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抗戰紀念日的設立提醒兩岸民眾勿忘歷史面對未來
2月27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兩個決定」,將每年的9月3日設立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對於設立這兩個紀念日的做法,臺灣主流輿論紛紛給予正面評價,認為這有利於兩岸一起還原歷史記憶,凝聚力量,共同面向未來。
1945年9月3日,日本天皇和政府代表在東京灣的美軍艦艇上,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遞交投降書,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終結,當時,中國執政的國民黨政府隨即規定「9月3日為抗戰勝利日」。臺灣著名軍事評論員張友驊表示,此次,大陸將9月3日設為抗戰勝利紀念日,是符合史實、有利於兩岸共同紀念抗戰歷史的做法。「我們講9月3號在蔣介石時代的時候,已經設定叫做抗戰勝利紀念日,也是國府軍隊的軍人節。所以,每一年的9月3號,臺灣地區歷任領導人在這一天都要進忠烈祠,向陣亡的國軍將士們鞠躬致哀。從這個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就是臺灣到現在都在實施這個傳統。在臺灣上一任的陳水扁時代就把它叫做終戰紀念日,這種不倫不類的說法當然引起臺灣內部有沒有去蔣化、去中國化的疑慮。現在,馬英九是希望要恢復抗戰紀念日的說法,他把這個列為是國民黨對中國做的一個最大的貢獻。」
臺灣被日本佔據的50年間,抗日運動從未中斷。據史料顯示,臺胞為此犧牲的人數多達65萬人。應該說,臺灣抗日史也是中國人民抗戰史的一部分。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創會會長、臺中「霧峰林家」的後代林光輝表示,被日本人佔領50年是臺灣的切膚之痛。大陸增設兩個抗日紀念日,就是要以史為鑑,讓兩岸中國人銘記被侵略的歷史,以此凝聚更大的力量。
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張亞中教授表示,兩岸都是一家人,要一起面對歷史。大陸政府此次提出紀念南京大屠殺及抗戰勝利的做法,值得肯定。臺灣當局應該積極地提供相關信息和歷史數據,讓兩岸一起還原歷史的記憶。
臺北大學教授、評論員鄭又平表示,設立這兩個紀念日,不僅是提醒中國人不要忘本,也是讓日本人民、世界人民更了解這段歷史。鄭又平說,日本社會對中國設立兩個紀念日心態複雜,日本有輿論稱,「中方要轉向敵視日本整體的政策,中日關係將會因此陷入整體惡化」。對此,鄭又平說,「這樣的一個做法在日本人心中之所以會提出疑慮的觀點,實在跟日本他們自己內部右翼政治分子重新挑起了軍國主義的幽魂是有關係的。其實,日本在過去幾十年裡面,我們也看得到,他們不斷扭曲歷史。所有這些歷史觀,其實嚴重扭曲日本下一代年輕人心中他們所認知到的戰爭形象。」
以國家立法的形式將對本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時刻確定為特定的國家紀念日,既是一種國際慣例,同時昭示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並以此開創美好未來的決心和勇氣。鄭又平說,「今天,中國以立法形式明定了抗戰勝利紀念日以及南京大屠殺的公祭日,其實它的意義完全不是針對日本有任何的敵視態度。反過來我們必須說,今天這是一個國家民族面對自己的過去,能夠重新回憶,因為能夠回憶,能夠記住,這樣子才有可能不要重蹈過去歷史的悲劇。我們今天這樣子做,除了是提醒我們自己中華民族過去我們的苦難經驗,更重要的是在歷史的正確點上,我們必須站穩,而且要抓住國際話語權。(記者 關遠芳、馬曉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