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雲(1913—1996)是一個平凡的家庭婦女,卻培養出了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和卡爾頓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朱清新,四川省金堂中學特級教師朱清傳等7個優秀子女。
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在人生的逆境中,她用愛教會了孩子們勤勞儉樸的人生品質。堅韌不拔、勇於克服困難的頑強性格,成了王惠雲、朱穆雍夫婦留給子孫們最重要的精神財富。如今,她們的子孫輩有20多人,他們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都成為了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1934年,王惠雲與彭縣白鹿洞鄉人朱穆雍成婚。婚後,丈夫朱穆雍考入成都華西大學社會學系經濟學專業,畢業後留在成都工作。王惠雲則留在白鹿洞鄉老家照顧老人撫育孩子。1940年王惠雲隻身領著兩個孩子(5歲和2歲)徒步從白鹿洞鄉走到成都尋夫,其勇氣與毅力世所少見。到成都後王惠雲日夜辛勞操持家務,生活得以稍安。
成都解放後,其丈夫調到金堂高板區參加徵糧工作。丈夫走後,家裡沒有了經濟來源,王惠雲一個人除了照料五個孩子,還得去被服廠做工掙錢養家,在長達七年的時間裡,她以堅強的意志獨自支撐著整個家庭。其間,她還積極參加社區工作。
由於勤勞正直,又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從1953年起,王惠雲先後被成都市西城區選拔為宣傳員、讀報員、業餘文化學校校長和居委會文教委委員。正當她個人前途一片光明的時候,她遠在金堂工作的丈夫朱穆雍,卻由於長年孤身一人無人照料,身體越來越差。於是,王惠雲毅然辭掉工作,賣掉房子,把兩個讀中學的兒女留在成都,帶著另外三個孩子來到金堂與丈夫團聚。
到金堂後,王惠雲每天從清晨到深夜,繁忙工作,為被服廠縫棉衣,納鞋底兒,掙錢貼補家用。辛苦養家的同時,她還十分注意對孩子們的培養和教育。在家庭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曾經拿出全家大半個月的生活費支持四兒子清傳購買學習資料。
她最小的兒子朱清新回憶,小學畢業的他恰好遇上文革,失去了上中學的機會。1970年他被分配到金堂悅來公社插隊,面對精神和物質都極度貧乏的生活,朱清新感覺人生沒有希望,終日苦悶。但母親王惠雲告誡他:「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努力,要堅持學習。學習不一定要去學校,自學也可以成才。國家建設終究會需要大批有真才實學的人。」
母親的話,讓朱清新重新燃起了面對生活的勇氣。他堅持自學近十年,在1977年恢復高考時考上了四川師範學院數學系,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道路。1993年5月至1997年11月,他在加拿大渥太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和卡爾頓大學計算機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並獲計算機第二碩士學位、留校工作。母親多次叮囑他要回來報效祖國。1998年他毅然放棄在加拿大的高薪工作,回到成都市的電子科大計算機學院工作,被聘為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朱清新的三哥即筆者本人朱清時,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時才45歲。作為當時國家培養的最年輕的院士,朱清時在中國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節目中回憶,是母親教會了他面對困難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和自強不息的奮鬥品格。他1968年從中科大近代物理系畢業後,長達6年時間工作在青海省工具機鑄造廠的車間一線。是母親王惠雲一直鼓勵他學以致用,將理論和實踐融會貫通,繼續堅持更高境界的學習。
1979年,朱清時成為改革開放後我國第一批出國留學人員赴美國深造。回國後,他在雷射光譜學等領域取得了國際一流的科研成果。
作為優秀的傳統女性,王惠雲只知道奉獻,從不主動索取。如今,她的20個子孫大多成為社會精英和高級知識分子,她為國家創造了不可估量的社會價值。
(編者註:此文曾全文刊載於2017年12月出版的《金堂文史》第26輯「人物春秋」欄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