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娃兩歲三個月的時候開始上幼兒園,經歷了最初幾天的哭鬧後,她以極快的速度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每天放學的時候都在幼兒園玩不夠,拉著媽媽到處介紹,讓我很是欣慰。
就在我感覺終於平衡好了家庭、孩子與工作,一切都開始步入正軌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件讓我至今想起來都很心疼的事。
是的,那個錯過口腔敏感期的孩子,不是我的寶寶。
月月比我家娃大兩個月,有一天,他們在幼兒園一起玩大鱷魚遊戲的時候,倆人親密地挨在一起,所有人都很開心,氣氛很是融洽。
可是,月月突然就趴到我家娃的臉上咬了一口,速度快到,讓就在旁邊的老師也沒來得及阻止。老師抱起我家娃的時候,臉上已經結結實實的挨了一大口,一排清晰牙印,幾乎要破了。
晚上我接孩子的時候,一看到孩子的臉,沒忍住接著就哭了。
哪個當媽的,看到自己孩子臉上的牙印不心疼啊!
老師跟我說了月月的情況,最近她看到什麼東西都要往嘴裡塞,甚至連做的椅子也要啃一啃,所以判斷他應該是出現了口腔敏感期。
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曾經說過,口,是孩子連接自己和這個世界的最自然通道,如果2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用口腔即舌頭、牙齒探索環境的敏感期,其實這應該是兩歲之前完成的,兒童出現這種現象時,家長一定要注意,使兒童順利補上敏感期。
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我們需要給孩子提供一些東西來讓他咬,比如橡膠玩具等等,滿足他想要用口腔來探索的需求。
其實,最根本的就是,在他最初出現口腔敏感期,也就是一歲左右,剛剛開始到處都要嘗一嘗咬一咬的階段,不要過多的打擾孩子,讓他們能夠順利度過這個階段。
等到他的手被喚醒,孩子又開始無處不在地到處觸摸時,口的敏感期就逐漸過去了。
看到這裡,各位寶媽是不是發現,自己總是拿出孩子嘴裡的東西,原來是在打擾孩子探索世界呀?我們可以儘量清洗乾淨,讓孩子暢快地咬,只有順利度過這個時期,才能避免長大後的口腔敏感期,畢竟,上學之後,咬到別的小朋友,讓別人來承擔不應該的後果,可是不大合適的喲。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