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生留下不平凡的記憶:回憶錄,老人最愛的禮物

2021-01-08 北京日報客戶端

陪伴是給父母最好的禮物,但如今早已不是「父母在,不遠遊」的時代,身邊常有兒女相伴的老人並不多。那麼,在父母那些煢煢孑立的歲月裡,我們能給他們留下什麼安慰?

幫助父母做一本回憶錄,也許是個不錯的辦法,通過這種方式,讓老人們得到被認同、被理解、被尊敬的感受,後輩也能夠得到有溫度的文化傳承。有這樣經歷的人正越來越多——

插圖:宋溪

「讀回憶錄,讓我懂得父親」

退休之後,李先生最喜歡的事情之一,就是記錄生活中難忘的點滴時刻。家庭聚會、外出旅遊、追憶親友……他時不時會把寫好的文章在家庭群裡分享,而促使他成為「記錄者」的重要原因來自於父親的影響。「父親七十多歲的時候,動筆寫了自己的回憶錄。這本回憶錄讓我們家裡的很多親友都聯繫得更加緊密。」

李先生回憶說,父親在七十多歲的時候開始動筆寫家族史,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回憶錄。為此,李先生的父親走訪了很多親友。「我們的老姑奶奶住在農村,老爺子坐著公交車去了好幾次,之前我們跟老家的很多親戚都失去聯繫了,但老爺子這個舉動讓大家不僅恢復了聯繫,團聚得也更緊密了。」

李先生的父親花了兩年多時間,整理走訪的材料和自己的回憶,最終寫成了家族史。李先生的愛人拿著老人的手稿,熬了幾個晚上錄入到電腦並給老人列印了十幾份。「也沒有裝幀,就是本『白皮書』,一共花了二百元錢,但是老爺子特別歡喜,他雖然沒說,但我能感覺到他特別稱心,他覺得自己的成果被肯定了,自己的願望被實現了。」

這些小冊子,李先生的父親送給了親友幾本,自己留下了一本時常翻看。「老爺子去世五年了,當時他也九十多歲了,這本小冊子是他最珍惜的物品之一。」李先生退休後也多次翻看父親生前寫下的這本回憶錄,這本書讓他對父親增加了理解,也讓他對父親的印象更加清晰,更加重了他對父親的思念,後來他在寫給父親的回憶文章中寫到自己的感悟,「在我的記憶中,從小到大父親很少與我們溝通……他就好像家中的過客,總是聚少離多。但他默默地承載著家庭經濟生活的重擔,承載著家中親人生離死別的變故。這是我六十多年才悟出、懂得的父親——家庭中的脊梁。」

重溫父親的回憶錄,李先生也逐漸體會到父親整理回憶錄的苦心,「父親之所以寫回憶錄,也是要告誡我們,不忘祖輩的賢德,牢記家風家訓,就是以忠孝立本,勤儉持家、相敬互助、孝老愛親、知書明禮。」有了這些感悟,李先生這兩年也開始記錄逢年過節時的聚會以及對父母的追憶,為整理自己的回憶錄做準備。「我把這個傳統繼續下去,對父親來說,是一個交待,對兒女來說,也是最好的傳承。希望我們這一代和我們的下一代效仿和傳承著先人的訓導,做人做事都能有所堅持,無愧於心。」

「寫回憶錄,幫我度痛苦時光」

李先生的這個想法其實是很多老年人的共同心願,但多數老人囿於精力,無法親自完成。正是關注到老人的這個需求,朝外街道從2012年開始,與愛行志願者團隊合作,用了6年時間、分6期為25名老人撰寫了回憶錄,並給每個老人免費印刷、贈送了25本。

每一個老人的回憶錄都是志願者來完成的,志願者都是三到五人一組服務一位老人,利用周末時間,聽老人們回憶往事。這樣的傾聽通常都需要持續大半年的時間,然後進入寫作環節,最後再進行整理和校對,每一個回憶錄都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拿到自己生平的回憶錄,每一個老人都覺得特別激動,很多老人與志願者之間都成為了「忘年交」。

「書就放在我床頭,睡覺前後,我都會拿著看看。這本書可給了我不少安慰,」4月16日下午,當看到愛行志願者團隊領隊於輝時,77歲的王富榮老人滿心感激。她告訴記者,於輝跟她聯繫做回憶錄的時候,正好是老伴意外去世不久、她的精神狀態最差的階段。「每個周末,志願者都過來。跟他們講以前的回憶時,我幾乎每次都會掉眼淚。老伴從軍,我在老家上班,退休之後,我才到老伴身邊。本來以為老了以後終於能多團聚幾年……那段時間,幸虧有他們陪伴著我。」回憶錄成書後,王富榮在床頭兩側各放了一本,閒暇時就拿起來翻一翻,看著那些文字和照片,那些逝去的舊時光和親人仿佛又觸手可及,「難免會有心裡不痛快的時候,看看這些,又覺得沒有過不去的,心境就更開朗了。」

「父母的照片、高中畢業時的獎狀、上學時的課程表……借著這次撰寫回憶錄的機遇,我陸陸續續翻出了好多留存的資料,如果沒有這次活動,這些舊照片、糧票、同學錄可能就這樣埋沒了,我自己都沒有機會去仔細翻看,慢慢回憶。」今年83歲的阮景星老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覺得這次活動讓他打開了「記憶的閘門」,尤其是對父親的追憶讓他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反省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小時候,父親給我的第一本書就是《明心寶鑑》,父親教我的第一句就是『積善逢善,積惡逢惡。仔細思量,天地不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在所有的回憶錄中,87歲的姜文明老人的「後記」別具特色,他的後記是他的兒子親自寫的。姜先生在後記中感慨:「你們做這件事情的意義對很多像我一樣的晚輩來說,遠遠超出了成書本身」,而他也用詼諧的文筆講述了父親對自己的陪伴和教育,甚至幽默地向父親表達欣賞和崇敬:「父親進京時不足二十歲,大半個世紀的喧囂從未衝淡過他眷戀故土的那份濃烈……看電視的時候,會興致盎然地看河北臺!我們笑他土,他也不介意。父親一路走來,始終沒丟掉質樸。這讓我在對父親敬畏之餘,又多了一份自得,因為質樸剛好是他的幾個孫兒最根本的天性。」

做回憶錄,一種「有溫度」的關懷

記者採訪的每一位老人都對自己的回憶錄特別愛惜,除了自己留存之外,都送給了在意的親人。「希望我們的所作所為能得到孩子們的理解,他們願意傾聽我們的故事,給我們記錄,我們覺得欣慰,也是對我們的肯定」。王富榮老人說。而殷順華老人也覺得自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給子孫們留個腳印」。阮景星老人還跟志願者相約,「等我活到100歲的時候,還請您再給我把回憶錄豐富一下」。姜文明老人多次向身邊的朋友推薦這種方式,「每一個老人的人生都是一本大書,記錄下來的不僅僅是個人的經歷,也有時代的更迭和社會的變遷。把咱們每個人的經歷收集起來,也是一種有溫度的文化傳承」。

而幫助老人記錄的志願者們也特別喜歡這種方式。志願者劉昕是退休教師,為六個老人撰寫過回憶錄,她特別認可這種方式:「名人與精英的回憶錄有人寫了,但平凡人的一生對自己和家人也是珍貴的回憶,值得被記錄。」

為阮景星老人做記錄的志願者汪潔到現在還記得阮老跟她講過的一句話,「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在與老人的接觸中,汪潔覺得不僅僅是自己提供了服務,自己也得到了提升,她也特別希望這項公益活動能夠繼續下去。

「這些老人們經歷了『大江大河』的時代,每個人都有故事。撰寫回憶錄是為了讓家人、朋友了解他們的一生經歷,也為後代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愛行志願者團隊領隊於輝也希望能夠繼續這個項目,但他也有很多困難。「缺少合適的志願者」,因為這個項目必須要有耐心和責任心,不能是短期行為,「每月至少走訪老人兩次,基本都得一年才能成書。這不像去一趟養老院,一天就結束。」

「希望有更多的街道、社會組織能夠拿出經費給老人辦這件好事,讓我們的後輩更了解過往歲月的細節和溫度,也讓我們的歷史紀錄更加豐富和完整。」這是老人們共同的心願。

相關焦點

  • 李婉萍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細細數來,這應該是我迄今為止讀過最長的一部小說,也是最願意反覆翻看的一本小說。「平凡的世界」裡有一群不平凡的人,是這群不平凡的人組成了這平凡的世界,讀完這本書後人的靈魂也許得以淨化,還會改變現在的很多想法。
  • 退休以後,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留給子孫的禮物
    不少出書的老人,大都退休多年,但他們卻熱衷文學創作,有的寫風俗習慣,有的寫起回憶錄,還有的整理起曾經發表過的作品 。雖然出的書類別各異,但出書理由大體相同 ,不為掙錢,更不為炒作,只是為退休後的生活找個樂,更想為後人留下更多的人生經歷和人生財富。
  • 《平凡的世界》:愛是不平凡的
    我的語文老師看過這篇書評後,還特別誇獎了我,也順便提醒我:你對人生的認識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已然不記得自己當年寫的是什麼,估摸著和中學生讀後感差不多,一堆感性的詞語與排比句堆砌,談什麼對人生的認識!後來又讀過路遙先生的創作手記《早晨從中午開始》,這讓我一直有個錯覺:我是讀過《平凡的世界》的。其實沒有。
  •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愛——《平凡的世界》讀後感
    小王子優秀作文平凡的人,不平凡的愛——《平凡的世界》讀後感五一假期,重溫《平凡的世界》,不再像上次一樣囫圇吞棗只圖個熱鬧,這次,真的愛上了這本書。不是愛它的情節,也不是愛它的描寫,就是愛書中那個平凡的世界。
  • 路遙巨著《平凡的世界》:帶你解讀平凡世界裡不平凡的人生!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長篇,全景式地描寫了中國現代城鄉生活,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平等人為代表刻畫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們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強與自信,人生的奮鬥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紛繁地交織,讀來令人盪氣迴腸。
  • 人生最不凡的事,就是接納平凡
    但她並沒有怨天尤人,嫌棄父母的平凡,而是憑藉自己的努力,硬生生打出了一手命運的「好牌」。確實,父母可能沒有很大的能力,既不能讓你的人生走捷徑,也沒能給你留下巨額的財富。但是他們給了你生命,教會你做人,拼命賺錢供你讀書,希望你將來的人生能有更好的選擇。
  • 初中作文《平凡的愛讓我陶醉》
    平凡的愛讓我陶醉山東省青島萊西市沽河街道孫受中學 即使地球不再轉動;即使明日太陽變得黯淡;即使霧靄籠罩雙眼;即使遠方的地平線已消逝……當心靈真的已疲憊,悄然回首,在那燈火通明處,我還有我的歸宿。——題記永遠忘不了祖母那布滿皺紋的雙手,那是辛勤勞作的印跡,那是洶湧於心中最令人陶醉的暖流。是這雙手緩緩地扇著扇子,在炎熱的夏天為我扇出最涼爽的風讓我沉浸在這世上最甜蜜的夢裡,久久不願醒來;是這雙手為我遮蔽成長道路上的風雨,讓一顆心得以安穩,祖母平凡的愛讓我陶醉。
  • 在《平凡的世界》裡看到不平凡的人生
    路遙--《平凡的世界》原著作者《平凡的世界》自出版之後影響了一代代成長中的青年清華大學2015年新生寄發錄取通知書的同時附贈《平凡的世界》1988年普通人也有人生,平凡人更應該被尊重。金子一樣的人性光輝往往體現在底層人的身上,他們更善良、美好和自尊。「我認為這是一個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當然是一個平凡的世界,但卻是一個不平凡的人生。」「世界」在路遙的眼中如斯,可以說,在創作《平凡的世界》時,這份感受像一盞明燈引導著他,避開「偉光正」,避開榜樣和楷模。
  • 偉大作家的平凡人生—讀《夏目漱石回憶錄》
    夏目漱石之所以能夠被印在日元紙幣上,是因為他是公認的日本近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代表作家之一,與森鷗外、芥川龍之介並稱為日本近代文學三大文豪。日本中小學都選用他的作品為教材,所以幾乎所有的日本人都讀過他的作品。從鈔票而不是文學上知道夏目漱石的這一事實說明,其實夏目漱石在中國的影響度沒有像他在日本國內的地位,國內對他的關注還不夠。
  • 平凡中的不平凡
    熙琄老師說:能看見人們平凡中的不平凡,一定要放下熟悉論述的量尺,不跟別人比,而是看到每個獨特生命的可貴之處。我只是覺得,老年人打工現在其實很普遍,就像現在年輕人不愛打工愛宅家裡一樣的普遍,可是我們的眼光,常常會局限於「老年人打工掙錢養孩子勵志、辛苦、不容易「,然後」年輕人宅家裡啃老墮落、消極、好吃懶做「。也就是說,在我們社會的熟悉論述裡,這樣「艱難的老人家」是可歌可泣可敬的,而「這樣懶惰的年輕人」是可悲可氣可棄的。
  • 金國春||平凡與不平凡(讀書心得)
    (路遙)平凡與不平凡「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顯示出一個人人格的偉大來。」這是我閱讀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時摘錄下來的經典句子。由於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2020年大年三十以後一直被困在家裡,無所事事。
  • 《平凡的世界》金波:平凡的人生,最深刻的感動
    在我們的生命中,總有那樣一種人,他不是親人,卻能給你以最細微的關懷;他不是愛人,卻能給你最貼心的陪伴;你可以在他面前卸下所有的偽裝;你可以在他面前流露最真實的自我。在《平凡的世界》裡,就有這樣一個人,看似乎不起眼,甚至於在改編的電視劇裡直接刪掉了這個角色,但卻有很多的讀者被他感動。 他叫金波。
  • 申論熱點:平凡中的不平凡
    村子裡老人多,看到腿腳不便的老人,他們都會去扶一把,看到有人從遠處跑過來,他們也會等一等,村民早已跟他倆相熟,親切地喊他們薛哥、康姐。開公交車是一項簡單的工作,薛哥、康姐憑著對這份工作的熱愛把簡單事情做到了極致。2.小李在電裝工這個崗位上幹了16年,每個工作日都在重複同樣的操作,枯燥單調。
  • 平凡的世界充滿魅力,平凡的人生深具意義
    更何況,這個時候,已經有人認為《人生》是路遙寫作「無法逾越的高度」。路遙顯然不認可這一論斷,而回應這種論斷的最好的方式,便是創作出真正具有個人寫作突破性的重要作品。創作一部規模很大的書的慾念就此萌發。這一部尚處於想像中的作品,即便不是他「此生最滿意的作品,也起碼應該是規模最大的作品」。這便是後來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
  • 《平凡的世界》裡最走心的10句話,讓你活得明白、活得不平凡!
    曾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平凡的世界》被清華大學拿來作為大一學生的開學禮物!《平凡的世界》這本書,是知名作家路遙所寫,從1991年到現在,30多年的時間過去了,並沒有讓這本著作被人們遺忘,《平凡的世界》依然是中國人最愛看的書,借閱量依舊是各大圖書館第一。
  • 路遙用生命創作的《平凡的世界》!細讀後就像完成人生的救贖
    《平凡的世界》作為禮物幫助我再考慮一下。"弟弟王天樂不得不找了當時的延安區委副書記馮文德借500元現金。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路遙甚至連自己的書都買不起,更不用說花錢了!看到這一點,我遇到了在許多文章中提到的王天樂,他是路遙的弟弟。路遙對他表示最感謝。
  • 人生是本書,讀的是激情,墨染的是平凡
    生活是勾勒不完的七彩色調,是苦辣酸鹹的牽絆。人生是本書,讀的是激情,墨染的是平凡。早安!世界上最容易的得償所願,就是自尋煩惱。你不用去擁有最好的,只用去追逐最適合自己的。風有風的自由,雲有雲的溫柔。永遠一往無前,未來的日子沒有你想的那麼糟,活在當下,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值得的人和事上。
  • 看懂了《平凡的世界》,你就懂得了人生三味
    我們都是平凡的人,也許終其一生也創造不出輝煌的事業,但是千千萬萬的平凡的人,共同努力做著平凡的事,就能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建設出富強的國家。《平凡的世界》是路遙用生命寫出的力作,敘述了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兄弟倆為核心的平凡人的故事,他用百萬字的巨著告訴我們,只要懂得了人生三味,任何艱難困苦也打不倒,任何惡劣環境也能生存,任何災難挫折也壓不垮。
  • 人生感悟:我接受平凡的人生,但我仍不甘心!
    太陽只能有一個,月亮也只能有一個,多一個都不再是稀有,多一個都變成了平凡的東西。每個人的人生都不一樣,要走的路,要經歷的事情都是註定要在你的身上發生,走著平凡的路,卻會有不一樣的見解,會比別人多一點人生感悟;不平凡的人,會有獨特的看法,但少的是對人生感悟,對生活體驗。多走的路,看的風景不一樣,而少走路的只能看到漫天的迷霧,沒有體驗走路的過程。
  • 解讀歐·亨利《菜單上的春天》:平凡裡的不平凡,小人物也有春天
    歐·亨利的短篇小說敘述的多是底層小人物的平凡生活。生活平凡,但其中傳遞的溫情與主題不平凡。例如,《感恩節裡的兩位男士》通過落魄的老人和流浪漢的故事,傳遞的是犧牲自我、為別人著想的善良;《麥琪的禮物》通過德拉和吉姆賣掉各自珍貴之物為對方買聖誕節禮物的舉動,傳遞的是苦澀的生活因愛情而熠熠生輝的溫馨;《愛的奉獻》通過喬和德麗雅放棄熱愛的藝術、偷偷靠打零工維持生活的默默奉獻,傳遞的是「舍小我為大我」的無私和對彼此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