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段醫院「賴床」養老多 護理院床位已排到2013年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市中心的一家護理院內,護工正在陪伴老人聊天

晚報 何雯亞 現場圖片

晚報記者 陸慧 錢朱建 報導

老人骨折需要靜養,可不論是戶籍所在地、居住地,還是子女居住地,地段醫院的床位都很吃香,護理醫院的床位緊張程度比地段醫院有過之而無不及。近日,七旬翁張老伯的全家,都在為一張「床」焦心。

重陽節將至,記者對本市中心城區地段醫院和護理醫院床位展開調查,發現條件好、收費合理的公立醫院床位非常緊俏,有的醫院床位已預約到2013年。不少已經住進去的老人不願出來,甚至有老人「借」病床養老。

[事件回放]

老人骨折,難求一張治療床位

一個多月前,年過七旬的張老伯在青浦被起吊的貨櫃撞傷。事發時,老人有內出血症狀,但神志還清醒。由於當時沒有家屬在身邊,肇事方決定將老人就近送醫,以便及時救治。

「我住在虹口,妹妹住在寶山,每次開車到青浦看父親,來回起碼要3個小時。 」張老伯的兒子說。

看著子女這麼吃力,張老伯和老伴也不忍心,9月初,老人實在 「憋不住」了,和家屬商量後,決定轉回市區醫院,或者出院回家靜養。 「醫院檢查發現,爸爸骨折線還沒長好,我們希望能繼續在醫院治療」。張先生和家人在市區遍尋醫院後發現,因為內出血部位逐漸消腫,又是採取保守治療,幾乎沒有一家市級和區級醫院肯接收張老伯。

於是,張先生想到社區醫院,這樣也方便子女照顧。「我跑了爸爸戶口所在地、他平時居住地社區,也跑了我家、我妹妹家的社區,結果所有醫院答覆都差不多,床位緊張需要登記排隊。真沒想到,地段醫院這麼吃香! 」張老伯家人屢次碰壁,每到一家地段醫院,就得把情況從頭說一遍,還不忘留下電話登記床位。

[各方說法]

家屬:護理工價格「不平民」

上海市區、青浦,開車來回3個小時,就是這樣,張老伯的子女也堅持了六周。

「我媽也已經70多歲了,還有糖尿病,最多只能自己照顧自己了,根本沒辦法再照顧需要平躺靜養的病人。」張老伯女兒說,家人決定找個專業護工,把老人接回兒子家住。可他們打聽下來,發現專業護工並「不平民」。 「我爸多處骨折,剛能側翻,大小便、吃飯都需要護工,在醫院我們請了全職護工,一對一每天65元/人,每個月近兩千元,他們護理骨折病人非常專業。可回到家裡,醫院護工又不能帶回家,普通全職保姆卻在護理骨折病人方面不夠專業」,張先生坦言,他們曾嘗試尋找專業護工,發現這種人很少,即便個別介紹所有這樣的護理保姆,價格至少每月三四千元。截至記者發稿,張老伯家屬接到居住地地段醫院通知,有一個空床位了,這距離他們去醫院登記已過了整整一個月。

老人:地段醫院比養老院更實惠

昨天,記者走訪多家地段醫院,發現床位確實非常緊張。記者從一些護工處了解到,地段醫院大多只有幾十張床位,幾乎滿員,不少醫院還有許多病人前來登記,希望能就近住院治療。甚至還有老人和家屬,想「借」床位養老。

一位老人說,他已年過八旬,老伴也已過世。家中有六個子女,經濟條件都不好,自己只有1900元退休金。

「我本來想住敬老院的,可問來問去,最便宜的也要2000元左右。現在我住在地段醫院病房裡,每天床位費是20元,夥食費8元,一個病房一個護工30元,床位費能進醫保,自己只需要承擔38元左右的基礎費用,一個月30天也就1140元。 」老人給記者算了筆帳。

[解決方案]

11家民辦醫療機構納入醫保

地段好離家近,還能參保看病,收費又比較合理,正是出於這些原因,公立的地段醫院和護理醫院才受到老人的追捧。記者從醫保網查詢後發現,為方便參保居民就近看病,本市第四批11家民辦醫療機構5月10日起已納入醫保定點,這樣一來,老人們的選擇就又多了一些。

在一份《關於第四批民辦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的通知》中,上海九洲醫院、上海新醫聯門診部、上海御康醫院、上海申東醫院等4家民辦綜合性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上述醫療機構醫保結算限於門診醫療,醫保收費標準參照一級醫療機構執行。

上海華康護理院、上海夕陽老年護理院、上海盈康護理院等3家民辦護理院納入醫保定點。上述醫療機構醫保收費標準參照一級醫療機構執行,床位費醫保按護理醫院4人病房標準支付。上海遠大心胸醫院、上海計生所醫院、上海開元骨科醫院、上海康平醫院等4家民辦專科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上述醫療機構醫保收費標準參照二級醫療機構執行。

除了增加醫保點,本市還在探索 「社區+居家」、「家政+醫護」的社區長期照料服務,面對大量老年人家庭面臨找不到專業居家護理保姆的尷尬,有關部門也在積極行動。據專家估算,上海居家醫護人才奇缺,約有三分之一老年人家庭面臨找不到專業居家護理保姆的尷尬。

推進「居家醫療護理+護理保險」

市老年學學會秘書長孫鵬鏢昨晚接受電話採訪時表示,本市中心區目前有40多家老年護理醫院,幾乎每家護理員的床位都排滿,後面還有很多老人排隊等著進來。「按照發達國家的經驗,單純依靠機構護理永遠解決不了這一難題。 」孫鵬鏢說,按照推算,再過10年到2020年左右,本市戶籍人口中,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老人,這其中又有許多老人需要專業的醫療護理。

孫鵬鏢指出,目前正大力推行的居家養老模式中,一般護工僅能照顧老人的簡單生活起居,對患有疾病在家康復的老人提供專業醫療護理的護工非常緊缺。此外,現在很多醫院只管看病,對病人回家康復這塊重視還不夠。如果病人經過醫院治療後,能在家中康復,醫院有專門的隊伍進行跟蹤,病人家裡也能請到專業的醫療護工,那將大大減輕目前地段醫院和醫療護理機構的床位壓力。

孫鵬鏢還透露,正是由於目前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均不負擔醫療護理費用,好多有醫療保險的老年人長期住院,把醫院當作護理場所。

現在,已經有專家提出建議,有必要在老年醫療保險之外,建立獨立的護理保險制度。上海的老齡化程度高,不少80後獨生子女一代已經感受到一對夫妻贍養照顧兩對甚至四對老人的壓力。孫鵬鏢說,「這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醫療、民政等多個部門,需要政府來統一協調。 」

[記者調查]

老人求助電話幾乎天天有

「因為住不進市區護理醫院,老人的求助電話幾乎天天有。 」一提起老人的苦惱,「安康通」的曹軍師傅連連搖頭。 「安康通」是一項為社區老人提供信息化居家養老服務的系統工程,通過安裝在老人家中的一個呼叫器,為老人提供緊急服務。

家住寶山的顧培琳今年76歲,她79歲的老伴王濟元前段時間突發急性腦梗住進一家三級醫院。氣管切割手術後,王濟元老人要通過氣管內插入氧氣管幫助呼吸,還要經常用機器吸痰。老人一時無法康復,醫院的重症病房床位有限,醫生開始催促家人儘快轉院。然而,顧培琳和子女跑了無數家地段醫院和護理醫院,均被告知沒有床位。 「像這樣做過氣管切割手術的病人,離開醫院到家裡根本沒法照顧。 」顧培琳只好向安康通求助,但曹軍多方打聽,目前仍未找到願意接收老人的醫院。

曹軍說,每個區公辦的老年護理醫院一般只有一兩家,現有的床位在大量需求面前只能是杯水車薪。地段醫院主要治療周邊居民碰到的一般性疾病,護理醫院側重於治療一些慢性病患者和康復性治療,養老院裡則大多是健康或能基本自理的老人。「少數配置好的養老院也有醫生,但肯定不能和醫院相比。」曹軍說,正因為如此,位於中心城區的老年護理醫院床位才顯得尤為稀缺。

「不少老人問了多家市區護理醫院,結果被告知起碼要等上一年。 」曹軍說,有的性價比高的護理醫院甚至排到2013年。

熱門護理院排隊起碼等1年

昨天下午,記者走進本市中心城區一家公立護理醫院。在病房外走廊上,老人們正三三兩兩坐在一起聊天看電視,身穿藍色制服的護工則陪護在一旁。 「你要我的胸牌是吧,玩一會兒要還給我的啊。 」一位坐在輪椅上的84歲阿婆因患病導致語言功能障礙,只好用手伸向護工,示意要拿她的胸牌。 「這位阿婆以前是醫生,所以對胸牌特別感興趣,沒事就喜歡拿胸牌來玩。 」來自蘇北的護工說。

下午4點,護工們開始攙扶老人回房間休息,有的老人家裡人送來了晚飯,護工用微波爐熱好後,給老人餵飯。記者注意到,這家護理醫院的設施和很多三甲醫院並無差別,醫生和護士定期巡視病房。 「這裡不僅環境好設施好,老人還有醫生和護工的專業護理。 」一名前來探望老人的家屬說,他去年排隊等了半年多,才將老人送進這家護理院。

昨天下午,記者以老人家屬身份,諮詢了盧灣、閘北、黃浦和長寧等中心城區的多家護理醫院,結果無一例外,都沒有空餘床位。一家護理醫院的工作人員表示,公立護理醫院普通病房的床位費一般每天20多元—30多元。「普通房床位費和看病的錢都可以進醫保,算下來性價比很高。 」這名工作人員說,排隊的老人等上一年是很正常的,等兩三年的也很普遍。

一家市區護理醫院的相關負責人說,他們總共只有300多張床位,僅醫院所屬的街道有進護理醫院需求的老人就遠遠超過這個數字。「我們連周邊的老人都來不及安排。 」這名負責人透露,面對如此巨大的需求缺口,只有將老人向郊區分流,並大量培訓高素質護理人員。

床位供不應求還有人賴著不走

床位緊張,一旦住進去,很多老人便想佔住床位,輕易不會出來了。

「老年病人『賴』在醫院不肯出院,這是常有的事。 」一位業內醫生說,有時病人或是家屬,甚至還為此與醫生發生爭吵,不肯出院。其實,地段醫院作為一級醫療機構,病房裡是治療床位;而承擔護理職能的,大多都在護理院裡,那裡的床位是護理床位。一旦有病人「霸佔」床位,就會損害其他醫保參保人員享受醫療資源的權力。

昨天下午,記者致電醫保諮詢熱線,一位工作人員稱,病人是否需要住院,何時出院,這些都得取決於病人的病情,醫生會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判斷的,且每一名參保人員住院的時間長短沒有明文規定,一切視病情而定。

目前仍有許多老人把地段醫院看成是「養老」的地方,必然會導致社區醫院床位周轉緩慢、緊張,真正需要治療的病人,無法就近接受住院治療。

根據2009年的統計數字,目前,本市納入醫保定點的老年護理院只有66家,核定床位共7973張(60歲以上老人人均護理床位0.0027張),實際開放床位約為11000張。中心城區老年護理床位緊張的矛盾尤為突出。從全市來看,供給量只佔需要量的20%左右。

相關焦點

  • 上海醫院賴床養老多 護理院床位排到2013年(圖)
    重陽節將至,記者對本市中心城區地段醫院和護理醫院床位展開調查,發現條件好、收費合理的公立醫院床位非常緊俏,有的醫院床位已預約到2013年。不少已經住進去的老人不願出來,甚至有老人「借」病床養老。  老人:地段醫院比養老院更實惠  昨天,記者走訪多家地段醫院,發現床位確實非常緊張。記者從一些護工處了解到,地段醫院大多只有幾十張床位,幾乎滿員,不少醫院還有許多病人前來登記,希望能就近住院治療。甚至還有老人和家屬,想「借」床位養老。  一位老人說,他已年過八旬,老伴也已過世。
  • 李滄區養老床位達4000多張 已建成12個國醫館
    青島新聞網記者了解到,目前李滄區已經擁有各類養老床位4000多張,全區61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了164個家醫籤約團隊,全區已建成國醫館12個、養生保健指導門診33個,全方位守護居民健康,初步實現了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基層的合理就醫格局。
  • 深圳禾正醫院與深圳市養老護理院「牽手」 開創醫養結合新模式!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趙鴻飛2020年12月2日,深圳禾正醫院與深圳市養老護理院共同舉辦「醫養結合」戰略合作籤約儀式,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在「醫療」和「養老」領域的優勢,攜手打造「醫養結合」的新模式。深圳禾正醫院與深圳市養老護理院成功籤約深圳市養老護理院院長餘文雨、業務副院長王圓圓、行政副院長李敏以及深圳禾正醫院總院長劉季春、副院長孫國平、伍建春和劉小平等出席了籤約儀式。
  • 參觀優護家護理院 感受品質養老
    日上午9點,由廣島·四川經濟交流促進事務聯絡室牽線搭橋,醫啟匯攜手成都優護家護理院聯合舉辦的「中日醫養結合國際交流論壇」在蓉舉行。來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董碧蓉教授為大家帶來了老年綜合評估、老年症候群在醫養結合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實現全人照護,提升老人生存和生命質量。成都慢性病醫院院長陳芍也分享了《支付體系在促進醫養結合發展中展望》。從醫院的「醫養結合」探索與支付現狀來分享養老的發展,以慢性病醫院自身為例講述成都醫養結合的探索路程。
  • 長庚護理院:讓臺灣養老經驗在大陸落地開花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德銘訪臺首站即於9日赴桃園林口的長庚醫院、長庚養生文化村參訪,了解臺灣醫療與養老情況。在與臺灣一水相連的廈門,廈門長庚醫院已於今年設立了養老機構長庚護理院,令臺灣養老經驗在大陸落地開花。  12月10日,中新社記者來到位於廈門海滄的長庚醫院住院部8樓,探訪設在此的長庚護理院。
  • 養老也有很多種,你了解過護理院嗎?
    無論是國家還是社會資本也推行了許多年,大家從很多渠道也看了很多關於「醫養結合」的相關信息。現在很多養老機構或者醫療機構都已經在成熟地推行「醫養結合」新模式。對於上了歲數的老年人一定深有感觸,人歲數大了,多少都會有點病。家裡只要有一個老人生病,全家人往往都是家、醫院、養老院這麼來回跑。不僅苦了老人,也苦了家屬。
  • 開護理院需要什麼手續
    近幾年,養老行業已經悄然改變,前幾年流行的地產養老、旅居養老項目的溫度漸漸降低,養老行業開始關注如何為老人提供更多的醫療護理服務。從養老行業誕生之日起,就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現實:老人照護過程中,70%以上的需求和醫療健康相關,該如何滿足?護理院在各地逐漸流行起來,並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 青島將建3萬平米健康養老項目 新增千張床位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馬正拓通訊員 邢路 報導  半島都市報4月9日訊 9日,記者從交運集團獲悉,該集團計劃投資8000萬元,分別在青島市市北區、李滄區、城陽區、即墨區,規劃建設約3萬平方米的健康養老項目,新增1000張醫養結合床位,充分發揮該集團現有的醫養護理優勢,為島城市民提供更專業、更溫馨的醫療養老服務。據悉,4個項目將於年內陸續開工建設,並儘快投入使用。
  • 「醫辦養」開啟健康養老新思維 醫養費用相當於請保姆
    原標題:「醫辦養」開啟健康養老新思維 醫養費用相當於請保姆 本報記者陸珏薛卿中國江蘇網9月21日訊 「到2017年末,護理型床位數佔養老機構床位總數達40%以上;到2020年,護理型床位數佔總數達50%以上,60%
  • 養老形式多樣收費選擇餘地大 醫養結合為發展新方向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記者 李歡 張倜)隨著我們逐步步入老齡化社會,越來越多老年人走進了養老機構。那麼,現如今的養老機構是怎麼樣的,能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哪些保障呢?記者走訪了西安部分養老機構,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  金秋老年公寓位於西安碑林區,是西安最早的一批老年公寓,開辦至今已經有16年。
  • 養老焦慮:床位很難搶怎麼辦,看完心裡有數了
    對於很多家庭而言,讓老人獲得一張滿意的床位來養老,真的求之不得。從「老齡化」社會朝向「老年型」社會過渡需要一個周期,德國花費了46年,美國花費了60年,比較長的過渡期可以為國家贏得充分的準備時間,與此相比,我國的過渡周期只有28年,這意味著有許多中國式養老困局等著我們去解決。
  • 細微之處有真情 蘇州瑞頤護理院創新養老服務暖人心
    近日,蘇州瑞頤護理院劉院長收到了一封感謝信。信以「無微不至」為題,出自一位在該院接受護理的長者王鑫生。從吃藥、接受護理到住院期間的瑣碎小事,王鑫生長者用「無微不至」形容護理院提供的各項服務,更用「感動」二字表達自己的心情。劉院長在自己的朋友圈貼出了長者的親筆信。他寫道:「長者的滿意和認可,是我們不斷進步的動力。」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南通:從「養老」到「享老」,這裡風景獨...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南通:從「養老」到「享老」,這裡風景獨好!作為江蘇省首家集頤養院、護理院、老年病醫院「三位一體」的一站式養老機構,位於通州區的南山頤養中心於2017年投入使用,設置床位900張,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由南山護理院、南山老年病醫院、南山頤養院組成,以9幢連棟建築的形式出現,老人急需救治僅需5分鐘即可轉運至南山老年病醫院,讓老人的生命健康安全第一時間得到救治和保障。
  • 醫養結合,東莞康怡護理院讓老人過上有尊嚴的晚年生活
    1月11日,東莞康怡護理院(醫養結合護理院)正式揭牌啟用。東莞市衛生健康局醫政科主任科員鍾婉崧、萬江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葉潤森、萬江街道辦事處主任助理戴剛、萬江街道社會事務局局長伍立君、萬江街道社會事務局副局長盧惠貞、萬江街道谷湧社區書記庾敬欽、東莞康怡護理院董事長陳積源等出席了揭牌儀式,並一同為東莞康怡護理院揭牌。
  • 生「猴寶寶」打擠 華西附二等多家醫院床位已排到明年4月
    四川在線消息(四川日報記者 袁敏)「華西明年3月的號都排滿了,生『猴寶寶』的人還真多。」這幾天,已有3個月孕期的成都市民周女士,為了寶寶明年的產床,已經打聽多家醫院。經歷了羊年這個生育「小年」,明年成都將迎來新一批「猴寶寶」。記者從多家婦產醫院了解到,目前床位建檔已經預約到了明年4月份,床位相對緊俏。醫生提醒,準備在明天迎接「猴寶寶」的家庭,可以早做安排。「我院預產期是明年3月的建卡號已滿,請選擇其他醫院建卡。」上周,一張「溫馨提示」貼在華西附二院建卡室門外,將不少前來準備建卡的孕婦擋了下來。
  • 讓養老變成一件幸福的事
    碑林區第三愛心護理院是一所醫養融合型的老年護理院,設置養老床位126張、醫療床位99張,主要服務於失能半失能老人、失智老人、重度殘疾人和高齡老人(平均年齡85歲),為他們提供專業生活照護、醫療救助、康復護理、慢性病管理、心理疏導和臨終關懷等服務。
  • 吳江政策推動機構養老發展進入「快車道」
    截至2018年底,吳江區共有養老機構28家,養老護理人員(包含醫護人員)713人,養老機構床位8803張(包含醫院老年病區床位),養老機構及配套設施已初具規模。關鍵詞:機構養老服務周到心情好盛月華今年92歲,雖滿頭白髮,但老太太精神飽滿,還能流利地用本地話跟記者交流。
  • 蘇州:政府幫老人買保險為養老機構「減負」
    蘇州在全國率先推出的「三項惠老保險」即將進入2019年公開招標階段,惠及全市130萬老人。「三項惠老保險」包括老年人團體意外傷害保險、養老機構綜合責任保險和居家養老服務組織責任保險。記者了解到,一般來說,選擇機構養老的老年人,要比居家養老的老年人身體狀況差,意外風險高。
  • 他們,讓養老變成一件幸福的事!
    「把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真正實現了醫中有養、以醫帶養,滿足了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養老需求。」翟宏利感慨地說。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載體,打造醫養結合的幸福養老社區,是西安創新養老工作的一種模式。加強康復醫院、護理院和綜合性醫院老年病科建設,則是西安深化醫養結合服務理念的另一種有效探索。
  • 溫嶺振東怡欣醫養護理院:用心服務,關愛社會弱勢群體
    吳女士說,對於菜單,護理院的廚師都是精挑細選的,每頓菜品都不一樣,頓頓都是熱菜熱湯熱飯,「像魚刺比較多的魚,我們儘量不做,讓入住者吃得放心。」記者了解到,託養老人與殘疾人的生活、活動區域是分開的。在樓層布置方面,一樓是優先安排重症患者、行動不便的人群。二樓、三樓主要作為養老使用。每個樓層男女分開,也會按照關係的親疏,進行人性化的編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