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3月11日)凌晨,當當網聯合創始人、CEO李國慶在朋友圈和微博感慨「天地孤影任我行,世事蒼茫成雲煙,祝願文化電商獨角獸當當網敢做敢噹噹」。並附上噹噹上市時其與夫人同時也是當當網聯合創始人俞渝的合影,以及其在當當網不同時期的其他幾張照片。
而就在3月9日晚,海航系上市公司天海投資(600751.SH)公告稱,公司計劃進行重大資產重組,標的資產為北京噹噹科文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及北京當當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相關股權。
所以李國慶的這條朋友圈,被外界解讀為其對海航系併購當當網的公開回應,對即將易手的噹噹送上最後的祝福。
始於圖書,止於圖書
成立於1999年的噹噹,是中國現存最老的電商網站之一,以賣書起家,從創立之日起,噹噹就自詡為「中國亞馬遜」,搶佔國內圖書領域,又有亞馬遜在前,可以說噹噹有一個夢幻開局。2010年赴美上市當天,當當網開盤價為24.5美元,較發行價16美元上漲53%,股價最高達30.08美元,市值超過23億美元。
噹噹學習亞馬遜選擇圖書產品起家,顯然也是看中了圖書的產品屬性。知乎網友@楊博宇曾總結圖書產品的幾個特點(有添改):
1. 易於儲存,不用考慮變質和貶值;2. 易於包裝、運輸,受磕碰影響小;3. 決策便利,在網上即可完成商品挑選,不想服裝需要試穿;4. 網上檢索買書的效率於實體店買書是質的飛躍;5. 類似唱片、電影,品牌極強且銷售渠道單一。
總之書籍這種商品,運輸、存儲方便、消費者易於接受,非常適合開展電子商務。亞馬遜和噹噹都得益於圖書站穩腳跟,不同的是成為「全球最大的網上零售書店」後,亞馬遜開始經營百貨,成為「網上沃爾瑪」,又引入了第三方商戶,打通了B2C和C2C,直到現在,亞馬遜始終在延伸、創新。
但噹噹卻止於圖書電商的標籤。圖書只是一種優秀的初級商品,對亞馬遜而言只是藉此搭起前期商業平臺和供應鏈系統,但是成為 「全球最大的中文網上書店」後,除了賣書,噹噹好像沒有其他的理想了。圖書適合起步,也就更容易被追平。
2016年,李國慶和俞渝共籌措了3.78億美元完成退市,包括2億美元的噹噹現金、1.6億美元的銀行貸款以及1525萬的股權融資。退市後李國慶持股82.13%,俞渝持股11.04%,兩人每年要承擔利息成本至少數千萬人民幣。
退市時噹噹市值僅為5.37億美元,不足2010年上市時的四分之一。來自艾瑞諮詢的數據顯示,2010年上市時噹噹在B2C市場上佔有9.2%的份額,擁有一席之地。而到去年第三季度噹噹所佔的份額已經下滑到0.4%,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現在也鮮有人會把噹噹和「中國亞馬遜」這個稱呼聯繫到一起了。
噹噹退市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噹噹固步自封的時候,國內的其他電商玩家都在捨命狂奔。2010到2016年,恰好是國內電商紅利期,在這個時期,噹噹沒有像亞馬遜一樣做好物流服務,也沒能通過圖書拓展全品類。
上市後噹噹長期未能盈利,但同樣是虧損,京東從3C逐漸延伸到全品類,並且建立了國內一流的物流基礎設施。而物流和供應鏈的建設,是京東通往全品類的門票。噹噹也做了全品類,不過是裝點門面,再沒有走出過圖書電商的定位。
據AI財經社報導,噹噹曾因控股問題拒絕過亞馬遜、百度的股權收購,2014年騰訊入股京東之前,曾提出入股噹噹,騰訊要求佔股33%,把好樂買給噹噹管理,但李國慶沒同意,只願意給25%,也不願接好樂買。另外,李國慶堅持要求騰訊把兩年裡給免費流量的事寫到合同裡。談判的人回到騰訊後,說李國慶夫婦沒有雄心壯志,最終不了了之。
噹噹始於圖書,也止於圖書。
噹噹還能響多久?
噹噹在逐漸被人遺忘,因為現在的噹噹,實用和情懷,一個也不沾邊。
現在是綜合電商的天下,噹噹只有圖書能拿得出手,在圖書方面,噹噹中文圖書居多,外文圖書及譯本還是要去亞馬遜。比價格的話,同樣的書籍,噹噹比亞馬遜便宜,但一般還是比不過淘寶,而噹噹的配送服務也屢遭消費者嫌棄,和京東比要差得很遠。
若從更為實用的角度考慮,噹噹還要面對二手書商的壓力,例如孔夫子舊書網。書籍若單純以「看」為目的,二手書的價值不比新書差,筆者比較看好孔夫子舊書網的發展。
電子書方面,亞馬遜在雲服務的基礎上,推出了Kindle,為出版業和信息終端帶來了顛覆式創新。像國內噹噹、京東、天貓這些電子書商,都有自己的電子閱讀APP產品,這又必須考慮流量。目前的電子書APP非常多,網易雲閱讀、微信讀書、京東讀書、ibook,噹噹雲閱讀並沒有很好的市場地位。
於筆者看,圖書購買可以分兩類,一類是實用,另一類是情懷,作為品味、生活方式的體現,實用的代表是孔夫子舊書網,情懷的代表就是帶有空間藝術的線下書店。
噹噹退市以後,也開始做線下書店。據公開消息,噹噹實體書店在200家左右,分為「噹噹書吧」「噹噹閱界」「噹噹車站」三種業態。其中「噹噹書吧」幾乎佔到全部,是佔比最重的一種模式,主要與大潤發、華潤萬家等超市合作,針對圖書層級要求不高的大眾群體,平均面積為100~300,走「草根」路線。
能撐起噹噹線下門面的,只有寥寥幾家「噹噹閱界」和「噹噹車站」。幾千平方米的空間投入不菲,店裡不僅是圖書,還包括文創、咖啡等,圖書不會帶來很高的利潤,整個空間需要有節奏的營銷活動引爆。現在生活方式空間和新零售門店,眼看也要成為一片紅海,噹噹扎進去,卷不起很大的浪花。
現在筆者買書,還是習慣去噹噹看一下,但這也是之前的品牌記憶,噹噹需要找一個差異化業務作為核心突破點。祝福噹噹,世事蒼茫成雲煙,雖然不看好噹噹重回A股,但希望它能繼續保持這個響噹噹的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