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食品第一股,其實只是一個賣牛奶的?

2020-12-11 騰訊網

12月2日,品渥食品大漲20%,但與其近期強勁走勢不相匹配的是公司令人擔心的基本面。

記者 | 王立峰

來源 | 紅刊財經

品渥食品(300892.SZ)的不少投資者正在陷入一種估值困境——不知道到底該如何給這家公司定價,參照什麼樣的行業估值,才能更貼合這家公司的實際業務發展。

一部分心態較為積極的投資者,期望品渥食品可以參照零食銷售商如良品鋪子(603719.SH)、三隻松鼠(300783.SZ)等進行估值,這意味著這家新上市公司的估值可以高達80倍PE。

採用這一估值模型有個致命缺陷,品渥食品的產品,不管是乳製品還是啤酒、穀物等,都是常規食品飲料,並不是零食。

另有一部分相對消極的投資者,則期望按照食品行業來估值,如參考伊利股份(600887.SH)、蒙牛乳業(02319.HK)等。

前述積極與消極的投資者在品渥食品估值傾向上的巨大差異,實質映射了投資者對這家公司未來成長空間和業績增長潛力的觀點分歧。

01 多元業務結構突圍遇折,乳製品業務單一凸顯兩大危機

品渥食品是一家食品零售商,創立於1997年,地處上海,創始人為王牧。創業板上市以後,王牧及其配偶徐松莉直接或者間接持有49.73%的股權。按照最新收盤市值79億測算(截至2020年12月2日),王牧夫婦財富總額超39億元。

招股書數據顯示,品渥食品總資產8.6億元,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6.8億元,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0.67億元。

對於乳製品行業來說,這只是個小型的參與者。以伊利股份為例,其資產規模近700億,年度營收超900億。

作為一家食品零售商,品渥食品的核心業務為從海外進口乳製品(主要是液態奶)並以「德亞」的獨立品牌進行經營,這本質上是一種貼牌生意。

利用這一模式,品渥食品成功將低成本的海外牛奶以「德亞」品牌賣到國內。招股說明書數據顯示,2017~2019年度,德亞品牌乳品銷售收入分別為6.1億元、7.9億元、9.7億元,佔公司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0.05%、62.80%、70.15%。

但是從增速來看,德亞乳品的增速從2016年的55%一路下降至2019年的22.03%,今年上半年為16.59%。

數字背後隱含危機。危機之一是營收方面對於德亞單一產品的過度依賴。超過70%的乳品業務營收佔比,一旦乳品業務進展不利將嚴重拖累公司盈利。

品渥食品試圖尋求業務結構多元化。乳製品以外開拓了諸如瓦倫丁啤酒、亨利穀物食品,也有品利在內的糧油產品。

但即使這樣,來自自營的德亞乳製品的收入在整體公司營收結構中的依賴度不斷上升,從2017年的50%上升至2019年的70%。

從2016年至2019年,只有乳品的收入是上升的,其它產品,如啤酒、食用麵粉及食用油、餅乾及點心、穀物等悉數呈現下降。

危機之二則在於這家公司的品牌市場化競爭力不足,來自乳品進口方面的數據會加強我們對於這一結論的判斷。

2019年,中國液態奶進口額同比增長19.2%;同期品渥食品旗下整體的乳製品收入同比增長22%,與行業增速相比並無優勢。

品牌方面的挑戰還在於,品渥食品缺乏一個強有力的市場招牌,無法讓消費者能夠將德亞牛奶、瓦倫丁啤酒以及品利橄欖油等子品牌很好地聯繫在一起。

而且品渥食品的多數產品(如穀物、橄欖油)都是小眾市場,這可能會加劇其市場推廣的難度。

雖然德亞純牛奶在進口純牛奶方面佔12%的市場份額,但進口奶特別是進口液態奶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太低了。

海關以及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進口液態奶92.43萬噸,當年中國國產鮮奶3201萬噸,也就是說進口液態奶不及國產牛奶產量的3%。

另據招股書,德亞純牛奶市場份額1.0%。過去媒體廣泛宣傳的海外乳製品低成本、高品質的優點並沒有帶來更多的榮耀——目前市場份額極低。

從市場競爭的角度,如果德亞乳品的營收和市場影響力不能有效擴大,在伊利、蒙牛等對手的壓力之下,品渥食品將可能陷入低營收、低毛利、更低營收、更低毛利的惡性循環,這會嚴重衝擊這家公司的盈利以及估值。

營收角度凸顯德亞乳品地位的尷尬。2019年,伊利股份實現收入902億元,蒙牛乳業收入790億元,德亞乳製品收入僅為後兩者的1%多一點。

除了伊利、蒙牛、光明等競爭對手,品渥食品還面臨紐仕蘭、蘭雀、尼平河等對手的強力競爭,後三者正採用德亞乳品相同的市場策略試圖佔領國內市場。

上述事實足夠說明,品渥食品精心構建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在一度獲取了市場之後,其光彩逐步退卻。

02 毛利率與營銷費用開支的衝突

品渥食品在業務方面遭遇的挑戰,最終會反映在財務數據上,這包括了逐步走低的毛利率以及較高的營銷費用。

儘管擁有海外加工基地,擁有更低成本的奶源等諸多優勢,但是這些並沒有為品渥食品貢獻更高的毛利率。趨勢方面,品渥食品的毛利率下降至2015年以來的最低點,相比2015年下降超過13個百分點(圖1)。

數據揭示真相,在乳製品方面,品渥食品缺乏市場定價權,這凸顯了其產品競爭力不足。同在疫情影響之下,伊利與蒙牛的毛利率今年上半年相比2019年都有所提升,但是品渥食品的毛利率下降了4個百分點。

需要澄清的是,上述越來越低的毛利率還是以相比競爭對手更長的保質期實現的。

據招股書,品渥食品的主要產品,包括德亞乳製品以及啤酒,保質期明顯長於競爭對手。如德亞全脂牛奶保質期為12個月,伊利金典僅為6個月;德亞酸奶利樂裝保質期12個月,伊利安慕希6個月。

這意味著品渥食品更長保質期,更低毛利率沒有為其換來多少市場空間,其營收規模近幾年一直維持低位增長。2018年、2019年營收增長率分別為2.85%、10.36%,今年上半年為9.25%,核心產品德亞乳品的年收入不過10億。

產品競爭力不足,只能更多依賴市場宣傳,才能維持市場規模。從數據來看,品渥食品的銷售費用佔營收的比重從2015年的39.74%下降至今年2019年的27.02%。

對於品渥食品來說,銷售費用佔比的下降,並非市場競爭力提升的結果,因為其營收規模增長緩慢,這種下降更大程度上是由於低價促銷(更低的毛利率)壓縮了公司營銷費用開支的空間。

03 市場壓力之下,股東回報率下降或成必然

儘管存在前述的諸多問題,從反映股東回報率的核心指標淨資產收益率(ROE)來看,2019年,品渥食品的加權ROE為34.24%,這高於伊利股份的26.38%,也遠高於蒙牛乳業的15.11%;零食行業,良品鋪子ROE27.30%,三隻松鼠、絕味食品分別為16.37%、23.28%。

數據顯示,品渥食品的股東回報率處於行業高位。

不過,這未必能夠代表未來。

從趨勢的角度,品渥食品的ROE一路走低,從2016年的57.01%,下降至2019年的32.24%,下降超過20個百分點。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越來越低的毛利率,正在導致這家公司股東回報率逐步下降。

當然,從數據的形成結果看,導致品渥食品ROE下降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資產負債率(槓桿率)的下降。但是,槓桿率的下降,不構成品渥食品ROE乏力的充分理由。

原因在於,隨著其資產負債率趨向穩定,品渥食品ROE上升或者下降,將更多依賴於銷售淨利率以及經營效率的業績表現。

上市公司銷售淨利率的表現顯然會受到毛利率下降的抑制。如前所述,由於激烈的市場競爭,品渥食品的毛利率最近幾年一直呈現下降趨勢,這導致了銷售淨利率的疲軟。

從運營效率看,品渥食品實際上進行了精心的內部數據「重構」。品渥食品通過延長銷售商帳期的方式,成功地將尚未交給消費者的乳製品、啤酒等放到了銷售商那裡,從而在財務上表現為存貨水平的下降。

財務數據顯示,品渥食品的存貨從2016年的2.53億元下降至今年6月末的2.18億元;與此同時,公司應收帳款從2016年的0.9億元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1.57億元。

品渥食品採取了加大賒銷力度,擴張銷售的財務政策。但是,這種政策的收效只可能是短期的,除非有更好的有競爭力的產品推出。

舉例來說,2018年,品渥食品的營收增長率僅為2.85%,隨著賒銷政策的調整逐步到位,2019年其營收增長有所恢復,但也只是維持了10.36%的增長。

另外一個不能迴避的事實是,Wind顯示,迄今為止品渥食品公司尚未吸引到任何一家機構給出其2020年盈利預測。

(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

相關焦點

  • 進口調製乳偽裝「純牛奶」高價銷售
    原標題:進口調製乳偽裝「純牛奶」高價銷售  偽裝手段:價籤標註為「牛奶」 擺放在櫃檯低溫區 鑑別方法:看清包裝上說明 純牛奶24小時必須飲用完  「進口牛奶都是按升賣,一升就賣三四十塊錢,但根本就不是純牛奶。」
  • 品渥食品:進口德亞牛奶到底有多「德國」
    截至10月26日,品渥食品的市盈率(TTM)已超過伊利股份(600887),但Wind顯示,該公司上市一個月以來,尚未吸引到任何一家券商給出研報。據支點財經記者採訪了解,常溫奶在發達國家並不受青睞,而國內市場以常溫奶銷售為主,於是進口常溫奶頂著優質奶源和先進加工工藝的標籤,以高於國內同類產品30%以上的價格銷售。
  • 進口與國產牛奶保質期不同 玄機何在?
    為了證實自己的猜想,應穎在家做了一次家庭牛奶實驗:兩盒開封的牛奶,一盒國產的,一盒紐西蘭產的,同樣放置在冰箱內儲存一個星期後,「國產牛奶倒出來感覺會分層,且有塊狀物體,明顯是變質了,但進口的就沒什麼變化」。  她說,在超市裡認真對比國內外牛奶的營養成分、產地、保質期、殺菌方式等信息後,她反而更疑惑了。
  • 失望的國產牛奶,促生了國內進口乳品龍頭
    說到品渥食品,可能大家不是太了解,不過說到德亞牛奶,大家可能就比較熟悉了。品渥食品,進口食品第一股,國內進口乳品龍頭公司,創立於1997年。產品聚焦於乳品、啤酒、糧油、穀物以及餅乾點心類等五大食品品類。當然。最出色莫過於德亞乳品。
  • 「落後」的燕麥第一股
    其實莜麥即燕麥,莜麵即燕麥粉。兩天前,成立近20年的西麥食品(002956.SZ)上市了,成為「燕麥第一股」。如果你常吃麥片,那麼,西麥燕麥片你一定不陌生。而當時的中國,燕麥也剛剛從農家自產自用進入商業化階段,但也只是被當作功能保健食品。直到90年代,燕麥才真正打開了消費市場。這一階段又分為進口分裝期和自主加工期。由於燕麥食品市場的快速啟動,國內的加工企業產量達不到需求量。
  • 「醬油第一股」加加食品,2019年醬油賣得怎麼樣?
    4月23日晚,「醬油第一股」加加食品披露的2019年年度報告顯示,加加食品實現營業總收入為20.4億元,同比增長14.05%。實現淨利潤1.62億元,同比增長40.86%,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現金分紅0.35元。這意味著,加加食品銷售業績達到了歷史最高峰。
  • 德亞牛奶,幾招教您如何鑑別原裝進口牛奶
    德亞牛奶是德國原產的優質牛奶。不過,單純的給出答案是沒有意義的。我覺得非常有必要做一個帖子來教大家鑑別牛奶到底是不是進口。    德亞牛奶:分辨是不是進口牛奶的方法很多。  第一,能夠提供完整的進口證書,而且能查詢到。目前正常途徑進口的食品都有檢驗檢疫部門籤發的衛生證書或者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
  • 榨菜、醬油、牛奶、火腿腸,食品股瘋漲!為什麼越被質疑越是漲?
    一這是一個「吃貨的盛宴」。榨菜、醬油、醋、酵母、火腿腸、午餐肉、牛奶.....8月21日,做這些食品的公司股票集體大漲。沒漲停的裡面,賣速凍餃子的三全食品上漲超過9%,賣牛奶的光明乳業和做食品添加劑的科拓生物上漲超過8%,做休閒零食的甘源食品上漲7%。
  • 進口牛奶更好?別迷信!
    「網購囤了好多紐西蘭、荷蘭的牛奶,家人有福啦!」市民樊先生曬了條朋友圈,進口盒裝奶的照片排成了「九宮格」,下面好友紛紛評論「求購買連結」。不僅網上賣得火,進口奶還正大舉攻佔超市貨架。但進口牛奶真的比國產牛奶更讓人放心嗎?
  • 「燕麥第一股」西麥食品爭議聲中上市……
    在爭議質疑聲中上市的「燕麥第一股」桂林西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麥食品」)日前正式掛牌深交所,截至6月20日收盤,西麥食品市值為46.46億元。「燕麥第一股」錯失國內市場老大作為「燕麥第一股」,6月19日西麥食品正式登陸資本市場,上市當日,西麥食品董事長回應大單品質疑,表示將大力投入休閒燕麥食品,抓住新的消費趨勢。「除了國際品牌,牛奶、休閒食品也在跨界進入燕麥行業,這既是壓力也是動力。」
  • 手握3000家門店,一年收入10億,包子第一股巴比食品靠的是什麼?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賣包子的也有上市公司了,今天要分析的就是包子第一股——巴比食品。 巴比食品是目前A股市場第五家餐飲為主業的上市公司(排除已退市的湘鄂情),其他四家分別是:西安飲食、全聚德、廣州酒家和同慶樓。賣包子的那麼多,為什麼只有巴比食品能上市呢?
  • 牛奶進口報關手續及流程介紹「進口知識」
    進口牛奶報關需要做食品收發貨人備案,備案需要的資料有:1)產地證;2)自由銷售證明&衛生證;3)營業執照複印件蓋公章;4)彩色標籤照片蓋公章;5)裝箱單、發票、合同;6)報關、報檢委託書;7)空白的便籤紙儘量多寄一些;8)報關、報檢十位代碼;9)包裝產品設計稿及包裝設計稿的外文翻譯。
  • 西麥食品:愛搞理財、賣年貨的「燕麥第一股」
    2019年,已經經營了快2年的西麥食品登陸A股,成為首家主營業務為燕麥的上市公司。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了解這個愛搞理財、還愛賣年貨的A股新力量。一、賣燕麥前景如何?2019年西麥食品實現營業收入9.73億元、淨利潤1.57億元。營業收入中純燕麥片收入佔比達到62.4%、複合燕麥片佔比達到34.9%,可見西麥主營業務的專一性較強。那麼賣燕麥的前景到底怎麼樣呢?我國燕麥行業發展狀況如何?
  • 進口臨期食品賣白菜價,價格、保質期、渠道,你最關心哪一樣?
    四川北路上的新海食品商城裡熙熙攘攘擠滿了人,即便是在工作日,也時常能看到拖著簡易小拖車在店裡購物的消費者,甚至有人專門橫穿整個上海市區來新海食品淘貨。雖然所在城市相距10000多公裡,但新海食品與Wefood有著一個共同點——售賣臨期食品。Wefood是丹麥第一家臨期食品超市,以折扣價售賣即將過期的產品。
  • 燕麥第一股西麥食品上市 大單品質疑未解
    「燕麥第一股」終於誕生。6月19日,桂林西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麥食品」)正式掛牌深交所。頂著「燕麥第一股」的光環,西麥食品的「舊疾」依然存在,產品單一和研發投入少的問題引發了關注。
  • 實驗檢測:喝進口兒童牛奶能讓人更放心嗎?
    不少商家也衝著家長這種心理,推出了各種兒童專用品,一般都是宣稱更安全、更適用於兒童成長,其中就包括兒童牛奶。那兒童牛奶真相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呢?'sOwn(澳牧)兒童成長牛奶:它來自澳洲純淨天然牧場的原裝進口牛奶,目前是市面上賣的比較火的進口兒童牛奶品牌之一。
  • 滯漲兩年, 進口牛奶重啟低價策略瞄準三四線市場
    海關數據顯示,從2018年10月開始至今年4月,進口牛奶的平均進口價格下滑23%,但這也推動行業結束近2年的滯漲,重拾雙位數增長。  進口牛奶的發展和電商購物節的興起關係密切,2014年從「1號店」掀起的電商進口牛奶價格大戰,讓原本非主流的進口牛奶開始進入公眾視野,並大量湧入國內市場,而每年網絡購物節,進口牛奶促銷也是重頭戲之一。
  • 「高級貨」只賣「白菜價」,揭臨期食品背後的百億市場
    其實這種現象在平日裡也非常普遍,而且不僅是麵包,像零食、飲料、生鮮...總之只要是臨期的食品,價格一般都會比平時便宜很多。天眼妹甚至看到過原價十幾塊錢一瓶的依雲水,被商家以五毛錢的價格出售。原本天眼妹以為這只是商家處理庫存,以減少損失的一種方式。
  • 西麥食品發力冷食麥片,「燕麥第一股」重燃鬥志
    在國際巨頭桂格與線上網紅品牌王飽飽們的前後夾擊下,國內「燕麥第一股」西麥食品也準備開始「大幹一場」了。桂林西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西麥食品」)成立於2001年,於 2019年6月在深交所上市,成為國內A股燕麥第一股。據2019年年報顯示,西麥食品實現營業收入9.73億元、淨利潤1.57億元。
  • 你應該知道的那些事:老中醫喝進口牛奶喝出N個疑問
    但前兩天他自己買的進口脫脂牛奶卻出問題了——開啟時牛奶就已經酸了,到中午開始聞到了臭味,再到晚上,牛奶開始結團,如果不用力擠壓,根本就沒法把牛奶從包裝裡倒出來……  在維權過程中,這位老中醫又遭遇了原產地、條形碼等一連串問題——這些都是喜歡進口食品的讀者、網友糾結的事情。在此,錢報記者請教專家,為大家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