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是與佛教、基督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紀初產生於阿拉伯半島。中國舊稱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伊斯蘭一詞原意為「順從」,指順從安拉(中國穆斯林亦稱真主)的意志。為穆罕默德所創。主要傳播於亞洲、非洲、東南歐;以西亞、北非、南亞、東南亞一帶最為盛行。現約有信徒7~8億。
穆罕默德出身於麥加古來什部落哈申家族的沒落貴族家庭。自幼父母雙亡。12歲時隨叔父和商隊到敘利亞、巴勒斯坦一帶經商,接觸了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教義;對當時的阿拉伯社會和國際環境也有所了解。後為麥加富孀赫蒂徹去敘利亞經商,並於25歲時同她結婚。赫蒂徹的堂兄是個基督教的學者和流行於半島的「哈尼夫」一神論思想的傳播者。穆罕默德受其影響,40歲時,經常到麥加附近的希拉山洞潛修冥想。在阿拉伯歷9月的一天,他申述自己受安拉的啟示,宣布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先知,從而開始了傳播伊斯蘭教的活動。
起初,他傳教的範圍只限於至親好友。612年,才開始向麥加的居民公開傳教。他宣稱安拉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是獨一無二的。他勸導人們歸順並敬畏安拉,止惡行善。反對崇拜多神和偶像。宣稱伊斯蘭教是自古以來正統的宗教,他自己是這個宗教的最後一位使者,受命於安拉,傳布伊斯蘭教。其使命是給人類帶來真正的「安拉之道」。他提出禁止高利貸,買賣公平,施濟貧民,善待孤兒,奴隸贖身,制止血親復仇,實現「和平與安寧」等改良社會的主張,激起了阿拉伯半島的勞苦大眾對伊斯蘭教的嚮往和期望。伊斯蘭教影響的日益擴大,遭到多神教徒,特別是部落貴族、富商和其他宗教首領的種種阻難,甚至直接危及他的人身安全。
622年,穆罕默德宣稱自己受到安拉的「默示」,動員大多數穆斯林離開麥加遷往麥地那,在當地一些部落的支持下繼續傳教,從而進入一個將宗教和政治、經濟、軍事結合在一起的新時期。他打破穆斯林間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部落界限,號召所有穆斯林,不分種族、部落和家族,團結一致貫徹「穆斯林都是弟兄」、「你們要一同抓緊安拉的準繩,不要分裂」等原則,建立起以穆罕默德為首,包括艾卜·伯克爾、歐麥爾、艾卜·歐拜德、奧斯曼和阿里等為領導核心的穆斯林公社。穆罕默德以先知兼政治、軍事領袖的身份,發號施令。同時,建立清真寺,逐步規定了一些必須遵行的禮拜、齋戒等宗教制度。針對當時出現的社會問題,陸續作出一系列關於經濟、政治、法律的規定,並提出有關倫理道德等方面的主張,以政教合一的組織對當時的阿拉伯社會實行全面的改革。他先後向阿拉伯半島各部落以及阿比西尼亞、埃及、波斯、拜佔廷等地派遣傳教使節,擴大自己的影響。
630年,他率領1萬多人攻佔麥加。以艾卜·蘇富揚為首的麥加貴族迫於形勢,改信了伊斯蘭教;承認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和宗教、政治的權威。隨後,穆罕默德下令清除克爾白神殿中的偶像,並將麥加定為伊斯蘭教的宗教中心。631年末,半島各部落相繼歸信伊斯蘭教,政治漸趨統一,麥地那成為新政權的政治首都。632年3月,穆罕默德率領10多萬穆斯林到麥加進行了一次經過改革的朝覲,史稱「辭別朝覲」。他以安拉啟示的名義,宣布「我已選擇伊斯蘭做你們的宗教」。同年6月穆罕默德病逝。至此,伊斯蘭教已初步形成。
穆罕默德逝世後,遷士派(隨穆罕默德遷往麥地那的麥加人)和輔士派(在穆罕默德生前入教的麥地那人)在哈裡發問題上意見分歧,雙方都認為自己這一派的人最有資格擔任哈裡發。最後經過協商公推艾卜·伯克爾為第一任哈裡發。這是伊斯蘭教內部分歧的最初反映。
656年,第三任哈裡發奧斯曼被害,阿里繼任哈裡發,得到大多數人的承認,但包括當時敘利亞總督伍麥耶族的穆阿維葉在內的一部分人,拒不承認阿里的哈裡發地位,並以為奧斯曼報仇為由,對阿里興師問罪。於是,雙方發生戰爭。657年,在隋芬之戰中,勝利明顯地屬於阿里一方,但他接受了對方以《古蘭經》裁決的和談要求,阿里隊伍中約有1200人堅決反對,從而脫離了阿里的領導,形成哈瓦利吉派。
661年,阿里被一名哈瓦利吉派信士所殺。穆阿維葉自立為哈裡發,建立了伍麥耶王朝。但鬥爭仍在進行,並逐漸形成伊斯蘭教的兩大派:擁護阿里的一派稱什葉派(意為宗派),另一派為遜尼派(意為遵守聖訓),最初,這是一種政治派別,後來,發展成為宗教派別。
遜尼派承認四大哈裡發都是合法繼任者,因此獲得歷代哈裡發國家的扶植而廣泛流傳,自稱正統派。世界上穆斯林多屬遜尼派。它在神學思想方面有兩個著名的支系,一為經典派,在探討教義時重經典明文;一為意見派,在注意經典明文的同時,側重個人見解。該派又因對教法問題的觀點不同而出現了許多教法學派,其中最著名的是哈乃斐學派、馬立克學派、沙斐儀學派、罕百裡學派。
什葉派只承認阿里及其後裔才是合法的繼任者。稱其為伊瑪目,並以阿里為第一代伊瑪目。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什葉派內部的分歧,而分裂成為栽德派、十二伊瑪目派、伊斯瑪儀派,並且在以後的發展中,各派又分化出許多小派別。什葉派現分布於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和阿拉伯半島西南部等地。
哈瓦利吉派主張哈裡發由穆斯林公選,平均分配戰利品,土地歸穆斯林公有等。該派因不斷遭到哈裡發國家的鎮壓,幾近滅絕。現在阿曼、阿爾及利亞、桑給巴爾等地流行的艾巴德派被認為是該派的一個支派。
伍麥耶王朝末期還出現了一個新的派別──穆爾太齊賴派。因為他們的唯理主義,被認為是脫離了伊斯蘭教的正統。該派認為「《古蘭經》是受造之物」;「安拉的獨一性,只有將神的德性當作力量和智慧才能成立」;人可以依據安拉賦予的能力,辨別善惡,創造自己的行為;「命人行善,止人作惡」是穆斯林的義務。穆爾太齊賴派以其唯理主義觀點探索全部宗教問題,其「意志自由」的主張,曾經一度得到阿巴斯王朝哈裡發馬蒙等人的推行而得到發展。
此外,神秘主義和禁欲主義思想也在伍麥耶時代開始出現。後逐漸形成伊斯蘭教的蘇非主義派別。
近代伊斯蘭世界遭到了殖民主義的侵略、奴役和掠奪;侵略和反侵略,壓迫和反壓迫的鬥爭,促使伊斯蘭教出現了具有不同政治、思想傾向的派別和復興伊斯蘭教的運動。
18世紀出現於阿拉伯半島內志復古主義的瓦哈比派(即清淨派),是近代伊斯蘭教復興運動的先驅。該派主張恢復穆罕默德的「正教」,宣稱「回到《古蘭經》去」,強調聖訓的作用,反對崇拜臥裡(聖徒)及其陵墓,堅持嚴格的「信主獨一」,反抗西方殖民主義侵略。
19世紀初,瓦哈比派曾一度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取了阿拉伯半島的政權,建立了獨立的國家,後被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的軍隊所滅。但瓦哈比派的宗教思想在阿拉伯世界和南亞次大陸得到了廣泛的傳播。1902年以後,瓦哈比派又在阿拉伯半島重建政權。並於1932年正式定名為沙烏地阿拉伯王國。
繼起的是泛伊斯蘭主義運動,為19世紀中葉阿富汗人哲馬魯丁·阿富哈尼所首創。主張全世界穆斯林在一個共同的哈裡發領導下聯合起來,擺脫歐洲的統治與控制,建立一個超國家、超民族、超地域的世界伊斯蘭大帝國。但這一運動漠視下層群眾的利益,有礙民族國家獨立的進程,結果為行將滅亡的奧斯曼帝國哈裡發所利用而失敗。
19世紀末,在西方資本主義影響下,伊斯蘭教的改良主義運動興起。主張在伊斯蘭教的基礎上按照歐洲資本主義的方式來改革伊斯蘭社會;力圖把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和伊斯蘭教的傳統結合起來;用現代的教育制度代替伊斯蘭教的寺院經堂教育;用資產階級共和國代替伊斯蘭教的哈裡發制度;用資產階級的世俗法律代替教法中的民事和刑事法規等,使伊斯蘭教適應新的社會條件。
改良主義運動的著名代表人物有:埃及的現代主義者穆罕默德·阿布杜。印度以新文化運動為中心的改良主義者伊克巴爾、艾密爾·阿里。土耳其的凱末爾所領導的世俗主義宗教改良運動,於1922年廢除蘇丹制度,1923年建立起土耳其共和國,1924年最後廢除哈裡發制度。至此,伊斯蘭教的改良主義運動進入了一個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伊斯蘭教的改良主義運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泛伊斯蘭主義的組織。同時,為恢復伊斯蘭教原始教義的原教旨主義派別也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