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30日(周三)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人類的進步,是知識演化的源泉。
一、想像的概述
1、想像的定義:是指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想像最突出的特徵是形象性和新穎性。形象性是指想像的結果是直觀生動的圖像信息,而不是詞和符號,新穎性是指想像產生的新形象不同於個體感知過的、簡單再現於大腦中的記憶表象,它可以是自己從未親身經歷過、現實中尚未存在或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形象。
想像
想像的形象新穎、離奇、似乎很難在現實中找到具體藍本。其實,想像同其他心理現象一樣,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其構成新形象的原型大多來源於客觀現實。想像也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已有表象是形成想像的基礎。人腦中的表象加工重組方式是多樣的,如:黏合、誇張、典型化、聯想等,通過這些方式,在人腦中形成新穎、奇特的形象。
想像在人類社會生活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對人類活動起著預見、指導、激勵的作用。
2、想像的功能
(1)預見功能:想像的預見功能是指想像能對客觀現實進行超前反映,它以形象的形式實現對客觀事物的超前認識。
(2)補充功能:想像的補充功能是指彌補人類認識活動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局限和不足。
(3)代替功能:想像的代替功能是指當某些需要和活動不能滿足或完成時,可以通過想像,從心理上得到某種代替與滿足。
二、想像的種類
根據想像活動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可以把想像分為無意想像和有意想像。
1、無意想像:又稱不隨意想像,指沒有預定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產生的想像。如:抬頭仰望浮雲時,大腦中產生起伏的山巒,柔軟的棉花等;看到冬季的窗上凍的冰花時,會覺得它像梅花或樹葉等,這些都是無意想像的具體表現。
夢是在睡眠狀態下產生的正常心理現象,是無意想像的極端形式。人在睡眠時,整個大腦皮層處於瀰漫性抑制狀態,但仍有少部分神經細胞興奮活躍,由於意識控制力減弱,這些記載著往日經驗的細胞便隨意地、不規則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個離奇古怪、荒誕絕倫的夢境。「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無論夢境多麼離奇,仍然是人腦對過去經驗和信息的組合,是對個體生存狀態的反映。
2、有意想像:又稱隨意想像,指根據預定目的,在意識控制下自覺進行的想像。科學家提出的各種假設,文學藝術家在大腦中構思的人物形象,學生為完成某項學習任務、獲得某些知識的想像,工程師的建築物藍圖設計等,都是有意想像的結晶。因此,有意想像具有一定預見性和方向性,它在人的想像過程中調控著想像活動的方向和內容。
根據有意想像的新穎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程度的不同,把它分為再造想像和創造想像。
(1)再造想像。再造想像是指根據語言描述、圖形或符號示意,在人腦中產生有關事物新形象的過程。形成正確再造想像有賴於兩個條件:一是正確理解詞語描述和圖形、符號標誌的意義。二是豐富的表象儲備。表象是想像的基本條件、表象越豐富,再造想像的內容就越多樣。
(2)創造想像。創造想像是指根據一定目的和任務,不依據現成描述,在大腦中獨立創造事物新形象的過程。這些形象不是根據別人的描述,二是根據生活提供的素材,在大腦中通過創造性分析與綜合而形成的具有社會價值的新形象。
創造想像具有獨立性、首創性、新穎性的特點,是人類創造性活動不可或缺的心理成分。
創造想像是一種比再造想像更複雜的智力活動,它的產生有賴於社會實踐的需要、個體強烈的創造欲望、豐富的表象存儲、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以及積極的思維活動等主、客觀條件。
(3)幻想。是指與個人生活願望相結合併指向未來的想像。幻想是創造想像的準備階段和特殊形式。它不同於再造想像,因為它比再造想像有較多的創造成分;它也不同於一般創造想像,區別在於一般創造想像不一定是個體所讚美、嚮往的形象,而幻想的事物往往是個人所追求、嚮往和憧憬的事物。另外,幻想不與當前的創造性活動發生直接聯繫,不一定產生現實的創造成果,僅是未來創造活動的前奏和準備,而一般創造想像與創造性活動緊密相關。
根據幻想的社會價值和有無實現的可能性,把幻想分為積極幻想和消極幻想。積極幻想是指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並具有一定社會價值和實現的可能的幻想,又稱為理想。消極幻想則違背事物的發展規律,且毫無實現可能,又稱為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