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15(親情絕不是相互取悅)

2020-08-29 紅爐煮雪親子教育

經常會有人說,愛情最舒服的狀態應該是兩個人互相取悅對方。但我還要補充一句,親情靠的絕不是相互取悅。

有一個講述夫妻相愛的故事,一對小夫妻彼此非常恩愛,晚上經常結伴出門散步,每當路過一家咖啡廳時,妻子總會買兩杯咖啡,一杯給自己,一杯給丈夫。每當路過一家燒烤店時,丈夫總會為妻子點上幾串烤腸。後來有一天,丈夫突然對妻子說,其實我不喜歡喝咖啡。妻子很驚訝地問道,我們以前談戀愛時,還是你給我推薦的這家咖啡店啊。你那時經常約我到這家咖啡店來,每次你都是點這個口味的咖啡,怎麼你現在說不喜歡喝咖啡呢?丈夫回答道,那是因為我剛認識你的時候見過你幾次手裡拿著咖啡,猜測你比較喜歡喝,於是特意打聽到這家咖啡店不錯,就約你到這裡,而我自己根本不喜歡喝,只是想讓你高興。妻子聽了後非常的感動,原來丈夫為了滿足自己的愛好,始終委屈著自己。他們倆說著說著,正好走到了燒烤店,丈夫趕緊說,我給你去買烤腸吧,妻子這次攔住了丈夫,對他說,以後我也不吃了,我不喜歡吃燒烤,只是以前陪你和你的朋友來這裡時,不想掃你們的興說自己不吃,看來看去也就烤腸還能勉強接受,所以就說只愛吃個。丈夫聽了後也大為感動,兩個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這個故事我第一次看到時還沒結婚,當時還很羨慕這對小夫妻,覺得彼此這麼珍惜對方,平時在一起一定過得很幸福。可到了現在再看類似的故事,心中想的卻是這樣的過法實在太累了。特別是當愛情逐漸轉化為親情後,這種互相取悅的方式反而會成為彼此溝通交流的障礙,讓對方產生誤會,甚至造成矛盾,親子之間也是這樣。

小歡喜》中宋倩與喬英子的母女關係有時就會如此,在第4集中,宋倩因填寫心願氣球不歡而散的事,覺得有些愧疚,就主動邀喬英子一起去看電影放鬆一下,正好《碟中諜6》正在熱映,就商量著選這部電影。喬英子在前一天已經和方一凡等看過了,但知道母親特別愛看阿湯哥出演的碟中諜系列電影,為了讓其高興,就答應了下來。

在觀影過程中,喬英子說漏了嘴,讓宋倩知道女兒已經看過這部電影了,隨即生氣地離開了電影院。喬英子趕緊追了出去,宋倩惱怒地問道,既然已經看過了,何必再看一場浪費時間。喬英子說是想讓宋倩高興,但宋倩說出來看電影是要讓喬英子高興。

宋倩氣急敗壞地堅決要走,看到母親這樣,喬英子哭泣著繼續強調她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讓宋倩高興。

宋倩扭頭絕情地回了句:「我不用!」決然地丟下喬英子一個人走了。

喬英子站在那裡一邊流淚,一邊感嘆道,想讓宋倩高興怎麼就這麼難。

一次原來挺好的安排,轉眼就成了一場激烈的親子衝突。為什麼母女關係猶如過山車、冰火兩重天,根本的原因就在於,這本是一場母女互相取悅的行為,雙方都想討得對方的歡心,一旦發現事與願違,自然就會心中不悅。

宋倩和喬英子這對母女算是比較典型的單親家庭,父母離異,孩子由母親一方單獨撫養,雖然看起來,宋倩是在《小歡喜》三個家庭中為孩子付出最多的家長,喬英子也十分明白母親的付出和犧牲,但母女倆從未向對方敞開心扉,都是在尋求著一種妥協。宋倩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喬英子,她也知道女兒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但為了實現她確立的高考目標,她極力幹預和主宰喬英子的一切,完全剝奪掉喬英子除學習外的其它任何需求,為了讓喬英子更「懂事」「聽話」,她有時也會試圖討女兒的歡心,讓女兒能更好地服從自己。喬英子對宋倩的態度非常矛盾,一方面,她知道母親這些做法都是為了自己,也想報答母親;另一方面,她又從心裡非常牴觸母親不尊重自己,把意志強加到自己頭上。她無法向母親傾吐心聲,特別是宋倩經常口口聲聲地向她強調自己所做所為到底是為了什麼,在這種重壓下,為了能讓母親得到些寬慰,她只能通過努力學習和平時的一些舉動,讓宋倩也能開心一些。

於是母女之間變得非常「客氣」,小心翼翼的相處,琢磨著如何能讓對方開心,結果就是親子之間缺乏坦誠性和真實性。雙方都以自己的主觀臆斷來投對方所好,內心卻積累著越來越多自以為是的忍受。喬英子在這種環境下生長,最終只能變成抑鬱或討好型人格(關於討好型人格,我後面還會以《小歡喜》中的一個片斷來詳細講述)。

聯繫到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多少家長滿懷歡喜和期待地將自己所認為更好的東西留給孩子,但卻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要和喜愛。有多少父母自認為足夠了解孩子,但其實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為孩子決定好一切,卻忽略了給孩子選擇權。又有多少家長明知自己的要求孩子無法接受,卻沒耐心溝通強壓下去,心有愧疚後就只好去討好孩子,可當孩子一旦表露了不滿情緒,又立刻翻臉訓斥孩子,這種反覆無常的做法,既折磨孩子,也折磨自己。所以建立良好親子關係最關鍵的基礎還是充分的溝通交流,相互尊重和理解,而不是靠互相討好來維持面上的關係。

如何避免親子之間不正常的相互討好現象,這就要求家長要能隨時觀察分析出原因,並採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

一是出現家長主動討好孩子的情況時。這種情況一般是由於家長對孩子提出了過高的要求,或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心願,出於補償,想討孩子高興,以此讓孩子更順從的接受賦予的任務。也有因家長的過錯導致孩子受挫,家長自責而安慰孩子。在這些情況下,家長要主動詢問孩子的真實想法和感受,當親子需求有衝突時,要與孩子一起協商解決的辦法,最終找到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不能避重就輕,企圖以討好孩子的方式迴避解決主要矛盾。

二是出現孩子主動討好家長的情況時。這種情況一般是由於孩子做錯了事,或是沒有達到家長的要求,還有就是想讓家長幫助實現其某個想法。對於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弄清孩子的真實意圖,不要以為孩子這是聽話懂事的表現。對孩子的合理要求儘量予以滿足,對孩子的無心過錯大度予以包容,對孩子的努力付出充分予以肯定,幫助孩子卸掉過重的心理負擔,讓孩子明白討好家長還不如主動向孩子袒露心聲。這樣,更能讓親子關係得到升華,而不是靠相互取悅刻意營造表面的和諧。

這次就講這些,後面我還會選取《小歡喜》中具有代表性的劇情橋段,系統解讀對親子教育方面的個人看法。我是《今日頭條》上的「紅爐煮雪親子教育」,也是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國家認證親子溝通培訓師,希望今後與大家一起溝通交流親子教育等方面的話題。

相關焦點

  • 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14(讓家庭生活有儀式感)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就曾做過一個關於家庭儀式感的社會調查,結果顯示有74.3%的人感覺家庭的儀式感越來越淡漠了。究其原因,有61.5%的人認為,是儀式教育的缺失,導致很多人不了解儀式感的內涵。就如《小歡喜》中的季勝利自稱是為了響應倡議,心裡還覺得這是年輕的東西,顯然也沒有接受過儀式教育。
  • 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23(學業與興趣愛好)
    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在我進初中重點班之前,身邊一起玩得要好的同學有一部分成績墊底,而我卻一直名列前茅,所以在我看來,學業與興趣愛好並不是一定是相互矛盾不可調和的,需要家長有一個客觀的分析判斷,並採取合理的應對手段。一是當興趣愛好能成為學習動力時,應積極支持,激發孩子的學習欲望。
  • 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18(孩子是原生家庭的縮影)
    方一凡雖然出身於一個普遍的市民家庭,但方家是一個充滿愛、關係和睦的家庭,三個人之間相愛相助,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裡,方一凡從小便收穫了滿滿的幸福在這種家庭生活,如果屈服了,就形成討好型人格(關於討好型人格的話題我後面還會專門講述),如果承受不了了,遲早會做出過激行為,而劇中喬英子就險些跳海自殺。
  • 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20(孩子不是家長的私有財產)
    美籍華人沈群曾對在美國發生的一起家庭事件評論道:當你生出一個孩子時,你可要清楚了,那個生命不屬於你,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首先屬於他自己。這種觀點可能很多中國家長都不太接受,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屬於自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中國有句古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 從《小歡喜》看親子教育-27(拉近親子關係的談話技巧)
    為了改善父子關係,季勝利用足了心思,通過一番對話,迅速拉近了父子之間的距離,算得上親子溝通教科書式的案例,非常值得家長參考。所以,家長要想主動和孩子拉近距離,首先必須把自己放在與孩子平等的地位,以一個朋友的身份與孩子進行交談,而不是高高在上,心裡雖然想要接近孩子,卻又放不下架子。
  • 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24(孩子不是家長人生的唯一)
    這時候,孩子要承擔起的是父母和自己的雙重人生,而且不能失敗,否則就會覺得對不起父母的犧牲和付出,試問有哪個小孩願意從童年開始就承受如此之重。這樣的親子關係,已談不上溫馨,本應幸福甜蜜的親情逐漸發生扭曲,直至彼此之間只有壓力和相互折磨,就像宋倩和喬英子母女之間總是好好壞壞,一方隨時都有可能突然被引爆。
  • 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16(威權家長只能換來雙輸)
    做好親子溝通,需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理解、包容、平等和尊重的基礎上,家長要能給孩子足夠表達自我的空間。有個家長曾向我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裡有說有笑,但一回家就悶不吭聲。我想,造成這種情況很可能的原因,就是家長沒有當好一個耐心的傾聽者,當孩子訴說自己的想法時,經常不積極回應,或是直接予以否定,時間長了,孩子就不再願意與家長溝通交流了。
  • 從《小歡喜》看親子教育-25(學霸和學渣能否相互影響)
    《小歡喜》第11集中,為了能讓方一凡和林磊兒上學近一些,節省出更多的時間來學習和休息,童文潔來找宋倩租書香雅築的房子。宋倩手上只剩有一套兩室的小房子,這就意味著如果搬過來住,方一凡和林磊兒就在合住在一個房間裡。
  • 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12(家長如何排減育兒焦慮)
    在面對問題時要能看到積極的一面,因勢利導,而不是陷入無盡的焦慮中苦苦掙扎。我孩子每次考試前,我都會告訴她,朝著滿分去努力,但爸爸絕不要苛求你一定要拿到滿分或至少多少分,只要發揮出自己的水平就算成功。此外,制訂的目標最好要有多套方案,當一個目標不能實現時,還可以有備選方案可選,千萬不要把自己逼進死胡同。之前說過《誰的青春不迷茫》中的林天嬌母親和《小歡喜》中的喬英子母親,對女兒的高考志願只選定了唯一目標,致使整個家庭在備考過程中都倍受煎熬。
  • 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13(親子交流不是做思想工作)
    在我認為,家長與孩子的親子交流根本就不是做思想工作。如果家長抱著這種態度,那麼親子交流一定無法有效進行,因為做思想工作和親子交流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一是做思想工作往往是上級對下級,而親子交流則要求家長必須放下身段,與孩子平等溝通。
  • 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21(以正確的心態看待名次)
    《小歡喜》第7集中,高三年級分班考試成績出來了,剛來的林磊兒出人意料地拿到了全年級第一,喬英子排名第二,而季楊楊和方一凡則位列最後兩名估計喬英子以前經常是全年級第一,所以這次名次出來後,回家見到宋倩時心情有些忐忑不安,宋倩故裝輕鬆地說了幾句安慰和鼓勵的話,讓喬英子算是放下了心。
  • 從《小歡喜》看親子教育-26(解決親子夙願衝突的科學方法)
    《小歡喜》第11集中,有一個很多家庭都會遇到的麻煩事,那就是當家長和孩子的夙願有衝突時,該如何處理。這三種處理方式都會影響到親子關係,對孩子也會有較大的負面影響。威權式家庭,孩子長大後要麼非常叛逆,要麼少有主見。前不久廣西南寧發生的黃某陽殺害父母案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
  • 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19(對孩子物質獎勵適可而止)
    有以下幾點家長要特別注意:一、物質獎勵只是促使孩子做事的外驅力,而不是孩子自己想做事的內動力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在1971年曾專門做了一個實驗。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在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兼得的時候,不但不會增強工作動機,反而會降低工作動機。人們把這種規律稱為「德西效應」。所以家長不要在剛使用物質獎勵時,看到取得明顯效果,就誤以為這樣做能夠提高孩子對學習或做事的興趣,其實這只是用外驅力代替(甚至可以說是剝奪)了內動力。如方法不當,這樣的做法很容易產生負作用,甚至到最後適得其反。
  • 從英國的親情淡漠式教育優勢,看中國式親情下的親子教育弊端
    當然有,但是不會特別多,更不會向中國社會那樣普遍和理所應當,一件事情的存在總有兩面性,今天我就來聊一下老外親情淡漠有啥好處?02婆媳關係融洽這個很好理解,媳婦兒和媽一年就節假日才見個面,平時最多打個電話客套幾句,當然沒有什麼太大問題了。
  • 家庭關係中總會有親子衝突,面對親子衝突,巧用3R法則應對
    文丨敏敏聊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紛爭有衝突,家庭中也不例外,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家孩子越來越難管教,親子關係越來越緊張。大部分家長都只會覺得是孩子不聽話,其實大部分人都沒有想過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呢?
  • 雲南農大附中辦學特色(二)——家庭式親情關係
    家庭式親情關係家庭式親情關係的打造是271教育最關鍵的環節之一,雲南農業大學附屬中學一直以來都以「一家人,一輩子,一件事」為準則,努力構建全校師生的家庭式親情關係。我們始終堅持認為,只有當教室裡充滿家庭式親情關係時,學習才會真正發生;讓愛和尊重成為師生關係的主旋律,真正讓學生把老師當作朋友,讓濃濃的親情充盈在老師和學生中間;用家庭式的親情關係創設一個安全民主、和諧積極的學習生活氛圍。
  • 親子遊戲對於改善親子關係,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具有特殊意義
    學前兒童遊戲的發生和發展,首先始於家庭教養過程中的成人主要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交往,親子遊戲既是兒童遊戲的特殊形式,也是親子交往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家庭中開展親子遊戲,對於改善親子關係,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具有特殊意義。
  • 「親子遊戲課堂」:改善親子關係 助力家庭教育
    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打亂了億萬家庭正常的生活節奏。不能出去玩耍的孩子在家時常哭鬧;平時工作忙碌的廣大家長們有了更多與孩子親密接觸的時間,但也讓很多新手家長們對如何和孩子長時間在同一屋簷下相處,如何利用好這段寶貴的時間科學育兒、為孩子進行啟蒙教育等感到焦慮不已。
  • 【婚姻家庭糾紛人民調解③】別慌,親子關係糾紛應當這樣處理…
    如果有把握不是自己的,正好可以通過鑑定還自己個清白。如果可能是自己的,要敢於擔當。如果經調解後雙方同意作親子鑑定,建議雙方通過民事訴訟程序來依法確定,親子身份關係不適用調解,調解要解決的是 一方不願配合的心結問題, 是為雙方通過法律程序解決作鋪墊。
  • 家長千萬不要這樣和孩子溝通 |親子關係|溝通方式|家庭教育_網易親子
    作業又不做,我看你哪天才能成人噢!」「你看你桌子亂的,就不能收拾收拾!」……這些語句體現出一個共同特徵——指責和埋怨。指責埋怨型溝通往往使家庭中形成「家庭相互指責黑三角」:在這樣一個「黑三角」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有一個較為固定的指責對象,家庭問題往往在相互指責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歡而散,問題最終並未真正解決,成為一個未了結事件遺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