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醉酒說英語

2020-12-13 騰訊網

[摘要]做學問的人老是自卑和自責,絕對不是什麼壞事,盲目自大才是可笑的。錢鍾書先生在小說《圍城》中,把出國留學鍍金比喻成為中防止天花的牛痘,胳膊上有了那麼一個疤,做學問的便算功德圓滿。

讀朱自清先生日記,有幾處小記錄讓人會心一笑。譬如喝醉了酒,一向拘謹朱先生會慷慨陳詞,對熟悉的朋友大說英語,這是地道的酒後「胡說」和出「洋相」。事後聽別人說起,朱先生非常震驚,也非常羞愧。我們都知道朱先生是個認真嚴肅的人,酒後失態本不足為奇,發生在他身上卻多少有些意外,仿佛做鬼臉,如果是學童倒也罷了,沒想到私塾先生也變得調皮搗蛋起來。三十年代初,朱先生以清華中文系主任的身份,去歐洲做訪問學者,為此寫了《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傳唱一時。不過我更喜歡他的日記,因為這類文字不為發表而作,可以讀到更真實的東西。1933年12月5日的日記上有這麼一段:

早大一有人示我「文侯之命」,問文侯是指重耳否,餘竟不知所對,惶恐之至。

即使最有學問的人,也不可能什麼都知道,「惶恐之至」充分說明朱先生做人的態度。在英國期間,因為英文程度不夠,朱先生屢屢遭人白眼。不由地想起聞一多和鬱達夫國外留學時的情景,都說中國人出了國都愛國,但是留學的年齡階段不同,思想情緒也不同。聞和鬱在國外做學生時歲數還小,受人歧視,難免孩子氣,因此也難免口號標語似的憤怒。朱自清已經是清華的大教授系主任,他所產生的情緒就要複雜得多。

首先是學外國語言產生的自卑。年齡越輕,學習語言能力越強,反過來,年齡越大,能力越弱。但是年齡大了,理解能力更強,於是弱和強的懸差,讓做事認真的朱先生無所適從。出國三個月以後,朱先生第一次做了這樣的夢,他夢見自己「被清華大學解聘,並取消教授資格,因為我的常識不夠」。這個夢很值得讓人玩味,一個月後,他又一次做了類似的夢,「夢見我因研究精神不夠而被解聘,這是我第二次夢見這種事了」。有趣的是這種惡夢還在延續,過了四年,早已回國的朱先生在日記中寫道:

昨夜得夢,大學內起騷動。我們躲進一座如大鐘寺的寺廟,在廁所偶一露面,即為衝入的學生發現。他們縛住我的手,譴責我從不讀書,並且研究毫無系統。我承認這兩點並願一旦獲釋即提出辭職。

我想說的是,做學問的人老是自卑和自責,絕對不是什麼壞事,盲目自大才是可笑的。錢鍾書先生在小說《圍城》中,把出國留學鍍金比喻成為中防止天花的牛痘,胳膊上有了那麼一個疤,做學問的便算功德圓滿。這個帶有諷刺意味的比喻雖然尖刻,畢竟涉及到了要害。朱先生在日記中曾這樣勉勵自己,說現在大學裡的好位置,差不多已都被歸國留學生佔滿了,像他這種沒出國留學過的教授已是碩果僅存,必須自重,珍惜自己的機會,要加倍努力。這絕對是當時的實情,留學猶如科舉時代的功名,有沒有進士出身的身份至關重要。朱先生日記中,屢屢能看到俞平伯先生鬧加薪,這讓朱先生很為難,作為好友,深知俞先生的學問,可是作為系主任,不能不考慮到資歷,只能讓俞一再失望。俞先生出身北京大學,和傅斯年一樣,同為黃侃先生的高足,又同是五四新青年,可是傅在國外留學多年,其地位和待遇不知高出多少。1920年俞平伯和傅斯年曾乘同一艘輪船去歐洲闖蕩,到英國以後,傅先生留了下來,俞先生卻因為留學費用不足,玩了一圈瀟灑回國,結果沒有洋學歷便成終生的遺憾。

朱先生在英國做訪問學者的時候,非常用功,像海綿一樣充分吮吸著西方的養料,文學,哲學,藝術,交際舞以及各種客套禮節,無不一一虛心學習。值得指出的,朱先生此時雖已和陳竹隱女士訂婚,並沒有完婚,是地道的黃金王老五。在朱先生身上,見不到今日成功人士的那種自以為是,他到了西方,沒有瀟灑地趕快享樂人生,而是老老實實做學問,絲毫不敢怠慢。龐大的西方像座高山一樣蠻橫地擋在他前面,他努力了,用功了,甚至可以說奮鬥了,但是結果卻是,越想更多地了解,越發現根本不了解,越是崇敬,越是自卑。因此,在他的夢境中,沒有學問被解聘也就不奇怪,隱藏在潛意識中的恐懼仿佛漏網的魚逃了出來。

自從進入近代以後,中國的學人對於西方總是崇敬與疑慮並存。陳寅恪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中說:

竊疑中國自今日以後,即使能忠實輸入北美或東歐之思想,其結局當亦等於玄奘唯識之學,在吾國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終歸於歇絕者。

陳先生的意思,是說無論生搬美國的資本主義,還是硬套蘇聯的社會主義,在有著幾千年傳統的中國,都成不了大氣候。這道理大家多少也有些明白,陳先生在國外待過許多年,通許多國語言,由他來指出這件皇帝的新衣最有說服力。問題在於,事物總是有另一面,成不成大氣候是一回事,管用不管用又是另外一回事。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外國的東西確實對中國起著決定作用,這不僅表現在政治思想上,同時也反映在學術思想上。吳宓先生在晚年的日記中曾說:

寅恪兄之思想及主張毫未改變,即仍遵守昔年「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說(中國文化本位論)。在我輩個人如寅恪者,決不從時俗為轉移。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本身就是一種時俗。趨時從俗有時候免不了,只有程度的不同,就好像同樣喜歡外國的好東西,有人關注先進的文化思想,有人留戀流行的實用小家電。不同的人,對西學為用的「用」,有截然不同的理解。不由想起學術界關於中國人種起源的討論,古文大師章太炎的《種姓篇》就認為中國人的祖先源於古巴比倫人,另一位經學大師劉師培也持差不多的觀點。時至今日,這種胡亂認人做父的學術觀點聽上去怪怪的,但是在一個世紀前,這其實是一些很有意義的思考,學術界不僅懷疑中國人源於古巴比倫,而且還可能是古埃及古印度的後裔。

做學問具有開放性的思維總是好事。陳寅恪先生的過人之處,在於他對西方文化有超過常人的學識修養,在於紮實的現代史學基本功訓練。陳先生也承認,他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佛學傳播和中亞史地,都曾深受西洋學者的影響。這是一些終身受用的影響,在很多方面,外國人做中國的學問,比中國人做得更好,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僅僅只是受其影響,還是遠遠不夠,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各人。做學問有做學生的虛心是對的,如果老是當不長進的學生,老跟在洋人後面亦步亦趨就不足取。受最先進的學術影響,向最先進的思想看齊,是通往真理之路的捷徑,也是打開現代學術之門的鑰匙,去西方留學不外乎為了走捷徑和找鑰匙,朱自清正是帶著這樣的觀點遠赴英倫。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便宜無好貨,捷徑也會把人引向死胡同,鑰匙卻可能只是打開了一道無關緊要的院門。

有個河南人去美國研究哲學好多年,突然看破紅塵,起程回國,去少林寺當了和尚。大家覺得奇怪,既然是出家,何必大老遠地遠涉重洋,繞道美利堅,直接在老家上山不就行了。做學問猶如出家當和尚,有時候非得繞道走點彎路才行。頓悟的境界不是什麼人都能輕易達到的,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同。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末,中國正進行著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著名漢學家李約瑟先生在《東西方的科學與社會》中表達了一個十分有趣的觀點,這個觀點我們真是不太樂意接受,就是中國科學的發展主要是為了「實用」。無論是在過去,還在今天,中國人都天真地相信自己的文化傳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追求,「朝聞道,昔死足矣」,所謂「君子養浩然之氣」。天知道中國的科學實用在什麼地方,恰如魯迅先生說過的那樣,中國人發明了火藥是做爆竹敬鬼神,發明了指南針也不過是用來看風水,而火藥和指南針只有到了洋人手裡,才能成為徵服殖民地掠奪寶藏的利器,應該說洋人講究實用才對。

聯繫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句著名的口號,就會意識到李約瑟並沒有完全說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實用」這麼個詞,早就紮根在我們的文化中,只是不知不覺而已。越是到近代,實用的觀點越是甚囂塵上。譬如郭沫若對聞一多先生有個很新奇的比喻,說聞先生雖然在古代文獻裡遊泳,但不是作為一條魚,而是作為一枚魚雷,目的是為了批判古代,是為了鑽進古代的肚子,將古代炸個稀巴爛。聞一多生前也曾對臧克家說過:「你誣枉了我,當我是一個蠹魚,不曉得我是殺毒的芸香。雖然兩者都藏在書裡,他們的作用並不一樣。」他聲稱自己深入古典,是為了和革命的人裡應外合,把傳統殺個人仰馬翻。在一些文章中,他甚至把儒家道家和土匪放在一起議論,「我比任何人還恨那些故紙堆,正因為恨它,更不能不弄個明白」。

我一向懷疑這話中間多少有些作秀成份,按照我的傻想法,聞先生如果不是對中國古典的東西情有獨鍾,有著特殊的興趣,絕不可能成為一名純粹的書蟲。抗戰期間,西南聯大的文學院落腳蒙自,聞先生在歌臚士洋行樓上埋頭做學問,除了上課,吃飯,幾乎不下樓,同事因此給他取名為「何妨一下樓主人」。如果僅僅是為了和古代文化作對,給傳統添些麻煩,這種信念支撐不了多少時間,因此,我更願意相信他只是找個冠冕堂皇的藉口,因為在習慣中,大家共同關心的興奮點,常常是我們的行為有什麼「用」,對於國計民生有什麼實際的好處,有什麼樣的思想教育意義。以成敗論英雄,以有用沒用來衡量價值,這種學理定勢並不是隨便就能改變。做學問和做生意並不一樣,可是在談論別人的學問時,我們常犯的一個低級錯誤是自己也忍不住變成了生意人。

正如把清朝乾嘉學派的考證說成是只會做死學問,簡單地歸結一代知識分子怕掉腦袋,這種貌似深刻,似是而非的簡單結論,多少有點投機取巧。乾嘉學者在考據上找到的樂趣是後人無法想像的,學問無所謂死活,書呆子往往比那些讀書的機靈鬼更可愛。回顧已經過去的上一個世紀的學術史,我對聞一多先生學術研究的中斷覺得最痛心,因為他對中國文學史研究的獨到匠心,空前絕後無人匹敵。與嚴謹認真的朱先生相比,聞先生的才學識各方面都更勝一籌。雖然在美國留學時學的是美術,但是因為早年就打下的良好西方教育基礎,就如中過牛痘已有免疫能力一樣,他不會在令人眼花繚亂的西方思想面前無所適從。他全身心投入自己所做學問的那股瘋狂勁兒,為了一個詞彙一個神話下的刻苦鑽研功夫,是同時代以及後來的學人望塵莫及。

更難能可貴的,是聞先生擁有詩人的敏感與豐富想像。良好的基礎與吃苦耐勞的精神,對於做學問來說,確是非常難得,畢竟還不是鳳毛麟角,無跡可尋。就像是否「有用」不是最重要一樣,基礎與刻苦只是鳥的一對翅膀,沒有翅膀飛不起來,也飛不高,但是,僅僅有翅膀仍然遠遠不夠。詩人的敏感和想像能夠創造一切,縱觀古今中外,第一流的學問恰恰都是有詩人氣質的人完成的,詩人不計成敗利鈍,無所謂後果,不在乎起因。放大了說,詩人氣質絕非只有詩人才有,這是一種難以用語言描述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無聲無臭,來無影去無蹤,它創造了世界上一切真正美好的東西。

詩人氣質不僅造就了第一流的詩人,還可以產生第一流的藝術家和科學家,產生第一流政治家和商人,產生第一流的軍人和運動員。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在詩歌精神上可以對話,大科學家本身就是一首詩,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他們的發明創造離開不了詩歌精神。乾嘉學者致力於訓詁,達爾文研究人類進化,牛頓和愛因斯坦投身於物理學,都是異曲同工,因此,不要以是否實用來判斷是非,不要以是否產生經濟利益評估價值高低,這種並不很新的老調還得重彈。

2017《收穫》文學排行榜

相關焦點

  • 朱自清先生的哈爾濱三日
    在松花江上划船的朱自清先生。在哈爾濱雖然只有三天,朱自清卻沒有閒著。朱自清先生自稱「我是揚州人」,他也曾在哈爾濱留下足跡,並撰寫了《西行通訊》,記錄了那個時代的哈爾濱。朱自清先生為什麼去哈爾濱?1925年,朱自清被聘為清華大學教授,教學任務較繁重。按照清華大學的規定,教授每工作五年可享受公費出國休假一年的待遇。朱自清不是圖休閒的人,出國訪學是他多年的心願。
  •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真寫得好麼?
    語文課本上,讀過些人的文章,因為逆反情緒,也因為選篇不當,便看輕了他;年長之後,偶有機會回頭,明白當日沒讀通的地方,才覺出那文章的好來,於是才逆轉:啊,原來那麼好啊!《項脊軒志》結尾如是。魯迅先生的文章如是。但也有種情況:本來極好的寫家,因為選篇單一了,就被框定了形象,反而妨礙了大家領會他的真面目。
  • 朱自清先生——誠實的做人,誠實的寫作
    朱自清先生則不然,他的作品一開始就建立了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李廣田)朱自清的散文清新淡遠,自成風格。他用字洗鍊,行文細膩,情感真摯,作品有著「斯文通骨肉」的親切感,「讀下去真像與他面對面坐著,聽他親親切切地談話。(葉聖陶)。自清的散文,能夠貯滿一種詩意。——(鬱達夫)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
  • 《朱自清散文集》遨遊朱自清先生的文學作品,領略經典的魅力
    朱自清,原名自華,號秋實,1898年11月22日出生於江蘇東海,1948年8月12日在北京逝世。朱自清不僅是一位詩人和散文家又是著名的學者和教授,更是一名激進的民主鬥士。朱自清對新文學的最大貢獻,便是他所擅長的散文,這些散文作品在新文學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 走進朱自清紀念園,做一次深呼吸……
    園子大約有1500平方米,一尊約4米高、花崗巖的朱自清先生半身雕像,面東背西立於園子中心。不少前來參觀的人說,這與真實瘦弱的朱自清先生不太相符。其實,我不這麼認為。一是因為身著棉衣,容易顯得臃腫,二是雕塑家飽含對朱自清先生的愛戴,祈禱先生能吃飽穿暖、身體健康,所以在雕塑的時候讓先生稍微「胖」了一些——這種情感可能是很多前來瞻仰的人們沒有想到的。清華大學「水木年華」荷花池旁消瘦的朱自清形象是身著單衣,與此處的雕像在意境上有一些區別。
  • 抹不去的背影——紀念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逝世70周年
    先生的散文貯滿詩意。談論中國現代散文,沒有不提先生名字的。《綠》《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膾炙人口,一直為人們所推崇,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成為鑲嵌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現代散文家李廣田說:「《背影》一篇,歷久傳誦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在中學生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已經和《背影》成為不可分的一體。」
  • 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綠》有感
    讀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綠》的時候,我被這大自然的「綠」,深深地陶醉了,在這「綠」的仙境中,讓人似乎真的感受到,有明亮、深密、醉人的「綠」!文中的梅雨潭是浙江的一處名勝。通過「梅雨潭」的綠綠地潭水,抒發了先生對祖國山水的褒獎之詞;在文章的一開頭,就直接寫出了「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這是秋季的薄陰的天氣,微微的雲在我們頂上流著;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溼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地響了。」「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
  • 從黑龍江虐童事件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古話說「虎毒不食子」,身為人父的我出離了憤怒,世間真有比之禽獸更不如的人。不禁想起曾經學過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
  • 朱自清的《背影》與其妻子武鍾謙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動著每個讀過這篇文章的我們,引得無數人淚流滿面。他們父子的感情看上去溫馨而感人,其實《背影》的背後有著另外的故事。《背影》寫於 1925年 10月,朱自清先生談這篇文章的寫作動機時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湧,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裡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
  • 朱自清與魯迅:一種若有若無的敬意
    1936年11月1日天津《益世報》紀念魯迅專欄中,就有朱自清的一篇《魯迅先生會見記》:和魯迅先生只見過三面,現在寫這篇短文作紀念。第一次記得在十三年的夏天,我從白馬湖到上海。有一天聽鄭振鐸先生說,魯迅先生到上海了。文學研究會想請他吃飯,叫我也去。我很高興能會見這位《吶喊》的作者。那是晚上,有兩桌客。
  • 朱自清散文的語言藝術魅力與特色
    (二)結構縝密 朱自清的散文,形式多種多樣,有長篇也有短篇,但是唯一不變的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結構上是縝密的,十分具有特色。朱自清對於每一篇文章又是極為仔細的,特別是重點部分,在平凡中顯現出神奇。在朱自清的散文當中,文章充滿了優美和詩意,這也是朱自清先生在散文界得到高深造詣的原因。 (二)在描寫當中結合抒情 通過描寫景色來表述自身的真情實感,是朱自清文章當中的重要體現,在進行借景抒情的散文中,我們能夠看出,朱自清先生對於各種各樣的風景以及風俗畫的描寫是比較多的,對於重彩工筆更是極其的喜愛,十分的傳神。
  • 朱自清為什麼改名?
    朱自清生於1898年11月,卒於1948年8月,終年51歲。剛出生時,其父朱小坡為其取名「朱自華」,源自蘇東坡的詩句「腹有詩書氣自華」。因算命先生說他五行缺火,又起號為「朱實秋」。這一面是因「秋」字半邊有「火」,一面取「春華秋實」之意。
  • 朱自清逝世72周年:《背影》的真相
    今天是朱自清逝世72周年特以此文紀念先生朱自清有至情,可並不一天到晚纏綿悱惻;他愛真理,也並不逢人說教;他嚴肅認真,卻絕不板起面孔放學回來,父親總要過目小朱自清的作文。經常是在晚飯時分,小朱自清搬個小板凳坐在父親身旁,父親朱鴻鈞一邊喝著老酒,一邊搖頭晃腦低吟著小朱自清的作文。看到先生給予好評,就點頭稱好,欣然喝酒,順手獎給兒子幾粒花生米或一塊豆腐乾。
  • 懷念朱自清:匆匆而去,背影長留
    點擊進入「文藝星青年」>>8月12日,是朱自清先生逝世72周年紀念日。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號實秋,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他以散文著名,情感真摯;他致力國學研究,恪守治學傳統;他堅守氣節和情操,憂國憂民。
  • 揚州:舞劇《朱自清》回揚公演 精彩叫座的背後是對「素人」風骨的...
    11月29日晚,榮獲舞蹈界最高獎項「荷花獎」的原創舞劇《朱自清》在誕生地揚州首次公演。經過近一個月的緊張連排,回到揚州的舞劇《朱自清》以最好的姿態,再一次將揚州人朱自清先生的風骨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了觀眾面前。
  • 國家主席為啥要給朱自清兒子補數學?
    畢業後朱自清教了一輩子的書,因初登講壇時年齡比有些同學還小,好多同學叫他小先生。朱自清認為自己性格緩,就給自己取字「佩弦」(韓非子:"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提醒自己做事快點,腦子裡繃根弦。這跟周樹人起名魯迅,書桌上刻「早」類似。
  • 除了《綠》,原來朱自清和溫州還有這些淵源!
    10月2日晚,朱自清攜家屬離溫前,特地給仍在楓林的馬公愚留下一信,說:「先生於荒亂之際,肯兼顧舍間老幼,為之擘畫不遺餘力,真為今日不可多得之友生!大德不敢言謝,謹當永志弗諼耳!」朱自清離開溫州後,對溫州一往情深,對自己住過的四營堂巷更是思念不已。在一次兵荒馬亂之後,他向馬公愚先生問訊:「四營堂之塔想無恙?他日有緣,當再圖相見。」
  • 趣味英語小故事:醉酒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英語故事>正文趣味英語小故事:醉酒   Drunk   One day, a father and his little son were going home.
  • 朱自清《背影》的秘密:與父親和解,與艾巖和好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用幾千字生動地描繪了父親對兒子細膩而濃重的愛,時至今日,無數人仍為父親笨拙地爬上站臺的背影所感動。與父親疏遠的玉玲姐,尤其羨慕朱自清先生有這麼好的父親。根據玉玲姐的說法,如果她的父親能在《背影》中與父親一起對待朱自清,那麼她的家庭將是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沒有那麼多爭吵和憤世嫉俗的敵意。
  • 清華附小網際網路學校:「時光裡的背影——朱自清+主題課程群」
    2018年恰逢大文學家、清華附小老校董朱自清先生的120周年誕辰。清華附小以朱自清作品作為主題課程,讓兒童在時光匆匆裡與朱自清相遇,感受樸素清新的文字裡孕育的豐富美好的情感,體認朱自清對時間的哲學思考與人生的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