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熟知的球星踏上NBA賽場前,他們都經歷了怎樣的NCAA生涯,誰又曾經是NCAA的王者?近期《SLAM》雜誌評選了NCAA史上最傑出的100位球員,本文的主角是排名第5位的「手槍」皮特-馬拉威奇。
皮特-馬拉威奇(Pete Maravich)
路易斯安那州大:1967-1970
奈史密斯獎:1次
想想看,如果當初已引進了三分球規則,如果當初已有進攻時限,那麼馬拉威奇的比賽又會是啥樣?
在「手槍」的NCAA生涯中,三分球尚未引進,也沒有進攻時限。如果當時全美的球場都標註了三分線的話,他的那些遠距離投籃本可讓他拿更多分,或許他NCAA生涯可得4000分,甚至4500分。
但在LSU這位球襪松垮垮的後衛在校園內打出令人痴迷的籃球的時代,三分球投射還不被允許。而進攻時限尚未引進,也意味著比賽回合數更少,留給馬拉威奇表演的機會也更少。
當然,去猜測如果將當今NCAA規則引入上世紀60年代末的NCAA的話,到底會發生些什麼,是徒勞的。那個時代真正令人不快的,是大多數比賽都沒有電視直播。因此,可以想像,LSU當時能那麼頻繁地出現在轉播中,正是拜這位打起球來一半像史蒂芬-庫裡,一半像哈林籃球隊員,而且100%就是個表演者的球員所賜。LSU本該比勇士和杜克加起來更受歡迎。
馬拉威奇曾3次入選全美最佳陣容,2次獲得全美最佳球員,NCAA生涯3個賽季,他場均得分達到驚人的44.2分。他是NCAA一級聯賽歷史得分王,這還是在大一新生不允許進入校隊的時代取得的成就。儘管馬拉威奇從未能率隊挺進NCAA錦標賽——這主要是由於當時LSU其他球員過於平庸,以及當時NCAA允許參加錦標賽的球隊名額太少——但他在大四賽季率隊取得22勝,並闖入NIT錦標賽四強,當時NIT錦標賽還挺受關注的。
但以此來評價馬拉威奇的NCAA生涯是有失公允的。當NCAA比賽突破原有的條條框框,開始向著令今天的我們樂在其中的那種模樣邁進時,他在歷史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時刻。由於其父親不計後果地敦促他成為籃球場上能改變比賽的魔術師,他終究成為了以籃球來取悅觀眾的先驅者。
對於那些從未看過馬拉威奇打球的人,你幾乎不可能向他們說清楚馬拉威奇究竟有多傑出。他的控球技藝是無與倫比的,這裡的「無與倫比」是指這個星球上不會有任何人——以前沒有,以後也不會有——能像他那樣化腐朽為神奇。搜集你看過的所有最瘋狂的籃球錄像帶,將這些全部灌注到一位留著蓬鬆頭髮的天才體內,然後讓他成為活生生的人,而非只是你那位星光熠熠的鄰居,你就知道馬拉威奇是啥樣了。
他的父親Press曾訓練他從行駛中的汽車車窗內探出身子練習運球,並接受其它那些要求極端嚴格的訓練。那些想從他手中斷球的傢伙都會撲個空,然後急急忙忙尋找對位的人,並祈禱人群中沒人認得自己的球衣號碼。他那一系列不看人傳球、背後傳球、胯下傳球和在防守縫隙出現一瞬間的傳球,都讓球館裡的每名觀眾如痴如醉。
他可不是單純的「雜耍藝人」,馬拉威奇還是史上技術最完備的得分手之一。他能在球場任何區域出手投籃。他的突破頗具威脅,這得益於他那超乎尋常的護球能力,防守球員對他下一步動作也是完全摸不著頭腦。這一回,他可能直接選擇上籃;下一回,他可能會送出一記妙傳,球貼著防守球員的耳朵,飛到空切的隊友手中,讓後者輕鬆上籃得手。他做這一切,就好像是在車道上胡亂折騰一番。
在馬拉威奇跨入LSU校園時——順便說下,他的父親正是LSU主教練——大一新生還不允許進入校隊,他在以自己的才華震撼世界之前不得不先等待一年。大一賽季的首秀,他就瘋狂砍下50分14個籃板11次助攻。
對於LSU的學生們而言,這也是無比漫長的一年,因為他們只能眼睜睜看著LSU校隊僅獲得3勝20負。在接下來3年,馬拉威奇讓球迷們全然淡忘了這一切。在大四賽季,他率隊獲得SEC聯盟第二,並闖入NIT錦標賽半決賽,為他閃亮的NCAA生涯畫下一個不錯的句點,但這仍不足以體現馬拉威奇的傑出。
他是無法用勝負和得分來衡量的。他是前衛籃球風潮的引領者,一位不世出的、將比賽帶入全新境界的天才。不用去在乎如果這條或那條規則在當時被引進或取消了,他的表現會有什麼不同,只需去欣賞他以非凡的天分所帶來的魔幻般的、無比歡快的籃球嘉年華吧。(仰臥撐/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