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徐文貴教授:核醫學時代下,癌症並不可怕

2020-12-16 生物谷
腫瘤有多普遍?


國家癌症中心的全國癌症數據告訴我們,2019年全國惡性腫瘤發病約400萬人,平均每天有大約1萬個的家庭必須承受這令人絕望的消息——癌症,早已成為21世界威脅人類生命健康最大的問題之一。


但是,癌症並非不可戰勝。事實上,只要處理得當,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關健康管理預防;只要即時發現,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過早期治療得到根除;剩下三分之一的癌症,則可以運用現有的醫療措施減輕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並極大的延長患者的生命。因此,如果我們可以即時診斷、即時治療,癌症似乎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可怕。


核醫學無疑是現階段下幫助醫生戰勝癌症的利器之一,通過PET/CT、PET/MR等核醫學設備對患者進行掃描,醫生能夠精準獲取患者病灶的定位、定性、定量信息,幫助醫生精準診斷患者腫瘤情況,並協助制定精確臨床治療方案。不過,諸多原因限制了核醫學的發展甚至於該學科名中的「核」字,都讓不少普通大眾為此望而生畏。


那麼,核醫學到底是一門怎樣的學科?未來又將迎來怎樣的發展?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核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分子影像及核醫學診療科徐文貴教授為我們帶了這樣的答案。


徐文貴教授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核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


跨越40年


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核醫學便已進入我國。不過,那時的核醫學屬於國防科技範疇,並沒有真正的用於居民的檢測或治療,直到1974年,第一臺商業化PET才開始進入臨床。


又過16年,第一臺全身PET投入使用。


不過,由於無法記錄到每一次核素衰變,在沒有PET/CT前,醫生必須先用射線測定病灶的密度,通過模擬的方式推算核素的衰減程度,並在影像重建的時用數學模型彌補回來。這些工作處理下來,每次PET顯像將耗費近1小時的時間,有限的醫療資源實在難以滿足居民龐大的檢測需求。


PET/CT的出現幫助核醫學完成了重要的跨越,PET過程的衰減校正被CT所取代,CT可以用幾秒鐘的時間完成掃描,整個檢查過程的耗時被大幅縮短。2003年,全球各大廠商陸續停止了PET的單獨銷售,PET/CT以及後續出現的PET/MR,成為了核醫學中的核心設備,開始在腫瘤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


發展到今天,PET/CT的應用已經十分成熟。在實際應用中,分子影像作為在活體狀態下對生物過程進行細胞和分子水平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在疾病早期診斷、分期與再分期、療效評估、檢測腫瘤復發及轉移、引導放療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與之同時,另一項影響核醫學發展的「靈魂要素」——示蹤劑,完成同單一成分向具有靶向性的「特病特劑」方向進行跨越。


PET/CT常用的示蹤劑為18F-FDG(氟代脫氧葡萄糖),但隨著精準醫學的推進,各大醫院、GE藥業等企業都開始針對不同的疾病靶點,嘗試去開發一些新型的、能夠更為準確反應代謝情況的示蹤劑,甚至製備具有腫瘤靶向功能的診斷和治療用放射性藥物,朝著放射性診療一體化的大勢發展。


相關的成果很多,比如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在多種癌症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這類示蹤劑對於眾多表皮生長因子表達異常的腫瘤都存在明顯的特異性;再比如Tau蛋白PET示蹤劑,它具有在多種 tau 蛋白病變相關的疾病中造影出 tau 蛋白變異的功能,包括輕度認知障礙(MCI)、阿爾茲海默症(AD)、皮質基底節變性症(CBS)和進行性核上性麻痺症(PSP)等疾病;部分企業的開發的專利示蹤劑也逐漸引進國內,如GE藥業用於區分神經炎症與腫瘤的GE-180示蹤劑。


研發之外,示蹤劑的製備也是核醫學科革新的關鍵。示蹤劑分為正電子和單光子示蹤劑。通常而言,醫院所使用的示蹤劑有外購和醫院自行製備兩種方式獲取。但示蹤劑不同於普通藥物,需要提前約好患者,每天現場生產。因此,如果能夠將整個製備過程自動化、精細化,必然能幫助醫生大幅提升示蹤劑質量與產率,穩定持續的服務於臨床。
 
核醫學安全嗎?


通過了解核醫學的發展歷史,我們能夠清晰核醫學的重要性,但對於核醫學的安全問題,或許還需從其原理出發進行闡述。


徐文貴教授表示:我們沒辦法通過雙眼直接看到人體內部組織情況,但通過核醫學的方式,我們能夠通過一些巧妙的方式,間接了解患者體內腫瘤信息。


由於腫瘤病灶對於葡萄痛、胺基酸等生理需要的化合物或代謝底物會存在不同的代謝方式及吸收情況,那麼只要我們用正電子發射體的核素對這些化合物進行標記,在將其送入人體, 便能通過PET獲取的標記物在病灶處的化學影像,將其融合CT或者MR影像,我們便能在了解生物代謝信息的同時獲得精準的解剖定位,從而對疾病做出全面、準確的判斷。


明白了原理,要解釋輻射問題便變得簡單起來。大眾所關心的輻射,更多的是來自於示蹤劑中的同位素標記物。通常而言,醫生需要將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藥物注射或口服到人體內後再進行檢查。


不過,以PET/CT掃描為患者注射的18F-FDG為例,它的半衰期為105-115分鐘,大概會在一天的時間內完全衰減。患者幾乎可以忽略放射性對於人體的影響,但也需注意,輻射效應是可積累的,患者還需與醫生溝通好近期核醫學檢查狀況,才能進一步考慮是否繼續進行核醫學檢查。
 
無遠弗屆


儘管核醫學已經經歷了長足的發展,但仍然面臨一定的問題,需要醫學、醫生、社會共同解決。具體而言,徐文貴教授將其總結為三個方向。


一是示蹤劑的製備量,這是體現行業發展最好的指標之一。由於造價高、技術限制等因素,核醫學檢查相對較為昂貴,我國的製備量離美、日等國也因此存在一定差距。在標準化方面,核素生產技術及醫用核素質量控制方案也有待普及。


二是對於核醫學設備的管控與和核醫學人才的培養。直到2018年,PET/CT才由甲類設備重劃為乙類設備,省衛健委有能力採購後,我國的PET/CT保有量持續上升。不過,相關的從業人員也雖有上升,但還未能完全補足缺口。


三是醫患對於核醫學的理解。技術的推廣需要醫生與患者的共同認可,只有當大眾都認識到技術的價值時,市場才能推動技術向前發展。


好在核醫學一直朝著前進的方向發展,政策之下,更多醫療機構正在構造核醫學能力;更多醫療學者開始進入核醫學開展研究,而老百姓對於核醫學的信任也在逐漸建立。


無遠弗屆,各界的努力之下,這門新興學科正在蓬勃發展。核醫學人人可及的時代,或許離我們並不遙遠。

相關焦點

  • 癌症不可怕,治療有「尖板眼」
    從事核醫學、腫瘤放療工作20餘年,先後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北京醫科大北大醫院、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進修學習。三次省市級科研成果獲得者,在國內外多家核心刊物發表論文多篇。擅長頭頸部、胸腹部及顱腦良、惡性腫瘤的診治、術中放療、離子植入治療及後裝治療。
  • ——訪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核醫學科教授/主任醫師蔣寧一
    敦厚可親、儒雅安然——這是蔣寧一教授留給記者最直觀的印象。從醫45年,蔣教授身上有很多標籤,核醫學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第八屆副主委,中國醫師協會核醫學分會第一、第二屆副會長,核醫學全國本科生、研究生統編教材編委……初見蔣教授是在廣東省醫學會核醫學學術年會上,作為會議主持人和專題報告者的蔣教授聽聞採訪組到來,利用會議間隙接受了我們的採訪。
  • 李景濤副主任談癌症的早期篩查:癌症並不可怕,關鍵是早查早治
    【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 國際腫瘤醫療中心科普專欄:癌症、腫瘤、放射治療、智慧精準放療】 癌症作為全球第2大死亡原因,其死亡例數和發病例數逐年上升,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估計:到2020年,全球癌症新發病例將增加到1930萬例,而癌症死亡病例將有1000萬例。
  • 陳達:從核武器到核醫學
    本報記者 申賦漁南京日報報導著名核科學與技術專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陳達先生,1937年出生於江蘇通州,196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從事核試驗診斷的核科學技術研究工作。
  • 防宮頸癌 陰道鏡檢查並不可怕
    陰道鏡檢查並不可怕  女性朋友一旦發現白帶增多,呈粘稠的粘液或膿性粘液,有時可伴有血絲或夾有血絲,一定要引起重視,很有可能是宮頸受到了炎症的侵襲。子宮頸在長期炎症的刺激下,易引起宮頸糜爛、宮頸肥大、宮頸息肉等慢性炎症,如果不及早採取有效的治療,極易導致病灶細胞發生異常增生進而演變成宮頸惡性病變。
  • 來自日本醫療大師的一封親筆信-癌症並不可怕
    推進巨噬細胞的研究2019年2月,京都大學大學院工學研究科的秋吉和成教授、村岡大輔助理教授、原田直實特別助理教授、三重大學的四久博具體教授等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關於巨噬細胞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是關於用於治療癌症的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 生物谷專訪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餘棣華教授
    本次生物谷和外泌體之家聯合採訪了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分子腫瘤細胞學系主任,終身教授,美國科學發展學會院士和美國德州教育學院院士——餘棣華教授,餘教授還將出席生物谷主辦的《2016外泌體與疾病研討會》。
  • 李方:SPECT、PET在核醫學診斷的作用
    飛華健康網:李教授,有請您再為我們解析一下,什麼是SPECT?什麼是PET?它們在現代核醫學影像診斷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麼?以及有哪些人群需要做此類的檢查?李方教授:目前核素在臨床上的應用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是診斷;二是治療。
  • 上海中大腫瘤醫院:韓恩樂主任受邀參加「核醫學分子影像學術
    3月10日,2018非公醫療機構核醫學分子影像論壇在京隆重召開,上海中大腫瘤醫院放射科專家韓恩樂主任應邀參加並在會上做了學術交流。本次論壇邀請了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核醫學科主任王輝教授等國內核醫學專家參加,會議主要圍繞PET-CT在腫瘤臨床診斷上的應用作了深入的探討與交流。
  • 黑痣,就有《非誠勿擾2》中那種可怕的癌症嗎?
    黑痣,就有《非誠勿擾2》中那種可怕的癌症嗎? ——皮膚科專家李亞萍教授談皮疹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 魏驚宇 在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皮膚科,時常有些皮膚上出現黑痣的人前來詢問:「這個黑斑疹是不是2011年前熱播電影《非誠勿擾2》中那種可怕的癌症嗎」?此外,還有一些皮膚上長了紅色、白色皮疹的患者,或是擔憂自己患了這種病,或者擔憂患了那種病。
  • 核醫學檢查
    認為核醫學檢查也會使人體受到輻射損傷、致癌、致畸等,不僅自己對做一次核醫學檢查很難下決心,而且對接受核醫學檢查後的患者也是退避三舍,生怕受到有害輻射。  「其實大家完全不必要有這方面的擔心。」杭州市腫瘤醫院核醫學科主任趙春雷說,在日常生活中,來自自然界各種射線的輻射無處不在。
  • 西安高尚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受邀參加第三屆陝西省核學會核醫學分會...
    【參會的領導嘉賓合影】陝西省核學會核醫學分會是促進我省核醫學診療水平規範化,均衡我省核醫學全面發展及增強我省內外核醫學相關領域學術交流的重要組織力量。本次學術年會西安高尚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院長王勝軍教授被聘任為陝西省核學會核醫學分會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並擔任PET協作組副組長,這充分展示了核醫學領域內對王勝軍教授多年來在醫學影像診斷領域取得成果的高度認可。王勝軍教授作為原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核醫學科主任醫師、 教授,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PET學組委員。
  • 專訪中科院朱寶利教授:益生菌市場標準亟待確立
    文丨張楠貝殼社專訪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環境微生物基因組主任朱寶利研究員,了解微生物領域的前沿熱點和產業現狀。其實,該領域研究從2013年開始起步,當時研究人體腸道微生物對化療的影響,發現擬桿菌和乳酸菌對化療的確有作用;2015年在試驗小鼠上進行腸道微生物對癌症免疫抑制劑的作用,發現雙歧桿菌可以提高癌症的治療效果。最終成果發表在Science上,表明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決定了以檢查點抑制劑(CTLA-4、PD-L1)為代表的癌症免疫療法的有效性,成為首個將免疫療法與腸道細菌聯繫起來的研究。
  • 做了核醫學檢查後發現懷孕了,孩子還能不能要?
    核醫學科 馮絲琪 尤醫生聊甲狀腺耳邊常聽到這句話「做了核醫學檢查,最好半年內別要孩子???」「這麼厲害,是真的嗎?」 最近,隨著美國HBO高分神劇《車諾比》的熱播,人們再次對「核輻射」這個字眼不寒而慄。
  • 核醫學科在Medical Image Analysis發表「自動化核醫學骨顯像輔助...
    近日,我院核醫學科與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自動化核醫學骨顯像輔助診斷AI」聯合研究成果發表在核醫學與人工智慧交叉領域頂級期刊《Medical Image Analysis》(IF:11.5)。文章第一作者為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機器智能實驗室博士研究生皮勇與我院核醫學科趙禎醫師,通訊作者為我院核醫學科蔡華偉與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章毅。我核醫學科科研團隊,完成並發表了當前全球最大規模的單中心核醫學骨顯像人工智慧研究。在核醫學顯像診斷技術中,SPECT全身骨顯像(簡稱骨掃描)對臨床腫瘤骨轉移診斷具有重要的價值,也是核醫學適宜技術中應用最多的臨床影像檢查。
  • 解放軍總醫院核醫學科
    壹萬名核醫學工作者關注的微信公共平臺公告通知2020年的春天是一個特殊的春天,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全民居家抗疫的同時,我們可愛可敬的醫護人員卻是全副武裝、日以繼夜地與病毒做鬥爭,目前國內疫情抗擊已見成效,與此同時,全國的核醫學科同仁也收到了美國核醫學年會SNMMI
  • 2017臨床醫學考研二級學科介紹:影像醫學與核醫學
    以下是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的相關介紹。   一.學科背景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專業分為放射學(包括X線、CT、磁共振和介入放射學)、超聲醫學及核醫學三部分。影像醫學與核醫學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08血管病和介入超聲研究   09醫學圖像處理技術   二.就業分析   1、時代發展的需要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近年來,醫學影像儀器的性能有很大改進。
  • 癌症離我們並不遙遠,中醫揭秘癌症的真相,收好這份防癌指南
    放得下那個很愛你的愛人?你放得下還健在的父母?還是放得下尚未成年的孩子?所以,此處「做加法」中醫眼中的癌症,我們就不要聽那些偽中醫的,再去黃帝內經裡面尋找了,尋根當然好,但,時代都變了,癌症作為一種新興病,至今為止,沒有一個正統的中醫,敢說自己是「治癌專家」!
  • 2020 年杭州市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學術年會暨第二屆西湖全景影像論壇...
    杭州市醫學會核醫學分會主委、本次大會的大會主席趙春雷發表大會致辭。杭州市腫瘤醫院黨委書記馬勝林發表大會致辭。杭州市醫學會副秘書長樂燕娜發表大會致辭。浙江省醫學會核醫學與放射防護分會副主任委員、杭州全景醫學影像診斷中心潘建虎院長主持作致辭總結。會議內容多位專家為我們帶來了精彩的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