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館新樂園"穿龍豆腐坊":10年豆腐夢 浪漫的堅持

2020-12-20 華夏經緯網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苗慄公館最近開了家豆腐店,叫穿龍豆腐坊,有人說,那是個浪漫的人在做的豆腐,這個人是吳國楨。為什麼說他浪漫?因為,他把做豆腐當成一種使命、一種堅持,他要做出最好吃的豆腐,他也堅持不用不必要或有害的添加物,因為這些原則,所以他的豆腐比一般豆腐貴,但很多人只是好奇去試吃一口,這一試就知貴的原因,一試成主顧。

  吳國楨的豆腐夢10幾年前就開始做了,原因很好玩,聽人家說賣豆腐很賺錢。他說:那時常聽左鄰右舍說,那個做豆腐的買了好幾棟房子。夢歸夢,吳國楨當時並沒有機緣接觸豆腐,他跟一般人一樣,找到工作,就這麼做下來。

  困境有時也是轉機,2009年受經濟風暴影響,他被公司裁員,要做什麼呢?他的一個朋友就說:要不要學做豆腐?這個他稱之為啟蒙老師的朋友會做,願意教他,他想起陳年的豆腐夢,就這麼一頭栽下去。其實他也不太會。吳國楨在學了後發現,照朋友的方法,豆腐雖做得出來,但跟想像的好豆腐差很多,頭已經洗下去了,怎麼辦?就自已研究啊。他說:我花了9個月調整溫度、豆漿濃度及鹽滷比例的三角問題。

  9個月中他用了很多黃豆做出很多不象樣的豆腐,每一次的失敗代表離成功又接近了一步,9個月後終於做出他覺得不錯的豆腐,並且開始賣起來,不過那時不是在穿龍坊。當時自己以為很了不起。吳國楨說:開始賣以後才知道,還是錯的。

  當時他做的豆腐比較硬,被很多客人嫌,每天都有客人這樣說。所以,他邊賣邊摸索,半年後的一個清晨,任督二脈突然貫通,他終於做出他想要的豆腐,軟嫩滑Q,我知道這是我要的。他說:那時真有眼淚往肚裡流的感覺。9個月加上半年,才終於做成功。妙的是,當他推出這種新豆腐,也有人嫌,因為那些是他的硬豆腐的死忠客戶,他們覺得豆腐太軟。哭笑不得的他只好軟硬兼施,兩種都供應,但慢慢地減少硬豆腐的量,到最後完全消失。

  到公館開穿龍豆腐坊是機緣,公館棗農陳淑慧覺得這個店面不錯,閒置可惜,就租了下來,但要做什麼呢? 一開始賣米食,但沒有成功,有人介紹吳國楨給她認識,他一到這個店面就說:哦!這裡可以做豆腐。於是一拍就合。

  吳國楨做豆腐很講究,要用好黃豆,初期用加拿大進口的非基改黃豆,後來陳淑慧的朋友願意試種有機黃豆,而且他要用古法做豆腐,不加石灰,鹽滷也堅持用海水提煉的天然鹽滷。 初期很多人覺得他賣的豆腐很貴,市場一塊才20塊(新臺幣,下同),他的賣30(非基改)或40元(有機),豆漿市場一袋賣25元,他的要30跟50元。

  嫌歸嫌,生意還真不錯,到現在為止每天的貨都能賣光。賣光?那是多少?不到2000元。扣掉材料成本及一些基本開銷,夠我生活用。而這是在陳淑慧跟她姑姑常來當義工的狀況下計算的。

  雖然吳國楨每天清晨4點就來做豆腐,但7點才開門營業,一些吃上了癮的在地客一早就捧了鍋碗在門口等著,把剛起鍋的豆漿或剛出爐的豆腐搶回家,晚一點來的就買不到了,吳國楨經常要很不好意思地跟專程來買卻空手而歸的客人賠禮,有時還會從鍋底撈出一些殘餘的豆漿或切豆腐時切剩的邊請他們吃,儘量讓客人 不要白走一趟。

  吳國楨的豆腐口感跟菜場上賣的豆腐很不同,他的豆腐一入口豆味濃鬱,不必加醬油就很好吃,加了醬油更贊,菜市場賣的板豆腐都會有的澀味,吳國楨的豆腐沒有,反而有一股清甜味,還有,他的豆腐相當Q彈,口感很棒。

  豆漿更是極品,含在嘴裡你會捨不得吞下去,不必加糖就有一股甘甜味自然產生,入喉後嘴裡仍是豆香滿溢。有機會到公館玩,不妨去穿龍豆腐坊看看,如果到得夠早或夠幸運,你就可以吃到香噴噴的豆漿及豆腐,當然,以預約或預訂的方式,就能掛保證品嘗得到了。

 

【聯合新聞網】

 

責任編輯:高萌

相關焦點

  • 公館新樂園「穿龍豆腐坊」:10年豆腐夢 浪漫的堅持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苗慄公館最近開了家豆腐店,叫穿龍豆腐坊,有人說,那是個浪漫的人在做的豆腐,這個人是吳國楨。為什麼說他浪漫?因為,他把做豆腐當成一種使命、一種堅持,他要做出最好吃的豆腐,他也堅持不用不必要或有害的添加物,因為這些原則,所以他的豆腐比一般豆腐貴,但很多人只是好奇去試吃一口,這一試就知貴的原因,一試成主顧。    吳國楨的豆腐夢10幾年前就開始做了,原因很好玩,聽人家說賣豆腐很賺錢。他說:那時常聽左鄰右舍說,那個做豆腐的買了好幾棟房子。
  • 豆腐坊圓了脫貧夢
    豆腐坊圓了脫貧夢 2020-12-21 19: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鄉村的豆腐坊……
    豆腐坊的晚上是最忙碌的,其他人都在床上酣睡,各種各樣的夢把屋內撐得滿滿的。此時,磨豆腐的人們卻在豆腐坊內辛勤勞作,夜裡將豆腐磨好後,天明再將豆腐送到市場銷售。這也是把磨豆腐列為三大辛苦的原因之一。大的豆腐坊,拉磨的都是毛驢。
  • 龍山水豆腐助力脫貧攻堅丨小小豆腐坊,「磨」出新希望
    今年60多歲的張先生,2008年在工地務工時腿部受傷,無法繼續在外謀生,只好回村生活,妻子也常年患病,家裡一貧如洗。2015年張先生暗下決心,想撿起老手藝做豆腐的想法,要靠自己的雙手創造脫貧致富之路。他始終難忘那段「心有所想、事有所成」的日子,回憶起來往事歷歷在目。
  • 鄭漂夫妻創業小故事——重操舊業開現磨豆腐坊,每天豆腐都賣光!
    熊老闆經常去附近的農貿市場買菜,見一家豆腐店生意非常好,很多時候買豆腐要排隊,愛吃豆腐的熊老闆也買了兩塊回去,豆腐口感特別好,跟之前自己做的地鍋味豆腐一樣好吃。於是熊老闆夫妻二人商量重操舊業做豆腐生意。經了解農貿市場豆腐店是彭大順加盟店,於是與彭大順取得聯繫。
  • 豆腐坊建在廁所邊 有毒豆腐一天賣出一千斤(圖)
    工商查抄黑作坊信報記者 王巍/攝「從現在開始,你們的豆腐作坊被正式取締。」豐臺工商所執法隊隊員嚴肅地向豆腐黑作坊老闆宣布。10月21日晚上10點,豐臺工商所執法隊在知情人的帶領下抄了豐臺區葆臺村120號的豆腐黑作坊。
  • 在農村開豆腐坊,加工豆腐前景如何?看完心裡就有數了
    在農村開豆腐坊,加工豆腐前景如何?在農村開豆腐坊的各地都有,我童年的記憶中我家也開過豆腐坊的,那個時候還沒有電磨,還是純手工打造的,確實也是非常的辛苦。如今有了現代化的設備,做起來也就非常的省力了。在農村加工的豆腐前景還真的不錯的,我附近村的有一家豆腐坊,目前家裡長期僱傭幾位鄰居,生意做得很好。
  • 王銀妹:用最老的方法做出最嫩的豆腐,延續百年豆腐坊招牌
    而在這個橋頭上,還有一家難得一見的百年豆腐坊,同樣沉浸在這裡質樸的時光中,安靜地守著流年。坊主人王阿姨和她的丈夫蔡大叔年輕時從父輩們的手上接過生計。40多年來,老兩口始終堅持傳統手藝,在一脈相承的相關細節裡,將一塊普通的豆腐做到極致,延續了桂峰百年豆腐坊的招牌。
  • 李順午 豆腐坊
    小時候,母親常常帶我去豆腐坊換豆腐,一斤半斤的黃豆或者包穀、桃黍,就能換回一塊白白嫩嫩、芳香誘人的豆腐。老家巷東頭的這家豆腐坊,在我幼小的心靈裡留下深深的印記。豆腐坊的「老闆」,是一位早年從河南逃荒過來的程姓男子。因為他和父親年紀差不多,我便喊他程叔。程叔做豆腐的手藝遠近聞名,大半個村子的人家都吃他做的豆腐。
  • 30年老師傅堅持做豆腐,他的「鮮豆工坊」磨出鮮香,品味幸福!
    泡豆、打漿、濾漿、蒸煮、擠壓......在老楊先生的豆腐坊內,一道道工序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老楊先生今年52歲,做傳統豆腐已經31年了,年輕時大家都叫他大楊,隨著年齡的增長,叫他老楊的人越來越多,這不僅是一種親切的稱呼,更是對傳統豆腐的肯定,對老楊先生三十年如一、質量如一的肯定。
  • 三清山腳下,玉山臨湖花香豆腐坊,"白加黑"的豆腐哥,寧可多用兩小時...
    位於上饒三清山腳下臨湖鎮,信江源頭,一方好山水,孕育一道名菜——臨湖豆腐。為探尋豆腐製作秘笈,於子夜時分,直擊製作現場,全程記錄從黃豆變豆腐的全過程,卻發現「白加黑」的豆腐哥,豆腐競然「十年沒提價」。圖文/詹愛玉四代豆腐人深夜零點十分,臨湖鎮,街上靜悄悄;而「花香豆腐坊」製作現場卻已燈火透亮,主人「豆腐哥」,已穿上雨靴,系上圍裙,開始一天的工作。
  • 【頭條】夫妻豆腐坊:用勤勞繪就幸福生活
    這是奈曼旗西沙日浩來嘎查一戶豆腐坊日復一日的畫面,豆腐坊主人鄒德飛和妻子又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夏天的6點鐘前後,鄒德飛都會準時的出現在鎮上的菜店門口和飯店門口,向著各個商戶送著一盤又一盤的豆腐。鄒德飛、李秀英夫婦擁有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女兒今年高中畢業,正在選擇心儀的大學,小兩口在西沙村經營著一家豆腐坊,在鎮裡面小有名氣,鄰裡鄉親都喜歡吃他家的豆腐。
  • 俺有一個能致富的豆腐坊
    但我知道,再窮也不能窮志氣,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兒,於是我創業開辦豆腐坊,2017年光榮脫貧。    我家雖是單門獨院,但5間主房仍是磚木結構,年年房頂崩縫漏雨。生活雖不算十分富裕,但也不至於列入貧困戶行列。可是由於兩個女兒都在上大學,每年學費得五六萬元,我家也因此被拖垮了,以至於房屋現在還沒有翻建。
  • 他做的豆腐貴但供不應求!郟縣七旬老人的50年「豆腐時光」
    大河網訊(記者 蔡長偉 通訊員 肖應輝)郟縣姚莊回族鄉有家「劉莊豆腐坊」,豆腐坊的主人叫白中振,做了50年的豆腐。近日,記者來到「劉莊豆腐坊」,談到製作豆腐的往事,今年已經70歲的白中振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打開了話匣子。
  • 【網絡媒體走轉改】南梁小鎮上的百年"良心豆腐坊"
    圖為顧青梅切下一小塊豆腐向記者展示。鍾偉 攝千龍網甘肅慶陽9月23日訊(記者 馬文娟)在革命老區甘肅省華池縣南梁鎮,有一道享譽盛名的招牌菜——南梁豆腐。這家豆腐坊的主人是革命烈士梅生貴的孫子梅建順,歷經三代傳承,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梅家豆腐坊現在由梅建順和妻子顧青梅經營。
  • 豆腐坊年收入二十多萬也要轉兌,兩口子幹了十二年太累了幹不動了
    這是一個在居民小區的豆腐坊,凌晨兩點鐘丈夫首先起來到店裡磨豆漿,豆漿磨差不多的時候,妻子從家裡來到豆腐坊,這個時候豆腐坊就熱鬧起來了,那邊機器隆隆接著磨豆漿,這邊鍋裡沸騰起來煮豆漿,不一會兒小屋裡熱氣騰騰,什麼都看不清楚了,接下來的工作,兩口子就是全憑著感覺摸索著來。
  • 一位農村老人的50年「豆腐時光」
    □本報記者丁需學通訊員肖應輝    郟縣姚莊回族鄉有家「劉莊豆腐坊」,豆腐坊的主人叫白中振,做了50年的豆腐。1月6日,記者來到「劉莊豆腐坊」,談到製作豆腐的往事,今年已經70歲的白中振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打開了話匣子。
  • 莊浪縣:「豆腐村」緣何僅剩一個豆腐坊
    在1995年之前,村裡基本上家家戶戶做豆腐,聞名全縣。19年後,「豆腐村」卻僅剩下一個豆腐作坊在加工豆腐,那其他村民都轉產幹了什麼呢?  從家家戶戶生產到僅存一戶作坊,循著新莊溝村農民轉產的路徑思考,發現是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利好惠民的結果。  坐落在莊浪縣最南端的陽川鄉是聞名全縣的瓜果之鄉。很早以前,李咀村、臺咀村、劉灣村、孫王村等大多數村莊都有屬於村集體的果園。
  • 陝西黃龍縣安善村:「豆腐坊」磨出好日子
    「大家快進來,這是我們今天試加工的豆腐、豆皮、豆乾還有豆漿,來嘗嘗,一會兒帶點回家,給我們多提意見。」8月10日,陝西省延安市黃龍縣石堡鎮安善村駐村第一書記劉迪熱情地招呼著圍觀的群眾。近年來,石堡鎮黨委、鎮政府和村兩委一直在思考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如何通過產業轉型來解決失地農民就業、貧困群眾脫貧的問題。
  • 哈爾濱市資訊|哈爾濱賓西鎮的這家豆腐坊,你吃過「手工幹豆腐」嗎?
    哈爾濱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哈爾濱賓西鎮的這家豆腐坊,你吃過「手工幹豆腐」嗎?今天開車去哈爾濱賓縣賓西鎮,哈爾濱人應該都很熟悉吧?這裡是致富路和興糧路的十字路口,這兩條路是賓西鎮最主要的老街了,這裡隱藏著一家「原汁原味」的豆腐坊。同行的一位朋友介紹說,這裡是家老店,口碑在外,很多哈爾濱過來掃墓的朋友,返程時都會在這裡買上幾斤幹豆腐,這裡最有名的就是手工幹豆腐和滷水大豆腐了。豆腐坊有些簡陋,類似「前店後廠」,前面是簡單的櫃檯售貨,中間是將薄薄的幹豆腐摺疊起來,最裡面就是幹豆腐加工了。「東北幹豆腐」,是一種壓成薄片狀的豆腐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