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麵經濟」——化隆縣穆斯林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模式

2020-12-19 人民網

一、案例背景

世界上「第一碗麵」出自青海, 2002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專家葉茂林等在青海喇家遺址考古發現了一碗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麵條,它的歷史足有4000年。一碗倒扣於泥沙衝積物中的麵條:長約半米,「身材」纖細,直徑約0.3釐米,略呈黃色,樣子很像現代拉麵。2005年10月13日,英國《自然》雜誌刊發了青海喇家遺址出土齊家文化的麵條狀遺存的鑑定研究論文;這一考古成果有力地證明了麵條不是義大利人的發明,也不是法國人的專利,而是生活在青藏高原東部的中華民族的祖先發明的。4000年後的今天,青海省海東市以化隆人為主的「拉麵大軍」,以數以萬計的「拉麵館」為載體,將「牛肉拉麵」從「面文化」的發源地「拉」向全國,打造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勞務品牌--「化隆牛肉拉麵」,並逐步發展成為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穆斯林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模式--「拉麵經濟」。

化隆回族自治縣位於青藏高原東部,是一個以回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有回、漢、藏、撒拉等12個民族。全縣總人口27.6萬人,農業人口22萬人,貧困人口15.5萬人以上。生產以農為主,以農牧結合為輔,黃河穿境而過,流程達168公裡,由於境內有李家峽、公伯峽等七座大中型水電站,沿河農田成了淹沒區,山上又要退耕還林,長期以來化隆人過著「望著黃河吃不上水,守著電站用不上電」的生活,有的村莊長期靠煤油燈照明,通水、通路、通電是化隆人的夢想。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群眾生活苦不堪言,為了生計,有一些人甚至鋌而走險到可可西裡盜獵藏羚羊、有的在家制槍販槍從事違法犯罪活動,境內一度形成了制槍販槍的「黑三角」,有的人因犯罪鋃鐺入獄,甚至人頭落地,有的家庭因犯罪致貧,有的家庭因犯罪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到了九十年代初,化隆農民終於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外出「拉麵」,從此,化隆人的生活因為「拉麵」而改變。

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在改革創新精神的感召下,化隆人以「敢為天下先」的創業精神,用「親幫親,鄰幫鄰」的互助合作方式,走上「進京津、下江南」開牛肉拉麵館的創業之路。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辛探索和發展,把一碗麵拉成一條產業鏈,拉出了一條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新模式--「拉麵經濟」。如今,「拉麵經濟」已經成為該縣的支柱產業,有7萬農民長年在外從事「拉麵經濟」,在全國270個大中城市中分布著近1.2萬家化隆拉麵館,拉麵業年收入達5.6億多元。形成了全國餐飲行業中經營店面多、區域廣、影響大、效益好的發展態勢,湧現出了「中發源」、「大西門」、「群科長春苑」、「都市綠洲」、「伊滋味」等一批享譽省內外的餐飲企業。在化隆人的輻射帶動下,鄰近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平安縣、西寧市的近30萬穆斯林群眾走上了「拉麵致富」的道路。青海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省回族、撒拉族等群眾開辦的牛肉拉麵館已達3萬家,在國外開店500多家,年總收入超過20億。「拉麵」是我國北方的家常小吃,但是化隆人通過「群眾自發、政府引導」,上下合力將其打造成了一個能夠支撐縣域經濟的品牌:2005年化隆縣被勞動部確定為全國勞務輸出示範縣;2007年11月6日,在鄭州市主辦的首屆全國勞務品牌展示交流大會上,「化隆牛肉拉麵」獲得了全國優秀勞務品牌獎; 2009年7月,化隆縣扎巴鎮「扎二村」被省、地、縣三級黨校確定為「現場教學實踐基地」;2010年「化隆拉麵」入駐上海世博會「中華美食街」,被評定為「服務世博名特菜點」;2010年12月化隆縣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評為首批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示範縣。2011年1月,在中國(寧夏)國際貿易洽談會上「化隆 牛肉拉麵」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金獎。化隆「拉麵經濟」是由群眾自動自發和政府扶持引導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經濟現象,經過近30年的探索發展和影響帶動,目前「拉麵經濟」已經成長成為海東市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龍頭產業」,是海東市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勞務品牌。這一發展模式對西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具有一定的示範性和典型性。

二、主要做法

(一)「拉麵經濟」的興起

1.群眾自發、親鄰相幫

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1984年春天,家住加合鄉下臥力尕村的韓錄,成為第一個走出大山吃螃蟹的人,他單槍匹馬前往西藏拉薩,在帳篷裡開了化隆人的第一家拉麵館「蘭州牛肉麵」。並因此而成為遠近聞名的「萬元戶」,在受到政府表彰同時,也成為村裡人學習的榜樣,因為他為化隆農民走出大山尋找生計趟出了一條路。1989年春他又攜妻到了經濟特區廈門,在火車站附近租了一間房子,開起了化隆人在內地第一家「清真牛肉拉麵館」。當時南方人對吃牛羊肉、麵食都不太習慣,他把拉麵案子擺在門前,每天把自己的拉麵技藝展示給遊人,吸引了不少遊客到他的店內品嘗牛肉拉麵的滋味。他的拉麵館乾淨衛生,而且價格便宜,每天門庭若市,很快在南國廈門打開了局面,當年他的純收入達到了5萬元,於是,韓錄打電話動員家鄉的親朋好友前來廈門開「拉麵館」,在韓錄的帶動、幫助下第一批化隆拉麵館共五家在廈門立住了腳跟。1991年9月韓錄被印尼官方邀請參加了雅加達食博會麵食節,與世界上32個國家和地區的麵食大師進行了擂臺賽,獲得雅加達食博會麵食節特別獎。1996年春他籌資120萬元,到菲律賓馬尼拉開起了"中國大西北清真牛肉麵館"。1997年韓錄被菲律賓一商人聘為酒店麵食師傅,月薪1.3萬美元。在一次麵食獻藝大賽上,他盡情展示拉麵技藝,獲得了15萬美元大獎。從此,他在菲律賓的牛肉麵館生意興隆,天天食客爆滿。韓錄創業的成功故事,在化隆民間口口相傳,極大地激發了化隆農民「拉麵創業」的信心,很快就轉化成了「東進南下」東南沿海城市「拉麵」行動。

從此,化隆人「親幫親,鄰幫鄰,或攜家帶口或託親靠友」地走出大山、走出化隆,以青海省西寧市為中心,足跡遍布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廈門等沿海內地的大城市,一個個「正宗蘭州牛肉拉麵」或「西北牛肉拉麵」或「西域牛肉拉麵」或「化隆牛肉拉麵」館,猶如雨後春筍在這些城市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有的還走出國門,發展到到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德國、日本等十多個國家。

(二)「拉麵經濟」的發展

1.政府發力,因勢利導。為發展「拉麵經濟」,化隆縣成立勞務輸出及創業促就業工作領導小組,把發展「拉麵經濟」作為發展縣域經濟,促進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龍頭」帶動產業,通過政策引導、品牌帶動、鼓勵扶持、健全機構等一系列措施,促進了「拉麵經濟」的發展壯大。從全縣行政事業單位中選派88名工作人員,在全國65個化隆拉麵館集中的大中城市設立了駐外辦事處,並引導務工群眾成立了30個臨時黨支部、34個農民工工會和拉麵協會以及63個「拉麵經濟」經紀人組織,積極為「拉麵」務工人員在辦理證照、子女入學、勞務信息、麵館轉讓、法律援助、調解內部糾紛、協調與輸入地的關係等方面提供服務,解決了務工人員的後顧之憂。

2.發放貼息貸款,鼓勵創業。為鼓勵農民外出創業,化隆縣自2007年起,就由縣財政貼息,鼓勵和發動全縣行政事業單位的幹部職工提供工資擔保,村委、鄉鎮政府篩選推介貸款人,貸款人尋找行政事業單位職工做擔保,再由縣就業、財政等部門審查核實後,由農村信用社核批發放小額貸款。截至2013年底,先後發放貼息貸款732萬元;爭取省、市融資平臺為2300多戶急需資金支持的農戶和下崗職工發放「拉麵經濟」擔保貸款一億多元,有效解決了廣大群眾「拉麵創業」的資金困難問題。「拉麵經濟」已成為化隆縣破解「三農」難題的重要舉措,成為推進城鄉勞動力轉移,解決農民和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渠道。

3.註冊商標,打造品牌。自2004年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化隆牛肉拉麵」品牌後,在全國各大中城市拉麵店中開展了「統一裝飾風格、統一店員服飾、統一拉麵簡介、統一店名牌匾」的 「四統一」示範店推廣活動。 同時開展「守法經營好、環境衛生好、優質服務好、文明經營好、誠實守信好」為內容的「五好經營戶」爭創活動,為了使爭創活動有序進行、更具合理性,各地駐外辦協調爭取輸入地城管、環保、工商、衛生、民宗等部門參與評選活動,極大地激發了拉麵經營者的創業熱情,截至2013年底,「四統一」示範戶達810家,「五好經營戶」達900家,得到了勞務輸出地相關部門的認可和廣大消費者好評。

4.強化培訓,提升「拉麵人」的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政府從職業道德、規範標準、市場信息、經營理念、衛生常識、衛生管理、維權保障知識等方面對經營業主進行規範化的培訓,以提高「拉麵」的技術水平和「拉麵館」經營管理水平。

從1999年開始,按照「先培訓,後輸出」的原則,採取「政府扶持、齊抓共管」千方百計加大投入,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兩個培訓」。一是融入當地社會、增強法律意識、樹立「化隆拉麵」形象的培訓。二是根據市場需求和勞動力素質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合理利用各種培訓資源,採取長班培訓與短班培訓相結合、職業培訓與訂單培訓相結合、縣內技能培訓與省外(SYB)培訓相結合,提高綜合素質,實現由單純的「體能型」向 「技能型」和「智能型」的轉變。使農民工學得一技之長、發揮一技之長,最終達到「走得出、站得住、幹得好、有錢賺、形象好、品行端」的目的。化隆縣累計投資1840萬元,培訓以拉麵匠為主農民工3.4萬人(次),轉移輸出農民工11.5萬人(次)以上,為「拉麵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證。

5.完善產業化經營,鼓勵回鄉創業。為了從源頭上保證拉麵館食材的安全,必須要有快捷安全的食材產、供、銷網絡。政府通過項目推薦、創業培訓、貸款扶持等一系列優惠措施,鼓勵引導部分有條件的拉麵經營者返鄉創業。截至2013年底,全縣共有156戶拉麵就業者返鄉創業,在當地從事牛羊繁育基地、油菜籽種植基地、冷藏配送網絡、賓館餐飲服務等23個行業,申報龍頭企業10家,專業合作社61個,現在全縣共成立農業合作社399個,帶動農戶14861戶,初步建立了「拉麵經濟」後方食材供應基地,完善了「拉麵經濟」產業化經營的鏈條,保障了「拉麵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了地方經濟和新農村建設。

三、主要成效

起始於化隆縣的「拉麵經濟」原本是農村的一項副業,其直接目的對於群眾來說是養家餬口,對於政府來講是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但經過近三十年的探索發展,正在成為一個全省性、普惠性的特色產業。

(一)從產業規模上看,已具有全局性

根據2013年底的調查數據,化隆縣已有11530戶7.28萬人從事拉麵業,年收入達5.6億元,佔全縣勞務總收入69%。拉麵館已遍布全國270個城市。僅廣東約3500家、上海1900家、天津1700家。經過長期積累辦起大酒店的也不在少數,如深圳的中發源大酒店、杭州伊滋味連鎖店、西寧的大西門餐飲城、群科長春苑、海東都市綠洲生態園等;化隆縣還出現了「老闆村」、「汽車村」、「樓房村」等;有的拉麵館已進軍香港、澳門、新加坡和中東阿拉伯國家。

(二)從受益面看,具有普惠性

首先從經營特點看,拉麵業是一個門檻低、技術要求不高、經營風險不大、普通群眾經過一定的技能培訓均可成為經營者的大眾化產業。一個拉麵館就是一個或大或小的業主制企業,不僅有勞務輸出,也有資本輸出。外出「拉麵」的務工人員「第一年打工做跑堂,第二年學做拉麵匠,第三年自己開業做老闆」,它所成就不是一般的熟練工人,而是大量大大小小的業主,它所帶來的是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數經營者的暴富。其次,從收益層面看,拉麵業具有廣泛的社會效應,除了直接使農民脫貧致富外,還有以下效應:一是在輸入地文化的薰陶下能夠增強經營者的文明意識、法治意識、管理意識、開放創新意識、包容互惠意識,有利於快速地提升經營者的自身素質;二是隨著越來越多的經營者舉家遷移至內地沿海城市,下一代必將得到優質教育,有利於提高經營者的家庭素質,能更好地解決穆斯林的城市融入問題;三是大量農業人口流入東南沿海大中城市,減輕了當地的生態壓力,有利於三江源地區的生態保護;四是在全國範圍內解決了穆斯林吃清真餐難的問題,為許多打工者、出差旅遊人員、大學生提供了廉價快捷的餐飲服務;五是為西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闖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子。

(三)從產業性質看,具有特色性

拉麵業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是適合大眾口味的綠色餐飲業。「化隆牛肉拉麵」是在「蘭州牛肉麵」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經過 「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道揉」,手工揉和拉制而成。和、揉、抻、拉,是「化隆牛肉麵」製作工藝中最重要的幾個環節。一根面完全抻開,用時不超過2分鐘,而且首尾相連,細如縷縷銀絲,長達百米,不黏不斷。

「化隆牛肉麵」之所以能夠走向全國270個城市和周邊十幾個國家,贏得眾多的消費者,形成一個縣域經濟的品牌,首先,它的最大優勢在於是純粹的綠色食品,沒有任何化學添加劑,選料地道,貨真價實,牛肉選用「吃著冬蟲夏草、藏雪蓮、紅景天等名貴中草藥,飲著天然礦泉水而長大」的青藏高原犛牛肉;羊肉選用的是化隆有名的藏系綿羊--「當地羊」,羶味小、肉質鮮嫩,符合沿海和內地人的口味;油,選用的是青海菜籽油;辣椒選用的是循化仙椒;都是純天然綠色食品,營養價值極高。其次,做工精細,標準一致,一清(湯清不濁),二白(麵條白淨),三紅(辣油要紅),四綠(配菜要綠)。再次,化隆牛肉拉麵,簡單實惠,價廉物美,既能體現現代人們生活的快節奏,同時是一種穆斯林「清真」餐飲文化享受。

(四)從社會效益的角度看,具有示範性

由化隆人帶頭發展的拉麵產業已波及到全省穆斯林聚居地區。化隆的「拉麵經濟」不僅在本縣打開了局面,形成了規模,創出了品牌,激發了當地農民的創業熱情,而且起到了示範帶頭作用。在一批批化隆拉麵館立足於沿海內地城市後,化隆周邊的民和、循化、平安、互助、樂都等縣的穆斯林群眾也紛紛外出開拉麵館,範圍從津、京、唐、張到長三角、珠三角,從大連沿海到廣西北海,逐步向西南和境外推進。目前,僅海東市在外開辦的拉麵館達2.8萬餘家,從業人員近20萬人,全市55.8萬勞務大軍中,每3人中就有一人從事拉麵業。2013年底的調查顯示,拉麵館的戶均純利潤都在8萬元以上,有的高達百萬元以上。為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為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增收致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取得了較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分析與啟示

在「政策引導、群眾首創、政府服務」發展起來化隆「拉麵經濟」具有以下幾點啟示:

(一)脫貧模式要從實際出發

脫貧致富沒有固定的模式,應該根據實際充分發揮當地的優勢,選擇符合自己的發展模式。化隆縣山大溝深,自然環境惡劣,農作物產量低下,草場匱乏,發展農業的收益低、成本大、空間小,同時受資金、技術、地理位置的制約,很難在當地迅速發展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在此情況下,勞務輸出便成為化隆縣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由於化隆縣是回族自治縣,「拉麵」是回族群眾的特長,也是他們的技術優勢,加上穆斯林有不戀鄉土、善於經商的伊斯蘭教文化背景,發展「拉麵經濟」就成為化隆穆斯林群眾擺脫貧困的一種必然的選擇。

(二)脫貧模式要尊重群眾意願

從化隆縣「拉麵經濟」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看,「拉麵經濟」模式的形成最初完全是廣大群眾的自發行為。當初,如果沒有周邊「能人」的示範帶頭作用、主觀能動作用,就不可能召喚起廣大群眾開拉麵館、發展清真餐飲業的熱情和積極性,也就不可能形成當前初具規模的 「拉麵經濟」模式。因此,政府的幫扶和引導,應當建立在充分尊重廣大群眾的意願、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的基礎上。

(三)脫貧模式的發展和壯大離不開政府強有力的支持引導

脫貧模式的選擇應該尊重廣大群眾的意願,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但脫貧模式一旦形成,它的發展和壯大必須要有政府強有力的支持和引導作後盾。上個世紀90年代,當一批批化隆人走出故土,到廈門、北京等地開辦拉麵館並形成一定規模時,如果沒有化隆縣委縣政府的技術指導以及大量的勞務協調和服務工作,就不可能形成今天的「拉麵經濟」模式。化隆縣「拉麵經濟」由於有了政府的政策引導、資金支持、技術培訓、跟蹤服務等積極作為,才使化隆「拉麵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四)脫貧模式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脫貧模式的發展和壯大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創立自己的品牌。「化隆牛肉拉麵」從剛開始外地人吃不慣、不接受到喜歡吃、離不開;其產值從無到有再到5.6億元;招牌從「西北化隆拉麵」「蘭州拉麵」「金城牛肉麵」等不一,到統一的「化隆牛肉拉麵」品牌,化隆人正在改變「化隆牛肉拉麵」有品無牌的被動局面。

(五)行行出狀元,貴在誠一

臺商王永慶靠賣米淘得第一桶金,最終問鼎首富之位,大陸譚木匠用小木梳做出大品牌,連鎖店遍布全國,靠的就是「誠一」。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買漿,小業也,而張氏千萬。灑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馬醫淺方,張裡擊鐘。此皆誠一所致。」販賣漿水、磨刀,是一種微不足道的小生意,但是張氏靠它積累了千萬家財,郅氏過上了列鼎而食的生活。給馬治病,不需要高深的醫術,但是張裡靠著它能有鐘鳴而食的排場。司馬遷認為這些人能夠成功,靠的就是「誠一」:所謂的「誠」,就是精誠,全神貫注,全力以赴;所謂的「一」,就是專注,專心致志,堅持不懈。因為「精誠」,全神貫注,才能留意到別人留意不到的細節,發現別人往往忽略的關鍵;因為「專注」,堅持不懈,才能竭盡全力,做到極致,熟能生巧,巧而出奇,達到一般人難以企及的技術高度和經營規模。化隆「拉麵經濟」之所以成為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發展模式和縣域經濟的品牌,也是近30年來的「誠一」所致。(案例提供:中國浦東幹部學院) 

相關焦點

  • 拉麵人的拉麵情
    新華網西寧12月1日電(魚昊)飽滿的麵條浸泡在香濃的湯裡,幾片白蘿蔔、香菜和蒜苗加以點綴,最後加點油潑辣子,一碗化隆拉麵熱氣騰騰出鍋了。  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被稱為「拉麵之鄉」。30年來,化隆人民依靠一碗麵,不僅「拉」出了40多億元的脫貧致富大產業,還帶動當地貧困群眾走出山門、跳出農門、跨進城門,幾代人不畏艱辛、艱苦創業,闖出了自己的牌子。
  • 青海六盤山片區脫貧攻堅調研行:一碗拉麵的故事
    馬玫瑰是則塘村最早走出去開拉麵館的人,屬於「面一代」,在馬玫瑰的帶動示範下,村裡的村民紛紛走出大山走進城市,開起了拉麵館。「現在全村90%的人家在外面開了拉麵館,家家戶戶都有轎車,15戶村民在西寧買了房子,30多戶村民在群科新區買了房子,全村年人均收入達到了6000元。」則塘村村支部書記馬孝紅說。  馬玫瑰進城開拉麵館開闢了化隆縣群眾創業的先河,是典型的群眾首創。
  • 做足「真」字文章 攜手同奔小康
    湟源縣充分發揮六合電子商務優勢,拓展了消費扶貧新模式。利用六合區茉莉六合、「多彩竹鎮」電子商務平臺,銷售湟源縣牛羊肉、陳醋、青稞酒、皮鏽等優質產品。通過在南京建設的農產品銷售門店,將湟源優質的牛羊肉銷售到南京地區,帶動湟源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據初步統計,目前已向南京銷售牛羊肉近價值20萬元。
  • 「拉麵經濟」讓城車群眾走上致富路
    1994年,城車村馬建明、韓黑梅、冶乙四哈尕等人自籌資金,在廈門、深圳、湛江等地開辦了第一批「化隆拉麵館」,經營一年後純利潤均在七八萬元以上,這是城車村走出去的第一批拉麵老闆。回村後,這些人開始帶動本村親戚朋友走出去,在他們開的拉麵館幫忙打工,同時,培訓其他村民掌握拉麵技術,經過幾年的打拼,現如今,以「化隆拉麵」為主的勞務輸出已經成為化隆縣牙什尕鎮城車村農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徑。
  • 小小紅薯幹變身群眾致富奔小康的「軟黃金」
    小小紅薯幹變身群眾致富奔小康的「軟黃金」 信息來源:鹿寨縣融媒體中心 發布日期:2020-12-21 10:25 【字體:大中小】
  • 陸河原創歌曲《吉康的陽光》首發 唱響脫貧致富奔小康歡歌
    陸河原創歌曲《吉康的陽光》首發 唱響脫貧致富奔小康歡歌 2020-10-01 16: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保康縣馬良鎮:「能人治村」奔小康
    保康縣馬良鎮:「能人治村」奔小康發布時間:2019年12月08日 15:29 來源:中新網湖北   松樹堡村曾是一個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村集體無錢辦事,村幹部無心幹事,群眾對此頗有怨言。  2018年年初,鎮黨委邀請該村在廣東開辦公司的個體老闆韓飛回村任職。上任後,韓飛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發展柿子產業,成立保康縣天之露種植專業合作社,搭載馬良鎮電商平臺,將千百年來無人問津的小柿子送上了全國大市場,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夯實了村集體經濟基礎。
  • 無錫經驗:扶貧窗口開進政府食堂 一碗拉麵拉出致富路
    「扶貧拉麵」人氣旺在錫山區政府食堂,中午的人氣打卡點就是化隆拉麵專窗,這是全國首個開進政府食堂的扶貧窗口。來自化隆的包海買夫婦每天在此忙碌,一年收入超過13萬元,實現了脫貧致富。每一碗手工拉麵搭配當地的牛肉,在舌尖幻化出溫暖滋味。正宗化隆拉麵講究一清(湯)、二白(蘿蔔)、三紅(辣椒油)、四綠(香菜)、五黃(拉麵)。
  • 長治、呂梁技能培訓送到家,就業致富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技能培訓送到家就業致富奔小康就業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業之本,連續三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將實施全民技能提升行動、培訓百萬勞動者作為給老百姓辦的民生實事之一,越來越多的貧困家庭由此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 《奔跑吧·黃河篇》探訪青海脫貧致富路,展現浙江援青「情」
    作為國家廣電總局脫貧攻堅重點廣播電視節目,《奔跑吧·黃河篇》聚焦黃河發展保護,深入脫貧攻堅第一線,深挖「黃河生態經濟帶」時代價值。首播致敬龍羊峽水電人的「龍羊精神」,聚焦廣大建設者觸動人心。
  • 寧明:寫活「林業」大文章 助力群眾奔小康
    近年來,該縣充分利用豐富的林業資源優勢,下大力抓好木材加工、林下經濟、鄉村旅遊等工作,不斷做強做大林業產業,打好「生態扶貧」組合拳,走「綠色發展」脫貧致富之路,助力邊疆群眾奔小康。陳桂梅 攝  近年來,寧明縣不斷完善延伸木材加工產業鏈條,發揮自身優勢,突出特色,積極培育綠色高端產業,實現綠色發展「引擎」推動經濟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同時制定一系列的環保生產政策,倒逼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生產轉型。目前,全縣木材加工企業達上百家,涉及刨花板、膠合板等領域綠色環保產品的加工生產,提升了企業及木材加工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培育形成了三產新增長點。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念好「山」字經也能加快奔小康
    重慶仙女山區依靠山水做起脫貧致富的大文章,在「山」字經裡實現了加快奔小康。仙女山鎮之變,從窮鄉僻壤到度假勝地,該地不僅成為重慶市武陵山區城鎮群生態脫貧的生動實踐。作為重慶渝東南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同時也將集天坑地縫、草原森林等多種自然景觀於一體的武陵山區,在脫貧致富中建設得更加生態宜人的生態樣板。生態優勢就是發展優勢。
  • 裴家臺村:拉麵「拉」來3000萬元
    一幢幢青磚黛瓦民居錯落有致,硬化的水泥路面乾淨整潔,村道兩旁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房前屋後停放著掛著天南海北牌照的汽車,村級文化廣場上老人們談笑風生,他們無比自豪地說:「小小的一碗牛肉拉麵,讓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這是近日記者在和政縣羅家集鎮裴家臺村的所見所聞。
  • 【走基層 看變化】寧縣:梯田鋪富路 農民奔小康
    近年來,該縣二次掀起梯田建設高潮,並探索出了一條「修梯田、調結構、興產業、促增收、奔小康」的轉型跨越新路。如今,梯田已經成為寧縣農民脫貧致富的新興產業。  初冬時節,記者在寧縣平道川的萬畝精品梯田建設示範點看到,這裡不再是單一地耕種糧食作物,而是新型特色產業遍地開花。路邊的梯田裡,一株株蘋果樹整齊挺立,墨綠色的丹參等中藥材間作套種於蘋果幼樹間。
  • 海原:脫貧致富換新顏 百年夢圓奔小康
    脫貧致富的美麗鄉村,引來野生鳥類落腳。全面小康,幾代人追求的夢想;脫貧攻堅,全社會參與的國家工程。抓好產業「金鑰匙」 開對「藥方」拔窮根「扶貧不是送錢、養懶漢,貧困群眾沒有『先飛』的意識,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引導貧困群眾培育、發展產業,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的長遠之計。」10月15日,海原縣扶貧辦主任穆華說。海原縣著力培育主導產業,打牢脫貧基礎。
  • 4.1萬名穆斯林群眾歡度開齋節
    前天是伊斯蘭教傳統節日開齋節,本市4.1萬名穆斯林群眾分別在全市70個清真寺舉行隆重的節日會禮。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齊靜,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藝文,副市長王寧和市政協副主席李長友等看望伊斯蘭教界人士,並向本市各族穆斯林群眾致以節日的祝賀。
  • 李樹祥:德馬社區帶領群眾奔小康的「千裡馬」
    圖為李樹祥在群眾家中,左一為李樹祥據了解,李樹祥今年53歲,這位有著21年黨齡的「老黨員」,從2006年至今,已連續四屆擔任德馬社區黨總支書記兼主任,他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一心一意謀發展,當地老百姓都稱讚他是帶領德馬社區群眾奔跑在全民小康大道上的「千裡馬」。
  • 添動力催奮進 促健康奔小康
    紅河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舉行第三場發布添動力催奮進 促健康奔小康 文章來源:紅河日報
  • 路網鋪陳新蜀鄉 鄉村振興奔小康
    一份責任建設「四好農村路」,讓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四川把這份責任記在心上、落實在行動上社會發展,交通先行。「四好農村路」是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要求「農村公路建設要因地制宜、以人為本,與優化村鎮布局、農村經濟發展和廣大農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適應,要進一步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逐步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 羅平舊屋基彝族鄉掀起時代新風,乾乾淨淨奔小康
    「大叔,我們現在脫貧致富了,條件也越來越好,今年我們就要進入小康社會了。我們要愛護村莊環境,打掃好庭院,收拾好房間,衣服整整潔潔呢,以全新的面貌步入小康社會,現在『乾乾淨淨』就是我們新時代的文明、新時代的時尚,也就是我們說的時髦……」羅平縣舊屋基彝族鄉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者桂俊旭正在群眾家中訪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