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元配送之後,叮咚買菜又一次出手闊綽。
4月13日,生鮮電商平臺叮咚買菜推出了「用戶增長計劃」,老用戶在成功邀請新用戶並且完成下單後,雙方都可以獲得獎勵。
此前新冠肺炎疫情延續,客單、復購以及新增用戶等核心數據得到了抬升。根據叮咚買菜此前公布的數據,疫情期間每天新增用戶4萬+,自然增長也從25%上升至75%,同時客單也從50元被抬升到了70至80元。
隨著疫情基本結束,生產生活逐步恢復正常,此前被抬高的數據也順勢回落,而叮咚買菜此波拉新,也被視為應對數據回落的舉措。
二維碼全程溯源
安全和快速,依舊是生鮮電商行業的生命線
疫情影響下,以生鮮電商為代表的在線消費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近日,記者探訪了叮咚買菜的一座前置倉。
位於奔竟大道的叮咚買菜前置倉佔地近兩百平方米,卻有上千種菜品,被劃分為保鮮區、冷凍區、水產區等區域,蔬菜、肉類、水產、豆製品、奶製品、調味品等,一應俱全。
記者看到倉庫內忙忙碌碌,4名分揀員的手持終端查看客戶下單提示,他們按提示信息選取海鮮、肉類、蔬菜,打包完成後交由騎手配送。
快,是生鮮配送行業的生命。下班前下單,到家後就能收到貨,這已經成為很多用戶的生活習慣。在「叮咚買菜」,從用戶下單到騎手出發配送,整個操作在3分鐘內完成。而從下單到菜品送到用戶手裡,也僅需要30分鐘左右。叮咚買菜已經在杭州建成杭州的前置倉80多個,配送小哥有1500多名。
「目前站點每天的訂單量穩定在1200單左右,比疫情前增加500多單。」站點上的姚姓負責人告訴記者。
對於這個前置倉的配送小哥來說,訂單量提升意味著每天配送量提升,目前已提升至每人每天將近100單。如何在訂單量增加的情況下保證菜品品質?記者看到,運送到前置倉的每一份菜品上都有一個二維碼,消費者只要用手機掃描後,上架日期、批次號、供應商等信息都可以一目了然。記者掃描一盒雞蛋包裝上的二維碼,手機上立即出現了商品溯源信息:供應商為光明食品集團,上架日期為4月18日,還附有一張資質證書的掃描件。
配送過程也需要「細節控」。記者在水產區看到,有些水產配送箱自帶輸氧裝置,這是企業為了滿足客戶需求進行的「土發明」。「客戶下單買水產,有的要求把魚殺好洗淨,有的要求是活魚活蝦。有什麼需求,我們就上什麼裝備。」姚小哥說。
叮咚買菜CEO梁昌霖表示:「疫情沒有改變商業本質,只是說有的趨勢被加速了。此次疫情改變了用戶固化的消費習慣,相信疫情結束之後,也會讓很多用戶的存量需求遷移到線上。」不過,梁昌霖也表示,「對比單量的增長,我們更重視能否實現用戶留存,拋開留存去談增長沒有實際意義。」
多種優化服務舉措加緊出臺
快速增長之後,叮咚買菜靠什麼留住用戶?
最近,記者開始密集收到叮咚買菜發送的推送信息,消費禮券金額從5元到10元不等,使用門檻從滿39元到69元不等。
伴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很多人開始「拋棄」在線買菜平臺,如何留住通過補貼吸引來的流量,成為叮咚買菜運營中的核心問題。「一個商業模式,無論是傳統商業還是電商,只有從消費者的認同中獲取商業收益的模式才是持續增長的根本。」營銷專家周鵬對記者說。
對於生鮮電商來說,影響消費者做出判斷的因素無非就是品類齊全度、品質、價格、配送時效,這對應的是生鮮電商的供應鏈能力。「運營生鮮需要對生鮮產地有很專業的理解,不同產地、不同日照時間及不同的採摘時機都會影響農產品品質,專業的生鮮採摘能力是生鮮電商成功的關鍵。」周鵬說。
這一方面,新物種生鮮電商顯然沒有積累太多經驗。目前,叮咚買菜主要依靠成批採購、品牌供應商直供,在議價能力與品質把控上仍要受批發商牽制。叮咚買菜對此也有清楚的認知,梁昌霖尋找的突圍點是「規模」,隨著市場規模的增長,生鮮電商就有能力倒逼上遊生產商與中遊批發商提高品質和服務。
這一商業模式聽起來十分合理,但仔細深究,並不是只要有規模就一定能實現成功倒逼,這其中,叮咚買菜團隊專業的業務能力也是影響倒逼效果的因素之一,這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不斷優化上遊供應鏈。
而在這之前,叮咚買菜只能從大數據計算和物流效率上入手「降損提效」,這是一件只要投入資金便能看到效果的事情。「準確預判銷量優化庫存、嚴密制定配送方案、縮短生鮮的運輸線路是生鮮電商降損的另一個重點,這要求生鮮電商擁有專業的人工智慧算法團隊和高效的冷鏈物流系統。」周鵬說。
在這方面,網際網路企業叮咚買菜顯然更擅長,但一個現實問題是,這仍離不開重資金的投入,想要脫離資本的把控,只有跑在資本前面。而目前大多數生鮮電商的尷尬現狀是,一邊要借力資本,另一邊又想甩掉資本。
資本市場瞬息萬變,叮咚買菜只爭朝夕。
記者手記
買菜新模式
會是曇花一現嗎?
近年來,市場上出現過很多紅極一時的消費新模式,有些「出師未捷身先死」,有些則在事後「被指責為瘋狂而無序的浪費」。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叮咚買菜所帶來的變化和方向或許是一次有意義的新嘗試。
叮咚買菜用前置倉提供生鮮產品,這一模式最大貢獻是打消了人們的信任壁壘。因為購買蔬菜一般認為是最需要挑挑揀揀、最不容易對賣方產生信任的行業。看看菜市場那些上了年紀仍舊仔細端詳每根黃瓜和西紅柿的老年人,就可以知道過去人們認為買菜無法離開線下場景。但是叮咚買菜這樣的模式,讓新一代城市白領相信,有人可以替你挑菜,和你自己挑的效果一樣。
前置倉本身是比拼執行力和運營能力的。精細化的運營,上下遊供應鏈的協同,乃至強大的執行力,才是未來生鮮行業可能產生質變的基礎;此外,叮咚買菜通過積累數據來建立網點,去測算如何在不同類型的城市建立不同的配送網絡,這種成本結構可能發生的改變,或許會是叮咚買菜這種買菜模式能夠盈利,持續走下去的動力。(本站編輯 賈曉芸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