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正北,軍都山南。一座未來科學城正在加速起航。
位於昌平區定泗路兩側的就是未來科學城一期,高大現代的是入駐央企的辦公大樓;聯排成片是人才公寓和本地村民的回遷房;活潑豔麗的是為央企職工和本地村民孩子們開設的幼兒園和學校……這裡是一座集合了科技研發、居住、商業、教育、休閒等於一身的科技生態新城。
2009年7月,未來科學城正式奠基啟動,2011年進入全面建設期。經過6年建設,城市功能基本具備,創新創業潛能正在加快釋放。目前除水氣電熱、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全部建完外,貫穿未來科學城園區南北的地鐵17號線正在抓緊建設;3所公立學校投入使用,192萬平方米經營性地塊入市交易;15家央企項目入駐運行,8800餘名科研人員進駐辦公,央企科研成果不斷湧現。
數說金名片
「十三五」以來引進「高精尖」企業1645家
科技增加值年均增長25.7%
金融增加值年均增長15.4%
信息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7%
高技術製造業產值年均增長12.2%
匯集科技從業人員4萬餘人高校達35所
走近金名片
中央此前批覆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特別提到,要聚焦未來科學城等「三城一區」建設,構筑北京發展新高地。為何未來科學城能被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因為入駐這座新城的大批科研人員,在生活需求得到充足保障的前提下,不斷推陳出新,湧現創新成果,為建設全球領先的技術創新高地做貢獻。
研發新能源最前沿技術
張瑞雲是中國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燃料電池實驗室的一名工程師。別看他今年只有32歲,但是他正在參與研發我國目前在氫能源領域最前沿的電池研發項目。
走進近400平方米的燃料電池實驗室,幾十臺儀器設備讓人目不暇接。張瑞雲正在一臺機器前測試著剛剛做好的一個質子交換膜,幾位同事正在朝我國目前最先進的一臺設備裡倒入材料,準備製作熔融碳酸巖。
張瑞雲告訴記者,氫能是目前新能源領域最新型的發電方式,不論是質子交換膜還是熔融碳酸巖都是目前在氫能源領域最新型的燃料電池。可以說,張瑞雲所在的實驗室代表了我國氫能源領域燃料電池的最前沿技術。
科研能力達國際先進水平
院長許世森回憶,入駐前,研究院在中關村附近辦公,人均辦公面積僅十幾平方米,很多實驗不得不借用合作單位的實驗室,或者在外地做。雖然研究院研發的都是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項目,但國際合作方來北京談業務時,連實驗室都看不到,因此覺得這裡都不像個科研單位。
2013年,研究院正式入駐未來科學城,第一件事就是建設實驗樓,辦公樓還沒建好,兩棟總面積4萬平方米的實驗樓率先竣工,可見研究院對改善實驗條件的迫切之心。實驗條件的徹底改善,不僅讓研究院有足夠的空間壯大科研隊伍,科研水平也大踏步提升。
許世森介紹,目前研究院已經擁有4個國家級研發平臺、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兩個國家能源局的研發中心等,研發能力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科研成果更是獲得了眾多國家級和省部級的獎項。
政府牽頭協同創新
許世森院長認為,研究院的飛速發展和北京市的重視和未來科學城管委會的服務保障是分不開的。今年7月,未來科學城管委會牽頭組建了氫能技術協同創新平臺,神華低碳所、國網聯研院、國電新能院、華能清能院、國家電投研究院5家央企單位形成聯盟,並聯合未來科學城外的7家氫能領域研發單位,開展開放式合作,「在管委會和北京市科委的牽頭下,大家擰成一股繩,碰撞出更多火花。」按照「打開院牆搞科研、資源共享做實驗」的工作思路,這一平臺推動了央企之間、央地之間、央企與其他主體之間協同創新,提升區域創新活力。
此外,未來科學城管委會為入駐央企人才提供了開通工作居住證綠色通道、開展人才職稱評定直通車、集體戶口託管、解決子女入學、提供優質醫療保障等服務。未來科學城也為本地居民帶來了實惠——佔地3.14平方公裡的未來科學城濱水公園在今年「十一」正式對外開放,成為周邊居民周末休閒的好去處。
觀點
昌平區區長張燕友
努力構建全域化 創新發展格局
中央、市委領導和社會各界對未來科學城的關注讓我們備受鼓舞,我們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真正使昌平成為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承載區。
一方面,我們將以未來科學城為引領,構建全域化創新發展格局。抓住生命科學園納入中關村科學城的機遇,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命科學創新中心和產業基地。同時,積極推進中關村昌平園其他各功能區的優化整合提升,實現與兩大科學城優勢互補、聯動發展。
另一方面,我們將以創建全國小微企業雙創基地城市示範為契機,構建「六位一體」創新創業生態,力爭到2020年使全區雙創空間達到400萬平方米;同時建好用好國家智慧財產權公共服務、中關村生命科學聯合創新、「人人實驗」等科技條件平臺;將深入實施高層次人才「昌聚工程」,加快建設未來科學城國際人才社區,精心打造類海外人才創新環境;還將積極籌集科技金融聚集區和基金總部基地。
此外,我們還將以建設創新型產業集群為抓手,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堅持培育新動能、提升舊動能兩手抓,重點打造能源環保、「大健康」、智能製造三大標誌性主導產業,加快發展科技、金融、信息三大生產性服務業,儘快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新型產業體系,切實把區域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優勢。 本報記者 葉曉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