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有關民營航空的消息一直為很多人津津樂道。上周五,我國第一家民營航空公司正式開航,這也標誌著我國民航業長期由國有控股航空公司和地方航空公司一統天下的格局被打破了。那麼,民營航空的出現會給我們帶來什麼?他們的飛機安全嗎?服務怎麼樣?價格又是否吸引人呢?請看時空連線記者帶回來的報導。
3月11日上午9點45分,在眾多媒體的關注下,中國第一家民營航空公司——奧凱航空的這架波音737-900型客機終於順利升空,這也意味著我國民航業長期形成的壟斷局面被正式打破,而傳統航空公司將從此處於內外夾攻的競爭狀態。
去年7月,《中美航空協議》的正式籤署讓美國各航空公司成為中國市場上的有力競爭者。今年2月國務院又頒布文件,明確提出民航等壟斷行業大門在政策上向所有民營資本敞開,進一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而首家飛天的奧凱航空便成了新政策的最大受益者。那麼,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奧凱航空在安全、價格、服務等方面又做得怎麼樣呢?在首航當天,記者曾做過一次隨機體驗。
這架飛機是奧凱航空從韓國大韓航空公司租賃的,也是我國引進的第一架波音737-900型客機,能夠載客188人。在當天乘機的72名旅客當中,絕大多數都是前來採訪的記者。
奧凱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捷音:應該說在今天之前,民營航空對於我們中國的老百姓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大家關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民營航空的飛機是否足夠安全?奧凱航空公司雖然是一個民營公司,但在安全標準上完全是跟其它所有的大大小小(航空)公司是一樣的,全國是按民航總局統一的標準審核的,所不同的是我們奧凱這次是按照民航總局最新版本的行業規範來審定的,這個版本綜合了以前的歷史上的那些標準,(比以前)更加嚴格.
據了解,奧凱航空於今年2月17日和3月4日分別獲得了民航總局頒發的經營許可證和運行合格證,正式邁過了政府部門對其審查的所有門檻。在當天的登機過程中記者發現,民營航空的登機程序和傳統航空並沒有差別,因為當天有很多記者和特邀嘉賓,驗證工作反而比平時還要嚴格一些。而為了讓機組人員有充分的休息、確保飛行安全,首航前一天,記者的所有採訪要求也都被拒絕了。
在當天的飛行中,記者第一次與這架飛機的機組人員有了近距離的接觸。據乘務長劉小紅介紹,當天值班的6名乘務員分別來自於國航、南航、廈航等多家航空公司,最短的也有過兩年的飛行經驗。為了體現民營航空自身的特色,公司還在服務理念等方面對她們進行了重新培訓。
空中乘務員劉小紅:可能將來我們會給旅客提供更個性化的一些服務,剛才我已經說了我們會(提供)DVD的租放,讓旅客解除空中的旅途疲勞,另外我們將來也會出現一點奧凱航空公司的貼牌產品,還有一些國內外暢銷的書籍,我們都會在機上銷售,可能這個是任何一個航空公司可能目前還是沒有的,這是我們的理念.
因為是首航,所以在當天的航班上,所有乘客都得到了一份航空公司的紀念品。不過除此之外,記者並沒有明顯感受到民營航空公司與國有和地方航空公司在服務上有多大的差別,同時記者還注意到,這趟航班並不像以往乘坐的其它航班一樣在午間提供熱食。
空中乘務員劉小紅:因為這個飛機是從韓國(2月)25號引進來的,因為受這個機型因素的影響,沒有烤箱,沒法給旅客加熱熱食.
而對於服務的問題,奧凱航空的「掌門人」劉捷音則認為,如果民營航空要向著低成本航空模式來做的話,空中服務是要逐漸減少的。
奧凱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捷音:我們現在還保持著所有航空公司大致相同的餐飲和服務,但是這個會逐漸降低,我們希望把我們的航空公司將來能夠飛成像低成本的公共汽車一樣
劉捷音將奧凱航空的服務定位為中等偏上,也就是說,服務並不是民營航空的主打牌,而「低成本的公共汽車」卻很容易讓人們聯想到低票價,這也是最近人們普遍關心的焦點之一。在首航的前一天下午,記者曾特地到奧凱航空位於天津機場的售票處去了解機票的折扣和銷售情況,可出乎我們意料的是,一直到當天下午五點,這裡還並沒有開始售票工作。
奧凱航空售票處工作人員:暫時還沒有(售票)
記者:那你們的票價是怎麼定的?
售票人員:暫時票價還沒有具體落實.
第二天上午就要首航,可前一天傍晚還沒有落實票價,難道民營航空在這個問題上真要謹慎到如此地步嗎?在隨後的採訪中記者得到的答覆是,部分銷售點買不到票的原因是當時銷售網絡沒有開通,消費者可以通過其他一些渠道來買票。在第二天的首航班機上,記者採訪了兩位通過旅行社購票的乘客。
乘客:我們機票400塊錢,我也不知道幾折,您覺得這個價格怎麼樣?能接受嗎?太好了,我們是往返機票,往返機票400,到昆明,不是往返400,是800,往返800到昆明.
雖然這兩位乘客的票價幾乎已經低到了三折以下,但奧凱方面的人表示,這只是公司成立之初的一種短期優惠,並不會長期打價格戰。不過,因為沒有債務、退休人員等「歷史包袱」,同時,在成本控制、管理機制等方面又比國有民航企業靈活,所以,民營企業在和傳統航空企業的競爭中還是有一定優勢的。
奧凱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捷音:你比如說我跟國外哪一家合作,在民營企業我們自己研究好了就定了,馬上就開始做了,但是在國有企業我們當年也是,多少機會就在報批中消失了。
曾經有過政府和國企工作經驗的劉捷音對於民營航空在體制等方面的優勢深有體會。
奧凱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捷音:再有一個民營企業在市場管理,在經營方面有獨到之處,也是因為層次少,我們總裁下面就直接到了我們的銷售人員和我們部門經理,我們幾乎天天在一起研究,他們對我們之間的來往沒有隔著任何一層,這個體制在國有企業裡頭是很難做到的.
2004年以來,民航總局相繼批准籌建了奧凱、鷹聯、春秋等四家民營航空公司和一家中外合資航空公司。雖然「船小好掉頭」,但是受資金、經營規模、市場環境和政策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民營航空的競爭優勢還並不明顯,低成本航空也只能是一個努力方向。不過,對於向來以老大自居的傳統民航企業來說,面對民營資本介入和國際競爭者的雙重壓力,變革顯然是必走之路。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短期內,民營航空還不可能對傳統航空公司造成多大的威脅,或是給這個行業帶來新的競爭格局,因為它還只是一個「新生兒」。不過有些專家卻樂觀地將這個「新生兒」形容為「鯰魚」,他們認為這條「鯰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國有航空公司主導下的沉悶局面,提升整個行業的效益和競爭力。不管怎麼樣,我們相信這一定會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