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新高考改革後,很多人一直對於「賦分制度」耿耿於懷,因為有了賦分,感覺自己的命運已經不掌握在自己手裡了,因為賦分,很多想學的科目,不敢選擇了,因為擔心成為「炮灰」。尤其是那些賦分後,發現自己的分數更少的學生和家長,大呼這種制度不公平,很多人慾廢之而後快!
那麼,新高考為什麼要實行賦分制度?這種制度到底公平不公平呢?「贏在高三」老師通過一份成績單,給大家解釋一下。
一、什麼是賦分制度?
新高考在選考科目,同時設等級性考試,成績按等級賦分。等級賦分制簡單來說,就是對考生的卷面成績進行等級劃分,而後依據考生卷面成績排名所在的等級區間,賦予其對應等級的分數。每個省的生源分布情況不一樣,所以賦分的規則也不一樣,比如浙江省的單科最後一名,可以賦分成40分,而山東省的單科最後一名,只能賦分成21分;浙江省的單科前1%的學生,可以賦分成100分,而山東省的單科前3%的學生,賦分成91分——100分。
舉個例子,按照浙江省的方案:學生A政治80分,在全省排名1%以內,最後等級賦分變為了100分。
學生B物理80分,在全省排名37%—43%以內,最後等級賦分換算為為了76分。
也就是不論分數論檔位,你的分值在所有考生中的相對位置才是決定選考最終成績的因素。
二、為什麼實行等級賦分制度?
很多人質疑,考試考多少就是多少,這才公平,為什麼非要搞個賦分制度呢?這是不是簡單問題複雜化了?這是不是不公平了?
其實,實行賦分制度,就是為了追求公平!
我們來看看這一份成績單,這是一個班級的成績單,學生由政史地組合和史地生組合的學生一起組成,可以看出這兩位選生物的同學,其他科成績和周圍的同學相比,並不差,但是生物成績明顯低於政治成績。
這裡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主觀原因,就是這兩個學生的生物確實學得不好,這個因素不是要考慮的。還有一個是客觀原因那就是生物的試題難度大於政治學科,所以生物成績更低,如果是這樣,這對於選擇生物的學生很明顯是不公平的,因為選擇這兩個組合的學生,未來在選擇專業時是直接競爭的,誰分數高,誰就佔優勢,而考試時學科難度無法平衡,所以通過賦分的形式,可以縮小試卷難度和學科難度不同,造成的分數差異,儘可能追求公平。
三、賦分制度,實現了公平了嗎?
賦分制度,出發點是為了追求公平,但是實際上卻可能會產生更嚴重的不公平。這是因為這個制度,忽略了很關鍵的一點,就是選科學生水平的差異。
還是這份成績單,因為是學校裡的校考,所以這次沒有採取賦分進行換算,但是如果賦分後,選擇生物的學生會更加吃虧。因為這些學生,要和理科很棒的物化生或者物生地等組合的學生進行競爭,看這兩個學生,選擇生物後排排名都到了800名左右了,如果選擇政治,這個分數也只是200名左右,賦分差距會進一步拉大。
所以,賦分制度會產生新的不公平!
這對於選科的學生來說,就非常有技巧了!比如這兩個學生,如果不是生物超級好,那麼選擇生物,就很可能是別人的「炮灰」,自己的總成績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其實我真不建議他們選擇生物,無奈很多學生自以為是,一意孤行,也許只有最後去撞南牆了。
我是「贏在高三」,專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問題,如果對你有幫助,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