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初,幼兒園門口哭天喊地的「苦情戲」就一場接一場,孩子哭著不肯進幼兒園,媽媽一邊想要快點走,一邊又忍不住掉眼淚……哭,可能就是孩子上幼兒園的最初儀式感吧!
哭就哭了,那接下來媽媽怎麼離開呢?總不能「執手相看淚眼」,一直在幼兒園哭吧!有些媽媽什麼都不跟孩子說,趁機偷偷溜掉;更多的媽媽欺騙孩子說「媽媽去趟衛生間哦」,然後直接走掉……
這兩種做法都不可取!
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等孩子發現媽媽不見了,心理會更加恐慌,更難以安撫,下次再送幼兒園,孩子會哭的更厲害,會更緊緊地抓著媽媽,生怕一不留神媽媽又消失了;
欺騙孩子,然後走開,看似一條捷徑,看其實損害了孩子對媽媽天然的信任,這很好理解,換個角度,你會相信那些欺騙過你的人嗎?如果孩子連媽媽都不信任了,那孩子如何面對這紛繁複雜的世界呢?
孩子進入幼兒園,從發展角度來說,這是邁入社會化的第一步,孩子要開始學著獨立。從出生時臍帶被剪斷的那一刻開始,孩子的每一步成長發展都意味著和媽媽的分離,斷奶、入園……
分離總是疼痛的,對孩子而言,獨自留在還不太熟悉的幼兒園,不知道會面臨什麼樣的情況,不知道媽媽是不是就此不見了,不知道媽媽什麼時候來接自己……這所有的一切,都會讓孩子抗拒「幼兒園」,哭鬧,因此,緩解孩子入園焦慮最重要也是最開始的一步,就是讓孩子相信:媽媽不會消失,媽媽會按時來接自己回家。
1、面對分離,媽媽自己不要焦慮,跟孩子分別時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初入幼兒園,不僅孩子,媽媽也會很焦慮,看到孩子哭的「梨花帶雨」,就特別擔心孩子會留下心理陰影,然後對孩子各種叮嚀囑咐,猶豫著不敢離開。孩子是特別單純敏感的,很容易就能感知到媽媽的焦慮情緒,然後就會懷疑自己的處境,對幼兒園的恐懼也會增加。
作為媽媽,我們終將會跟孩子分別。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適時放手。正因為此,當我們想緩解孩子的入園焦慮時,最重要的是要自己不焦慮,輕鬆看待分離。只有媽媽是輕鬆愉快的,孩子才會覺得「幼兒園是安全的」。
(即便再焦慮,也要表現的很輕鬆哦!當媽就是很考驗演技~~)
2、要正式跟孩子分別,不要偷偷走開
孩子之所以抗拒幼兒園,最大的原因就是害怕媽媽消失不見。偷偷溜走,或欺騙孩子然後走開,更加強了孩子的「恐懼」,特別不建議這兩種分別方式哦。一定要正式地跟孩子分別。
3、明確告訴孩子你要去幹什麼,什麼時候會來接孩子
分別時,明確告訴孩子你要去幹什麼,去上班就說去上班,回家就說回家,最好也告訴老師,方便老師用同樣的語言來安撫孩子。
告訴孩子什麼時候會來接他,這裡需要注意,幼兒園孩子還沒有形成抽象的時間概念,你說「下午4點」,他可能根本不明白是什麼意思,要儘可能把時間說的具體形象,如,「午睡醒了,吃完點心,再玩一會兒,媽媽就來接你回家哦」。
插播一句:放學一定要及時去接孩子,如果時間允許,最好在門口等著孩子,這樣孩子一出來就看到媽媽,就會覺得媽媽果然沒有消失,也會減輕對幼兒園的恐懼心理。如果媽媽總是遲到,孩子就會有被拋棄的感覺,也會更加不願意上幼兒園。
4、教給孩子緩解焦慮的辦法
如果幼兒園允許,可以帶一個孩子習慣用的安撫物或安撫玩具,如小毯子、小玩偶,這個熟悉的物品會給孩子很多安慰,想媽媽的時候就拿出來摸摸看看。
如果幼兒園不允許帶多餘的東西,那也可以借用繪本《魔法親親》的做法,親親孩子的手心,告訴孩子,「這是一個魔法親親哦,你想媽媽的時候,摸摸手心,就能感覺到媽媽了」,不要小看這一招哦,陌生的環境裡,看到手心就想到媽媽的愛,這會給孩子內心帶來安全和力量感。
(尤其注意,要接納孩子的哭鬧和不安情緒,不要禁止孩子哭哦!)
5、分別要乾脆,不要拖泥帶水
正式分別時,擁抱孩子,親一下臉蛋,把孩子教給老師,然後就要果斷離開,頭也不回地大步走開。
很多媽媽就很不放心,出去一會兒又回來,尤其是聽到孩子的哭鬧還在繼續,就忍不住回來了,這種做法不但不會緩解孩子的焦慮,相反還會強化孩子的哭鬧。因為孩子會覺得,只要用力哭鬧,媽媽就會回來。媽媽這樣出去回來出去回來,反反覆覆,孩子反而更難冷靜和適應。
當然咯,一些媽媽就是忍不了,想偷偷看一下,只要別讓孩子發現,偷看一下也可以。
送孩子到幼兒園,分別時,擁抱孩子,親一下孩子的臉蛋,告訴孩子你要去上班,微笑著跟孩子說再見,告訴孩子等她放學時一定回來接她回家,然後堅定地離開。每天都堅持一樣的分別儀式,孩子自然會意識到,媽媽只是短暫離開,媽媽一定回來接自己回家。
寫在最後:
入園焦慮是一個綜合問題,很多時候不可能憑藉單一手段能解決。
正如育兒,是日積月累,臨時抱佛腳基本沒什麼大作用。日常生活中媽媽每一次的離開,都是幫孩子建立安全感、信任感的時機,所以,功夫在平時。
還有不到兩個月,新手幼兒園家長,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