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每個人,都能找到生命中的那束光。
作者 |王璽
來源 |王璽心理空間(ID:wangxixinli)
點擊收聽 主播 流年 溫情朗讀
關於抑鬱,我們都忽略了這一點…….mp3來自蘿蔔心理Psyrobot00:0020:25
一個悲情而偉大的父親,
令人心碎
前段時間被一個新聞觸動到,又惋惜又傷感。
四川瀘縣15歲女孩小曾從25樓一躍而下,她的父親守候在樓下,衝上前去試圖凌空接住女兒,未果,父女倆當場雙雙身亡。
這個事件中,最令人感慨的是女孩的爸爸,那個悲情而偉大的父親。
要知道那麼高的樓層,就是掉一個花盆下來也能砸死人。這個爸爸明知自己這麼做必死無疑,卻依然要去接女兒,想要給女兒一個活下來的機會。
很多父親表示,如果換作自己,也會毫不猶豫衝上前去接孩子的,哪怕自己因此死去也在所不惜。
還有人說:祈禱這對父女在天堂不要相見。
若女兒看到爸爸因她而死,會很傷心。若爸爸看到自己未能救下女兒,也會很傷心。
事後,女孩媽媽說女兒生前患有抑鬱症,自殺前剛報了個鋼琴班,自殺那天是她第一次上鋼琴課。
女孩自殺的真實原因已經是個謎了,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她的自殺與抑鬱症有關。
自殺前她在QQ空間發了最後一條信息:世界,再見......
或許她對這個世界太失望了,一個字也不肯多說。
期望,是通往地獄之路
現實生活中,因為抑鬱症自殺、自傷的人太多了。
抑鬱症的核心,是朝向自我的攻擊太厲害,自殺是最嚴重的自我攻擊。
所有心理問題幾乎都與關係有關,而關係中的矛盾、衝突往往又和期望有關。
領導:我期待員工都努力工作,少談錢,多幹活,天天加班,任勞任怨。
員工:我期待天天睡到自然醒,晚上班,早下班,錢多事少又自由。
丈夫:我希望妻子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既漂亮又獨立,既順從又有個性。
妻子:我希望老公凡事都聽我的,英俊多金事業有成,同時又能兼顧家庭。
父母:我期待孩子考第一,聽話、懂事又孝順,不玩手機和遊戲。
孩子:我期待爸媽別管我,考成啥樣都可以,手機、遊戲讓我玩個夠。
每個人在關係中都對他人抱有期待,且期待這個期待會得到滿足,為了做到這一點,很多人在表達期待時,一開口習慣先來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
或者:因為愛你,所以才希望你......
往往被伶牙俐齒的人直接懟回去:請你不要為我好,最好少愛我一點。
互相懟一懟還算好的。一些人痛苦太甚,會以自殘、自殺的極端方式來表達反抗,付出慘重的代價。
克裡斯多福·孟說:期望是通往地獄之路。
因為期望會把接受和讓人自由等充滿愛意的感覺擋在門外。
如果我們不能接受別人現在的樣子,或不讓他們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麼就不是真的愛他們。
我們只是想從他們身上得到滿足,與其建立親密關係的目的只是為了滿足我們小小的自私需求。
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孩子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很多家庭因為孩子使用手機的問題發生戰爭。
一開學,手機更成為父母子女共同面臨的難題。
手機的威力很大,一些父母為它抓狂,為它氣到住院、心臟搭橋,甚至為它自殺。
這背後隱藏了多少執拗與痛苦,只有當事人知道。
作為過來人,非常理解家長們的焦慮和困擾。
女兒上中學時,我們也曾因為手機發生過矛盾。
有一天早上,我和老公又為手機的事情跟她交涉。
她執拗得連騙我們一下都不肯,比如好歹說一句「我保證不用了」之類,她只是強調「留作業必須要用手機。其他時間我儘量不用」。
僵持中,手機突然從我手裡滑出去,掉到地板上,屏幕摔碎了,那可是最新款的蘋果手機啊,女兒立即大哭起來。
我趕緊跟她道歉,說是不小心掉地上的,但她認定我是故意的,很傷心地上學去了。
第一時間修好手機交給她,女兒很感動,表達了不會因為手機耽誤學習的意思。
結果期末考試年級排名,女兒下滑了幾十名。
那天開完家長會,我很生氣:說好的不會耽誤學習呢?
散會後,我直奔家附近的麥當勞(和女兒約好在那兒見面),還沒到麥當勞,遠遠看到女兒正趴在一張桌子上寫作業。
這副畫面突然讓我難過起來,我問自己:
指責她、批評她有用嗎?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自己是否偏離了初心?
教育的初心是什麼?
有了女兒以後,我和老公達成共識,要給孩子一個快樂、自由的童年,不給她報任何培訓班或補習班,除非她自己喜歡,否則決不輕易報。
女兒成長過程中,我們一直這樣堅持,別的小朋友周末兩天各種瘋狂培訓、補習時,女兒是各種玩玩玩。
當然我們遇到了一些質疑,有家長和朋友認為這樣不大妥當,說不能任由孩子玩,家長必須強硬一點。
但我們依然堅持,從未後悔。
後來女兒自己作主,報了英語班、鋼琴課、聲樂課、舞蹈課,只要她喜歡,我們都大力支持。
即使這樣也有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比如鋼琴課,因為學業繁重,練了兩年停掉了。
那天我想,希望女兒學業優秀,德智體全面發展,是我們作為父母一廂情願的期望。
這個期望沒什麼不對,但如果女兒滿足了我們,我們就高興;
女兒不滿足我們,我們就生氣,甚至因此責怪她,那我們就被這個期望控制了、綁架了,甚至因此傷害到彼此。
對女兒而言,她已經很用功(當然,並非所有的用功都能換來好的結果),結果可能會滿足我們,也可能滿足不了我們。
難道因為不能滿足我們,我們就不愛她了嗎?
我問自己:
如果女兒是全年級最後一名,你還會愛她嗎?
我在心裡說:
當然愛。愛她跟成績無關。
因為這一轉念,那天原本的興師問罪,變成了心平氣和的交流。
我一句責怪她的話都沒說,甚至跟她道歉,說以前管她太多。
女兒嚇壞了,她已經很心虛地準備好要接受我的批評,沒想到我如此平靜。
那天我跟她說:從今天開始,我和爸爸不再管你的學習,除非你需要我們的幫助。
以後學習的事情由你自己來決定,你是想要做學霸,還是中等水平成績就好,還是成績很差甚至墊底,這三種選擇都可以。
我們保證不幹預,不生氣。
女兒很驚訝:為什麼?
我說:因為學習是你的事情,不是我們的事情。
事實證明,少上那麼多培訓班,也沒有耽誤什麼,無論小升初、中考,女兒都是自己考上的市重點。
在中學她遇到欣賞她的老師,有幸加入合唱團並成為團長,接受專業訓練與薰陶,曾兩次到維也納金色大廳參賽演出並獲金獎。
女兒不是學霸,但各方面發展均衡,人格獨立有主見。相比學業,我認為後者更重要。
從長遠看,學習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發展,綜合能力與人格素養更重要。
很多因為孩子玩手機、遊戲上癮來諮詢的家長,開口閉口都是孩子的學習,似乎只要孩子學習好了,一切才會好起來。除了學習這件事,人生已沒有其他重要的事了。
只有父母自己過得不好、夫妻關係有問題的家庭,才更容易把目光聚焦到孩子的學習上,把孩子的事當作自己的事。
最後父母焦慮,孩子焦慮,大家都沒有出口。
父母需要把目光從孩子身上收回來,先調整自己。希望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希望孩子優秀,自己就先變得優秀,至少朝著優秀的方向用勁發力。
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孩子。
父母子女在各自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事情,每個人才能活出自己獨立生命的狀態。
每個人都有滿足他人期待的願望
每個人在潛意識裡,都有想要滿足他人期待的願望,也有想被他人滿足的期待。
來諮詢的人大多有一個預設,就是諮詢師一定會對我有所期待。
按照自己設想的那個期待,他會很努力地去做調整和改變。
比如一個抑鬱的人,諮詢一段時間後很開心地告訴諮詢師:諮詢效果真好,現在我好多了,再也不抑鬱了。
這時候諮詢師的回應很重要。
如果諮詢師真以為是諮詢起效、從而表現出極大的喜悅,無疑會強化來訪者想要變得更好的部分。
結果過不了多久,來訪者支撐不住,又抑鬱了,這時候他往往會對自己失望,也會怨恨諮詢師:
我想讓你看到我變好了,我也以為自己真的好了,但那不是真的,那只是表現給你看的。
來訪者對諮詢師也有很多期待:你最好是完美的,最好能滿足我所有理想化的部分......
一旦發現諮詢師沒有想像中那麼好,來訪者也會很失望,有的甚至會直接指出來:
比如你的某句話不對或不嚴謹,比如你在諮詢中的失誤,比如你是不是懈怠了,沒有及時更新公眾號。
最近忙,沒有寫東西。有讀者和來訪者問我:為什麼沒寫新文章,好象不太勤奮的樣子啊?
聽到這話我也會在意。
一有人催,就想趕緊抽空寫點什麼,但往往寫到中途就進行不下去,幾次三番嘗試後乾脆放棄了。
後來我意識到之所以無法做到,是因為這不是我的願望,而是想滿足來訪者和讀者的願望。
這也再一次證明了,如果不是發自自己內心的選擇與動力,是不可能把事情做好的。
願每個人都能找到生命中的那束光
9月的五臺山之行,有幸與普壽寺的果了師父長談。
普壽寺是亞洲最大的女子佛學院,在五臺山眾多的寺廟中,它顯得低調而神秘。著名歌手李娜就是在普壽寺出家的。
果了師父在佛學院已20多年,出家時正值人生豆蔻年華。
眼前的她,眉清目秀,神情平和,目光裡充滿悲憫慈愛。
我問她因何出家,她說在她很年輕的時候,周圍的朋友、同學都去找工作,談戀愛,她卻沒有想好自己到底要什麼,心裡一片茫然。
突然有一天,她心裡靈光閃現,冥冥之中似乎有一個聲音在向她召喚,於是她來到佛學院,落髮為尼。
從小到大,她一直是被寵溺嬌養的女生,性格也比較任性。
她的家在浙江臨海,經濟條件很好,家人雖然信佛,但對於女兒出家最初還無法接受,都以為她肯定會受不了寺裡的規矩,會回心轉意跑回來。
沒想到一進寺院,這個女兒如魚得水,過往的習氣全部克服,認真接受寺裡的清規戒律,精進修行。
這一待就是20多年,仿佛她天生就屬於這裡。
她說:
我一到這裡,就知道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有些人覺得很苦,可我覺得好喜歡。
這是她想要的,所以她全身心的投入與熱愛。從她雙眸的笑意裡,就能感受到發自內心的喜悅與滿足。
人之所以抑鬱,是因為不能擁有獨立的意志,不能決定、選擇自己的生活,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
生命的意義在於活出真實的自己。
一個獨立、自由、喜悅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明了自己要去的方向,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能夠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這樣的人,心中有愛,眼裡有光。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生命中的那束光,活出自己喜歡的模樣。
- The End -
作者簡介:王璽,北京資深心理師(從業11年),曾當過公務員、雜誌副總編輯,發表作品百萬字,曾獲北京市好新聞一等獎,出版人物傳記《路在腳下延伸》,曾任天津電視臺《我是當事人》欄目嘉賓專家。公眾號文章均為原創,公眾號ID:wangxixinli。
主播簡介:流年,河北省朗誦協會會員,有聲平臺主播。一個用聲音溫暖心靈,用真誠擁抱生活的朗讀人。微信:Lucy0612777
圖片聲明:文章配圖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