此類英文會議,考慮多語種人群的需要,演講者都會適度放慢語速。而且,演講的內容均為教育相關,作為教育圈中的人,詞語的復現率很高,更易日後掌握這些詞語。初次參加的老師,也無需過度擔心,因為此類會議通常會下發講義,邊看講義邊聆聽,不僅有助理解,更是能夠留下日後研讀。
參加英語的工作坊,在研讀資料、思考反思,分享觀點,表達交流時英語的能力同樣會獲得較大的鍛鍊和提高。
參加跨學科(不同學科的授課語言不同)的學習小組,利用一起學習知識、促進教學的機會,同樣是努力讓自己先閱讀大量資料,然後在完成各自的學習任務或共同的小組任務中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之後再通過小組分享、討論來完成口頭表達和交流,最後在自我反思和記錄中總結過程中的成長和進步。
如果時間和精力及機會允許,聽同學科、跨語言的老師的課,聽講、做筆記、課後閱讀和反思,以同事的角色來促成教學上的分享及交流,以學習者的身份強化在學科領域內對更多相關的術語和表達的把握。
將自己逼上梁山,報一些英文作為輸出語言的演講,自己作為演講者來講,這其中可以刻意背誦一些比較容易使用的英文語句,或者專業術語等。
閱讀或朗讀學校的官方信息,讀校長信,讀同事之間的往來郵件,然後在寫郵件時可以照著外國老師的郵件進行仿寫;另外,如果時間和精力允許,在初步寫郵件時可以先少使用翻譯工具,直接鍛鍊英語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過後再去檢查或修正。進階攻略:參加日常英語會議時擔任會議記錄,會是一次「難得」的英語聽力考驗,此時會集中精力、無法分散注意力並適應各種口音和聚焦各種話題及相關話題的詞語和表達,雖然一場會議下來非常耗費精力,但是也是非常好的鍛鍊以及富有成就感的收穫。
這裡分享一些自己喜歡的「積少成多」「日積跬步」的英語學習小方法。
培養英語小習慣:與學生一起完成一個21天習慣養成的任務,比如徐老師的小習慣即是每天英語聽力練習30分鐘,並進行白天的輸出練習,比如口語交流或書面交流。也可以和學生共讀一本英文書,相互督促和交流。
在學校裡聽到英文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我們要把握住機會,有意識地聽外國同事之間的交流,聽他們的用詞、俚語等,如果遇到有意識地為二語使用者進行解釋和說明的同事就更好啦,他們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些慣用語及文化。
聽到、看到俚語、俗語或是格言時,記錄下來,即刻使用。正確使用後對於自信心的提升是巨大的。
帶著決心和秘訣,接下來看看實踐。
很多老師可能和馮老師的經歷類似:
小時候的英語學習環境太差,所以成人之後的英語能力是啞巴英語狀態,不能交流,但能做題,不能聽懂,但能用中文講解英文語法,不能寫,但能讀,聽-說-讀-寫發展很不平衡。
剛進入雙語工作環境的時候,馮老師非常抓狂,開會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聽懂了,每天十幾封英文郵件等著看和回復。
開會的時候,馮老師一定會緊緊地挨著中英雙語很好的老師坐,然後碰到不確定的時候,就趕緊逮著身邊的老師請教,或者在會後請教同事們,收集會議信息,以防有什麼重要的工作被遺漏。
那時候,馮老師和Emily黃老師的教室相鄰,馮老師經常拿著電腦到Emily黃老師的教室去請求幫助,主要就是用英文回覆郵件。如果Emily黃老師不在教室,馮老師會抱著電腦,走過拐角,去徐老師的教室請求幫助。
在Emily 黃老師正面積極的鼓勵下,在徐老師對馮老師的進步的肯定下,馮老師對自己的英語也越來越有自信了。
馮老師回憶了一下這三年的英文工作道路,我由一個戰戰兢兢的英文使用者,到一個「我可以」心態的英文使用者,有幾個小體會貼合和證明了上面Emily黃老師和徐老師總結歸納的方法。
在一個雙語多文化工作環境內,不同語言和文化的人一起工作交流,一定會有意見不統一的時候,這個時候,其實是最能夠提升英文的機會。
馮老師就在一次這樣的三方合作中,為了令兩方英文母語的老師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思路和角度,反反覆覆地跟對方溝通和開會,最終讓對方從對我的不理解到接受和讚賞。
後來一有這樣的情況,馮老師就會更為積極主動地去溝通和交流。因為母語使用者對二語作用者的使用水平有一個認知,而在有意見不統一的時候,更會考慮是否是語言的使用不準確而導致的,所以,在溝通的時候,會一個詞一個詞地來詢問,以確認雙方的意見不統一是否是由於二語使用者詞語的理解有誤,這個時候,作為一個二語使用者,你會逐漸明白你不是很確定的詞語,在母語使用者那裡,是用在什麼語境下合適,什麼語境下是不合適的。
而這個過程中,你因為想要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和立場,達成雙贏,也根本不會在乎自己的表達是否不完美,不會因為對英語的不自信而阻礙自己開口的意願。
這個Emily黃老師和徐老師也已經概括出來了,馮老師就用自己的事例來說明。
馮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提升學生的多媒體信息素養,會給學生安排使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任務。
但是馮老師並不具備教授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知識,所以會找一位教育科技部門的外教老師合作,共同幫助學生完成。
在這個合作過程中,因為我們的任務是清楚而一致的,整體語境是自己熟悉的,會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詞彙和句型是自己熟悉的,而另百分之三十的詞彙和句型,就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由外教老師來幫助自己獲得和練習,又是一舉多得啦!
三位老師的小分享,小總結,小反思,希望能夠給大家帶去一些啟發,無論是多小的目標,如果能夠從意識上、行動上推進到實踐中,就一定會有收穫和成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