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8月22日,四川發生一件悲劇事件,一名15歲女生從25樓跳下,父親第一時間要營救可沒有好方法,卻要徒手接住女兒,可惜被砸傷,經過搶救無效兩人均身亡。
根據記者採訪了解,事發小區樓上開設鋼琴輔導班,但小女孩對鋼琴有牴觸情緒,結果女孩跑上高樓墜下,父親為了接住女兒結果被砸死。
採訪母親了解到,女兒之前就患有抑鬱症,今年上半年家人就發現其胳膊有割傷痕跡,但家人和其溝通均無效果,孩子只表示「不想活」,家人也很無奈。
看到這裡,真的很可惜,又是一個家庭的悲劇,可這個悲劇本來就能避免,只是很多人不會與抑鬱症進行溝通導致,今天給大家聊一聊我們該如何與抑鬱症患者有效的溝通。
抑鬱症很痛苦,識別周邊人的抑鬱
陪伴抑鬱症永遠都是一件艱難的事情,不要希望自己一朝一夕簡單做些什麼就能起效,做好長期的持久戰準備,這個心態一定要有。
其次,我們要學會識別抑鬱症的危險潛臺詞。
我們要知道大部分抑鬱症自殺者都是「蓄謀已久」的,他們在實施自殺前也都會表達各種求救信號,只是我們不懂識別而已。
這些常見信號有:
1、「我什麼都做不好」
很多抑鬱症患者都認為自己是多餘的,自責自罪是抑鬱症的典型臨床症狀表現,他們害怕自己成為別人的負擔。
2、活著真的好辛苦啊
患上抑鬱症後會出現興趣減退、欲望全無、動力下降的臨床表現,所以很多人會感覺活著非常痛苦,這時候他們總說「活著很辛苦」時,我們可以考慮是否他們在經歷抑鬱症的困惑。
3、「煩死了」
覺得自己非常失敗,全部被負能量所包圍著,甚至會把自身的消極情緒帶給他人。
如果我們發現他們滿足上述三點,一定要加以重視,必要情況一定要建議他們就醫檢查,因為抑鬱症並非絕症,只要接受治療75%以上的人都可以達到臨床治癒,但抑鬱症不採取科學治療很可能出現各種危險,絕不能馬虎。
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
很多家長發現孩子抑鬱找到我之後,總希望我給他一個萬能辦法讓這個孩子趕緊好起來,在他們眼裡抑鬱症就是天敵,必須除之而後快。
可殊不知,抑鬱症本身是一個人積攢了無數問題之後的爆發,所以解決抑鬱症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周邊人該做的並非要求抑鬱症患者趕緊不要難過,相反該做的是「承認Ta的痛苦」,陪伴其左右,讓他們知道,自己的痛苦是可以被允許的。
其次,應該尊重抑鬱症患者有自己的康復節奏,本身抑鬱症的產生並非一朝一夕,改變的過程也可能會反反覆覆,所以親友一定要有耐心。
當下太多正能量的雞湯搞得好像負能量就罪無可恕一般,其實這是反人性的,每個人都有喪的時候,如果我們不允許喪,結果可能就是壓抑,下一次喪的來臨會更嚴重。所以與盲目樂觀相比,他更需要身邊的人來承認Ta的困境,關注他的痛苦;
還有,親屬應該多多學習抑鬱症的相關知識,這樣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親屬一定要建議抑鬱症患者及時就醫,在生理因素中現代的腦科學認為:「心理是大腦的機能。」人的一切心理情緒都是建立在人的大腦之上,假如說大腦出現問題,那麼人的心理自然也會出問題。而抑鬱症,很顯然就是大腦出現了問題。
研究發現,當大腦中的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這兩種激素含量降低,人就開始出現抑鬱的反應。
有哪些話是千萬不要說的?
昨天我在知乎看到一個關於抑鬱症的哭訴,大概是一個差三分高考落榜的學生想要復讀,結果把自己抑鬱症的消息和老師說了,老師有點猶豫要不要接受他,最後反問了一句:「你患上抑鬱症,是不是小時候吃苦太少了」?
這句話讓這個學生非常介意,其實當下抑鬱症經常被冠以「矯情」,比如很多人認為抑鬱症就是「想太多、太脆弱、太敏感」等等。
抑鬱症之所以被這樣對待,抑鬱症研究者Greg Henriques 博士對此給出的解釋是——那是因為人們壓根沒把抑鬱症看作「疾病」。
所以抑鬱症患者通常被看作是危險人物(toxic person),因為他們充滿了「負能量」。做什麼事永遠都想到最壞的結果,敏感的玻璃心,極度缺乏安全感與不合群。
就像電影《小丑》有句經典臺詞:「患精神病最糟的是,大家期待你以沒病的方式來對待他人」,
這就會造成抑鬱症的二次傷害,說的專業一點這是對抑鬱症的「汙名化」。抑鬱症康復師Carrie Barron MD指出,所謂抑鬱症汙名化就是否認抑鬱症作為一種疾病的正當性,因此造成對患者的不尊重與歧視,說白了本質上就是認為抑鬱症根本就不是個病。
如果你真的想要幫助身邊的抑鬱症患者,千萬不要對他說「你沒病,你就是想太多,你不要這樣矯情等等這種話」。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則關於對待抑鬱症該說什麼與不該說什麼的對比圖,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後我想說,四川15歲小女孩跳樓這件事發生了很多,但我們還是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希望在經過這次事件之後,我們真的該好好重視心理健康了,也許心理疾病不像生理問題那樣明顯,但傷害同樣不可小覷。
最後願祈禱15歲的女孩天堂再無抑鬱!#百裡挑一#
(如果你也有抑鬱困惑,可以參考我的專欄進行學習,其中都是我自己的康復筆記與諮詢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