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懷抱。當時的澳門,「治安不靖」,一切尚還處於亟需整頓的狀態。「正式回歸之後,特區政府做了很大的努力整頓治安問題,為澳門發展旅遊業創造條件。」文綺華說。
2002年,賭場正式開放,澳門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旅客來澳門旅遊;2003年,內地正式開放自由行,澳門的個人遊板塊開始飛速發展。
據了解,澳門自1999年回歸以來,旅遊業持續發展,旅客人次及人均消費不斷上升,對經濟貢獻亦不斷增多。直至2018年,訪澳旅客人次達3580萬人次,按年上升9.8%,較1999年大增381%;旅客人均消費亦有同樣趨勢,於2018年上升至澳門元1946元,比回歸時的澳門元1373元上升41.7%。據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旅遊增加值佔澳門整體行業增加值總額的比例達48.4%,較2016年增加2.6個百分點,旅遊業逐漸為澳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與此同時,澳門的旅遊業也開始面臨一些發展瓶頸,其中尤其是土地面積與周邊國家地區的旅遊業,為澳門帶來了些許壓力;過多的遊客量,也或多或少影響了本地居民的生活。
對此,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局長文綺華在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時,便提到,未來的澳門將需要智慧旅遊,「在有效提升旅遊質量的同時,盡力減少大量人流對市民及景區的影響」。他也強調,隨著澳門機場等一系列基建設施的完善,澳門的旅遊業依然未來可期。
配合「智慧城市」發展智慧旅遊
「目前,旅遊局正在配合特區政府的『智慧城市』發展策略,有序開展多個智能旅遊項目。」據文綺華介紹,今年3月,澳門旅遊局推出了「旅遊信息交換平臺」「旅客洞察應用」及「智能客流應用」三個項目,通過算法,預測各監測景點不同時間區間的人流密度,讓市民、旅客及旅遊業界知悉景點人流預測狀況,適時安排行程等。
「我們近期還會在社交平臺推出以人工智慧結合傳統客戶服務方式的聊天機械人,以廣東話、普通話或英語回答景點信息,旅遊快訊活動訊息、來往景點的巴士信息,天氣預測等問題。」文綺華表示,未來還會結合人工智慧技術及開放數據信息,發展智能行程規劃功能;以物聯網(IOT)設備收集人流統計數據的計劃,進一步優化智能客流應用分析和預測模型。
對於未來的智慧旅遊,文琦華深表期待:「隨著智慧旅遊應用不斷的深化,將在有效提升旅遊質量的同時,盡力減少大量人流對市民及景區的影響。」
一系列基建設施還在路上
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以來,旅遊的蓬勃發展有目共睹。文琦華稱,澳門旅遊業的發展,一定是離不開大灣區的一系列跨境基建設施的。從2017年啟用的凼仔客運碼頭、2018年開通的港珠澳大橋以及未來澳門國際機場的擴建等,均可以加強澳門與外地和周邊地區的連接,提高可達性。
「就拿港珠澳大橋來說,它是全球最長的橋隧組合跨海信道,是世上少有的大型工程,自身已具一定吸引力,成為大灣區旅遊產品之一。」文琦華介紹,根據統計暨普查局的最新資料,港珠澳大橋從,2018年10月24日開通,開通至2019年9月,共錄得超過535萬(5,350,015)人次旅客經大橋訪澳,現成為澳門第二大入境口岸。「而澳門蓮花口岸也預計於2019年底搬遷至橫琴,未來的蓮花口岸啟用初期將採用「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模式,方便澳門居民在橫琴的投資、工作和生活,讓澳門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未來,借著廣珠城際延長線將與澳門輕軌在橫琴口岸站實現換乘,可帶動區內人流互動,拉近距離,方便區內人員往來。」文琦華稱。
除此之外,為促進澳門旅遊業發展,一系列基建設施都還在路上。其中,文琦華尤其提到,2020年對於澳門來說,將是重要的一年:2020年澳門預計完成青茂口岸(「粵澳新通道」)建設,2020年下半年完成澳門國際機場擴建的建設、評估方案等,屆時向中央政府正式上報填海申請。「這些對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都能起到積極作用,並讓澳門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上新城區和各個新旅遊景點的發展,以及多元旅遊產品的提供,這些新增的遊覽空間和產品供應,將有助分散旅客至澳門不同地區,促進城市各區的平衡發展,澳門旅遊承載力將逐步提升。」
澳門旅遊業也需要多元化
但文綺華也坦言,澳門的旅遊業發展同時也面臨一些發展瓶頸,如:澳門的面積較小,可利用和可開發的土地和自然資源以及城市承載力及旅遊基礎設施有限;同時還會受到周邊國家和地區旅遊業的競爭壓力。「本地居民對旅遊快速增長所引致的問題存在不滿。」
「我們會積極配合中央政府『一帶一路』倡議,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的策略,增加澳門旅遊業的優勢,並因應港珠澳大橋的落成,加速區域旅遊發展」,談到澳門旅遊業的未來前景時也非常期待,隨著,文綺華表示很有信心。她認為,澳門具有特色文化背景,並且在藝術、海事、歷史等文化遺產景點中蘊藏巨大的開發潛力。同時,澳門旅遊局會充分利用博彩業收入以支持其他旅遊產品及項目的發展。
文綺華還向記者強調兩大重點:旅遊產品多元化及客源市場多元化。「除了秉持旅遊業多元化為發展核心外,並推動休閒旅遊、文化旅遊、小區旅遊、節慶旅遊、購物旅遊及商務旅遊等產品的發展」,澳門旅遊局希望在這兩大方面能夠吸引更多國際旅客來澳門,達到旅遊產品和客源市場多元化的目標。「務求以不同元素吸引更多旅客來澳並延長逗留時間」,文綺華說道。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程依倫、馮秋瑜、羅嘉妮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馮秋瑜、程依倫(除署名外)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馮秋瑜、程依倫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蔡凌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