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學與神學從對立走向對話,為了配合科學的發展,神學也在不斷地自我創新。
西方世界自進入基督教時代以來,神學的發展就沒有停止過。
神學(theology)這個詞最早在古希臘就已經出現了。
它來自希臘文的「神」(theos)和「道」(word,logos)。
在古希臘「哲學」中有大量「神學」的內容。譬如在柏拉圖的作品中,就有相當多有關「神的」討論。
當然,即使是古希臘時期也有人不相信神學。
因此也衍生出了不可知神學。
即是承認宇宙中應存在有至高者,但無法被人類理解,或感知到存在。
這個「至高者」沒有人格形態,不因意識形態而改變,不受空間時間以及一切維度的限制,可以是萬有,也可以是虛無。
這似乎與不可知論有某種意義上的相似,但不可知神學與不可知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不可知神學」相信造物主的存在,依然希望人類有限的理性可以認知出「哪家的造物主」是真的,希望以人釋神。
而不可知論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它在1869年由英國的赫胥黎提出。
值得一提的是,愛因斯坦也是一名「不可知論」者。
愛因斯坦不相信有人格化的上帝。
愛因斯坦說,「我信仰斯賓諾莎的上帝,他以宇宙的秩序與和諧來示現,而不是那個會幹涉人類命運和行為的上帝。」
對於愛因斯坦來說,「上帝」就是自然界的法則。
不可知論主張認知並非真理。
因為世界的本質面貌你不一定知道,你只知道你所認知的世界。
實際上這與神學也十分相似,因為「神學所研究的問題不能證明是對的,也不能證明是錯的,往往結果只能是一無所獲。」
不同的是,科學從來沒有宣稱自己是唯一真理,因為科學裡不存在絕對真理。
而不可知論者對宗教神學教條表示懷疑,又拒絕無神論,從而主張把宗教是否存在這一類問題擱置起來。
因為神學也只是宗教學的一部分。
神學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對某一特定宗教的教義進行研究,教義本身是信仰,不信仰的,就不算神學。
「神學是以宗教信仰為基礎,研究認知範圍以外的對象。」
宗教不是科學,但宗教學卻是科學。
所以神學無論怎麼發展,都會是科學的一部分。
現代神學院裡面,授課大致分為四類:聖經科,神學科,歷史科,實踐科。
而神學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定義叫作:信仰尋求理解(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
就是說,當你對你自己的信仰,開始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思想,這就是神學了。
所以,神學就是為了尋求在信仰上的理解。
而理解,也許是牛頓最需要卻很少得到的東西,這大概就是為什麼牛頓會始終堅信神學的原因之一。
牛頓一出生就失去了父親,三歲之後母親改嫁,將他留在娘家。
等到上中學的時候,被校長視為天才的牛頓卻應母親的要求退學回家放羊,還是校長追到家中允諾免去學費牛頓才重新有了上學的機會。
被推薦去到劍橋大學後,牛頓的人生也並沒有立刻起飛,當時的劍橋學生分為兩種:貴族子弟與「準減費生」。
前者不需贅述,後者在劍橋中是半工半讀的存在,要幫其他有錢的學生收拾房間、甚至倒尿壺,牛頓是第二種學生。
牛頓在畢業後,留在了劍橋任教,卻是當時劍橋最不受歡迎的教授——每次牛頓上課,他面對的都是空蕩蕩的教室(因為牛頓的課太難了),於是牛頓就這樣對著牆壁教學了17年。
這些成長環境的因素,對牛頓的性格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長年在他身邊的人回憶說,牛頓在人前只笑過兩回,其中一次還是嘲笑:有人問他,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那麼老朽,不知道還有什麼價值。
牛頓聞聽放聲大笑,這也是被許多人認為他性格暴戾乖張的原因之一。
牛頓的一生,認可、崇拜他學術作為的人有很多,真正理解他的,寥寥無幾。
在那個時代,科學和哲學都是從神學中誕生出來的,而科學的誕生是與一個個宗教問題離不開的,然而神學作為指導一切科學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現代我們常說的神學是基督教語境下的,基督教神學院大致可以分兩種,一種是宗教機構設立的獨立神學院,以培養宣教同工,牧師等為目的,這裡不多討論;另一種就是隸屬於綜合性大學中的神學院,或是神學系。
在這樣的神學院學習的神學以研究為目的,對學生的信仰沒有任何要求。
並不是所有「神學」專業的學生都有信仰,有一些人僅僅是為了研究神學。
《少年謝爾頓》裡有這麼一個劇情:謝爾頓的媽媽篤信基督教,並且經常和堅信科學的謝爾頓辯論「神」「諾亞方舟」等到底存不存在、人類到底是怎麼來的,於是謝爾頓就去學校圖書館找出了包括聖經在內的大量宗教書籍查閱研究。
庫珀太太以為謝爾頓願意信教很高興,但謝爾頓讀完後卻告訴媽媽,你所相信的基督教是這樣產生的blablabla……而之所以產生這種思想的原因是blablabla……
庫珀太太:?
其實神學和任何學科一樣,都只不過是用一定的方法對一定的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罷了。
神學作為一門學術是任何人都可以研究的。
所以對於神學這個專業,大家也不必帶著異樣的眼神去看待它。
但我們要永遠明確這一點:科學永遠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唯一手段和途徑。
羅素《宗教與科學》裡說,宗教思維方式的最大特點,即是「試圖以一本有限的教義,解釋無限的世間萬物」。
而科學「思維方式」隨時準備以新現象及新解釋,推翻既有的認識與解釋。
在文章的最後,我們縱觀這個神學與科學集大成者——牛頓閃閃發光的一生,他的墓志銘上是這麼評價的:
伊薩克·牛頓爵士,安葬在這裡。他以超乎常人的智力,第一個證明了行星的運動與形狀;彗星軌道與海洋的潮汐。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光線的各種不同的折射角,顏色所產生的種種性質。讓人類歡呼,曾經存在過這樣一位,偉大的人類之光。
想要了解更多有趣乾貨,添加留學界第一逗比張帥哥(vianzg)的微信,歡迎在線「勾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