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語言文字也給我國帶了甚多豐富的地方。許多人對佛教文化有不同的見解。但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幾個人不與佛教有關,大部分的時間裡,我們都與佛家文化沒有相離。
佛教自古印度傳到我國近兩千年,以佛經翻譯為主要途徑,對我國的漢語的演變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推動了漢語句法的發展,為我國的翻譯方法留下甚多的寶貴的遺產。更深滲透進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所以很多日常習語皆來自佛教。如「想入非非、剎那、心心相印、女大十八變」等等詞語都來自佛教文化的影響。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受佛教影響的日常生活用語,有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第一: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比喻做了什麼事,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出自佛家的《涅盤經》:「種瓜得瓜,種李得李。」
第二:三生有幸
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來生。有幸,形容極大的幸運。三生都很幸運,形容運氣機遇極好。
第三愁眉苦臉
「愁眉」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化妝術。「苦臉」是源自佛教。佛教認為人生就是個苦海,並稱人的臉型天生就是一個「苦」字,即雙眉是草字頭,兩眼與鼻子合成中間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個「苦」字。
第四:執著
「執著」原是為佛教語。指對某一事物堅持不放。佛教認為,眾生虛妄的執著是很多的,主要的「我執」和「法執」。「我執」就是固執常一不變的主宰之「我」,從而產生種種「我見」;「法執」就是固執外境實有,從而產生種種虛妄分別的「法見」。
第五:痴心妄想
痴心妄想是指愚蠢荒唐,不能實現的心思和想法。「痴」佛教又稱為「無明」,是貪、嗔、痴三毒之一,為一切煩惱之源。不明是非善惡的汙染心,故叫作「痴心」。
第六:家賊難防
佛教以色、聲、香、味、觸、法塵等六塵為外六賊,以眼、耳、鼻、舌、等六根為內六賊。家賊即內賊。
第七:心心相印
心心相印:即心者,佛心;印者,契合、符合。禪宗以不立文字,不依言語,直以心印心,故曰「心印」。現指心與心互相契合,形容彼此的心意完全一致。
第八:一絲不掛
佛教用來比喻人沒有一絲牽掛。出自佛家經典《楞嚴經》有云:「一絲不掛,竿木隨身。」
第九: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出具《五燈會元·無衣懷禪法嗣》「曰:『中下之流如何領會?』師曰:『伏屍萬裡。』曰:『早知今日,悔不慎當初」。
第十:剎那
剎那:梵語「Ksana」的音譯。佛典中「剎那」指「時之極微者」,指極短的時間。「剎那無常」、「剎那生滅」、「剎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語。現在人們還常用「一剎那」、「剎那間」等詞。
布施、結緣、供養,你知道都什麼區別嗎?
關於與佛家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的詞彙還有很多。同時佛教文化中,也有許多詞語的聽起來相似,但實則含義不同,如「布施」、「結緣」、「供養」你知道都什麼區別嗎?
其實在佛教的文化中,有三個詞即「布施」、「結緣」、「供養」,雖然意思看起來相同,但其實內涵還是有所差別的。在佛家文化中,對佛、菩薩、尊師等一般叫供養。而結緣與布施較為廣泛。比如,對佛即是供養,對同修之間就叫結緣,對需要幫助的人我們去幫助就叫布施。
就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三大願廣修供養願,之所以用廣修供養,不用廣結善緣或廣行布施,是因為佛菩薩知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把一切眾生作尊貴想,不可輕視,所以稱「廣修供養」。所以,同樣供養一樣東西給別人,若用布施、結緣的心態去做,所得到的福報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