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研討|1.1.3 集合的基本運算

2020-12-14 陽光備課

研討素材一

一.教學目的:

(1)理解兩個集合的併集與交集的的含義,會求兩個簡單集合的併集與交集;

(2)能用Venn圖表達集合的關係及運算,體會直觀圖示對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己經學習了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間的基本關係,比如子集,交集的概念。

2.對比實數的運算,聯想集合的運算。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集合的交集與併集的概念。

2.教學難點:集合的交集與併集:「是什麼」,「怎樣表述」,「有何區別」。

四、教學過程

研討素材二

一、教材分析

集合是必修1的第一章內容,包含了集合的概念、集合的基本關係、集合的基本運算三部分內容,本節內容是繼子集後的內容,因此本節內容還要繼續要求學生會使用基本的集合語言表示交集、併集,並能在自然語言、集合語言、圖形語言之間進行轉換,體會集合語言表達數學內容的簡潔性、準確性,發展運用集合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

集合的基本運算是集合知識的中心內容,本節課的內容主要是集合基本運算(包括併集、交集、補集)中的併集和交集,要求學生理解併集、交集的含義、會求兩個集合的交集、併集,能使用Venn圖表示交集、併集,能用數軸、圖形表示不等式或函數的交集、併集。集合的併集和交集是兩種最重要、最基本、最常用的集合運算,在函數、不等式、三角函數等內容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為了達到這些目的,需要在教學設計中圍繞集合的基本運算突出集合的三種語言,並要讓學生在這些語言轉化中體會集合的思想。

本節內容設計從學生參加活動的特殊情境中引入具體集合,然後通過觀察分析得出交集併集的直觀認識,再通過深刻的分析引導得到交集併集的概念,以達到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的能力,同時通過實例引導學生去探索、發現規律與方法,並在開放設置的問題情境中培養學生學習探索新知識的的方法,及關注學生概括能力的發展。

二、學情分析

教學設計面對的是普高高一學生,學生基礎欠佳,學習能力薄弱,思維水平及習慣還停留在初中的階段,許多學生還沒有從初中生的角色轉化為高中生角色。但學生從前面剛學過的集合含義及集合間的關係幾節課的浸潤,已經有很強的高中生意識,對集合這一概念也有一定的理解,同時他們有熟悉的實數運算為基礎,對「集合運算」的理解有一定的幫助。因為集合運算(交集、併集等)比實數運算更抽象更難理解,對於剛上高一的學生來說,本節教學學生會出現的問題是:領會了交集、併集的含義,但是還不會暢快的進行數學表達;會進行集合的交、並運算,但是還不習慣對問題進行反思總結;不會深度的進行數學學習,不會對問題集合的圖形展示中進行拓展衍生,對數學學習的方法精髓還沒有掌握。所以教學中儘量「化抽象為具體」,通過直觀圖形來幫助理解,同時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學會有目的的思考數學問題。

三、任務分析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上課前,本班班長走上講臺調查:

一小組參加打太極拳的請報上學號,(為了便於歸類,用集合作記錄),參加隊列誦讀的請報上學號。(在黑板上記錄然後分析數據)A=_________________,(表示參加太極拳的集合),B=_________________(表示參加隊列誦讀的集合),

班長引導全體同學分析一小組的參與情況。

得出結論:1、全組同學的集合C正好是由A,B集合的元素並在一起的;

2、兩樣都參加的集合D=___________。

研討素材三

(以上研討素材由網上搜索而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所選素材大多來自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部級優課,或全國青年數學教師優秀課的獲獎作品,由陽光備課整合,僅供各位老師參考。若喜歡該資源請向作者或出版者購買,摘錄、轉載,是想為經濟欠發達地區教師提高業務水平做點事,僅此而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免責聲明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僅為方便教師學習研究,不用於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或其它問題,請立即聯繫我們更正或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教學研討|1.3.2集合的基本運算 全集、補集(2019版新教材)
    版課本,這裡對教材截個圖)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是「集合的基本運算」第二課時。作為集合的最後一節,是本章知識、方法的匯總和升華。本節課在上節類比實數運算研究集合的基本運算——併集和交集的基礎上,繼續研究集合的另外一種基本運算——補集,重點研究全集、補集的概念及初步運用,並在此過程中滲透類比、歸納、由特殊到一般等思維方法。作為集合運算環節中的重要一環,也為邏輯用語、不等式證明、概率等後續內容的學習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儲備。
  • 教學研討|3.1.3 概率的基本性質
    ,學生已經接觸到隨機事件、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的概念和概率的意義,本節內容是前面內容的深化.由於集合可以進行交、並、補等運算,事件又可以用基本事件為元素的集合表示,因此可以結合具體實例類比集合研究事件之間的關係和「運算」,得到兩個事件A,B的「和事件」的記號「A+B」.
  • 教學研討|3.1.1 空間向量及其加減運算
    研討素材一一、新設計本節課是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選修2-1)中第三章《空間向量與立體幾何》第一節「空間向量及其加減運算」。另一方面,許多立體幾何問題可以轉化為空間向量問題,通過進行空間向量的運算得出幾何結論。這是「由此及彼,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認識發展過程。空間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質是這部分內容的基礎知識,是後續學習的前提。由於空間向量是平面向量的推廣,空間向量及其運算所涉及的內容與平面向量及其運算類似,因此,本節的框架結構與《數學必修4》中平面向量及其運算基本一致。
  • 教學研討|2.3.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來源:網絡研討素材一一、教材分析: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與坐標運算」是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4中第二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共需2個課時。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並未將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學習置於教學的中心,在對定理進行「平鋪直敘」後,即將教學「重心」快速轉向坐標的表示與運算。究其原因,是教師認為坐標運算更為重要,對基本定理的理解不到位,對定理所蘊涵的思想內涵領悟不足,教學立意不高。尤其是在解決平面向量的有關問題時,許多學生就會偏向於代數解決(坐標化),有時會由於代數推理能力的不足,半途而廢。
  • 教學研討|1.2.2 基本初等函數的導數公式及導數的運算法則
    二、三維目標1、知識與技能(1)理解函數的和、差、積、商的求導法則(2)能綜合運用導數公式和導數運算法則求函數的導數(3)能運用複合函數的求導法則進行複合函數的求導六、教學過程:研討素材二一、教學目標1.熟練掌握基本初等函數的導數公式;2.掌握導數的四則運算法則。
  • 教學研討|2.2.1對數與對數運算
    研討素材一一、教學內容解析本節課是人教A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1(必修)》中第二章第二節內容,屬於單元教學課。二、教學目標設置1.經歷對數概念的形成過程,掌握對數的概念;2.從研究一個數的「基本套路」出發,能夠將指數中相關的性質和運算性質轉化為對數的性質和運算性質;3.知道用換底公式能將一般對數轉化為自然對數或常用對數
  • 教學研討|3.1.2 空間向量的數乘運算
    研討素材一1教學目標本節課要求學生掌握空間向量的數乘運算的定義和運算率,了解共線向量,共面向量的意義,掌握它們的表示法,並能理解共線向量和共面向量的定理及推論,並能應用它們來證明空間向量的共線和共面問題
  • 教學研討|3.1.5 空間向量運算的坐標表示
    研討素材一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掌握空間向量的加減、數乘、數量積運算的坐標表示以及平行向量、垂直向量坐標之間的關係;2、掌握向量長度公式、兩向量夾角公式(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類比平面向量運算的坐標表示得到空間向量運算的坐標表示,掌握其運算規律,並滲透類比的思想;2、通過例題和練習讓學生掌握用坐標法解決立體幾何問題的一般步驟,體會向量法在研究空間圖形中的作用,培養其空間想像能力和幾何直觀能力.
  • 教學研討|集合的併集和交集
    研討素材一(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理解兩個集合的併集與交集的含義,會求兩個簡單集合的併集和交集.(2)能使用Venn圖表示集合的併集和交集運算結果,體會直觀圖對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3)掌握的關的術語和符號,並會用它們正確進行集合的併集與交集運算。
  • 教學研討|2.1.1 指數與指數冪的運算 - 陽光備課
    研討素材一教材教法分析●三維目標1.知識與技能(1)理解根式的概念,掌握n次方根的性質.(3)掌握有理指數冪的運算性質.(4)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抽象等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1)通過指數冪概念及其運算性質的拓展,引導學生認真體會數學知識發展的邏輯合理性、嚴謹性.
  • 教學研討|1.2.1函數的概念
    研討素材一一、教材分析:本節內容為《1.2.1函數的概念》 ,是人教A版高中《數學》必修一《1.2函數及其表示》的第一課.函數是中學數學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在初中,學生已經學習過函數的概念,它是從運動變化的觀點出發,把函數看成是變量之間的依賴關係.從歷史上看
  • 《集合的基本運算--補集》
    1.1.1集合的概念;1.1.2集合的表示法;1.2.1子集的概念;1.2.2子集的性質;1.3.1集合的基本運算--併集;1.3.2集合的基本運算--交集;1.3.3集合的基本運算--補集;1.4.1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1.4.2充要條件;1.5.1.1全稱量詞;1.5.1.2存在量詞;1.5.2全稱量詞命題和存在量詞命題的否定;章節總結:《集合》部分;章節總結:《常用邏輯用語》部分;《集合與常用邏輯用語》視頻回放(一
  • 教學研討| 6.2.1 向量的加法運算 (2019版新教材)
    基於以上分析,可以確定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向量的加、減運算,運算規則及其幾何意義;向量數乘運算,運算規則及其幾何意義. 二、教學目標及目標解析 1.目標 (1)藉助實例和平面向量的幾何表示,掌握平面向量加、減運算及運算規則,並理解其幾何意義.
  • 教學研討| 6.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2019版新教材)
    以向量的線性運算為基礎,學習平面向量基本定理,進而學習向量的坐標表示與運算.讓學生感悟平面向量是體現「形」與「數」融合的重要載體,感受向量方法的力量. 基於以上分析,可以確定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平面向量運算的坐標表示.
  • 教學研討|3.1.1 函數的概念 第1課時(2019版新教材)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1.目標(1)建立「對應關係說」觀點下用集合語言表述的函數概念.(2)理解 的含義,能用函數的定義刻畫簡單具體的函數.(3)在具體函數實例到一般函數概念的概括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素養.
  • 教學研討|3.1.2不等式的性質
    這節的主要內容是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與實數運算的關係和不等式的性質.這部分內容是不等式變形、化簡、證明的理論依據及基礎.教材通過具體實例,讓學生感受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等關係.在不等式與實數運算的關係基礎上,系統歸納和論證了不等式的一系列性質.教學重點是比較兩個實數大小的方法和不等式的性質。
  • 教學研討|1.2.2 同角三角函數的基本關係
    ▍來源:網絡研討素材一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把握同角三角函數的基本關係式;2、能力目標:能用同角三角函數的基本關係式化簡或證明三角函數的恆等式;3、情感價值觀:通過小組探究合作,體驗觀察、分析、歸納等數學學習中的基本方法;體驗發現規律、運用規律的過程;通過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提高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 教學研討|對數與對數運算(第1課時)·教案·課件
    研討素材一教學目標:1.知識技能:①理解對數的概念,了解對數與指數的關係;3.情感、態度、價值觀(1)學會對數式與指數式的互化,從而培養學生的類比、分析、歸納能力.(2)通過對數的運算法則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嚴謹的思維品質 .
  • 教學研討|1.1.3 導數的幾何意義
    研討素材一一、教學目標1.通過引導學生回顧圓的切線的概念,發現圓的切線的定義的局限性,引發探究欲望,初步訓練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2.通過導數概念的複習,經過學生自己作圖和教師動畫演示割線「逼近」成切線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函數圖像的切線的
  • 教學研討|2.1 平面向量的實際背景及基本概念
    研討素材一《平面向量的實際背景及基本概念》教學設計一、教材內容分析向量是近代數學中重要和基礎的數學概念之一,它是溝通代數、幾何、三角的橋梁,二、教學目標設置1.了解向量的實際背景,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和向量的幾何表示;2.掌握向量的模、零向量、單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線向量等概念;並能弄清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線向量的關係3.經歷平面向量及其相關概念的形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