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與東南亞傳統文化融合,在該教派影響下,改革浪潮出現

2020-12-17 倩倩看天下

伊斯蘭教與東南亞傳統文化融合,在該教派影響下,改革浪潮出現

東南亞伊斯蘭教與當地傳統宗教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的宗教習俗,從一開始就被持正統觀念的穆斯林視為異端和迷信而一直面臨改革的壓力。在中東的瓦哈比教派的影響下,東南亞出現了改革伊斯蘭教的運動。19世紀後期,東南亞的伊斯蘭教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變化。接下來,小編就帶領大家去了解一下在改革過程當中發生的一些事情。

如前所述,東南亞伊斯蘭教吸收了當地傳統文化和原有的宗教信仰中的某些成分,既信奉真主安拉,也祭拜眾多的鬼神;既履行「五功」,又保留抽菸、飲酒、鬥雞等習俗。這一方面體現了東南亞社會對外來宗教文化兼收並蓄、適應性強的特點;但另一方面又使東南亞伊斯蘭教自身偏離了伊斯蘭教經典和中東的主流伊斯蘭教的「正軌」,為本地伊斯蘭教內部的「淨化」、改革運動的出現埋下了伏筆。最早的改革努力出現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這並非偶然。因為1632年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逝世一千年的祭年,有些穆斯林認為,這位先知不會在其墳墓裡存留一千年,另一位先知馬赫迪以及審判日即將到來,每個信徒都應該對自己的宗教生活負責,要革除陋習和積弊,回歸正統的教義,以使這一宗教恢復活力。在印度,沙伊赫·艾哈邁德·錫爾辛迪提倡恢復伊斯蘭教教法並對蘇菲派進行了改革。1658年上臺的莫臥兒王朝統治者奧朗則布也發誓要使其臣民的生活更加符合《古蘭經》的要求。

印度的這股改革伊斯蘭教的思潮也通過貿易交往而由穆斯林商人傳播到東南亞。在爪哇,16世紀末17世紀初當地的文獻中稱,真主將下令對那些沒有履行宗教義務的人加以制裁,將他們投入煉獄,並放入一條巨蛇啃咬他們數百年。當地的一些統治者為了顯示自己對伊斯蘭教和真主的虔誠而身著阿拉伯服裝,積極開展傳教活動,並禁止舉辦鬥雞等娛樂活動。在蘇拉威西,一個名叫波尼的小國的蘇丹拉·馬達勒蒙在1631~1644年期間大力實施伊斯蘭教教法,禁止一切迷信活動,遣散了身著異性服裝的祭司。在馬來半島的吉打,1667年編纂的一部法典中規定,要將不去清真寺的人、賭徒、酒鬼、鬥雞者、抽鴉片者以及崇拜樹木和巖石者記錄在案。在蘇門答臘的亞齊,一位名叫努爾·阿東丁一阿爾一拉尼裡的來自印度古吉拉特的伊斯蘭教師批判了蘇非派的多神論,並把當地信奉神秘主義思想的穆斯林稱為異教徒。他在亞齊統治者的支持下發動了一場淨化伊斯蘭教的改革運動有很多書籍被焚毀,甚至還有一些拒不轉變思想的人被處死。但這場運動未得到當地大多數穆斯林的響應和支持,所以阿爾一拉尼裡被迫離開了亞齊。上述各地的伊斯蘭改革運動最終都未能成功。

如果說,17世紀東南亞伊斯蘭教的改革運動基本上是受印度的改革運動影響的話,那麼到了19世紀初,在中東阿拉伯半島興起的瓦哈比教派運動的影響下,東南亞伊斯蘭教內部又出現了一股改革的浪潮。瓦哈比教派得名於其創始人瓦哈布,他早年在中東各個伊斯蘭國家遊歷時,看到有上墳、拜「聖徒」、聖墓、樹木、山洞等活動,認為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已背離了伊斯蘭教早年的教義,因此他主張「恢復正教」、「回到《古蘭經》去」,嚴格奉行一神論,反對一切偏離正統教義的宗教儀式和行為。他在阿拉伯半島傳教的過程中得到沙特家族的支持,形成了瓦哈比教派。19世紀初,瓦哈比教派一度在阿拉伯半島得勢佔領了半島的大部分地區,並在內志建立了瓦哈比國家。它在政治、宗教等方面實行的改革對伊斯蘭世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東南亞穆斯林主要是通過到麥加朝聖而感受到瓦哈比教派的影響。19世紀初,東南亞朝聖者在麥加逗留期間對瓦哈比教派的改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決意回國後也要對當地的伊斯蘭教進行淨化,以使其恢復活力。但他們沒有全盤照搬瓦哈比教派的所有主張和做法,沒有拋棄聖人和聖地崇拜,而是把改革集中在反對鬥雞、賭博、酗酒等民間陋習和反對封建貴族腐化奢侈的生活方式這兩個方面。這一時期東南亞各地的伊斯蘭教改革運動中最為引人關注的是位於蘇門答臘西部的米南加保的帕特裡運動。帕特裡一詞據說是來源於亞齊一個名叫勃迪爾的地方,該地是當時的一個伊斯蘭教中心,凡是到麥加朝聖的穆斯林一般都在這裡上船,因而會在這裡逗留一段時間,中東的瓦哈比教派的思想和主張就是經過這裡傳播到東南亞各地的。1803年,有三位朝聖者從麥加回到了米南加保,他們根據瓦哈比教派的思想建立了帕特裡教派,準備在當地掀起一場淨化伊斯蘭教的改革運動。他們力圖禁止人們喝酒、吸菸、抽鴉片、吃檳榔、賭博、鬥雞,主張婦女必須蒙面紗,男子必須蓄長鬚、剃光頭、纏頭巾穿白袍。更為重要的是,他們認為,當地長期實行的母系財產傳承制有悖於伊斯蘭世界普遍盛行的父系財產傳承制,因而主張廢除母系制,代之以父系制。

帕特裡教派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來加入,同時也遭到以封建貴族和部落長老為代表的守舊派的反對與阻撓。帕特裡教派決定採用暴力來實施自己的思想主張,他們於1803年建立起軍隊,以朋佐爾為根據地,攻佔了很多封建貴族的領地,剝奪了各部落長老的權力,迫使守舊派節節敗退。到19世紀20年代初,米南加保封建王朝已面臨崩潰的危機,封建貴族不惜求助於荷蘭殖民來維護自己的統治。1821年2月,米南加保王國的代表與荷殖民政府在巴東籤訂協定,在協定中米南加保以割讓領土換取荷蘭派兵鎮壓帕特裡教派。協定籤訂後不久,荷蘭殖民軍即開始進攻帕特裡教派。經過多年的較量,荷軍最終佔了上風,帕特裡教派在朋佐爾的根據地被攻陷。但荷蘭殖民者在米南加保幹涉部落內政、破壞習慣法、橫徵暴斂等做法引起了以封建貴族和部落長老為代表的守舊派的不滿。1833年4月,守舊派與帕特裡教派化敵為友,聯合起來反抗荷蘭的殖民統治。雙方的軍隊一度收復了朋佐爾和其他很多地方。後來荷蘭殖民當局採用分化瓦解的策略,拉攏收買封建貴族和部落長老,使帕特裡教派只能孤軍作戰。1837年8月荷蘭軍再次攻佔朋佐爾,並捕獲了帕特裡教派的首領,第二年又徹底鎮壓了帕特裡教派。

從上述整個過程可以看出,儘管帕特裡教派的改革運動一開始轟轟烈烈,得到了很多民眾的支持和參與,但傳統的風俗習慣並不是僅憑武力一朝一夕就能輕易地被革除的,守舊勢力為了維護傳統習慣而不惜割讓領土來換取荷蘭殖民者的支持,而當荷蘭殖民者威脅到傳統習慣的存續時,守舊勢力又轉過來聯合帕特裡教派抗擊荷蘭人,最終換取了荷蘭殖民當局的讓步,使傳統習慣得以保留下來。這個典型的事例足以說明,為什麼東南亞各地的以風俗習慣為對象的伊斯蘭教改革運動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正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樣,地方的本土特色也不是簡單的一兩句話就能輕易的扭轉過來的,在觸動到當地的個人利益的時候,人們會自然而然的站出來反抗,就像那些守舊派一樣,如果沒有涉及到地方性的改革,沒有觸動他們的利益,他們會很輕易的聯合荷蘭人殖民者來對付自己人,但是當荷蘭人反過來動了他們的奶酪之後,他們不幹了。對於荷蘭殖民者來說,他們背信棄義,但是對於當地的人民來說,這又是一件極好的事情,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他們是在為自己的領土而抗爭。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伊斯蘭教在傳教的過程中,或多或少總要和戰爭扯上一點關係,沒有武力的徵服,對於教義的傳播也是一件頗為費心的事情,如此不管是傳教也好,還是改革也罷,伊斯蘭教通過一定的方式得到了傳播,那麼對於這樣的傳教方式,大家又有什麼樣的看法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評論出來,我們共同探討交流。

相關焦點

  • 當代中東伊斯蘭教教派衝突:神學還是政治?
    當時,與世界性的潮流相一致,中東地區的諸多伊斯蘭國家不同程度上都出現了世俗化的趨勢,宗教在社會、政治、文化、思想等各個領域的作用和約束力均出現一定的衰退和減弱。尤其是在政治領域,帶有世俗化色彩的治理思路吸納了一些宗教元素,但超越了傳統宗教的觀念模式,不同類型的民族主義、社會主義[②]一度成為各國主流的意識形態。  世俗化的潮流對於宗教本身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 探秘:從伊斯蘭教不同的教派,透視「伊斯蘭國」興起之路
    兩個組織的關係我們現在所說的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出現了已經有14年之久了。該組織是從蓋達組織中分化出來的。2005年,蓋達組織頭目艾曼·扎瓦赫裡想出「殺手計劃」:在伊拉克蓋達組織的基礎上,宣布建立伊斯蘭國。
  • 清代甘寧青地區的伊斯蘭教門宦制度是什麼樣的?
    甘寧青地區是我國伊斯蘭教教派與門宦的主要發源地。從明末清初到民國初年,相繼形成為三大教派、四大門宦及其40多個支系門宦。甘寧青地區的各大教派及門宦派別,基本都是清代形成,均屬伊斯蘭教的最大派別遜尼派,並遵行哈奈斐教法學派的土張。這些派別的教義教理大同小異,只是在宗教修持和宗教禮儀方面存在一些差異。這些差異既不影響根本信仰,也不違反教理教法。
  • 東南亞的群島國家為什麼會普遍信仰伊斯蘭教?
    因此,氣候與地形聯合造成的文明孤島自然難以形成如大河文明一般的交流互動,這也就導致當地生產力與文明發展狀態始終保持著較為原始的狀態,既難以形成統一的帝國時代,也難以形成具有高度文明內涵的宗教文化,長時間維持著一盤散沙的模樣。這種人文地理背景下的社會很容易被外界的強勢宗教文明重新洗牌。
  • 理想與現實: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英國穆斯林移民融合問題
    在信仰上,多數穆斯林嚴守伊斯蘭教節日規範,每周五到清真寺做禮拜,許多人仍以前往麥加朝聖作為人生大事。這種社會生活上的宗教色彩具有繼承性,許多穆斯林移民的後裔從小接受父輩嚴格的宗教教育,並沒有因為從小在英國長大而改變這種宗教傳統和生活方式。英國保護多元文化的政策確實帶來一定的積極影響。
  • 東南亞歷史:古代東南亞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特點
    其根本原因是,這一時期的緬、泰、老、柬等國所受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影響與前一時期已經接受的宗教文化影響有著密切的聯繫,而且更能適應東南亞封建領主制國家和村社居民的需要。縱貫南北的山系和伊洛瓦底江、湄南河和湄公河雖然造成了大陸東南亞東西走向交往的困難,但並不是不可逾越的屏障。它們與深受中國制度和文化影響的大陸東南亞東部的越南有較大的不同之處。除了這些共同的文化傳統,地理因素對南傳上座部佛教諸國也有很大的影響,尤其對於緬甸和泰國這兩個當時主要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來說更是如此。
  • 穆斯林商人將伊斯蘭教帶入東南亞,馬六甲王國促進其在東南亞傳播
    東南亞地區與伊斯蘭教在10世紀前已有接觸,主要是來自印度和阿拉伯的穆斯林商人將伊斯蘭教帶入他們經商或中途停留的少數東南亞港口,但那時該地區的原住民並沒有皈依伊斯蘭教。公元10世紀以後,阿拉伯商人、印度穆斯林商人、中國商人及土著的穆斯林商人一起努力在東南亞重要的商港建立據點。
  • 趙雪峰:印尼亞齊伊斯蘭教的本土化及其啟示
    至2013年,亞齊人口為502萬,其中98%信仰伊斯蘭教。 16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初,亞齊曾是整個東南亞傳播伊斯蘭教的中心,亞齊目前的伊斯蘭教與馬來群島其他地區的一樣,大量融入本土地域文化因素。
  • 探尋「峇峇娘惹」:一方古老的東南亞華僑華人文化
    數百年間,隨著族群的不斷發展,「峇峇娘惹」形成了獨樹一幟,特色鮮明的文化。然而,受到社會,歷史等因素的影響,「峇峇娘惹」長期以來恪守的傳統現如今已淪為成了一方日漸邊緣化的東南亞華人文化。保護「峇峇娘惹」文化不僅可以加強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交流,同時也可以促進中國與馬來半島區域間的民心相通。
  • 淺談印度尼西亞建築風格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www.starlunwen.net關鍵詞:印度尼西亞、建築風格、中國文化印度尼西亞地處亞洲東南部,俗稱「千島之國」,公元3世紀,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代就與印尼古奴隸王國毗騫國互派使者來 往,中國南部的少數民族也陸續與南亞的種族融合,將中國文化帶入到東南亞各國,公元15世紀初中國明朝鄭和下西洋
  • 淺談華僑華人對東南亞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印度尼西亞為例
    在這裡討論的,僅限於東南亞地區,長期僑居東南亞國家,並為所在國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華族群體。   華族對東南亞國家產生影響,在歷史、文化、政治、經濟、人口等各方面都有鮮明的體現,就人口和經濟而言,華族在東南亞國家所佔的比例較大,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作出了巨大貢獻。
  •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近10年清真寺出現「阿拉伯化」傾向等問題
    會議認為,伊斯蘭教傳入我國後,清真寺建築形式與我國傳統建築範式相結合,發展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清真寺建築風格,為我國建築形式的民族化、多樣化提供了成功範例,內化了中國穆斯林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同時,在最近10年,我國從東南沿海到西北省份,出現了清真寺建築「阿拉伯化」傾向和相互攀比、規模過大、裝飾豪華、超審批規格修建等新情況新問題。
  • 東南亞地區的印度人,作為第三大民族,如何完成認同感
    1971年馬來西亞政府召開"國家文化大會",在該會上,政府提出了"國家文化"的概念並通過了塑造國家文化的"三大原則"。這"三大原則"是:①馬來西亞的國家文化必須以本地區原住民的文化為核心;②其他文化中有適當和恰當的成分可被接受成為國家文化的一部分;③伊斯蘭教是塑造國家文化的重要成分。由這三大原則的內容可以看出,政府強調了"國家文化"的途徑。
  • 西藏穆斯林歡慶伊斯蘭教傳統節日古爾邦節
    舉行「聚禮」、唱誦《古蘭經》、舉行宰牲儀式,今年11月28日是伊斯蘭教傳統節日古爾邦節,中國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的各族穆斯林群眾歡聚在清真寺和「聚禮」點,以各種形式互致祝賀,共同歡度古爾邦節。28日清晨,拉薩清真大寺、拉薩清真小寺和甘肅臨夏駐拉薩辦事處等地分別舉行了古爾邦節「聚禮」。
  • 伊斯蘭教的起源與派別
    伊斯蘭教是與佛教、基督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紀初產生於阿拉伯半島。中國舊稱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伊斯蘭一詞原意為「順從」,指順從安拉(中國穆斯林亦稱真主)的意志。為穆罕默德所創。主要傳播於亞洲、非洲、東南歐;以西亞、北非、南亞、東南亞一帶最為盛行。現約有信徒7~8億。
  • 禁止售賣冥紙冥幣等傳統祭祀用品?是封建迷信還是消除傳統文化?
    近日,哈爾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發布了一則關於傳統祭祀用品禁止銷售生產的禁令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網友們對於該命令持兩種看法,一種是支持相關部門的舉措,另一種則表示擔憂。喪葬文化距今有數千年的歷史,已經成為了中華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隨著改革開放,我們國家很多優秀傳統文化在經濟浪潮的衝擊,成為了歷史。這些消失的優秀傳統文化無疑給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造成了承重的打擊。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國內對於西方的節日的重視程度甚至超過了國內傳統節日,並且傳統文化節日的氣氛越來越淡,已經找不到兒時的味道。
  • 刺客之起源:盛極一時的異端教派與隱秘的山中老人
    提及中東,文化交融與硝煙戰爭必不可少,身處「兩洋三洲五海」的軍事戰略要地,加上淡水石油資源的搶奪,宗教文化的差異,自古以來,中東地區都是一片是非之地。伊朗的伊斯法罕王侯廣場除此之外,宗教文化則給中東地區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三教並存,誕生了信仰與文化,也促使了矛盾與差異。而借宗教文化之筆,把時間調到中世紀時期的中東地區,這裡曾出現過一批奉暗殺為藝術,信仰為真理的神秘教派。
  • 中國伊斯蘭教的歷史是什麼
    伊斯蘭教最初是阿拉伯人的宗教,誕生於7世紀初葉的阿拉伯半島中西部商業重鎮麥加,其後僅短短數十年時間,阿拉伯人便在新的宗教旗幟下迅速統一了阿拉伯半島,並且向外擴張,建立了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使伊斯蘭教變為世界性宗教。
  • 青海省伊斯蘭教協會
    青海省伊斯蘭教協會  青海省伊斯蘭教協會成立於1981年9月。1981年9月在西寧召開了青海省伊斯蘭教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之後在省內穆斯林人口集中的各市、行署、縣也相繼成立了伊斯蘭教協會。  第三條  本會的宗旨是協助黨和政府認真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擁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加強民族團結、教派和教派內部的團結,本著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辦好教務;團結各族穆斯林群眾,發揚伊斯蘭教優良傳統,引導穆斯林群眾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服務。
  • 浪潮雲平臺超融合系統部署為本鋼總醫院打造現代化醫療服務體系
    新平臺解決了傳統IT架構下應用系統面臨的挑戰,告別「煙囪式」基礎架構現狀的同時大幅提高可用性,更滿足未來業務發展所需。浪潮雲平臺團隊快速、紮實的服務響應更令人印象深刻。 本鋼總醫院•中國醫科大學第五臨床學院(簡稱「本鋼總醫院」)系國家級三級甲等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