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仙女山閉塞偏遠,我在山上種地一年收入不過兩三千元。現在仙女山已經建成大景區,我辦起了小旅館、脆桃園,還開上了小車,真是今非昔比」重慶市武隆區仙女山鎮村民曹世蘭感慨地說。位於武陵山區的仙女山經多年打造,仙女山如今已成為世界自然遺產、5A級景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高峰時遊客和避暑住戶達20多萬人,拉動周邊鄉鎮農業類消費超過5億元,帶動1萬餘人就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慶仙女山區依靠山水做起脫貧致富的大文章,在「山」字經裡實現了加快奔小康。仙女山鎮之變,從窮鄉僻壤到度假勝地,該地不僅成為重慶市武陵山區城鎮群生態脫貧的生動實踐。作為重慶渝東南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同時也將集天坑地縫、草原森林等多種自然景觀於一體的武陵山區,在脫貧致富中建設得更加生態宜人的生態樣板。
生態優勢就是發展優勢。近年來,重慶武陵山區城鎮群學好「兩山論」、走實「兩化路」,著力推動發展觀念轉變、產業綠色轉型、生態財富轉化,做大山地高效農業、做強山地特色旅遊,在提升綠水青山顏值中做大金山銀山價值,加快奔小康。通過念好「山水文字」將曾經群巒疊嶂、山高谷深一一打通,讓難以逾越的大山困住了當地群眾的致富路變得通達,而且讓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當地6個區縣目前均實現整體脫貧摘帽,555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在小康路上越走越歡暢。
如何念好「山」字經,助力山區加快奔小康?山區資源要在保護基礎上更好利用,這樣才能在鞏固戰貧成果上不退步。就如長江南岸的石柱縣,林木覆蓋率高達71.3%。當地順勢而為,重點發展中藥材、中蜂養殖、特色果蔬等生態產業,同時,石柱縣還傾力建設「中華蜜蜂特色小鎮」,使得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了增收致富。就如中益鄉華溪村村民譚登周因病致貧,村裡動員老譚加入了勞動強度不大的養蜂業。他說:「有技術員指導,還有保底收購,養蜂一年能增收幾千元。」 是當地在生態保護上下了功夫,讓他和鄉親們一起延伸甜蜜的產業鏈條。
念好「山」字經,小康之路更寬廣。重慶渝北地區用山水做文章,脫貧致富的經驗足以說明效果。鬱鬱蔥蔥的山色,更加美麗多姿,村民在山水中,不僅實現了脫貧致富奔向小康的願景,而且,通過地方科學規劃的種養殖,找到了村民增收的重要來源,當前群眾說起重慶和信農業公司通過「基地+農戶」模式,發展的致富產業,個個如數家珍,黔江區的脆紅李、秀山縣的金銀花、酉陽縣的油茶、石柱縣的蓴菜……這些都是打響重慶農業名片的品牌,再加上當地用山水做好文旅融合,讓當地山地、山貨成為了小康路上的農家樂、幸福源泉。
作者:步吉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