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妹:用最老的方法做出最嫩的豆腐,延續百年豆腐坊招牌

2020-12-23 文藝通
請點擊輸入圖

在這樣一個依山傍水的古村落裡,有著眾多別具特色的傳統手工藝,諸如前幾期寫道的蔡嶺坊紅麯酒、揚信公麥芽糖。

這些來自桂峰的傳統老手藝似乎也過著「大隱隱於山」的生活。

在村口古樹掩映的石印橋上,老人們相聚而坐,畫面似乎把時間都撥慢了一半。

而在這個橋頭上,還有一家難得一見的百年豆腐坊,同樣沉浸在這裡質樸的時光中,安靜地守著流年。

坊主人王阿姨和她的丈夫蔡大叔年輕時從父輩們的手上接過生計。

40多年來,老兩口始終堅持傳統手藝,在一脈相承的相關細節裡,將一塊普通的豆腐做到極致,延續了桂峰百年豆腐坊的招牌。

王阿姨和蔡大叔

我們為了能趕上王阿姨新鮮出爐的第一鍋豆花,特意起了一個大早。村裡的空氣確實好,但讓人輕鬆的可不僅僅是空氣。

滿村的桂樹讓這個古村增加了文藝的小情調。壩石上長著茂盛的水菖蒲,細柔的溪水聲裡飄蕩著清新的氣息。

王阿姨從一大桶的嫩豆腐中,舀出一片片豆花裝在碗裡。

我們自己根據個人喜好再來點配料做點睛,有甜有鹹,慢慢舀起一勺,入口滑似果凍,口感彈軟但型不散,輕輕一吞就順著喉嚨滑進胃裡,實在舒坦。

老話說,人生有三苦——撐船打鐵賣豆腐!

一塊白白嫩嫩的豆腐,從原料到成型,要經歷磨漿、濾漿、煮漿、點漿、濾水等等步驟,缺一不可,哪個環節缺了動作,就少了味道

40多年前,王阿姨嫁給蔡大叔後,便開始跟著婆婆學做豆腐,成為了蔡氏豆腐的第29代傳人。

多年來,老兩口圍繞著豆腐的生活清淡辛苦,打磨出一塊又一塊的豆腐、豆乾,供養了子女。

王阿姨家的豆腐花不加糖,也很清甜。這源於桂峰村「玉泉湧蜜」的甘泉水和祖傳的老手藝。

老兩口有種固執的堅持,一直沿用古法手工製作豆腐,既不會浪費原料,又能保證豆腐花的原汁原味。

蕩包,用紗布過濾豆漿和豆渣

每天王阿姨把精心挑選的豆子浸泡上一夜,早上4點多起來磨豆漿,磨完的豆漿需要通過 「蕩包」過濾豆渣。

紗布系上四角,雙手握住手柄,乳白色的豆汁在輕輕地晃動之中,渾然一道瀑布般汨汨地湧了出來,如此反覆好幾趟,「豆漿」和「豆渣」就涇渭分明了。

隨後需要將濾好的豆漿上鍋煮沸,當火苗滋滋作響,濃鬱的豆香撲鼻,豆漿就煮開了。

明代詩人蘇秉衡詩曰:「一輪磨上流瓊液,百沸湯中滾雪花。」說的大抵就是這番景象了。

說起來,黃豆在我國的美食史卷裡可以說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它是蛋白質最豐富,也是最廉價的食物來源,並衍生出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豆製品藝術。

豆漿冷卻後會在表面形成的一層薄膜,這就是我們餐桌上經常見到的豆製品——腐竹。

撈出腐竹、並晾乾

點豆腐是做豆腐最關鍵的一步。

豆腐的火候和滷水的量,在王阿姨心裡是一本帳。她放入適量滷水,便開始在大鍋裡打圈掄,邊掄邊觀察豆花凝固的情況。

王阿姨每天要做上3大桶豆腐花。

在傍晚時候,她將剩下的豆腐花打散倒進木格子裡,用布包裹好,蓋上木板和重物瀝出多餘水分,壓出豆腐。

包豆腐
壓豆腐

豆腐再壓就會變成方形的豆乾。用刀將豆乾切成方塊,並用撒鹽醃一會兒,再放進鍋裡紅燒變成香乾了。

劃豆乾
醃豆乾

她家的豆腐、豆乾,品質上乘,是當地的暢銷土貨,特別在周末人多的時候,常常分分鐘就售罄了。

香乾

在百年豆腐坊內,六十多歲的王阿姨和蔡大叔不停忙碌著,依然身手矯健。

一項已經堅守上百年的手藝蘊藏著人們心底的某種特殊情感,甚至能讓人領略到一方水土的歷史風味與鄉土溫情,並且形成了一個叫文化的部分。

談及手藝的傳承,王阿姨有些擔憂,「我還在堅持做。不過不知道孩子們還做不做,不知道下一代願不願意傳承下去。」

「百年豆腐坊」是此次「守藝福州」桂峰行的最後一站。在為期2天的行程裡,我們對其中一些還保留的老手藝進行了走訪,通過鏡頭去尋找那些傳承。

桂峰,自古繁榮富庶。如今,走進桂峰人家,仍然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份閒適。這份閒適融合了時間和人情的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歲月裡和勤勞、堅守等信念融合在一起。

或許,這也正是傳承的魅力所在。

文 | 須知

攝影攝像 | 李佳霖

視頻剪輯 | 李佳霖

統籌 | 蘇蘭婷

-END-

相關焦點

  • 老豆腐與嫩豆腐的一些區別
    豆腐如此常見,常見到最普通的豆腐也被中國人做出了花樣,一般來說,我們在市面上常見的豆腐可以粗略的分為老豆腐與嫩豆腐,他們各有什麼不同呢?老豆腐1、口感質地不同這二者直觀的來說,老豆腐質地更緊密,組織更紮實,顏色發黃,不容易碎,口感更紮實一些,而嫩豆腐則細膩滑嫩
  • 豆腐越嫩越好?老豆腐做出新美味,紅燒豆腐的關鍵
    豆腐越嫩越好?老豆腐做出新美味,紅燒豆腐的關鍵豆腐是家常菜裡的常客,它分很多種類,嫩豆腐、老豆腐、日本豆腐…你們有所不知的是,還有一種極其鮮美的品種——三角豆腐。此豆腐口感略粗,但是若好好烹製,能散發出不一樣的美味。
  • 【頭條】夫妻豆腐坊:用勤勞繪就幸福生活
    鄒德飛不想出去打工,就一門心思的想自己幹,當時因為家中養了幾隻羊,一直從鎮上做豆腐的地方買豆腐渣回來餵羊,時間久了,鄒德飛發現了做豆腐的商機。為了讓自己的小日子過得更好,鄒德飛專門去了瀋陽,學習做豆腐的技術,回來後就開起了「鄒家豆腐坊」,開始了做豆腐這一小本生意。說起做豆腐,鄒德飛說也經歷過顧客的不信任,但鄒德飛不氣餒,在豆腐質量上下功夫,靜下心來一遍一遍的做實驗。
  • 【網絡媒體走轉改】南梁小鎮上的百年"良心豆腐坊"
    圖為顧青梅切下一小塊豆腐向記者展示。鍾偉 攝千龍網甘肅慶陽9月23日訊(記者 馬文娟)在革命老區甘肅省華池縣南梁鎮,有一道享譽盛名的招牌菜——南梁豆腐。這家豆腐坊的主人是革命烈士梅生貴的孫子梅建順,歷經三代傳承,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梅家豆腐坊現在由梅建順和妻子顧青梅經營。
  • 公館新樂園"穿龍豆腐坊":10年豆腐夢 浪漫的堅持
    因為,他把做豆腐當成一種使命、一種堅持,他要做出最好吃的豆腐,他也堅持不用不必要或有害的添加物,因為這些原則,所以他的豆腐比一般豆腐貴,但很多人只是好奇去試吃一口,這一試就知貴的原因,一試成主顧。   吳國楨的豆腐夢10幾年前就開始做了,原因很好玩,聽人家說賣豆腐很賺錢。他說:那時常聽左鄰右舍說,那個做豆腐的買了好幾棟房子。
  • 嫩豆腐和老豆腐怎麼做最好吃?
    嫩豆腐和老豆腐怎麼做最好吃一、嫩豆腐和老豆腐的區別1、口感質地不同這二者直觀來說,老豆腐質地更緊密,組織更紮實,顏色發黃,不容易碎,口感更紮實一些。而嫩豆腐則細膩滑嫩,顏色潔白,質地更接近豆花,容易碎,口感上有一種入口即化的柔嫩感。
  • 和平古鎮:百年豆腐 傳奇豆富
    東南網4月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通訊員 何興明 劉建飛 攝影報導)暮春清晨,薄霧繚繞,走進邵武市千年古村落和平古鎮,站在古街的入口,只見青磚灰瓦,燈籠高懸,擁有近兩百年歷史的黃氏豆腐坊內,早已熱氣蒸騰,豆香氤氳。豆腐坊第八代傳人39歲的黃東華,已做下了當日的第一鍋和平遊漿豆腐。
  • 【「邂逅最美呈貢•食在呈貢」之二 】七步場豆腐 舌尖上的「非遺」
    據說,七步場是古滇池邊做豆腐最久遠的村莊。相傳,這裡的村民在明洪武年間就掌握了這門手藝。臨睡前,揀好飽滿的黃豆,洗乾淨後泡上,天未亮就起床磨漿,趕在太陽露頭前出鍋,將熱氣騰騰的豆腐挑出去賣,經年累月。巷道裡,不時飄出淡淡豆腐香,尋著香,能找到制豆腐的老作坊。豆腐坊裡的牆面已經被成年累月的蒸汽燻得微黃,做豆腐的工具也用了幾十年:磨豆的是老石磨,煮漿的是柴火灶,灶臺上的是大鐵鍋,乳白色的漿汁汩汩冒泡……聽村民說,過去,家家戶戶做豆腐定是要取用村裡的古井水。如今,僅剩的三口水井依舊是制豆腐的重要水源。
  • 豆腐分為:嫩豆腐、老豆腐和凍豆腐 它們的區別在哪裡?
    市場上有一種菜叫「豆腐」,可以分為嫩豆腐、老豆腐和凍豆腐。大家都知道它們雖然都是用黃豆做的,但是卻用不同的方法製作出不一樣的東西,它們做菜的搭配方法也完全不同,做出來的菜各有各的特色。老豆腐,又稱北豆腐,最早起源於山東省的傳統小吃,在製作上非常複雜,口感比豆腐腦更加老些。老豆腐潔白明亮、嫩而不松,滷清而不淡,風味獨特。老豆腐,一般以氯化鎂點制,其特點是硬度較大、含水量較低,口感很「粗」,味微甜略苦,但蛋白質含量最高,宜煎、炸、做餡等。
  • 昆明有個七步場豆腐村 「晉家豆腐坊」的美味是老昆明愛吃的家常菜
    老昆明人愛看的耍花燈 「豆腐宴」曾獲康熙皇帝金口品鑑,列為「御膳坊小菜」之一,這可是出自民間的皇家標準!七步場長街宴 聽說這個村因井水的水質不同,以做出的豆腐質地特別細膩,口感潤滑而出名。尤其這裡有一家「晉家豆腐坊」,祖上代代相傳,以「豆腐家宴」營生。
  • 同樣是豆腐,「老豆腐」和「嫩豆腐」區別這麼大?知道後別瞎買了
    同時,豆腐還和豆醬、豆筋、豆芽被稱為中國食品中的「四大發明」。豆腐的吃法多樣,隨著勤思考、愛發明的人們不斷創新,用豆腐做出了很多聞名中外的特色美食。比如麻婆豆腐、西施豆腐、臭豆腐等等,都是深受人們喜愛的特色美食,特別是麻婆豆腐,還被稱為「中華十大名菜」之一。
  • 奶奶教你用最簡單的方法,做出最美味的腐乳
    奶奶教你用最簡單的方法,做出最美味的腐乳腐乳就是其中一種,它的原材料就是豆腐,經過長時間發酵之後,就成了腐乳。腐乳的製作方法非常簡單,但是味道很好,而且很下飯。那麼腐乳要怎麼做呢?下面就把奶奶用了幾十年的方法分享給大家,方法非常簡單,做出來的腐乳卻最美味。
  • 溫州農民學院出了位「豆腐西施」 帶著孩子去上學
    當地第一家有正規手續的豆腐坊豆腐坊是劉立立和老公潘道澤一起開的,以丈夫的姓取了個招牌,叫潘老伯豆腐坊,主要產品有豆腐、豆腐乾、豆腐皮。潘老伯豆腐坊位於永嘉橋下宋岙村的小山坳裡,不過百來平方,房子一分為二,前面是烘乾間,後面是豆腐製作間。烘乾間裡掛著生產加工場地衛生管理制度、從業人員衛生管理制度等四套管理制度。
  • 昆明呈貢七步場 晉家豆腐坊
    老昆明人愛看的耍花燈「豆腐宴」曾獲康熙皇帝金口品鑑,列為「御膳坊小菜」之一,這可是出自民間的皇家標準!七步場長街宴聽說這個村因井水的水質不同,以做出的豆腐質地特別細膩,口感潤滑而出名。尤其這裡有一家「晉家豆腐坊」,祖上代代相傳,以「豆腐家宴」營生。
  • 教你自己在家做豆腐,這樣做出的豆腐又香又嫩,關鍵方法還簡單
    豆腐這種美食大家都經常吃,也會用豆腐來做出各種各樣的美食,但是有沒有人嘗試過自己在家裡面做豆腐呢?一般來說做豆腐是要用到石膏或者滷水的,製作的過程也比較複雜,所以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到菜市場買現成的豆腐來做菜,今天就來分享一種做豆腐的方法,不用石膏也不用滷水,只要加入一點家中常見的東西就可以做出美味可口的豆腐來,並且,這樣做出的豆腐又香又嫩,最主要製作方法還非常簡單。第一步:提前一天將黃豆放到清水中浸泡,讓黃豆泡發後質量大約在600g左右就可以了。
  • 〖有一手〗「磨倒驢」的豆腐坊
    驢雖然乖,但時間長了也難免偷懶三十裡堡流傳著一個傳說——早先有個名叫白壽先的年輕人,曾在金縣一個有錢人家打工,掌握了做豆腐的傳統手藝後回到家鄉,頂門立戶開了三十裡堡第一家豆腐坊。每天凌晨起來做豆腐,然後把豆腐裝在土筐裡,領著當時只有五六歲的侄子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吆喝著賣豆腐,晚上賣完豆腐,就把走了一天的侄子裝進筐裡挑回家。 學手藝三十裡堡豆腐坊真正普及起來還是土改後期,當時有十餘家。後來每個生產大隊都建立起豆腐坊,一度達到二十多家。
  • 大叔用古法子做豆腐,選材嚴格工藝老道,村裡人每天都要去買!
    豆腐大家都非常喜歡吃,在小時候每個村都有一個專門做豆腐的師傅。做好的豆腐每天清晨,都擔著從村頭到村尾叫賣。一碗熱乎乎的豆腐腦,真是不可多得的童年美味。做豆腐可能很多人都會,但是我們村裡,有個大叔,卻將豆腐做出了不一樣的味道,大家肯定都沒有見過。
  • 鄉村的豆腐坊……
    豆腐坊的晚上是最忙碌的,其他人都在床上酣睡,各種各樣的夢把屋內撐得滿滿的。此時,磨豆腐的人們卻在豆腐坊內辛勤勞作,夜裡將豆腐磨好後,天明再將豆腐送到市場銷售。這也是把磨豆腐列為三大辛苦的原因之一。大的豆腐坊,拉磨的都是毛驢。
  • 在農村開豆腐坊,加工豆腐前景如何?看完心裡就有數了
    在農村開豆腐坊,加工豆腐前景如何?在農村開豆腐坊的各地都有,我童年的記憶中我家也開過豆腐坊的,那個時候還沒有電磨,還是純手工打造的,確實也是非常的辛苦。如今有了現代化的設備,做起來也就非常的省力了。在農村加工的豆腐前景還真的不錯的,我附近村的有一家豆腐坊,目前家裡長期僱傭幾位鄰居,生意做得很好。
  • 李順午 豆腐坊
    小時候,母親常常帶我去豆腐坊換豆腐,一斤半斤的黃豆或者包穀、桃黍,就能換回一塊白白嫩嫩、芳香誘人的豆腐。老家巷東頭的這家豆腐坊,在我幼小的心靈裡留下深深的印記。豆腐坊的「老闆」,是一位早年從河南逃荒過來的程姓男子。因為他和父親年紀差不多,我便喊他程叔。程叔做豆腐的手藝遠近聞名,大半個村子的人家都吃他做的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