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給父母最好的禮物,但如今早已不是「父母在,不遠遊」的時代,身邊常有兒女相伴的老人並不多。那麼,在父母那些煢煢孑立的歲月裡,我們能給他們留下什麼安慰?
幫助父母做一本回憶錄,也許是個不錯的辦法,通過這種方式,讓老人們得到被認同、被理解、被尊敬的感受,後輩也能夠得到有溫度的文化傳承。有這樣經歷的人正越來越多——
插圖:宋溪
「讀回憶錄,讓我懂得父親」
退休之後,李先生最喜歡的事情之一,就是記錄生活中難忘的點滴時刻。家庭聚會、外出旅遊、追憶親友……他時不時會把寫好的文章在家庭群裡分享,而促使他成為「記錄者」的重要原因來自於父親的影響。「父親七十多歲的時候,動筆寫了自己的回憶錄。這本回憶錄讓我們家裡的很多親友都聯繫得更加緊密。」
李先生回憶說,父親在七十多歲的時候開始動筆寫家族史,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回憶錄。為此,李先生的父親走訪了很多親友。「我們的老姑奶奶住在農村,老爺子坐著公交車去了好幾次,之前我們跟老家的很多親戚都失去聯繫了,但老爺子這個舉動讓大家不僅恢復了聯繫,團聚得也更緊密了。」
李先生的父親花了兩年多時間,整理走訪的材料和自己的回憶,最終寫成了家族史。李先生的愛人拿著老人的手稿,熬了幾個晚上錄入到電腦並給老人列印了十幾份。「也沒有裝幀,就是本『白皮書』,一共花了二百元錢,但是老爺子特別歡喜,他雖然沒說,但我能感覺到他特別稱心,他覺得自己的成果被肯定了,自己的願望被實現了。」
這些小冊子,李先生的父親送給了親友幾本,自己留下了一本時常翻看。「老爺子去世五年了,當時他也九十多歲了,這本小冊子是他最珍惜的物品之一。」李先生退休後也多次翻看父親生前寫下的這本回憶錄,這本書讓他對父親增加了理解,也讓他對父親的印象更加清晰,更加重了他對父親的思念,後來他在寫給父親的回憶文章中寫到自己的感悟,「在我的記憶中,從小到大父親很少與我們溝通……他就好像家中的過客,總是聚少離多。但他默默地承載著家庭經濟生活的重擔,承載著家中親人生離死別的變故。這是我六十多年才悟出、懂得的父親——家庭中的脊梁。」
重溫父親的回憶錄,李先生也逐漸體會到父親整理回憶錄的苦心,「父親之所以寫回憶錄,也是要告誡我們,不忘祖輩的賢德,牢記家風家訓,就是以忠孝立本,勤儉持家、相敬互助、孝老愛親、知書明禮。」有了這些感悟,李先生這兩年也開始記錄逢年過節時的聚會以及對父母的追憶,為整理自己的回憶錄做準備。「我把這個傳統繼續下去,對父親來說,是一個交待,對兒女來說,也是最好的傳承。希望我們這一代和我們的下一代效仿和傳承著先人的訓導,做人做事都能有所堅持,無愧於心。」
「寫回憶錄,幫我度痛苦時光」
李先生的這個想法其實是很多老年人的共同心願,但多數老人囿於精力,無法親自完成。正是關注到老人的這個需求,朝外街道從2012年開始,與愛行志願者團隊合作,用了6年時間、分6期為25名老人撰寫了回憶錄,並給每個老人免費印刷、贈送了25本。
每一個老人的回憶錄都是志願者來完成的,志願者都是三到五人一組服務一位老人,利用周末時間,聽老人們回憶往事。這樣的傾聽通常都需要持續大半年的時間,然後進入寫作環節,最後再進行整理和校對,每一個回憶錄都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拿到自己生平的回憶錄,每一個老人都覺得特別激動,很多老人與志願者之間都成為了「忘年交」。
「書就放在我床頭,睡覺前後,我都會拿著看看。這本書可給了我不少安慰,」4月16日下午,當看到愛行志願者團隊領隊於輝時,77歲的王富榮老人滿心感激。她告訴記者,於輝跟她聯繫做回憶錄的時候,正好是老伴意外去世不久、她的精神狀態最差的階段。「每個周末,志願者都過來。跟他們講以前的回憶時,我幾乎每次都會掉眼淚。老伴從軍,我在老家上班,退休之後,我才到老伴身邊。本來以為老了以後終於能多團聚幾年……那段時間,幸虧有他們陪伴著我。」回憶錄成書後,王富榮在床頭兩側各放了一本,閒暇時就拿起來翻一翻,看著那些文字和照片,那些逝去的舊時光和親人仿佛又觸手可及,「難免會有心裡不痛快的時候,看看這些,又覺得沒有過不去的,心境就更開朗了。」
「父母的照片、高中畢業時的獎狀、上學時的課程表……借著這次撰寫回憶錄的機遇,我陸陸續續翻出了好多留存的資料,如果沒有這次活動,這些舊照片、糧票、同學錄可能就這樣埋沒了,我自己都沒有機會去仔細翻看,慢慢回憶。」今年83歲的阮景星老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覺得這次活動讓他打開了「記憶的閘門」,尤其是對父親的追憶讓他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反省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小時候,父親給我的第一本書就是《明心寶鑑》,父親教我的第一句就是『積善逢善,積惡逢惡。仔細思量,天地不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在所有的回憶錄中,87歲的姜文明老人的「後記」別具特色,他的後記是他的兒子親自寫的。姜先生在後記中感慨:「你們做這件事情的意義對很多像我一樣的晚輩來說,遠遠超出了成書本身」,而他也用詼諧的文筆講述了父親對自己的陪伴和教育,甚至幽默地向父親表達欣賞和崇敬:「父親進京時不足二十歲,大半個世紀的喧囂從未衝淡過他眷戀故土的那份濃烈……看電視的時候,會興致盎然地看河北臺!我們笑他土,他也不介意。父親一路走來,始終沒丟掉質樸。這讓我在對父親敬畏之餘,又多了一份自得,因為質樸剛好是他的幾個孫兒最根本的天性。」
做回憶錄,一種「有溫度」的關懷
記者採訪的每一位老人都對自己的回憶錄特別愛惜,除了自己留存之外,都送給了在意的親人。「希望我們的所作所為能得到孩子們的理解,他們願意傾聽我們的故事,給我們記錄,我們覺得欣慰,也是對我們的肯定」。王富榮老人說。而殷順華老人也覺得自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給子孫們留個腳印」。阮景星老人還跟志願者相約,「等我活到100歲的時候,還請您再給我把回憶錄豐富一下」。姜文明老人多次向身邊的朋友推薦這種方式,「每一個老人的人生都是一本大書,記錄下來的不僅僅是個人的經歷,也有時代的更迭和社會的變遷。把咱們每個人的經歷收集起來,也是一種有溫度的文化傳承」。
而幫助老人記錄的志願者們也特別喜歡這種方式。志願者劉昕是退休教師,為六個老人撰寫過回憶錄,她特別認可這種方式:「名人與精英的回憶錄有人寫了,但平凡人的一生對自己和家人也是珍貴的回憶,值得被記錄。」
為阮景星老人做記錄的志願者汪潔到現在還記得阮老跟她講過的一句話,「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在與老人的接觸中,汪潔覺得不僅僅是自己提供了服務,自己也得到了提升,她也特別希望這項公益活動能夠繼續下去。
「這些老人們經歷了『大江大河』的時代,每個人都有故事。撰寫回憶錄是為了讓家人、朋友了解他們的一生經歷,也為後代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愛行志願者團隊領隊於輝也希望能夠繼續這個項目,但他也有很多困難。「缺少合適的志願者」,因為這個項目必須要有耐心和責任心,不能是短期行為,「每月至少走訪老人兩次,基本都得一年才能成書。這不像去一趟養老院,一天就結束。」
「希望有更多的街道、社會組織能夠拿出經費給老人辦這件好事,讓我們的後輩更了解過往歲月的細節和溫度,也讓我們的歷史紀錄更加豐富和完整。」這是老人們共同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