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寧莎鷗
各位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寄望於勤,人生無悔》。
中國孕育於農耕文明之中,從有人起,先輩們就習慣了與黃土打交道,開始了不停的勞作。很多經驗與知識也直接來源於勞動之中,有燧氏鑽木而知取火,神農氏採集而識百草,有巢族構木而始得房屋,勞動便是他們克服自然、建造家園最初的努力。熟悉東西方神話的人可以發現一個有意思的差別:摩西分紅海,西方人在面對不可戰勝的自然時,希望祈求神助;中國則多是精衛填海、愚公移山,他們期待奇蹟,卻又更相信人定勝天的努力。勤勞是中國人特有的笨拙,也是中國人特有的智慧。
所以兩千多年前,李冰在面對浩浩蕩蕩的岷江時,不是望水興嘆,而是築堰分水,引水灌田,陰晴不定的成都平原終成千裡沃野。所以秦始皇在望向北方的兵鋒與莽莽山嶺之時,不是望山嗟嘆,而是「取河南地,築朔方,復繕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始有萬裡長城。若非勤勞,先民們不可能創造光焰萬丈的五千年悠久歷史與文化。
新中國成立之後,面對國內「一窮二白」的艱難處境,前輩們更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用勤勞為武器,在廢墟之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錢學森、錢三強等科學家們夙興夜寐、日以繼夜,新中國才有了「兩彈一星」,有了潛水艇。「鐵人」王進喜紮根油田,才發現了豐富的蘊藏,甩掉了「貧油國」的帽子,中華民族才再次立於世界之林。
如今,勤勞的旋律又奏響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強音。袁隆平埋首于田間地頭,如一位地道的老農般,為一株禾苗奔波勞作,這才有了畝產日益刷新的雜交水稻。縱橫神州大地的高鐵、橫跨海峽的港珠澳大橋……一個又一個震動世界的工程中,無不閃亮著中國人的勤勞與汗水。
現在條件好了,不少人卻開始輕視勞動,忽視勞動,甚至寄希望於人工智慧。殊不知蘇霍姆·林斯基早就說過:「勞動和人,人和勞動,這是所有真理的父母親。 」先賢也有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正是勞動實幹印刻於民族之魂的體現。即便到了科幻電影中的「流浪地球」時代,中國人也不曾寄希望於虛無縹緲的個人英雄,而是全民動員,廣築行星發動機,帶著家園一起逃離。以勞動為心,以實幹為骨,方能聚民族之魂,揮毫大好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