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瘋癲的A兵者
講一個堪比「1949年加入國軍」的遊戲製作人——Patrice Désilets的故事。這位原先育碧旗下的「元老」,然後當了「叛臣」,由於加入THQ(後立即倒閉),自己希望經營的IP——《1666:阿姆斯特丹》也被育碧拿走,之後因此連續「折騰」了4~6年,飽受遊戲業「競業條款」的束縛,直到2016年才回到「正軌」,各種機緣巧合造就了這個「哭笑不得」的故事。
Patrice Désilets是一位加拿大的遊戲設計師,原先和遊戲業並無瓜葛,直到他在1997年加入育碧的「蒙特婁工作室」:
熟悉《刺客信條》的玩家應該都會熟悉這個人,這個人可以說是育碧蒙特婁工作室的「元老」之一了。進入育碧之後,先後負責過《Hype: The Time Quest》、《唐老鴨:英雄救美》等遊戲,不過,他還是主要以《刺客信條》聞名的。
Patrice Désilets早先參與過發售於2003年的《波斯王子:時之砂》三部曲,後來自然被沿用到了「精神續作」——《刺客信條》中。在《刺客信條》系列之中,他主要是擔任「創意總監」,是《刺客信條》上線之初幾位核心「元老」之一,Jade Raymond(即宣傳中的美女遊戲製作人)和Patrice Désilets是最重要的兩個。
隨著《刺客信條》的成功,Patrice Désilets也成為育碧旗下的「大將」,不僅僅成為了團隊領導,也成為《刺客信條》的核心人物之一。然而在2010年,Patrice Désilets在《刺客信條:兄弟會》開發途中,離開了育碧,官方的說法是獲取更大獨立性。(更多的人認為帶有「叛逃」性質)
在離開遊戲業一年後,他選擇加入THQ,這成為了一切「悲劇」的起源:
在THQ蒙特婁工作室,他開始領導一個50人左右的團隊,開發新作《1666:阿姆斯特丹》,這應該是他傾注心血的遊戲。然而,在2010年離開育碧之後,就開始受到遊戲業競業條款的限制。尤其是在2011年THQ蒙特婁工作室開始徵召「舊部」的時候,遭到了育碧的起訴,認為帶有「挖牆腳」性質。
最後,魁北克最高法院根據遊戲業的競業條款,發布了對THQ以及Patrice Désilets的禁令,而後者在一年中幾乎沒能有任何作為:
其後,戲劇性的一幕來了,2012年年底,THQ便申請破產保護,其中THQ蒙特婁工作室以低價重新賣給了育碧,其中包括Patrice Désilets以及《1666:阿姆斯特丹》。換句話講,Patrice Désilets離開育碧之後,除了離開遊戲業歲月之外,就是被育碧起訴,然後折騰一年,又回到了于波。
然後在2013年中(即返回育碧不就),Patrice Désilets遭到育碧解僱。雙方各執一詞,育碧官方宣布,Patrice Désilets和公司的「製作理念不合」,選擇友善分手。Patrice Désilets卻一直聲稱自己遭到育碧「粗暴對待」。
根據Patrice Désilets個人陳述,在2013年他只是簡單地接到被解僱的通知,然後就被兩名保安裹挾著轟出了育碧大樓,甚至沒有機會和團隊打招呼,顯然他認為他作為「功臣」遭到了「叛臣」一樣的待遇。
然而,被解僱的Patrice Désilets依舊受到競業條款的影響,部分行為受限,直到2014年底,才得以建立自己的遊戲工作室——Panache Digital Games:
然而,他離開育碧之後,在THQ經營的IP——《1666:阿姆斯特丹》的版權還在育碧手中。漫長的法庭拉鋸戰直到2016年才達成「庭外和解」,Patrice Désilets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可以繼續製作《1666:阿姆斯特丹》相關內容。
而直到目前,《1666:阿姆斯特丹》還沒面世(Patrice Désilets聲稱還在開發中)。這其實是一個遊戲業類似「1949年加入國軍」的悲劇,不過太多「哭笑不得」的巧合。從育碧的元老,到「叛臣」,再被驅逐解僱,自己想要經營的IP反而因為破產拍賣,要從得罪了的原公司拿到,本身就是個「荒誕」故事,然而「無巧不成書」,就在遊戲業中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