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13(親子交流不是做思想工作)

2020-08-29 紅爐煮雪親子教育

小歡喜》第4集中,季家搬家入住新租的房子,季楊楊與父母話不投機,季勝利感慨道,怎麼這麼彆扭。劉靜倒是能體諒季楊楊,坦言還是親子交流太少,以後慢慢來。

季勝利自告奮勇要主動談季楊楊談談,劉靜起先並不贊成,認為一談就崩,但季勝利說自己很會做思想工作,劉靜也就同意了,季勝利便去找季楊楊。

可沒談幾句,果然就如劉靜一開始所料,根本沒法談下去。季勝利在季楊楊這裡直接碰了壁。

那麼,為什麼自稱很會做思想工作的季勝利,卻做不了自己兒子的思想工作呢?在我認為,家長與孩子的親子交流根本就不是做思想工作。如果家長抱著這種態度,那麼親子交流一定無法有效進行,因為做思想工作和親子交流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一是做思想工作往往是上級對下級,而親子交流則要求家長必須放下身段,與孩子平等溝通。季勝利之所以自認很會做思想工作,一定是在多年的工作經歷中有過很多的成功案例,連季楊楊在家中都見過季勝利打電話教育下屬,還在同學們面前專門表演過。可季勝利忽視了他做思想工作之所以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的領導身份,別人能聽他的,很多時候是敬畏他更高的級別,就像劇中季勝利對陳書記的話也是言聽計從一樣。而當他與季楊楊親子溝通時,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父親,領導身份起不到助力作用,而且從季楊楊的反應來看,他對父親的官員派頭還很是牴觸。季勝利與季楊楊住到一起後,在一開始與孩子交流時,並沒有調整好自己的角色,特別是在後面訓斥季楊楊甚至打了季楊楊時,把身上的官威和父威都充分暴露了出來,致使父子矛盾升級。但後來,當季勝利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誠懇地向兒子道歉,並以平等的身份與季楊楊交流時,親子關係才得到了好轉。

二是做思想工作往往是單向說服性的,而親子交流則是雙方思想的交融互動。做思想工作是一方試圖改變另一方思想,使其接受新思想的行為。但在親子溝通交流中,如果家長強行想改變孩子的思想,企圖讓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圖去行事,那就等同於完全抹殺掉孩子應有的天性,框死孩子選擇的自由,這必然會導致孩子的極度不適和反抗。我在第8篇中說過,在親子交流中,家長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不是否定孩子的想法,否則家長永遠走不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小歡喜》中,我認為親子溝通做得最好的家長是方圓,他沒有太多地去說教過方一凡,父子之間經常互相交流看法,方圓很了解方一凡的思想,方圓對方一凡提的要求,方一凡也較為願意接受,在這一點上,方圓比會做思想工作的季勝利要強得多。

三是做思想工作側重於講道理,而親子交流則是用真情。在做思想工作時,為了改變對方的想法,往往會講一些大道理、舉一些現實中的例子,用以證明誰的想法對、誰的想法錯。在親子交流中,孩子更注重的是來自於家長的關心,而不是冷冰冰的說教。像劇中季勝利找季楊楊談話,張嘴的兩句話,完全就是工作上談話的套路,讓季楊楊絲毫體會不到家庭內的親切感,他隨即很不客氣地也用了一套官方的言辭加以回拒。

所以,家長要認清工作和家中的角色不同,回到家中後,不要還拿著工作上的套路來處理家庭中的事務,這樣很難取得好的效果。孩子對家長的態度是非常敏感的,家長付出真情,孩子自然也會以真情回報。從後面的劇情看,季勝利其實是一個非常用心的父親,而季楊楊也不是一個不懂情理的孩子,最關鍵的還是要在親子之間加上一份真情。

最後附一張鄧小平晚年帶孫子鄧卓棣讀書的照片,希望家長們即便在外當了多大的官,回到家中就作一個平常的父母,與孩子在一起享受快樂的家庭生活。

這次就講這些,後面我還會選取《小歡喜》中具有代表性的劇情橋段,系統解讀對親子教育方面的個人看法。我是《今日頭條》上的「紅爐煮雪親子教育」,也是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國家認證親子溝通培訓師,希望今後與大家一起溝通交流親子教育等方面的話題。

相關焦點

  • 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20(孩子不是家長的私有財產)
    多年來整個社會文化中,普遍認為父母生下孩子,就有對孩子的所有權和處置權。孩子讀書、從業、婚姻等重大事情,都應由父母來作定奪。時至今日,仍然會有些家長還是有孩子的命是我給的,孩子當然要聽我的思想。將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孩子如果不聽家長的,那就是不孝之子、大逆不道。
  • 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23(學業與興趣愛好)
    《小歡喜》中喬衛東花大價錢給喬英子買了樂高的星球大戰,小夢看了有些嫉妒,喬衛東就解釋道這有可能是讓喬英子實現航空夢的助力劑,雖然小夢覺得這樣的說法有些牽強,但實際上不可否認的確會有這樣的效果。因此,孩子的興趣愛好如果能促發探知欲,家長應予以一定的支持,給予孩子適度的自主時間,有條件的話最好能陪伴孩子一起去摸索,讓孩子提前感知相關的知識和科技,促使孩子明白學習的重要性。當孩子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後,學習的主動性也會隨之提高,這樣的興趣愛好就能成為學習的助力劑。二是當興趣愛好成為人生職業追求時,應合理引導,與孩子一起規劃好學業和興趣愛好之間的關係。
  • 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15(親情絕不是相互取悅)
    可到了現在再看類似的故事,心中想的卻是這樣的過法實在太累了。特別是當愛情逐漸轉化為親情後,這種互相取悅的方式反而會成為彼此溝通交流的障礙,讓對方產生誤會,甚至造成矛盾,親子之間也是這樣。為什麼母女關係猶如過山車、冰火兩重天,根本的原因就在於,這本是一場母女互相取悅的行為,雙方都想討得對方的歡心,一旦發現事與願違,自然就會心中不悅。宋倩和喬英子這對母女算是比較典型的單親家庭,父母離異,孩子由母親一方單獨撫養,雖然看起來,宋倩是在《小歡喜》三個家庭中為孩子付出最多的家長,喬英子也十分明白母親的付出和犧牲,但母女倆從未向對方敞開心扉,都是在尋求著一種妥協。
  • 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14(讓家庭生活有儀式感)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就曾做過一個關於家庭儀式感的社會調查,結果顯示有74.3%的人感覺家庭的儀式感越來越淡漠了。究其原因,有61.5%的人認為,是儀式教育的缺失,導致很多人不了解儀式感的內涵。就如《小歡喜》中的季勝利自稱是為了響應倡議,心裡還覺得這是年輕的東西,顯然也沒有接受過儀式教育。
  • 從《小歡喜》看親子教育-27(拉近親子關係的談話技巧)
    為了改善父子關係,季勝利用足了心思,通過一番對話,迅速拉近了父子之間的距離,算得上親子溝通教科書式的案例,非常值得家長參考。如果季勝利此時對季楊楊說,「我們好幾年沒在一起吃了,爸爸在外面工作時,一想到這個就特別難受,巴不得儘快能和你坐下來單獨吃頓飯。」那麼,季楊楊可能就不是感動,而是驚訝了。
  • 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24(孩子不是家長人生的唯一)
    這時候,孩子要承擔起的是父母和自己的雙重人生,而且不能失敗,否則就會覺得對不起父母的犧牲和付出,試問有哪個小孩願意從童年開始就承受如此之重。這樣的親子關係,已談不上溫馨,本應幸福甜蜜的親情逐漸發生扭曲,直至彼此之間只有壓力和相互折磨,就像宋倩和喬英子母女之間總是好好壞壞,一方隨時都有可能突然被引爆。
  • 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16(威權家長只能換來雙輸)
    我在之前說過,當父母和孩子處在問題區,也就是有情緒時,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家長們可以想像一下,當你在單位工作上出了差錯,上司把你大罵一頓時,你是在檢討自己,還是在心中抱怨你的上司為什麼要發這麼大的火。所以,當我們在教育孩子,特別是當孩子已有悔意時,「冷處理」比「熱發作」要明智得多。
  • 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19(對孩子物質獎勵適可而止)
    有以下幾點家長要特別注意:一、物質獎勵只是促使孩子做事的外驅力,而不是孩子自己想做事的內動力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在1971年曾專門做了一個實驗。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在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兼得的時候,不但不會增強工作動機,反而會降低工作動機。人們把這種規律稱為「德西效應」。所以家長不要在剛使用物質獎勵時,看到取得明顯效果,就誤以為這樣做能夠提高孩子對學習或做事的興趣,其實這只是用外驅力代替(甚至可以說是剝奪)了內動力。如方法不當,這樣的做法很容易產生負作用,甚至到最後適得其反。
  • 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18(孩子是原生家庭的縮影)
    本來這次想寫一篇長文,但考慮到後面還準備給每個人物單獨寫一篇評論,所以這次只以《小歡喜》第5集中的劇情來談「孩子是原生家庭的縮影」這個話題。心理學裡要分析一個人的性格,最常用、最準確的方法就是去了解這個人的家庭出身和生長曆程,因為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往往是決定性的。
  • 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12(家長如何排減育兒焦慮)
    之前說過《誰的青春不迷茫》中的林天嬌母親和《小歡喜》中的喬英子母親,對女兒的高考志願只選定了唯一目標,致使整個家庭在備考過程中都倍受煎熬。看完《小歡喜》後,觀眾也許能體會到製作方正是通過集中反映「70後」的父輩和「00後」子女兩代人的觀念變遷,生動演繹出父輩思維模式下「學以謀生」的志願填報原則,逐步被「千禧一代」勇於追夢的更多元選擇撼動,進而表達出家長應該接受孩子多元化發展訴求的思想。
  • 你和孩子有交流嗎?沒有「共情」的親子交流,是親子關係的絆腳石
    可能很多父母都會跟我老公一樣,關心的不是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而是「孩子不小心撞到」這件事本身,不但沒有理解孩子的疼痛,只問孩子「疼不疼」、還責備孩子的不小心。一件這麼小的事,我們做父母的竟然沒有理解孩子的需求,沒有共情,還條件反射式地做出和孩子需求完全相反的反應。這種沒有「共情」的親子交流,只能說是親子溝通,會影響親子關係的發展。
  • 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21(以正確的心態看待名次)
    《小歡喜》第7集中,高三年級分班考試成績出來了,剛來的林磊兒出人意料地拿到了全年級第一,喬英子排名第二,而季楊楊和方一凡則位列最後兩名估計喬英子以前經常是全年級第一,所以這次名次出來後,回家見到宋倩時心情有些忐忑不安,宋倩故裝輕鬆地說了幾句安慰和鼓勵的話,讓喬英子算是放下了心。
  • 家庭教育到底該如何做?搞好親子關係,你就抓住家庭教育的核心
    可以說,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檢驗家庭教育的成敗得失,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看親子關係的好壞。好的親子關係是好的家庭教育的結果,壞的親子關係的前提必然是壞的家庭教育。01親子關係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義家庭教育是以親子關係為中心的教育,親子關係不僅直接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而且還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品格養成,甚至整個家庭的幸福和穩固。家庭教育能否順利進行,取決親子關係處於何種狀態。
  • 社區家庭親子教育講座
    為加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讓青少年度過一個健康有意義的假期,增強親子之間溝通能力。
  • 親子遊戲對於改善親子關係,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具有特殊意義
    學前兒童遊戲的發生和發展,首先始於家庭教養過程中的成人主要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交往,親子遊戲既是兒童遊戲的特殊形式,也是親子交往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家庭中開展親子遊戲,對於改善親子關係,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具有特殊意義。
  • 如何改善家庭中不健康的親子關係
    我們要做的是確保這樣的悲劇不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每一位父母,不妨問一下自己孩子的內心,他們的內心健康嗎,快樂嗎?大人不以為意的一次誤會、可能對於孩子來說,是一輩子的事,家長要和孩子一起成長,經營好親子關係。本篇為大家介紹一下薩提亞模式的親子關係,藉助薩提亞模式中的家庭雕塑、冰山模型等方式改善不健康親子關係。1. 什麼是親子關係?
  • 看動畫片《瑪莎和熊》,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溝通交流水到渠成
    對於想要拉近親子之間距離的家長們來說,一年中難得的假期同孩子一起度過是非常明智的選擇。不知道各位家長會陪伴孩子完成寒假作業,還是春節期間開啟一場親子旅行?其實還有更加輕鬆有效的選擇,那就是陪孩子一起觀看精彩的親子動畫。年輕的父母們希望能夠提供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條件,因此雖然經常把時間花在工作上,但也非常重視在假期陪伴孩子。
  • 重慶親子教育研究會會長出席臺灣家庭教育,交流親子教育現狀策略
    參加大會的有來自臺灣臺中教育大學知名教授,臺中市學習障礙協會、崇倫國中等多所學校教育工作者,還有來自各地的領導和家庭教育工作者。研討會由臺灣家庭生命教育交流推廣學會會長吳幹教授主持,王麗卿教授作了《了解孩子特質順勢引導》主體報告。同時,大會期間與會的專家學者就親子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地方差異和共性問題,親子教育的認知、策略方法等學術問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與對話。
  • 從《小歡喜》看親子教育-26(解決親子夙願衝突的科學方法)
    《小歡喜》第11集中,有一個很多家庭都會遇到的麻煩事,那就是當家長和孩子的夙願有衝突時,該如何處理。這三種處理方式都會影響到親子關係,對孩子也會有較大的負面影響。威權式家庭,孩子長大後要麼非常叛逆,要麼少有主見。前不久廣西南寧發生的黃某陽殺害父母案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
  • 「好的親子關係,先於教育」,好的親子關係,父母需打開三扇門
    美國心理輔導學博士、美國臨床輔導學博士、著名親子專家林文採博士在《心理營養》一書中提到的:好的親子關係,先於教育。而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越友好,我們的「教育」也才越有效。可見,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