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湧豪:「微笑地沉默」就是「笑而不答」,翻譯以母語為法則

2020-12-11 澎湃新聞

6月8日,上海翻譯家協會和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共同舉辦了「再登巴別塔——文學翻譯的現狀與未來」專題研討會,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復旦大學教授汪湧豪發言的主題「漢語性的凸顯」與文學翻譯中的「洋腔」有關。在翻譯中,翻譯腔一直是個爭論話題。

多年來,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湧豪一直在關注「翻譯腔」問題。十多年前《參考消息》曾和新加坡合辦了一個翻譯大賽,他發現這個大賽連著三屆一等獎都是空缺的。「當時原文和譯文都在《參考消息》上登出來了。這些譯者的翻譯是很準確的,他們不是外文不好,恰恰是中文不行,所以評委沒能找到一等獎。」「此外,《外國文藝》雜誌有卡西歐翻譯獎,魯迅文學獎裡也有文學翻譯獎這一項,都經常空缺。原因同樣不在於外文,恰恰在於中文。」

6月8日,汪湧豪教授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他認為,當下探討文學翻譯「需更好凸顯漢語性」的問題尤為重要。

汪湧豪

跳蕩又靈活的漢語性

什麼是漢語性?汪湧豪稱,漢語不像英語、日語,它是一字一音的孤立語,沒有詞形詞尾變化,語法規則不是剛性的,因而更重視語義語境,內在的意蘊。「所以我們前輩都說西語是法治的,漢語是人治的。漢語沒有什麼不能省的句子成分,相反古人為了一些特殊效果還故意省略了一些句子成分,但你不能說它成分殘缺。」

汪湧豪舉例晚唐詩人溫庭筠著名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此句中實詞和實詞直接連在一起,如果你用英文表達,要明確是 『雞聲叫的時候茅店背後的月亮升起來了』還是 『茅店前面的月亮升起後雞聲叫了』,還是它們是同時發生的。但是中文就不需要,幾個意思都通,句子就很靈活、有意義又富有延展性。」

汪湧豪再舉例唐末詩人鄭谷的「林下聽經秋苑鹿,江邊掃葉夕陽僧」。「你看這句,由於沒有語法性虛詞的框限,顯得很自由。除了 『林下』 『江邊』這兩部分是固定的,不能動,你還可以有 『秋苑鹿林下聽經,夕陽僧江邊掃葉』 、 『鹿聽秋苑林下經,僧掃江邊夕陽葉』、 『林下鹿秋苑聽經,江邊僧夕陽掃葉』、 『林下秋苑鹿聽經,江邊夕陽僧掃葉』這四種排法。」

「這種跳蕩、靈活是西語根本做不到的。」汪湧豪稱,基於漢語這種特點,當譯者把西語譯成漢語,應該多少對漢語有所顧及,多少應該凸顯漢語這樣的跳蕩、靈活,即所謂的漢語性,「而且能不能儘量體現漢語的特點,幾乎決定了譯文的品級。」

「今天拗口、生澀的譯文觸目可及,癥結往往在於這方面做得差。」汪湧豪哭笑不得道,因為「and」是「和」的意思,多數人會翻譯「微笑和沉默不語」、「微笑地沉默著」,而不會用「笑而不語」或「笑而不答」;因為「about」是「關於」的意思,不少人會翻成「我沒有關於他的消息」,都沒想到簡單的「我沒有他的消息」已足夠表達;因為英文裡有不少單數複數,人們翻譯「男士們」、「動物們」,卻忽略了這些名詞在漢語中本身就是集體性名詞,本身就有複數之意。

「總體來說英文中冠詞、代名詞、系詞不可缺,但譯成中文時是不是一字一詞都要翻譯出來呢?不一定的。」在汪湧豪看來,漢語譯者們應該尊重漢語的表達習慣,可以嘗試通過拆分、換序、合併的方式解決這類問題。

好譯文能「傳真」亦能「傳神」

在汪湧豪看來,譯者除了應在技術上注意漢語性問題,更重要的是在觀念上有維護漢語純正性的責任感,最大程度上尊重漢語的表達習慣,儘可能凸顯漢語特有的豐贍美和博雅美。

「我們現在熟知的翻譯大師,如傅雷、朱生豪、梁實秋、馮亦代、梅紹武等都做了很好的示範。這些人外語好不必說了,他們還有深厚的國學功底。所以譯文不但可信、暢達,還充溢著漢語的儒雅。而林紓尤其把漢語之美發揮到淋漓盡致,所以錢鍾書說他的譯文比原文更好。」

傅雷

馮亦代

梁實秋

「也不是說現代譯者都要學古語,只是過分西化那是不行的。」汪湧豪稱,錢鍾書曾經指出翻譯最高境界是「化」——好的翻譯像投胎轉世一般。「就是指譯者翻譯能夠脫開翻譯腔,脫開那種生澀的痕跡,把漢語這種精純自如的美表現出來。對於這種美我們以前用 『信達雅』,後來有許淵衝老先生的 『意美音美形美』。當然信是基礎,是 『傳真』的。但我們還需要 『傳神』,尤其是文學翻譯還和社科翻譯不同。那些過得去的譯文是 『傳真』的,而好的譯文還能 『傳神』。」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有這麼一句:「翻譯如女人,貞潔的不漂亮,漂亮的不貞潔。」

「這句話無非是說直譯不好看,意譯不準確。」汪湧豪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但對照錢先生的意思,女人之美和貞潔是無關的,「好的譯文也應該有別樣的超越文本的美。好的譯者應該打破直譯還是意譯的糾結,從根本上確立翻譯的重點是母語。翻譯需要譯者以母語為法則,並且以光大母語為責任,從事一種 『再創造的工作』。」

好譯者知道再創作的起點和終點在哪裡

聽到「再創造的工作」,會有人擔心說:「那追求 『傳神』,會不會妨礙 『傳真』?」

「對於水平不夠的譯者來說,一追求 『傳神』了就開始胡亂發揮了。但對於嚴肅的有水平的譯者來說,旁人的擔心是多餘的。因為好的譯者比任何人都清楚並能恪守翻譯再創作的起點,同時比一般人更實時提醒自己翻譯的終點在哪裡。」汪湧豪表示,楊絳曾說翻譯是「一僕二主」,一個主人當然是作者,還有一個主人就是讀者。

本雅明有一篇名為《譯者的任務》的文章,其中有這麼一段:「即使最偉大的譯作也註定要成為自己語言發展的組成部分,並被吸收進語言的復興。翻譯已經遠遠脫離了兩種僵死語言貧瘠的等式。在所有語言形式中,翻譯被人們賦予特殊使命,來觀察原始語言的成熟過程和翻譯自身誕生的陣痛。」

「這話就是說,翻譯有維護自己母語特性的責任,甚至有發揚、推動母語走向完善的責任。」汪湧豪說。

「當然,我並不是說翻譯就可以任由譯者隨意篡改,這裡的變化需要原則。前人已經幫我們積累了拆分、換序、合併這些。」汪湧豪舉例此前備受爭議的馮唐版《飛鳥集》,「他是有才的,但把 『面具』翻譯成 『褲襠』,是怎麼都說不通的,既不尊重作者也不尊重讀者,這個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我想說的是,凸顯漢語性,也不能脫離翻譯原文本的具體語境。」

繁榮翻譯事業還需要很多努力

最後,汪湧豪提出在今天翻譯依然不受重視,要繁榮這項事業還需要很多努力。

一是嚴格審核越來越多的翻譯企業。「現在翻譯公司很多,淘寶上都好多,這些翻譯能用嗎?從業者門檻、資質由誰來認定?」汪湧豪稱,不是英文系畢業的學生就可以搞翻譯的。

二是高校外文系應該設翻譯專業。「現在高校有翻譯課,但是沒有翻譯專業。翻譯被認為是只要外文好就可以做的事情,但兩者是不可以劃等號的。」

此外,汪湧豪認為社會要提高譯者的稿酬。曾經傅雷可以靠翻譯過生活,葉水夫能靠翻譯《青年禁衛軍》在北京買下四合院。

「我也翻譯過,當時我學俄語,上世紀八十年代翻譯千字十二塊。當時翻譯五千字就是一個人的月收入了。今天我們工資漲了一百倍,可是稿費才漲了五倍。太可憐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汪湧豪:俠的精神是中國人永遠也無法越過的山丘
    坐在穹頂上刻有古典圖案浮雕、窗戶寬大明亮的二樓書房裡,所著第四版《中國遊俠史論》剛剛出版就被訂購一空的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湧豪,雄心勃勃地描繪著退休後的計劃:把這套市中心黃金地段的房子賣掉,帶著太太走遍全世界頂級畫廊。他喜歡畫面,書房裡就放著一幅中央美院教授送的畫像。雖然此生無法成為畫家,也無力擁有頂級名畫,但可以選擇無限度接近它們。汪湧豪一副「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邁。
  • 文化娛樂現象述評 翻譯家與機器「搶飯碗」優勢何在?
    機器翻譯已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對此,翻譯家們怎麼看?近日,由上海翻譯家協會和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聯合主辦的「再登巴別塔——文學翻譯的現狀與未來」專題研討會在滬舉行。本市60多位作家、翻譯家、評論家濟濟一堂,共同尋找文學翻譯的破局之道。
  • 翻譯中的「經驗法則」
    像其他類似法則一樣,翻譯「經驗法則」包含一定的不確定因素,但又是譯者在日常翻譯實踐中所遵守的最基本的法則。然而在當前學界熱烈的翻譯理論研究氛圍中,提出這一看法是相當危險的。雖然關於翻譯是「科學」還是「藝術」的爭論已久,但參與爭論的任何一方,都在意圖證明翻譯的系統性,而不是如此簡單地把它歸入一種實踐或經驗。
  • 成年人的沉默社交法則:沉默背後的多種解釋
    沉默社交法則是指成年人之間因為不願意過多地扯皮、保留對方的顏面、覺得沒必要溝通或者避免浪費時間做無謂的掙扎而保持沉默的法則。它在很多場景都非常適用。適用場景一:公司有一個特別愛訓人,特別喜歡在員工面前耍老闆威風的老總。
  • 德國漢學家顧彬:中國翻譯者的問題在於母語不夠好
    9月19日,顧彬來到上海長寧區圖書館,與復旦大學德語系教授魏育青對談「翻譯對社會發展的意義」。他以德國現今圖書市場上70%都是譯文書為例證,並援引一位美國漢學家的說法——歐洲哪一個民族開始翻譯,就開始發展——說明翻譯對於一個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當主持人問中國翻譯目前的最大問題是什麼時,顧彬肯定地回答說,是「在母語」——也就是中文水平的問題。
  • 母語翻譯_母語潤色_母語配音的思路_專聯譯盟網
    專聯譯盟網-專業在線翻譯網母語翻譯指的是一個系列的翻譯類型,即在筆譯、審校、母語潤色、字幕翻譯、聽譯、聽錄製作過程中,由母語為目標語言(譯文)的譯員、配音員等人才來進行譯製創作。因此,母語人才廣義上是指掌握一種及以上語言的語言或專業人士。舉例說明,母語譯製的特點:1.中譯英合同母語翻譯中譯英合同翻譯由美國籍的譯員來翻譯,就屬於筆譯翻譯類型的母語翻譯,當然,該譯員對於中文至少達到熟練以上的水平,掌握豐富的詞彙、熟悉漢語的表達方式,精通中英文翻譯轉換過程中長難句、語法、語序、詞彙等語言差異的處理。
  • 世界微笑日|你知道 smile from ear to ear 該怎麼笑嗎?
    5月8日是世界微笑日(World Smile Day)今天,你微笑了嗎?1948年,國際紅十字會規定將國際紅十字會創始人亨利·杜南的生日——5月8日設為世界紅十字日,也就是「世界微笑日」。世界精神衛生組織把這天訂立為"世界微笑日",希望通過微笑促進人類身心健康,同時在人與人之間傳遞愉悅與友善,增進社會和諧。世界微笑日也是唯一一個慶祝人類行為表情的節日。世界微笑日在每年的5月8號慶祝。在這一天,人們不僅被鼓勵要對別人微笑,還鼓勵大家要善待別人。
  • 神秘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到底是為誰而笑?
    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誕生之後,關於蒙娜麗莎是誰?蒙娜麗莎又是因何而笑,千百年來一直備受世人的關注和猜測。不同的觀賞者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角度去看,感受似乎都不相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會顯出譏嘲和訝異。
  • 會「笑」的英語:微笑、大笑、強笑、笑不出來
    從快樂的大笑到含蓄的微笑,從勉強擠出的笑容到演戲般的假笑,還有讓人笑不出來。你用對這些表達了嗎?我講了我最棒的笑話,居然沒有一個人笑。她在聚會上給我講了一個笑話,但一點也不好笑,我試著擠出一絲笑容,但做不到。
  • 評論:微笑是無需翻譯的語言 熱情友善的表達
    與外國人打交道的時候,如果語言不通就需要翻譯幫助;但微笑是不用翻譯的,有時彼此微笑著點一下頭,就傳達了相關的善意。  2006年多哈亞運會組委會曾經公布了一個數字,亞運會期間,多哈共有3億個微笑。多哈人口不多,即使把亞運會期間各國運動員、教練員、官員、志願者等統統算上,也就30萬人左右。
  • 翻譯公司:母語審校對翻譯質量的意義
    翻譯公司:為了迎合客戶對翻譯品質的更高要求,翻譯公司關於翻譯交易角逐之需求,諸多翻譯公司於早些年率先引進了母語校審,並在後來的幾年時辰窮力慫恿,過甚烘託,貌似在有老外加入校審譯文的歷程後,翻譯品質就有了質的飛躍。而真相真的這樣嗎?
  • 學英語翻譯≠理解,純英文環境孩子聽不懂?
    因為大部分家長對於「聽懂」還簡單地停留在孩子用語言去回應的方式上。 但是,孩子對於語言的理解和回應,並不僅僅只有語言反饋,而是包括以下四種反饋形式: 我們常見到有些人打招呼是微笑+點頭,這就是一個種表情反饋。
  • 為什麼庫克和貝索斯都愛用這個「沉默法則」?
    而當你接受了「尷尬的沉默法則」,你在某種意義上就偷回了時間。「你知道,」 他喝了一口水開始回答:「有時候你可以取悅一些人,但是……」 「當你試圖做出改變時,最困難的事情之一就是 — 像這位先生這樣 — 是對的!」  接下來,他開始慢慢解釋為什麼作為CEO,他的職責並不是知道每一個技術細節,而是把控全局。 這兩個停頓有不一樣的作用,第一次是為了給自己足夠的時間來鎮定情緒。
  • 「母語幹擾」現象與對外漢語翻譯教學法重新認識
    既然語言之間有共同性, 任何一個人在二語習得過程中都會把他通過母語而獲得的對語言共同性的認識, 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到二語習得中去。母語知識以及通過母語獲得的各種信息和抽象思維能力交織在一起, 構成了二語習得的重要知識基礎,也是產生新思想的源泉。也就是說,二語習得時,完全脫離母語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認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傳統教學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這裡要討論的就是,在非漢語環境中的初級漢語教學。
  • 《我微笑著走向生活》|對生活報之以歌
    汪國真的詩歌《我微笑著走向生活》,最開始的一句給人的感覺就是震撼的「我微笑著走向生活,無論生活以什麼方式回敬我。」你瞧,這是一種多麼勇敢的姿態,選擇直面一切的姿態優美而不留遺憾。他答:我是一條歡樂奔流的小河。是在說如果一切順利,那麼我如同小河一般只顧奔流就足夠快樂。他又問: 報我以崎嶇嗎?句意同:生活要為我設置層層阻礙嗎?他答:我是一座大山莊嚴地思索。是在說如果一切不那麼盡如人意我也可以堅強的面對和強大起來無所畏懼。
  • 【英語詞彙】會「笑」的英語:微笑、大笑、強笑、笑不出來
    Crack a smile指的是微笑或露齒一笑:例句:They were a tough class to teach, I told my best jokes and no one even cracked a smile.
  • 【偉哥雙語學習】會「笑」的英語:微笑、大笑、強笑、笑不出來
    They were a tough class to teach, I told my best jokes and no one even cracked a smile. 他們真是很難教的一個班級。我講了我最棒的笑話,居然沒有一個人笑。
  • 允兒為《Hush沉默警報》上警局,體驗記者生活,笑稱不適合!
    允兒為《Hush沉默警報》上警局,體驗記者生活,笑稱不適合!人氣韓劇《Hush沉默警報》由黃晸玟以及跟「少女時代」成員允兒攜手演出,劇中直擊人心的寫實臺詞引起不小迴響。在戲裡充份體驗記者生活的黃晸玟跟允兒都自認沒有當記者的特質,黃晸玟直白地說:「我太自由奔放了,還分不清事理,開玩笑的啦!應該說我比較情緒化,無法理性地看待事情,但記者在報導時不能放入私人感情,所以我覺得自己不適合。」而允兒也認為:「我一直都是受訪的一方,這次要扮演採訪別人的角色,又是一種不同的感受。」
  • 國際母語日,訊飛翻譯機助你用母語走遍世界
    為了促進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年的 2 月 21 日,設為國際母語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有 5000 餘種語言,世界上語言之多讓人難以想像。僅在中國,就有 80 種以上語言, 30 種文字,也正是由於這些不同語言文化的魅力,才能組成繽紛多彩的大千世界。
  • 翻譯,如何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
    如何更好地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與會譯者和文藝界人士一致提出,翻譯,是要首先解決的障礙。    上海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湧豪認為,時代需要一批最優秀的譯者。這些譯者應該追隨傅雷、梁實秋、錢鍾書、余光中等大家的腳步,既精通外文,又有深厚的國學根底,能在翻譯過程中傳神地體現出中文的「精純之美、自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