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歷史學家彼得·沃森在《20世紀思想史》中所言:「歷史讓人明白,人類事務永無定論,靜態的完美和終極的智慧均不可企及。」
從國內電子商務萌芽,到亞馬遜電商落寞退出中國,中國電子商務無論是是行業格局還是商業模式都發生了質的變化,移動網際網路的爆發以及物流等基礎設施的完備促使行業井噴式發展。
回過頭來看,電子商務的成功不僅有阿里、京東等後來者的高光時刻,更重要的是在初期遊走在海外資本之間,與亞馬遜等海外成熟巨頭博弈的先行者。
「電商王者」的巔峰與命運的轉折
1999年,國內網際網路圖書電商「第一股」當當網正式成立,相比同期還在創業早期的阿里,噹噹可謂「伴著光環出生」。噹噹我那個創立之後,隨即就拿到了IDG、軟銀等投資機構的投資,而日後與噹噹「大戰」的京東尚未創立。
2004年,亞馬遜收購卓越網,開始進軍國內市場,彼時,亞馬遜在海外已有資本上的底氣和品牌知名度,想要在中國「再造一個亞馬遜」。有數據顯示,亞馬遜當年在國內曾一度取得圖書市場15.8%的佔有率。
不過,「外來的和尚難念經」,當時李國慶判斷,語言問題和人才問題可能導致亞馬遜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當時在國內市場噹噹始終穩坐第一把交椅。
早期當當網的成功,對於行業來說有著重大意義,一方面,在於國內網際網路高速發展期,中國企業在探索網際網路商業過程中,對電子商務在國內可行性的驗證,另一方面,當當網的成功還在於,頂住了亞馬遜在國內市場的凌厲攻勢,為其他電商平臺贏得了發展窗口。
實際上,除了水土不服的原因,當時國內電商基礎可謂「一窮二白」。在美國市場,聯邦快遞等物流企業在之前就積累的物流基礎,國內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做電商就要完成從0到1的完成物流基礎設施搭建。
2007年,噹噹在北京自建新物流中心,其運營佔地面積達4萬平方米。隨後京東靠物流翻身也再次證明,當年李國慶對於電商發展的研判目光十分長遠。
事實上,曾經的「電商王者」當當網,一直都很有戰略定力,這樣的戰略遠見和定力下,2010年當當網的年銷圖書銷售額超過100億元,市場佔比50%,是國內最大的網上書店。
同年,當當網成為國內電商赴美上市「第一股」。不過,當時任誰也想不到是,2010年赴美上市,會成為「電商王者」的命運轉折點。
從外部環境來看,噹噹成功上市,可以說引領了國內網際網路企業赴美上市的潮流。但與此同時,移動網際網路開始爆發式增長。
從內部來看,噹噹內部也開始出現了不同的聲音,上市之後要麼回應資本市場,追求盈利,要麼加速擴張,後者機會更多,顯然風險也更大。
在戰略方向上,俞渝為代表的一方希望回應資本市場的期望,在電商行業爆發式增長的前夜,全面收縮戰略,以謀求持續盈利,從而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
在公司的經營上,李國慶持有不同的理念,當時的李國慶就想要以噹噹為平臺,深耕文化產業,縱向拓展公司業務線。
然而歷史證明,當初戰略收縮的選擇是一個巨大的戰略失誤,導致噹噹錯失了網際網路電商發展的最好機遇,而後來網際網路文化產業的繁榮,也成為了李國慶心中揮之不去遺憾。
李國慶的文化情懷和噹噹「上下求索」的探索之路
2016年6月25日,噹噹在長沙梅溪湖的第一家線下實體書店正式亮相,彼時,央視新聞聯播和湖南省新聞聯播都有大篇幅相關報導,當時,作為長沙首家開業的當地線下門店開業儀式,《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現場助陣。
彼時,網際網路的衝擊下,實體書店尚未度過「寒冬」,很多人看不懂李國慶為什麼要重新發力線下。但當時有行業分析人士指出,以書店為代表的線下文化電商綜合體 ,線上線下同價,能夠解決線上線下產品衝突問題。
所謂線下書店實際是一個商業文化綜合體,作為文化產業的跳板,噹噹可能深入布局文化產業。
事實上,如果按照李國慶當初對噹噹的構想,線下「商業文化綜合合體」只是第一步,「三線布局」以當當網為基本面,構建起噹噹「大文化產業商業架構」在此目的所在。
一線布局:以圖書+出版+文創+IP+影業,構建起覆蓋至內容創作、IP化、影視化的文化產業閉環生態。二線布局:以線上線下書店文化綜合體,形成文化產業的社區、文化、文創、消費線下閉環。三線布局:商業+文化的推廣文化活動,全面融合線上線下價值,形成線上線下生態的價值聯動。
再進一步,線下文化商業綜合體也可以與城市規劃相融合,打造文化地標文化綜合體,改變和解決傳統書店經營的局限性,助力推廣全民閱讀。
其實,在我們國家,做文化產業不僅僅是做商業,文化產業一直有著特殊性。一方面,作為古老的東方文明,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國內傳統文化一直以來缺乏主流陣地,另一方面,做文化產業,本身就有著社會屬性,有一定的公益性質。
因此,做文化產業,一定要深思熟慮,謀定而後動。實際上,從李國慶當年的商業構想來看, 無論是對於電商,還是對於文化產業,李國慶似乎都有一種文人理想式的情懷。
無論是從噹噹的商業成長軌跡上,還是後來李國慶創業早晚讀書,做「文化電商」似乎一直以來都是他的夙願。
如果時光回溯到當年,噹噹能夠按照李國慶的商業構想發展,那麼在探索文化、深耕文化產業的內核邏輯下,噹噹或許會成為一家不同於阿里、京東,甚至於不同於現在任何網際網路企業的「文化電商」。
如今重新審視噹噹,高光時刻已經成為歷史,也許李國慶的回歸可能會成為一個發展的變數,而對於如今的噹噹來說,其實改變本就是一件好事,最起碼能看的到文化理想下,未來無限可能性的光亮。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