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之地 | 朱清時:院士母親王惠雲

2021-03-05 香落塵外

王惠雲(1913—1996)是一個平凡的家庭婦女,卻培養出了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和卡爾頓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朱清新,四川省金堂中學特級教師朱清傳等7個優秀子女。

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在人生的逆境中,她用愛教會了孩子們勤勞儉樸的人生品質。堅韌不拔、勇於克服困難的頑強性格,成了王惠雲、朱穆雍夫婦留給子孫們最重要的精神財富。如今,她們的子孫輩有20多人,他們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都成為了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1934年,王惠雲與彭縣白鹿洞鄉人朱穆雍成婚。婚後,丈夫朱穆雍考入成都華西大學社會學系經濟學專業,畢業後留在成都工作。王惠雲則留在白鹿洞鄉老家照顧老人撫育孩子。1940年王惠雲隻身領著兩個孩子(5歲和2歲)徒步從白鹿洞鄉走到成都尋夫,其勇氣與毅力世所少見。到成都後王惠雲日夜辛勞操持家務,生活得以稍安。

成都解放後,其丈夫調到金堂高板區參加徵糧工作。丈夫走後,家裡沒有了經濟來源,王惠雲一個人除了照料五個孩子,還得去被服廠做工掙錢養家,在長達七年的時間裡,她以堅強的意志獨自支撐著整個家庭。其間,她還積極參加社區工作。

由於勤勞正直,又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從1953年起,王惠雲先後被成都市西城區選拔為宣傳員、讀報員、業餘文化學校校長和居委會文教委委員。正當她個人前途一片光明的時候,她遠在金堂工作的丈夫朱穆雍,卻由於長年孤身一人無人照料,身體越來越差。於是,王惠雲毅然辭掉工作,賣掉房子,把兩個讀中學的兒女留在成都,帶著另外三個孩子來到金堂與丈夫團聚。

到金堂後,王惠雲每天從清晨到深夜,繁忙工作,為被服廠縫棉衣,納鞋底兒,掙錢貼補家用。辛苦養家的同時,她還十分注意對孩子們的培養和教育。在家庭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曾經拿出全家大半個月的生活費支持四兒子清傳購買學習資料。

她最小的兒子朱清新回憶,小學畢業的他恰好遇上文革,失去了上中學的機會。1970年他被分配到金堂悅來公社插隊,面對精神和物質都極度貧乏的生活,朱清新感覺人生沒有希望,終日苦悶。但母親王惠雲告誡他:「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努力,要堅持學習。學習不一定要去學校,自學也可以成才。國家建設終究會需要大批有真才實學的人。」

母親的話,讓朱清新重新燃起了面對生活的勇氣。他堅持自學近十年,在1977年恢復高考時考上了四川師範學院數學系,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道路。1993年5月至1997年11月,他在加拿大渥太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和卡爾頓大學計算機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並獲計算機第二碩士學位、留校工作。母親多次叮囑他要回來報效祖國。1998年他毅然放棄在加拿大的高薪工作,回到成都市的電子科大計算機學院工作,被聘為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朱清新的三哥即筆者本人朱清時,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時才45歲。作為當時國家培養的最年輕的院士,朱清時在中國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節目中回憶,是母親教會了他面對困難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和自強不息的奮鬥品格。他1968年從中科大近代物理系畢業後,長達6年時間工作在青海省工具機鑄造廠的車間一線。是母親王惠雲一直鼓勵他學以致用,將理論和實踐融會貫通,繼續堅持更高境界的學習。

1979年,朱清時成為改革開放後我國第一批出國留學人員赴美國深造。回國後,他在雷射光譜學等領域取得了國際一流的科研成果。

作為優秀的傳統女性,王惠雲只知道奉獻,從不主動索取。如今,她的20個子孫大多成為社會精英和高級知識分子,她為國家創造了不可估量的社會價值。

(編者註:此文曾全文刊載於2017年12月出版的《金堂文史》第26輯「人物春秋」欄目上)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朱清時:科學的盡頭是佛學
    朱清時,原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深圳南方科大第一任校長,國內第一所民辦高校的創始人之一。作為量子物理的研究者、中科院的院士,朱清時在退休後開始投入「量子佛學」的論證和推廣工作中。他不斷地和佛學人士接觸,最終形成了他的理論體系。
  • 朱清時院士:「人生的真相」
    更一般地說,現代人已經知道人類和地球都是宇宙的塵埃,宇宙根本不在意我們,而且人生艱難又短暫,但是很多人的內心是趕快享受生活才有意義。用網絡流行的話說就是:「活著就是勝利,掙錢只是遊戲,健康才是目的,快樂最是實際。」正如我們小時候的格言:「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說的就是人生很艱難,需要在奮鬥中得到快樂。
  • 朱清時:中國大學「去行政化」改變很難
    朱清時:中國大學「去行政化」改變很難 1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  因參照香港科技大學建校模式,要建成一所亞洲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南方科技大學被稱作「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排頭兵」,自誕生以來一直飽受爭議和關注。在「去行政化、教授治校」理念下,朱清時也成為輾轉在中國高教改革風口浪尖的焦點人物。
  • 數學家田剛院士到訪巴蜀中學—2020年北大數學學院人數最多的中學
    榮幸之至——11月21日上午,田剛院士到訪巴蜀中學,作了題為《走進數學》的講座,帶領師生們一同漫步於數學世界,領略它的獨特魅力。△田剛院士一行蒞臨巴蜀△田剛院士與巴蜀中學校長王國華、黨委書記舒義海合影△田剛院士與巴蜀中學數學競賽教練團隊合影走進數學田剛院士以精彩的圖文、生動的語言
  • 朱清時 「慘勝」
    這確實很有可能,單從利益上說,我們沒有理由請朱清時先生登上封面,可我們還是做了,因為這樣做是對的——他的身上含有真正重大嚴肅的公共議題:高等教育改革。「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聽過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這句名言的人很多,在現實中知道如何去實現的人寥寥無幾,朱清時是其中之一。
  • 朱清時:如果真的做了教育部長……
    校長朱清時稱,這是中國半個世紀以來,第一次有一所大學發自己的文憑和畢業證書。在卸任南科大校長之前,朱清時為兩位學生頒發了學位證書,兌現了四年前的諾言。遙想去年和朱校長面對面的對話,猶如昨日,一個人對一個學校能產生多大影響,從朱清時身上,我們還是能看到一些端倪。不管未來如何,他為我們開啟的不僅是一所大學之門!
  • 朱清時:用科學的方法重新審視迷信的東西
    朱清時,化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七任校長,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中科院院士、原校長朱清時的辦公室位於理化大樓二樓的角落裡。門口沒有牌子,很低調。辦公室裡生活痕跡很重,隨處是書和古玩,甚至有些凌亂。如果沒有外出計劃,他每天埋在辦公室看書寫文章,研究他心愛的古玩。與他在科學方面的成就相比,人們更熟悉朱清時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嘗試。任中科大校長期間,他堅守「小而精」的辦學思路,不圈地、不擴招。
  • 科學網—朱清時:盡全力回答「錢學森之問」
    盡全力回答「錢學森之問」  關於師生安排 羊城晚報:新學年有多少新教授、新老師到位? 朱清時:我們9月份還有一、二十個(老師)要到位,目前我們籤約了70多個,已經到了30多位。所以,目前我們老師是足夠了。 羊城晚報:新生的課程如何安排? 朱清時:50分鐘一節課,然後10分鐘休息。課程包括數學、高等數學、普通物理、物理實驗、化學基礎、國學經典,英語、體育,還有生命科學的課程。
  • 朱清時院士:不可思議的量子意識
  • 與朱清時院士商討:量子塌縮與多世界詮釋、測量與實在、以及量子糾纏|爭鳴
    > ►圖片來源:flickr作者按朱清時院士發表了兩篇討論量子和佛學的文章
  • 南科大校長朱清時將卸任:不改革對社會是打擊
    從2009年籌建,至今年9月份朱清時的即將卸任,質疑從未停止。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科大的學生當中,朱清時遇到的幾乎全是讚美。這些讚美,固然包含學生對校長的特殊情誼;但另一方面,南科大的學生自認為確實從中受益。比如他們身上體現的獨立思考與自由之精神。而這恰恰貼合教育的本質。
  • 朱清時南科大這5年:「慘勝」
    有同行說,朱清時是那種表面熱鬧實則沒人真正關心的人。潛臺詞是指這個人不抓眼球,雜誌做他賣不動。這確實很有可能,單從利益上說,我們沒有理由請朱清時先生登上封面,可我們還是做了,因為這樣做是對的——他的身上含有真正重大嚴肅的公共議題:高等教育改革。「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 探秘成都「學霸搖籃」:15所中學培養了29名院士
    邛崍一中  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祖彥  按照學部分  中國科學院院士(15人)  數學物理學部(3人):  李萌遠、馬志明、陳彪  化學部(4人):  沙國河、陳家鏞、閔恩澤、朱清時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5人):  曹文宣、王大成、魏於全、趙爾宓、陳霖  地學部
  • 朱清時的「南科」一夢
    朱清時近影大師訪談錄第75期:朱清時的「南科」一夢 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想像各種美好的事情大師:能不能先回憶一下您的童年和成長環境朱清時:我是1946年生,童年是在成都過的。我印象中最小的時候,是大概兩歲時回老家彭縣過年。那個時候回家過年要走兩天兩夜,因為成都離彭縣雖然只有90多裡路,但是路很不好走。我們小孩坐在雞公車上頭,或者是有人挑擔子把我們擔在擔子裡頭。我姐姐比我大兩歲,她很膽小,一定要弟弟給她作陪。過了一年,5歲我才正式上小學。
  • 朱清時:道路是對的
    近幾年的全國兩會,南科大和校長朱清時總會成為討論的焦點。針對葛劍雄、朱永新等人日前對南科大的評價,昨日南都記者採訪朱清時,他說外界對南科大的改革發展還不是很了解,目前學校多項改革走在內地高校前列,也契合中央精神,但進一步深入「去行政化」,需要頂層設計,大學才能有所突破。
  • 朱清時院士:我們現實的物質世界,其實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壯麗的交響樂!
    緣起性空——物理學步入禪境朱清時   中科院 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原來的校長創辦了南方科技大學「湯普遜物理化學獎」的得主二十世紀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有趣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人類一面盡情地享受著自然科學創造的巨大物質財富:核能、雷射、電子技術,等等,一面卻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觀念。
  • ...清華專家組為42名巴蜀學子集體頒發錄取通知書 中科院院士送上...
    ,為42名巴蜀學子集體頒發錄取通知書。巴蜀中學校長王國華致歡迎詞 趙桂凱 攝百花齊放的時代,巴蜀中學是如何寫好這份對時代、對未來、對學生的完美答卷的?儀式上,巴蜀中學校長王國華坦言,這是辦學特色與人才培養定位的綜合效果。
  • 記公派留學代表人物朱清時
    突擊半年仍是「英語啞巴」  1978年的一天,朱清時正在實驗室裡工作,電話鈴響了,通知他參加出國人員英語培訓班。這也意味著他將有可能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公派留學生中的一員。  炎熱的夏天,朱清時和同學們一邊一遍又一遍地聽錄音,練發音,一邊想像著美國的景象。  在許多不眠之夜之後,朱清時終於坐上了飛往大洋彼岸的飛機。
  • 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清時 :物理學走近阿賴耶識完整版
    朱清時:首先給大家鞠個躬,感謝大家到這裡來聽我的講座。我想講的東西都是我這些年研究的東西,我已經是深信不疑的了,我努力地表達出來讓大家聽懂。大家都知道我是從事自然科學研究幾十年的人,有不少人好奇,說你現在為什麼對佛學這麼感興趣?正如剛才有位先生說,現在科學家中間有不少人都在講佛學,這是什麼道理?我就用親身體會給大家說一下。
  • 巴蜀小學、巴蜀中學:兩所學校共用一個校訓
    在巴蜀小學,老師正在給學生們講解校訓「公、正、誠、樸」的含意。記者 熊明 攝  編者按  「學校為訓育之便利,選若干德育條目製成匾額,懸見於校中公見之地,目的在於使個人隨時注意而實踐之。」  抗戰期間,巴蜀學校成為抗日救國的宣傳活動中心。周恩來在這裡演講過「國際形勢與中國抗戰」;黃炎培領導的「中華職業教育社」在這裡組織了數十場演講會;宗白華、馬寅初、老舍、郭沫若等也先後作過演講及報告。  1947年,經過八年抗戰的巴蜀學校審定校訓,將「輕靜謹敏」改為「公、正、誠、樸」(即「公而忘私、正大光明、誠實不欺、樸素毋華」之意),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