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教育獨家採訪,轉載請註明出處!
江嵐博士 |
採訪嘉賓:江嵐博士,新澤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學語言文化系、關鍵語言中心主任,華裔女作家。
「漢語熱」在美國
搜狐教育:您目前任教於美國的威廉•柏特森大學,並且擔任關鍵語言中心的主任。「關鍵語言」對於大多數學生和家長而言是個比較陌生的概念,能否請您解釋一下?
江嵐:2006年,美國前總統布希宣布啟動一項名為「國家安全語言」的計劃。這項計劃的主要內容,是要加緊培養美國急需的外語人才。在這其中,漢語和阿拉伯語、俄語、印地語、波斯語等15種語言一道,被列為的「對國土安全具有關鍵作用,但在美國教育體系中不受重視」的「關鍵語言」。
這就是關鍵語言這個概念的由來。美國國務院、教育部、國防部、中情局之所以要聯合發起這個項目,就是要在美國教育體系中,加強從幼兒園到大學「關鍵語言」的教學和人才培養。
搜狐教育:我們注意到,這些年,全球範圍內的「漢語熱」在不斷升溫。最近幾年在歐美高校,有關中國文化的課程、漢學的研究也越來越多。我們能不能由此推斷出,是漢語的普及推動了中國文化的傳播?
江嵐: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傳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語言的推廣。不過,對於很多美國學生而言,語言是一種技能,而不僅僅是一個專業。國內有很多語言專業的學生,是在選擇了英語、日語或法語等作為專業之後,才開始對相應國家的文化產生興趣。而在美國情況卻不一定如此。很多學生先是對自己學習領域中的某一主題感興趣,然後才開始學習相應的語言。在這一點上美國的情況會和國內有所差別。「中國研究」是一個龐大的領域,涉及人文社科的各個學科,而學習語言並非進入「中國研究」專業的前提條件。從這個角度上講,歐美高校裡開設的中國文化或漢學研究課程,並非「漢語熱」的直接驅動力。
在美國的大學教育中,外語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們知道,美國大學在前兩年會實行通識教育,學制規定每個學生都要選修至少一門外語課,一般是要連續學習兩個學期,修滿6個學分,這是他們畢業的前提條件。也就是說,漢語課在大多數高校是作為可供選修的外語課程之一而存在的。當我們提到「漢語熱」,實際上是指近年來選修漢語課程的學生數量大幅度增加。在中等教育的層面也是類似的情況,開設漢語選修課的學校逐年增加。
主動選修漢語課的學生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學生是出於專業學習的需要,比如歷史、哲學專業或是商科,學習國際貿易的學生,還有一類則是純粹是出於興趣。我們曾經就學生們選修漢語課的動機和目的做過一項調查,結果表明,有60%的學生是因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而學習漢語。當我們繼續追問:你對中國文化的什麼方面感興趣?大部分學生給出了同一個答案,那就是「吃」。他們說的不是國人所謂的美食文化,這個還太高深,對於很多美國學生而言,他們就是喜歡吃中國菜,從這個特別日常的生活情景中萌生了對中國的興趣。當然,也有一部分學生喜歡功夫,想了解中國的時事政治……等等。可以說大部分學生對中國的原始興趣是非常簡單,也是非常生活化的。
在這裡有一點必須提到的,就是大眾媒體和社會意見的影響。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世界地位的大幅度提升,媒體對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關注面越來越廣。這些對學生們選擇專業或課程的取向是有很直接的影響的。
中小學漢語教師的培養方案:語言+文化
搜狐教育:您現在主持新澤西州公立中小學漢語教師培養的項目。請您談一談,對於這些未來的漢語老師的培養是從哪些方面展開的?如何從這些方面把他們培養成合格的漢語老師呢?
江嵐:美國主流的漢語課堂,主要以印歐語系母語的學生為教學對象的。能夠正確講授漢語的語音、詞彙、語法的基本規律,這是對漢語教師專業素質的基本要求。從知識背景來看,漢語教師專業的學生一般都是華裔,所以日常溝通所需要的漢語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都沒有明顯困難。但是,他們對漢語的語音特徵、語法特徵、語用特徵的了解,大多還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階段。
我在給他們上第一堂課時提出一些問題:比如,普通話的定義是什麼?漢字有什麼基本特點?這樣的問題,沒有一個學生能夠給出大致正確的回答。再加上生長地的區別,同一個班級裡學生的普通話水平乃至漢語總體水平也參差不齊。比如來自香港、臺灣、東南亞以及大陸南方省份的學生,普通話的發音、用詞往往受到他們生長地的方言影響而不夠規範、標準。在臺灣長大的學生對漢語拼音方案一無所知。來自香港及其他東南亞地區的學生,總體上看,漢語的詞彙量比較匱乏,口頭和書面表達的基本功都有待提高。所以說,從專業素質上講,他們的漢語語言基礎知識,特別是漢語作為第二外語的語言知識,特別需要強化。
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漢語教學中必然要接觸到漢語文化,這一點人所共知,準漢語教師們也從一開始就能夠認識到。可是他們並不都能具備比較全面系統的中國文化基礎知識。比如說,大多數人連中國朝代順序都記不住,對中國自然地理和行政區劃也不甚了解。更具體的問題是,他們自己並不知道在如此博大精深的漢文化知識海洋裡,究竟要掌握一些什麼知識,掌握到什麼程度,才能夠讓他們將來在教學活動中遊刃有餘。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認為課程內容必須包括漢文化基礎的系統訓練,幫助學生們有意識地將對中華文化的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提升,以適應將來的教學需要。
搜狐教育:您既然提到了語言教學中文化因素,那麼您能否再詳細地講一下,在美國這個特定的文化語境中,漢語教師在教學中有沒有什麼特別需要注意的內容?
江嵐:我想主要談一談美國這個特定的文化語境中漢語教學的實際成效問題。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跨文化意識的不足,無論是從『學』還是『教』的方面表現出來,都會導致教學效果的不如人意。
所以說,漢語教師在引導美國學生跨越中美語言結構差異中所造成的障礙,實際上是將跨文化意識緊密結合到整個教學投入之中去的一個過程。如何應對中文與英文在文化的作用下產生的語言特徵上的差異?如何應對由此差異而導致的語用失誤?如何應對因這一差異而造成的語言習得和文化習得過程中的種種困難?這一切都要求教師具有清醒的跨文化教學意識。
就我的經驗來看,教師班的學生們普遍缺乏課堂教學經驗,不熟悉美國的教育體系及文化,對作為整體的歐美文化也欠缺系統性了解。增強他們的跨文化意識,培養他們將跨文化意識與教學語料詮釋有機結合的能力,也是必須貫穿在我們教學過程各個環節的要素之一。
此外,過去的受教育背景的差異,也會直接造成本專業學生的英語表達水平、計算機應用水平參差不齊。當然,本專業課程並沒有提高學生英文或電腦技能的任務,但從提高這些學生的整體教學素質方面來講,我認為,幫助學生們掌握美國教學環境中必須的英文術語、熟悉相應的學術規範、訓練和提高對新科技的應用技能,也是教學實施過程中可以考慮的層面。
教師執照——求職中小學的敲門磚
搜狐教育:據我所知,美國的中小學漢語教師目前相對緊缺。不少留學生希望以此作為求職方向,找到一份中小學漢語老師的工作。您能否給我們介紹一下,想要在美國中小學應聘漢語老師一職,有哪些必須具備的條件?是否需要獲得特定的資格或是執照?
江嵐:我先介紹一下「漢語教師資格」和「教師執照」。在美國,中小學教師上崗必須要有教師執照,這個執照是從業執照。八十年代以後,為了解決某些特定學科師資匱乏的問題,美國各州開始設置以非傳統方式獲取教師資格證書 (江嵐ltern江嵐te Route Te江嵐cher Certific江嵐tion) 的項目,以縮短培養這些學科師資所需要的時間,漢語教師資格認證也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說,只要持有漢語教師資格證書,就可以去應聘漢語教師的職位,然後再邊工作邊修課,完成教師執照的課業要求。這裡必須要強調的是,漢語教師資格證書也好,教師執照也好,都必須通過完成相關課程的學分才能拿到。
以我所就職的威廉•柏特森大學為例,在對外漢語方向,我們現在有兩個學位項目。第一個是漢語教師資格認證,也是我們在亞洲研究中國語言方向下面設置的「亞洲研究專業漢語方向」第二學士學位項目。這個項目的主要目標是用比傳統學制短暫得多的時間,培養公立中小學漢語教師的儲備師資。根據新澤西州政府的要求,這個項目的學生必須滿足一下幾個方面的條件: 1)持有大學本科或本科以上文憑;2)修完專業學科30學分,其中至少有12個學分為高年級課程;3)總平均成績即GP江嵐必須達到2.75(總平均85分)以上;4)通過『口語水平測試』(OPI) ;5)完成24小時入職前培訓課程。
達到這些要求的學生,將獲得第二學士的學位證書,同時得到漢語教師的認證資格,可以直接向新澤西州遞交申請表,不再需要其他考試。原則上,從州政府教育廳確認收到資格認證申請之日起,就可以去公立中小學就職了。對於國際學生來說,移民局規定持學士學位的畢業生在學業完成之後有半年的合法實習期,這半年也就是國際學生可利用來找工作並調整籤證的時間。
必須強調的是,第二學士學位的項目提供的只是一個資格(Certific江嵐tion),它不等同於教師執照(License)。對於那些希望在漢語教師這條職業道路上長期發展的教師而言,教師執照會對其職業發展和薪資待遇有更多的幫助,因此很多已經有漢語教師資格並且找到相應工作的老師也會選擇進一步深造,直到拿到教師執照。
搜狐教育:教師執照是通過什麼渠道去申請呢?
江嵐:在美國,拿到教師執照的方式只有一種,那就是讀學位。
我們剛才談到的漢語教師資格是一種過渡性質的資質,它是專門針對漢語教師這類緊缺的教師崗位所設立的,但是教師執照不然。為了滿足在崗及預備漢語教師們深造的要求,我們教育學院獲準設立教學碩士(M.江嵐.T.)項目,在這個項目之下有很多的學科或專業方向,比如英文方向、數學方向、歷史方向、幼兒教育方向、初級教育方向……當然也包括漢語教育方向。
這個項目的基本模式和資格認證是一樣的,就是在學校完成規定課程,然後憑學位證書和成績向州政府提交申請。和資格認證項目相比,除了課業內容不一樣之外,這個項目對於國際學生的主要優勢在於:1)要保持合法的留學生身份,攻讀碩士學位的國際學生每學期修9個學分,而不是學士學位的12個;2)拿到碩士學位之後,合法的實習期是一年,而不是半年。
搜狐教育:如果要從國內去美國高校就讀類似的碩士項目,本科的專業會對申請者有什麼影響?本科學習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生有優勢嗎?
江嵐:美國的教育培養機制是非常個性化的。它不像是中國的應試教育,實行分數一刀切政策。很多情況下,美國的大學要綜合考慮申請者的各項素質,根據個人的整體情況作出判斷。
當然,如果申請者成功地通過錄取,並且註冊成為了教學碩士項目的學生,那麼之前學過對外漢語,或是相應文科專業的學生可能會在學分上實現一定程度的免修或是轉換。比如說學生在本科期間已修過中國古代文學、中國文化要略這類課程,那麼碩士期間他/她就無需再修這些學分,總體上來說,他/她為取得學位應該完成的總學分數也要少於沒有相關專業背景的學生。粗略地計算,本科學習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生大約只要10-15個學分即可完成碩士項目的學習任務,獲得學位證書。
搜狐教育:還有一個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您現在就職於美國高校,並且擔任重要的教學和管理職務。可否分享您的職業經驗,為有志於任教美國高校、美國中小學的中國教師提一些建議?
江嵐:美國高校對於教師的評估方式大致包括以下幾個部分:教學水平評估,主要來自於學生和同事的評價;科研評估,這項評估和國內大體相似,包括發表的論文、專著的數量等;還有一項就是社會服務,美國高校會考察教師在社區、學術論壇或是圖書館所進行的公益演講、服務等內容進行評判。中小學漢語教師除了教學,還必須要懂得滿足學區相關課程大綱的要求,營造校園範圍內的文化氛圍,處理好和學生家長的關係,等等。因此,在美國高校從事漢語教學和研究的工作,這與在美國中小學做漢語教師還是存在很大區別的,因為二者的授課對象在年齡、課程要求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學生的學習訴求也不盡相似。
儘管如此,無論是高校教師,還是中小學老師,我們都是在為學生傳授知識,答疑解惑。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有時學生提了一個看似很小的問題,比如說「孔子是誰?他為什麼那麼有名?」你卻需要花費一堂課,甚至好幾堂課的時間來進行解讀。站在講壇的這麼些年,我感觸最深的有兩點:其一是學到用時方恨少,有時候真的會被學生們提的問題難倒。我印象最深的是曾經有個歷史專業的學生做論文時來問我:「白銀的輸入輸出對清代末年中國與西班牙關係的直接影響」,讓我一下子瞠目結舌。只好回答學生說,必須先查查資料,回頭再和他討論。其二是,每當我對著學生講述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時,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並非抽象的所謂「愛國主義」情懷,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感受,當你面對那些學生,講述漢字五千年,講述中國的風俗習慣、名勝古蹟……你就會非常直接地感受到這種驕傲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