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第4集中,季家搬家入住新租的房子,季楊楊與父母話不投機,季勝利感慨道,怎麼這麼彆扭。劉靜倒是能體諒季楊楊,坦言還是親子交流太少,以後慢慢來。
季勝利自告奮勇要主動談季楊楊談談,劉靜起先並不贊成,認為一談就崩,但季勝利說自己很會做思想工作,劉靜也就同意了,季勝利便去找季楊楊。
可沒談幾句,果然就如劉靜一開始所料,根本沒法談下去。季勝利在季楊楊這裡直接碰了壁。
那麼,為什麼自稱很會做思想工作的季勝利,卻做不了自己兒子的思想工作呢?在我認為,家長與孩子的親子交流根本就不是做思想工作。如果家長抱著這種態度,那麼親子交流一定無法有效進行,因為做思想工作和親子交流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一是做思想工作往往是上級對下級,而親子交流則要求家長必須放下身段,與孩子平等溝通。季勝利之所以自認很會做思想工作,一定是在多年的工作經歷中有過很多的成功案例,連季楊楊在家中都見過季勝利打電話教育下屬,還在同學們面前專門表演過。可季勝利忽視了他做思想工作之所以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的領導身份,別人能聽他的,很多時候是敬畏他更高的級別,就像劇中季勝利對陳書記的話也是言聽計從一樣。而當他與季楊楊親子溝通時,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父親,領導身份起不到助力作用,而且從季楊楊的反應來看,他對父親的官員派頭還很是牴觸。季勝利與季楊楊住到一起後,在一開始與孩子交流時,並沒有調整好自己的角色,特別是在後面訓斥季楊楊甚至打了季楊楊時,把身上的官威和父威都充分暴露了出來,致使父子矛盾升級。但後來,當季勝利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誠懇地向兒子道歉,並以平等的身份與季楊楊交流時,親子關係才得到了好轉。
二是做思想工作往往是單向說服性的,而親子交流則是雙方思想的交融互動。做思想工作是一方試圖改變另一方思想,使其接受新思想的行為。但在親子溝通交流中,如果家長強行想改變孩子的思想,企圖讓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圖去行事,那就等同於完全抹殺掉孩子應有的天性,框死孩子選擇的自由,這必然會導致孩子的極度不適和反抗。我在第8篇中說過,在親子交流中,家長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不是否定孩子的想法,否則家長永遠走不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小歡喜》中,我認為親子溝通做得最好的家長是方圓,他沒有太多地去說教過方一凡,父子之間經常互相交流看法,方圓很了解方一凡的思想,方圓對方一凡提的要求,方一凡也較為願意接受,在這一點上,方圓比會做思想工作的季勝利要強得多。
三是做思想工作側重於講道理,而親子交流則是用真情。在做思想工作時,為了改變對方的想法,往往會講一些大道理、舉一些現實中的例子,用以證明誰的想法對、誰的想法錯。在親子交流中,孩子更注重的是來自於家長的關心,而不是冷冰冰的說教。像劇中季勝利找季楊楊談話,張嘴的兩句話,完全就是工作上談話的套路,讓季楊楊絲毫體會不到家庭內的親切感,他隨即很不客氣地也用了一套官方的言辭加以回拒。
所以,家長要認清工作和家中的角色不同,回到家中後,不要還拿著工作上的套路來處理家庭中的事務,這樣很難取得好的效果。孩子對家長的態度是非常敏感的,家長付出真情,孩子自然也會以真情回報。從後面的劇情看,季勝利其實是一個非常用心的父親,而季楊楊也不是一個不懂情理的孩子,最關鍵的還是要在親子之間加上一份真情。
最後附一張鄧小平晚年帶孫子鄧卓棣讀書的照片,希望家長們即便在外當了多大的官,回到家中就作一個平常的父母,與孩子在一起享受快樂的家庭生活。
這次就講這些,後面我還會選取《小歡喜》中具有代表性的劇情橋段,系統解讀對親子教育方面的個人看法。我是《今日頭條》上的「紅爐煮雪親子教育」,也是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國家認證親子溝通培訓師,希望今後與大家一起溝通交流親子教育等方面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