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進校園,我校是全省的示範。廉潔學校是廉政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按照市委廉潔萍鄉建設的部署要求和市教育局黨委「廉潔學校」創建標準和要求,立足學校實情開展「廉潔學校」創建活動,進一步規範學校辦學行為,促進了教風、學風的提升,樹立了風清氣正的社會形象,營造了「彼此成就」的良好氛圍。現將創建工作及成效匯報如下:
黃梅玉校長在暑期校本培訓給全校教師講授《學記》
黃梅玉校長給學生授《漁家傲》
一、實幹是校園的風景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教育看是嘴上功夫,實際來不得半點虛假。紮實工作班子先行。管理不是站在岸上指手畫腳,而是帶頭做且要做得好。班子成員首先是優秀教師。我校班子成員必須上課,無論校長還是書記。90%以上的班子成員超課時。
賀碩農書記在主題黨日為全體黨員上黨課
疫情期間行政人員為全校學生發書
全體行政人員參加復學演練,為疫情期間順利復學作準備
行政人員每日值勤,護送學生錯峰上、下學
班主任每天7點鐘進校,中午放下碗筷就進教室,既要做好班級管理工作,又要承擔2到3個班的教學,每天起早貪黑連軸轉。在沒有課後延時服務之前,額外勞動全是無償的。我們學校老師成長的路徑是「勤師 能師 名師」。「勤」是我們校訓之一。早晚背著書包腳步匆匆的學生,清晨校園的燈光、朗朗書聲,都是我校勤文化的縮影。無論學校班子,還是老師,辛勤踏實工作,一心一意教書育人,這就是校園的廉潔。
疫情期間,我校老師通過網絡平臺為全縣學生上思政課
教師家訪工作照片
二、公平公正是學校的靈魂
學校所有制度公開透明,所有與教師切身利益相關的制度,全部要經過處室定初稿、行政會定討論稿、聽取老師意見後定初稿、教代會上定正稿四道程序。績效考評、職稱晉升與晉級、評優評摸等結果全部公示。每個學期考評結束教師基本無異議。
其次,財務收支公開。學期初班主任要與財務結算,監督學校收入必須全部入公帳。期末工會組織教師代表進行財務結算,收支情況要在教職工大會上通報。另外,學校抵制不良風氣向學校滲透。學校從不要求學生徵訂教輔資料,還免費給學生提供語文特色作業與學生自我管理手冊。學校從不輕易答應學生調班,在教師評優上杜絕賣私情,剎託人情打招呼之風。學校從不允許借公益之名行推銷之實的假慈善。教師很容易滿足,真的是給點陽光就燦爛,學校處事公正,待人公平,他們就有工作勁頭。公平公正也是生產力,也是廉潔學校的重要品質。
嚴謹完善的各項規章制度
全體教師參加民主生活會
定期召開教師代表大會
召開教師大會,開展廉政宣傳與教育
黨員教師參加組織生活會
三、誠文化在校園落地生根
誠就是踏實做事,真心待人。誠則成矣。一個人誠心做事,全宇宙的力量都會幫助你。「誠」是我校校園文化的核心元素。校園文化不是寫在牆上,而是根植在心底,落實在行動上。
校長詮釋「誠」。向老師講授自己的「誠經」,在開學典禮上啟迪學生「成功可至 唯誠是道」。教師誠教。班子成員業務出色,作風踏實。班子不玩虛的,老師也就來實的。面批學生作業的老師越來越多了,參與課題的老師增加了。糊弄學生的老師越來越少了。學生誠學。通過學生填寫自我管理手冊,引導學生每天反省,體會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從而實現自我管理;通過學「校園裡的誠信」演講活動,感召更多的學生親近「誠」;通過抓考風考紀,使投機取巧者無立腳之地,讓學生不得不「誠」。師生沒有僥倖心理,誠心誠行,這就是廉潔。
校訓:志 誠 勤 恆 校風:彼此成就
校徽:藍色圖標象徵奔跑的少年,紅色圓形為太陽,即充滿朝氣的少年,朝著希望和陽光奔跑、向前。周圍環繞學校的名稱。
校刊:《搖籃》
校園「廉」、「誠」文化宣傳欄
創建廉潔學校宣傳專欄
我校早在2013年就被評為全省廉政文化進校園示範校,是全市廉政文化建設示範點之一,多年來一直在師生中積極開展廉政家書、主題班會、主題演講比賽、主題手抄報和書法展、教職工籃球賽等豐富多彩的師生活動。學校團委在黨支部和上級黨組織的正確領導和支持下,每年舉行新團員入團儀式、主題團日、紅色研學旅行、參觀法治教育基地等團隊活動,從思想和行動上積極引導學生,馮昕煒、蘇嘉銘等同學多次在省、市紅領巾講解員比賽中榮獲特等獎,劉瓊教師主講的微團課獲省一等獎。學校每年開展十佳美德少年評選與頒獎活動,至今已是第八屆。
學生自我管理手冊
學生填寫的《每日三省表》
創建廉潔學校主題手抄報
「尊廉崇潔」主題班會
「崇廉尚潔」主題黑板報
「廉政」主題師生書法展
誠信主題手抄報
誠信主題演講比賽
誠信考試教育
城廂中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
城廂中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定表
在家長會上為「十佳美德少年」頒獎
少先隊員蘇嘉銘在全省紅領巾講解員大賽中榮獲特等獎
劉瓊、李松和蘇嘉銘在全省微團課大賽中榮獲特等獎
正是積極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生態。學校更有力量。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師生為患重病賀陽豔捐款9萬多;新時代好少年我校年年有;中考成績遙遙領先,蓮中特色班招考100個人我校都在80個以上,2020年達到90個。我們的努力讓更多的學生受益,這就是我們的價值與追求。
撰稿:黃梅玉
插圖:劉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