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專家:設立抗戰紀念日助兩岸抓住國際話語權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臺專家:設立抗戰紀念日助兩岸抓住國際話語權

  原標題:抗戰紀念日的設立提醒兩岸民眾勿忘歷史面對未來

  2月27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兩個決定」,將每年的9月3日設立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對於設立這兩個紀念日的做法,臺灣主流輿論紛紛給予正面評價,認為這有利於兩岸一起還原歷史記憶,凝聚力量,共同面向未來。

  1945年9月3日,日本天皇和政府代表在東京灣的美軍艦艇上,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遞交投降書,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終結,當時,中國執政的國民黨政府隨即規定「9月3日為抗戰勝利日」。臺灣著名軍事評論員張友驊表示,此次,大陸將9月3日設為抗戰勝利紀念日,是符合史實、有利於兩岸共同紀念抗戰歷史的做法。「我們講9月3號在蔣介石時代的時候,已經設定叫做抗戰勝利紀念日,也是國府軍隊的軍人節。所以,每一年的9月3號,臺灣地區歷任領導人在這一天都要進忠烈祠,向陣亡的國軍將士們鞠躬致哀。從這個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就是臺灣到現在都在實施這個傳統。在臺灣上一任的陳水扁時代就把它叫做終戰紀念日,這種不倫不類的說法當然引起臺灣內部有沒有去蔣化、去中國化的疑慮。現在,馬英九是希望要恢復抗戰紀念日的說法,他把這個列為是國民黨對中國做的一個最大的貢獻。」

  臺灣被日本佔據的50年間,抗日運動從未中斷。據史料顯示,臺胞為此犧牲的人數多達65萬人。應該說,臺灣抗日史也是中國人民抗戰史的一部分。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創會會長、臺中「霧峰林家」的後代林光輝表示,被日本人佔領50年是臺灣的切膚之痛。大陸增設兩個抗日紀念日,就是要以史為鑑,讓兩岸中國人銘記被侵略的歷史,以此凝聚更大的力量。

  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張亞中教授表示,兩岸都是一家人,要一起面對歷史。大陸政府此次提出紀念南京大屠殺及抗戰勝利的做法,值得肯定。臺灣當局應該積極地提供相關信息和歷史數據,讓兩岸一起還原歷史的記憶。

  臺北大學教授、評論員鄭又平表示,設立這兩個紀念日,不僅是提醒中國人不要忘本,也是讓日本人民、世界人民更了解這段歷史。鄭又平說,日本社會對中國設立兩個紀念日心態複雜,日本有輿論稱,「中方要轉向敵視日本整體的政策,中日關係將會因此陷入整體惡化」。對此,鄭又平說,「這樣的一個做法在日本人心中之所以會提出疑慮的觀點,實在跟日本他們自己內部右翼政治分子重新挑起了軍國主義的幽魂是有關係的。其實,日本在過去幾十年裡面,我們也看得到,他們不斷扭曲歷史。所有這些歷史觀,其實嚴重扭曲日本下一代年輕人心中他們所認知到的戰爭形象。」

  以國家立法的形式將對本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時刻確定為特定的國家紀念日,既是一種國際慣例,同時昭示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並以此開創美好未來的決心和勇氣。鄭又平說,「今天,中國以立法形式明定了抗戰勝利紀念日以及南京大屠殺的公祭日,其實它的意義完全不是針對日本有任何的敵視態度。反過來我們必須說,今天這是一個國家民族面對自己的過去,能夠重新回憶,因為能夠回憶,能夠記住,這樣子才有可能不要重蹈過去歷史的悲劇。我們今天這樣子做,除了是提醒我們自己中華民族過去我們的苦難經驗,更重要的是在歷史的正確點上,我們必須站穩,而且要抓住國際話語權。(記者 關遠芳、馬曉葉)

相關焦點

  • 紀念抗戰勝利 兩岸四地聯動
    (資料照片)  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把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把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曾被捲入二戰、經歷三年零八個月黑暗時期的香港對此很是關注,香港二次世界大戰退役軍人會會長蔡彼得稱「感到安慰」。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澳門地區和統會會長劉藝良說,將歷史事件節點確定為紀念日,是通行的國際慣例,中國政府這樣做也符合國際慣例。
  • 羅援:兩岸應攜手共衛祖權
    近日,我參加了在香港舉辦的《中山黃埔兩岸情論壇》,以下為我在論壇上的發言 :  我作為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在2011年的政協提案是《建議設立中華民族英烈紀念日》。我所界定的英烈,不僅包括共產黨的英雄,還包括國民黨的抗戰英雄,以及無數為國捐軀的愛國仁人志士。
  • 抗戰勝利紀念日為何定在9.3
    今天(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官方紀念日。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為何將9月3日定為全國性的紀念日。Japan's announcement of surrender actually happened on August 15th, 1945.
  • 為何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 9月3日是抗戰勝利紀念日
    昨天(25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舉行全體會議,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決定草案、關於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草案。上述相關草案,擬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並擬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在每年12月13日舉行國家公祭活動。在這兩個特殊的日期背後有怎樣的歷史?
  • 九江實驗中學開展「抗戰勝利紀念日」主題團日活動
    中午,九江實驗中學團委組織全體團員開展了「抗戰勝利紀念日」主題團日活動。活動中,主持人向團員們介紹了抗戰勝利紀念日設立的背景、立法意義和設立的意義,並組織同學們觀看了「中國人民抗戰史」和「正義必勝」紀念專題視頻,重溫歷史,勿忘國恥,增強團員們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
  • "七七"紀念日卻用日文發推,臺灣某人其心可誅!
    唯有民進黨當局裝作什麼都沒發生,取消了過去逢五逢十周年都會辦的「七七抗戰」紀念展。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全天對「七七」隻字不提,還以日文發了一則慰問日本水災的推特。7月7日當天,臺當局沒有舉辦任何與「七七事變」有關的活動,僅防務部門推出名為「不同的時代、不變的承擔」的形象廣告,由官員發在社交媒體上,片中寥寥數語,帶過80年前「國軍」吹響抗戰序曲的歷史。顯然,這支廣告僅是臺防務部門義務性地給臺軍打打氣,無關民族大義宏旨。而過去每逢五周年和十周年都會舉辦的「七七抗戰」紀念展,今年被取消了。
  • 中國抗戰勝利紀念日——讓歷史照亮人類的明天
    活動開始前,習近平等與參加儀式的抗戰老戰士和老同志、抗戰烈士親屬、為抗戰勝利作出貢獻的國際友人遺屬代表親切會面。今年2月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作出決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根據決定,每年這一天國家舉行紀念活動。
  • 兩岸青年成2017滬臺交流「中流砥柱」
    2017年度滬臺交流十大新聞中有一半涉及兩岸青年,分別是「we愛兩岸青年短片大賽精彩紛呈」、「滬臺青年開展『體驗式交流』,『普陀育菁計劃』培養臺灣人才」、「騎行京滬,兩岸青年共同領略祖國變遷」、「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大賽,吸引臺灣青年來滬創業」、「滬臺『海峽杯』籃球邀請賽鳴金收兵」。
  • 我國以立法形式確定9月3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即公布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了「八一五抗戰勝利紀念日」。1951年8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布通告,將抗戰勝利紀念日改定為9月3日。1999年9月18日國務院對《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進行修訂,延續了9月3日為抗戰勝利紀念日的規定。
  • 莆田獲批設立「海峽兩岸生技和醫療健康產業合作區」
    日前,莆田獲批設立「海峽兩岸生技和醫療健康產業合作區」,規劃打造一心、兩島、三組團,是全國首個生技和醫療健康類對臺經貿合作載體平臺  從一座城到一個合作區  東南網12月2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榮富 林劍波
  • 「中國三高」將唱響抗戰 聆聽「抗戰音樂盛宴」
    當晚,「中國三大男高音」戴玉強、魏松、莫華倫將在北京首都體育館主演《抗戰--中國三大男高音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音樂會》,用歌聲緬懷英勇獻身的抗戰先烈、紀念來之不易的偉大勝利。這場同時具有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大型音樂會是由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和三高文化藝術(北京)有限責任公司共同主辦的。
  • 潁泉區西湖小學開展「抗戰勝利紀念日」 主題教育活動
    為了讓全校師生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發奮學習,振興中華,潁泉區西湖小學全校師生開展了以「抗戰勝利紀念日」主題教育活動。「抗戰勝利紀念日」主題教育活動儀式於9月3日上午學校操場舉行。首先全校師生高唱國歌,拉開了紀念活動的序幕;國歌唱畢,全場肅立,全校師生一起向抗戰烈士默哀;接著由少先隊輔導員張老師講述了抗戰勝利的那段歷史,發起了「生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發奮學習,振興中華」的倡議;最後在全體師生的宣誓聲中結束了紀念活動。
  • 白城市洮北區青山鎮學校開展抗戰勝利紀念日主題教育活動
    勿忘國恥 強我中華青山鎮學校開展抗戰勝利紀念日主題教育活動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增強全校師生的愛國情懷,引導師生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20年9月3日,青山鎮學校開展抗戰勝利紀念日主題教育活動。本次活動共分為重溫國歌和主題教育演講兩個部分。
  • 銘記歷史 吾輩自強——白關中學開展抗戰勝利紀念日愛國主義教育
    紅網時刻株洲9月4日訊(通訊員 王瓊)9月3日,在第75個抗戰勝利紀念日到來之際,白關中學結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深入開展愛國主題教育。「抗戰勝利紀念日」主題教育儀式於當日大課間在操場拉開序幕,活動由校團委書記陳非凡主持。
  • 兩岸專家學者、企業創新通過微信群進行一帶一路研討
    、臺灣經濟日報主辦、臺灣華南金控、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財經協辦的《第四屆兩岸自由經貿論壇》和"一帶一路"框架下自貿試驗區與東協航運投資法律研討會"期間,大陸上海社科院部分專家學者對"海峽兩岸一帶一路研究交流中心"(微信群)表示很大興趣,加入微信群的有(但不限於下例)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國際金融研究室主任、國際金融貨幣研究中心主任、博導,周宇研究員;上海社科院應用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城市與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
  • 發揮國內外期刊平臺作用 增強國際話語權
    增強國際學術話語權是我國話語體系建設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此環節中,學術期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平臺作用。近年來,中國研究人員在SSCI和A&HCI上的發文量有所增加,但是影響力還遠遠不夠。如何發揮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作用,增強中國學術話語權,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成為現階段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關注的焦點。
  • 「八年抗戰與兩岸的歷史記憶」在臺灣世新大學舉行
    原標題:「八年抗戰與兩岸的歷史記憶」在臺灣世新大學舉行  新華網臺北6月9日電(記者何自力 李慧穎)9日在世新大學舉行的「八年抗戰與兩岸的歷史記憶」研討會,拉開了「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華廣臺灣行」活動的序幕。
  • 牢記歷史 勿忘國恥 東坡區大北街小學舉行抗戰勝利紀念日活動
    四川新聞網消息(吳俊潘 文/圖)9月3日,我們註定無法忘記的日子,她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是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民永遠銘記的日子。少先隊員們列隊為抗戰烈士獻上一朵親手製作的「抗戰勝利紀念花」 以此表達對革命先輩的懷念與追思,致敬那些為了建立新中國,前赴後繼,甘灑熱血的無數英烈。
  • 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 專家:提升硬實力和軟實力是根本
    然而,在國際局勢波譎雲詭的當下,這場戰爭不應被遺忘。抗戰勝利的意義是什麼?在當下,抗日戰爭的勝利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針對上述問題,人民網專訪了軍事專家徐焰,他表示,今天回顧抗日戰爭的最大啟示是,中華民族要崛起,硬實力和軟實力都要提升。
  • 「兩岸情·李莊行」 2019海峽兩岸李莊文化交流活動在宜賓舉辦
    (宜賓新聞網 李清凌 攝) 開幕式上,黃文濤宣讀了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批准在李莊古鎮設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批覆,希望相關單位認真做好基地規劃和建設工作,充分發掘和運用抗戰文化資源優勢,依託文化抗戰遺址等平臺,突出特色、主動作為,積極開展兩岸抗戰歷史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的抗戰精神,增強兩岸同胞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為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