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一個依山傍水的古村落裡,有著眾多別具特色的傳統手工藝,諸如前幾期寫道的蔡嶺坊紅麯酒、揚信公麥芽糖。
這些來自桂峰的傳統老手藝似乎也過著「大隱隱於山」的生活。
在村口古樹掩映的石印橋上,老人們相聚而坐,畫面似乎把時間都撥慢了一半。
而在這個橋頭上,還有一家難得一見的百年豆腐坊,同樣沉浸在這裡質樸的時光中,安靜地守著流年。
坊主人王阿姨和她的丈夫蔡大叔年輕時從父輩們的手上接過生計。
40多年來,老兩口始終堅持傳統手藝,在一脈相承的相關細節裡,將一塊普通的豆腐做到極致,延續了桂峰百年豆腐坊的招牌。
我們為了能趕上王阿姨新鮮出爐的第一鍋豆花,特意起了一個大早。村裡的空氣確實好,但讓人輕鬆的可不僅僅是空氣。
滿村的桂樹讓這個古村增加了文藝的小情調。壩石上長著茂盛的水菖蒲,細柔的溪水聲裡飄蕩著清新的氣息。
王阿姨從一大桶的嫩豆腐中,舀出一片片豆花裝在碗裡。
我們自己根據個人喜好再來點配料做點睛,有甜有鹹,慢慢舀起一勺,入口滑似果凍,口感彈軟但型不散,輕輕一吞就順著喉嚨滑進胃裡,實在舒坦。
老話說,人生有三苦——撐船打鐵賣豆腐!
一塊白白嫩嫩的豆腐,從原料到成型,要經歷磨漿、濾漿、煮漿、點漿、濾水等等步驟,缺一不可,哪個環節缺了動作,就少了味道。
40多年前,王阿姨嫁給蔡大叔後,便開始跟著婆婆學做豆腐,成為了蔡氏豆腐的第29代傳人。
多年來,老兩口圍繞著豆腐的生活清淡辛苦,打磨出一塊又一塊的豆腐、豆乾,供養了子女。
王阿姨家的豆腐花不加糖,也很清甜。這源於桂峰村「玉泉湧蜜」的甘泉水和祖傳的老手藝。
老兩口有種固執的堅持,一直沿用古法手工製作豆腐,既不會浪費原料,又能保證豆腐花的原汁原味。
每天王阿姨把精心挑選的豆子浸泡上一夜,早上4點多起來磨豆漿,磨完的豆漿需要通過 「蕩包」過濾豆渣。
紗布系上四角,雙手握住手柄,乳白色的豆汁在輕輕地晃動之中,渾然一道瀑布般汨汨地湧了出來,如此反覆好幾趟,「豆漿」和「豆渣」就涇渭分明了。
隨後需要將濾好的豆漿上鍋煮沸,當火苗滋滋作響,濃鬱的豆香撲鼻,豆漿就煮開了。
明代詩人蘇秉衡詩曰:「一輪磨上流瓊液,百沸湯中滾雪花。」說的大抵就是這番景象了。
說起來,黃豆在我國的美食史卷裡可以說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它是蛋白質最豐富,也是最廉價的食物來源,並衍生出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豆製品藝術。
豆漿冷卻後會在表面形成的一層薄膜,這就是我們餐桌上經常見到的豆製品——腐竹。
點豆腐是做豆腐最關鍵的一步。
豆腐的火候和滷水的量,在王阿姨心裡是一本帳。她放入適量滷水,便開始在大鍋裡打圈掄,邊掄邊觀察豆花凝固的情況。
王阿姨每天要做上3大桶豆腐花。
在傍晚時候,她將剩下的豆腐花打散倒進木格子裡,用布包裹好,蓋上木板和重物瀝出多餘水分,壓出豆腐。
豆腐再壓就會變成方形的豆乾。用刀將豆乾切成方塊,並用撒鹽醃一會兒,再放進鍋裡紅燒變成香乾了。
她家的豆腐、豆乾,品質上乘,是當地的暢銷土貨,特別在周末人多的時候,常常分分鐘就售罄了。
在百年豆腐坊內,六十多歲的王阿姨和蔡大叔不停忙碌著,依然身手矯健。
一項已經堅守上百年的手藝蘊藏著人們心底的某種特殊情感,甚至能讓人領略到一方水土的歷史風味與鄉土溫情,並且形成了一個叫文化的部分。
談及手藝的傳承,王阿姨有些擔憂,「我還在堅持做。不過不知道孩子們還做不做,不知道下一代願不願意傳承下去。」
「百年豆腐坊」是此次「守藝福州」桂峰行的最後一站。在為期2天的行程裡,我們對其中一些還保留的老手藝進行了走訪,通過鏡頭去尋找那些傳承。
桂峰,自古繁榮富庶。如今,走進桂峰人家,仍然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份閒適。這份閒適融合了時間和人情的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歲月裡和勤勞、堅守等信念融合在一起。
或許,這也正是傳承的魅力所在。
文 | 須知
攝影攝像 | 李佳霖
視頻剪輯 | 李佳霖
統籌 | 蘇蘭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