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展示無人機居家照護應用,可協助遠端照護跌倒親人

2020-12-11 科技社techpub

無人機除了用於監控、救災、物流配送,以及橋梁、水庫等重大公共基礎建設的安全巡檢之外,未來也可能用於居家照護上。

國內受到少子化的影響正步入高齡化社會,今年信息月針對銀髮的健康照護需求展示最新科技應用,中央大學與臺北電腦公會、航見科技展示一項無人機居家照護應用,結合智慧攝影設備、無人機及穿戴設備,當家中的親人跌倒時,自動控制無人機起飛拍攝圖像畫面,上傳到雲端,同時透過Line發送警示信息給其他親人。

這套居家照護機制的基礎是建立在受照護者家中布署的多組智慧攝影設備,研究團隊利用樹莓派電腦、攝影鏡頭及無線通訊打造智慧攝影設備,只要在室內環境的四周架設多臺攝影設備,就能從不同視角拍攝的圖像,判斷受照護者是否發生跌倒,並透過跳點廣播克服室內網絡不穩定的缺點,傳送警示訊息至家中的小主機。

研究團隊以樹莓派電腦、攝影機與通訊設備打造的智慧攝影設備,可搭配充電寶供電,擺脫電線的限制,架設受照護者家中的角落,現場以三臺智慧攝影設備組成監護網,隨時監護被照護者的安全,一旦偵測到跌倒事件發生,立即傳送警示訊息給家中的小主機:

小主機收到警示訊息後,除了以Line通知其他親人之外,同時也發送訊息給待命中的室內無人機,無人機起飛抵達客廳或臥室,即時將圖像畫面送到小主機,再上傳至雲端,其他親人就可以立即視圖畫面。另外,無人機經由藍牙與跌倒者配戴的智慧手環連接,蒐集心跳等生理數據,回傳到小主機。

中央大學信息電機學院通訊工程學系副教授胡志麟表示,原先的研究是以機器人建立家居照護機制,由於機器人移動時容易受到室內障礙物遮避,以及地板的高低起伏影響,轉而與無人機業者合作,結合具有深度偵測的鏡頭,感測室內位置,控制無人機起飛,避開牆壁或家俱,抵達送出跌倒警示的攝影設備所在的客廳或臥室。

胡志麟指出,系統控制無人機飛行在一定的高度,一方面避開室內天花板例如吊燈、吊扇等障礙,飛行在一定的高度也能避免家俱等障礙物,較容易捕捉到跌倒者的圖像畫面。未來若能建立室內3D模型,有助於提升室內無人機的定位、飛行控制。

中央大學與航見科技合作,在無人機上配置兩個鏡頭,仿照人類的左右眼,偵測周遭物體的距離,搭配無人機上的樹莓派電腦,控制無人機飛行至發生跌倒事件的周圍,搭配魚眼鏡頭捕捉跌倒者的身影,並以藍牙和其配戴的智慧手環聯機,取得即時的生理數據:

在遠方的親人就能透過無人機,即時觀看圖像視圖親人的安全和生理數據。胡志麟表示,未來若進一步結合網上電話,其他親人甚至通過無人機,直接和即使跌倒但仍具有意識的親人對話,若親人不幸因跌倒而失去意識,在外的家人則可以與緊急救護單位聯絡,降低事件的風險和傷害。

目前中央大學和義大醫院的智慧醫療中心合作,在兩個病房內各自部署一臺智慧攝影設備,以降低護理人員的照護負擔,當病人發生緊急事件時,能即時通知護理人員。

相關焦點

  • 臺灣各類長期照護服務模式簡介
    居家護理:為居家照護服務中最早發展的照護模式;系由護理人員及醫師定期前往個案家中訪視,協助家屬解決照顧上的問題,並會視老人家的需要,連結各項資源, 如申請低收入戶補助。目前為所有長期照護服務中有健保給付之服務模式,依照健保的規定:護理人員每兩周或一個月視個案情形訪視一次,醫師則是每兩個月訪視 一次。
  • 中國老年人居家照護指南
    如何為老年人提供更科學、更合理的照護, 如何讓老年人有尊嚴、有質量地安享晚年?不僅是你,社會各界都越來越關注這個問題。這本由國內相關專家編寫的《中國老年人居家照護指南》,詳細講解了老年人在居家養老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健康問題和應對策略,既科學又實用。相信你一定能從中學到很多值得借鑑的觀念和方法。
  • 民眾課堂|居家照護如何預防便秘
    二零二零年始,由於新冠疫情產生了龐大的居家照護的需求,民眾護理院為此成立居家護理幫幫群,將我們日常護理幾百位老人的經驗,分享給大家。民眾居家護理幫幫群幫幫群為北京民眾護理院線上服務群,主要功能是為居家照護的家屬提供諮詢和經驗分享平臺。同時不定期由院內護士長分享健康知識和照護經驗。
  • 深入解讀老年人遠程照護設計方案
    ,為他們提供護理以確保他們在家中能夠繼續獨立生活,它所使用的傳感器可為老年痴呆症患者或有跌倒風險的人提供幫助與支持。   遠程照護的作用   研究顯示大多數身體條件不太好的人仍願意保持生活獨立,而遠程照護能使他們的願望實現。當這些特殊人群的親人朋友不能近身照料他們時,遠程照護能代替親友的作用。遠程照護聚焦於科技和服務,旨在拯救人們的生命並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 失能老人實用照護指南
    三種照護模式1.居家照護 這也是多數老年人的選擇,居家照護可使老年人有歸屬感,消除陌生感,減少焦慮恐懼,但面臨如何照護老人的問題。居家照護者通常缺乏照護經驗及技能,只能滿足老人基本日常需求。一些基礎護理問題就無法解決,如預防壓瘡等,更別提其他有難度的護理。
  • 臺灣首創長期照護12問產品地圖 限量發行
    今年ATLife再添嶄新元素,匯整長期照護常見痛點,限量發行照護者必備「長期照護12問產品指南」,望協助照護及被照護者選對﹅用對輔具,與世界重新互動 !國內外知名科技品牌打頭陣   首創治療師參與模式本屆ATLife由超過180家輔具醫材、生醫品牌打頭陣,分享針對日常生活的行動及視聽溝通、運動復健、呼吸照護、智慧照護等輔具創新技術現況及國際研發趨勢。
  • 理解及認識照護工作
    其中,以社區為基礎的照護單位或居家護理單位的服務模式,較能滿足病患(老人)與家屬的需求,既可以讓病患(老人)留在他們所熟悉的居家環境中,而照顧服務員也可暫代理家人的角色,不僅提供照顧服務,更提供了心理和情緒上的支持。
  • 優護雲賦能養老機構 實現照護服務精準化
    針對吳阿姨這樣的案例,優護雲的智能照護引擎(SCDSS),通過全方面採集日常生活能力、基礎健康情況、情緒與行為、認知能力、用藥等信息,顯示其生活能力、抑鬱情緒、認知功能減退等風險,按需制定個性化照護方案,協助照護人員科學地提供專業服務,從而防範風險事件的發生,最終達到最大限度地維持老人健康狀態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 萬裡街道「愛照護」長者照護之家 努力讓老人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患病的人腦細胞漸漸退化,嚴重時不認識自己的親人,徘徊、失落甚至妄想。隨著人們預期壽命的延長,老人患認知症的情況也漸漸增多。許多家庭照顧起來有心無力,老人生活質量越來越差。  在普陀區萬裡街道「愛照護」長者照護之家的認知症單元,同患有認知症的老人們在「客廳」裡閒坐、鍛鍊、遊戲,通過照護團隊精心設計的看護、護理、康復和心理幹預,努力讓老人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 《讓我們一起照護好家裡的老小孩》:老年人居家養老必備寶典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不斷加速,老年人的整體壽命在不斷延長,如何讓大部分選擇居家養老的健康老人,亦或是失智、失能老人有質量地享受晚年生活,讓照護者不那麼艱辛和無助?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老年護理團隊蘇偉、羅菁、花佩、陳慧、李明、沈軍、張瓊、喬燕等共同編撰的《讓我們一起照護好家裡的老小孩》一書於8月16日在2020上海書展(上海展覽中心)上正式發布。
  • 我市實現重度殘疾人居家照護「零距離」 - 淮安市人民政府
    我市實現重度殘疾人居家照護「零距離」2020-12-21 來源:淮安日報 瀏覽次數:次為進一步探索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新形式,滿足重度殘疾人個性化服務需求,我市將開展殘疾人居家託養納入2020年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投入1000多萬元,創新打造重度殘疾人居家照護項目,實現重度困難殘疾人居家照護服務
  • 全國首份面向社區和居家認知障礙照護服務規範正式發布
    新民晚報訊 (記者 屠瑜)今天下午,《長寧區社區和居家認知障礙照護規範》正式發布,該規範系全國第一份面向社區和居家認知障礙照護服務的規範,提煉了尊重意願、貼心陪伴等核心照護理念,填補了社區和居家領域老年認知障礙照護標準的空白。
  • 上海首家「員工制」一對一24小時全程照護機構愷鄰照護雲上線
    愷鄰照護雲上線啟動儀式現場邀請到上海市老年學學會秘書長孫鵬鏢和浦東新區老齡事業發展中心主任樓國放,浦東新區工商聯、總商會秘書長蔡晨贇,以及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護理部副主任(主任護師),上海市老年學學會 「居家失能老人長期照護研究和推進項目組」 組長白姣姣,老年學學會項目組專家臺灣老人保健學會理事張司聿等,愷鄰照護雲平臺的發布還吸引到了眾多同行業者,前來交流學習。
  • 截至上半年,上海39.1萬失能老人享受長護險居家照護和機構照護
    來源:澎湃新聞截至2020年6月,上海市長護險試點共服務失能老人39.1萬人,其中社區居家照護32.4萬人,養老機構照護6.7萬人。目前,上海享受長護險居家照護和機構照護的失能老人平均年齡分別為80.1歲和85歲。現有長護險定點評估機構34家,有評估人員0.9萬人。現有納入長護險登記的各類養老護理服務人員6.3萬人,長護險定點護理服務機構達1173家。
  • 案例 | 「智慧照護」--麥麥養老
    很多養老機構在做社區業務,如何用科技或者數據的方式幫助到日間照料、居家上門服務過程呢?社區居家業務場景相對簡單,例如長者的到店服務、文藝活動、售賣老人商品、健康管理等。如果服務做得更好,可以提供上門服務、遠程照護。
  • 我國老年長期照護保障制度構建的幾點思考——以照護需求評估為焦點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探索建立多層次長期照護保障體系。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推動老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時強調,要著力完善老齡政策制度,建立與福利及救助相銜接的長期照護保障制度。
  • 看「二毛照護」如何把「護老」的保姆服務做成標品
    居家養老服務平臺二毛照護的搭建,正是為了解決這一痛點。它定位於老人照護服務,旨在用科技(網際網路)連結老人與服務人員。 二毛照護的創始人兼CEO侯薈介紹,其服務內容是按照老人的不同年齡段來設計的。比如,60歲左右老人的需求集中在娛樂、旅遊、理財等方面;70歲左右老人的需求集中在家政、健康管理、生活協助等方面;80歲左右老人則大多到了失能(喪失或部分喪失自理能力)失智(俗稱老年痴呆)的階段,需要專業護理、康復、失智照護、臨終關懷等。但她認為,60歲左右老人的需求雖然存在,但可替代性強,不是剛需,只能作為周邊服務。
  • 提高自我照護 規範機構照護 這場研討會「直中要害」
    老年人如何提高自我照護能力?養老機構如何讓「照護」變得更規範?8月28日下午,老年人照護品質提升研討會在杭召開,針對上述問題給出答案。本次研討會由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主辦,浙江省時代養老服務評估與研究中心、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健康照護與教育分會、杭州馨和園頤養院、杭州市上城區逸養老年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承辦,邀請養老、護理界專家,聚焦利用中醫照護特色提升養老服務品質、照護規範建設、照護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等問題,展開研討。
  • 南通市照護保險推出義工服務新聞發布會
    義工服務時長按照每服務1小時記10分、2小時記20分以此類推進行積分,積分終身有效,並可由直系親屬繼承。義工的積分可在其直系親屬中共享,義工本人或者其直系親屬被評定為重度或中度失能後,在享受基本照護保險待遇的基礎上,可以享受積分獎勵。
  • 失智老人的照護要點以及環境設計
    介紹完了以上這些內容,下面就來介紹下大家最為關注的問題,失智症老人該如何去照護,以及一些目前對於失智症老人照護的案例。對於失智症老人的照護,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開展,具體如下: 1.安全問題※ 防走失:安裝門禁、攝像頭、定位器等,可防止老人走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