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3日周三。
感覺與知覺:人腦獲取信息以及解釋這些信息及感覺和知覺,感覺是人腦通過感覺器官從環境中接受刺激信息的過程。知覺是人腦通過感覺器官對信息進行分類、整合、分析和解釋的過程。
一、感覺
1、感覺的定義: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活動是從感覺開始的。
感覺不僅反映事物的外部屬性,還有身體內部的狀況和變化。如:運動姿勢、口渴、飢餓、腹痛等。簡而言之,外部和內部的刺激首先作用一感覺器官,感官將適宜刺激轉換成神經衝動,通過傳入神經到達大腦皮層相應區域,產生相應的感覺。
感覺是維持人的正常心理活動的重要保障,如果把感覺剝奪,就會使人的心理活動發生混亂,導致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會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
2、感覺的特徵
(1)直接性。感覺反映的是當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而不是過去的或間接的事物。因此,記憶中對事物屬性的再現或幻覺中各種類似感覺的體驗等都不是感覺。
(2)個別屬性。感覺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而不是事物的整體。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整體反映以及對其意義的解釋,更由比感覺更高級的知覺,思維等心理活動過程來完成。
3、感覺的種類
(1)外部感覺。外部感覺是由外部客觀刺激引起,反映外部事物個別屬性的感覺。外部感覺主要有視覺、聽覺、膚覺、味覺和嗅覺。在人接受外部事物屬性的信息中,80%~90%是通過視覺獲得的,聽覺次之。膚覺按其性質分為觸覺、壓覺、振動覺、溫覺、冷覺、痛覺和癢覺。
(2)內部感覺。內部感覺是指由有機體內部刺激引起,反映內臟器官、身體平衡及自身狀況的感覺。內部感覺的感受器位於人體內臟壁內、腹膜、胸膜、關節囊和前庭器官等處。它把內臟、關節、肌肉、前庭器官等部位的活動及其變化等刺激,經傳入神經傳向中樞,從而引起飢、渴、飽、脹、痛、運動、平衡等內部感覺。內部感覺主要有運動覺、平衡覺和機體覺。
4、感覺測量
感覺是由外界物理量引起,物理量及其變化是感覺產生和發生變化的重要條件。
(1)感覺閾值和感受性。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間的關係是用感受性大小來說明的。感受性指人對適宜刺激的感覺能力,每個人對同一種刺激的感受性存在著差異。感受性用感覺閾限來度量,感覺閾限指能引起感覺的持續一定時間的刺激量,即感官感到某個刺激存在或刺激發生變化所需刺激強度的臨界值。感覺閾限與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關係,感覺閾限越高,感受性越弱:感覺閾限越低,感受性越強。
感受器官能感受的刺激強度和兩個刺激之間的最小差異,即絕對感覺閾限和差別感覺閾限。每種感覺都有兩種類型的感受性和感覺閾限:絕對感受性和絕對感覺閾限;差別感受性和差別感覺閾限。
絕對感覺閾限是之人的感官接受某種刺激時,剛剛能引起其反應或剛剛能停止其反應的刺激強度,即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絕對感覺閾限是以50%的次數能夠感覺到,另有50%的次數感覺不到的刺激強度,其大小因有機體內部與外部條件的影響而有所不同。
絕對感受性是人對最小刺激量的感覺能力,即剛剛能察覺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絕對感受性用絕對感覺閾限來度量,兩者在數值上成反比關係;絕對感覺閾限值越小,絕對感受性越強:絕對感覺閾限值越大,絕對感受性越弱。
(2)差別感受閾限和差別感受性。差別感受閾限是指剛剛引起差別感受的兩個同類刺激之間的最小差別量。一般來說,某刺激引起人的感覺後,如果刺激量發生變化,增加或減少時,會引起感覺的變化。但並不是刺激的所有變化量都能引起人的差別感覺。
差別感受性是指對同類刺激最小差別量的感覺能力。差別感覺閾限和差別感受性之間成反比關係。差別感受性越高,引起差別感覺所需要的刺激差別越小,即差別感覺閾限越低。
二、知覺
1、知覺的定義: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各種屬性、各個部分及其相互關係的整體反映。知覺以感覺為基礎,是人腦對感覺信息的選擇、組織和解釋。
當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官時,人不僅反映該事物的個別屬性,而且通過各種感覺器官的協同活動,將通過感覺獲得的客觀事物的各種屬性按其相互關係加以整合,形成該事物的完整映像,從而加以解釋。感覺是知覺的前提,知覺並不是感覺的簡單相加,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人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2、知覺的分類
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對知覺進行不同分類。依據知覺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分析器不同,將知覺分為視知覺、聽知覺、嗅知覺和味知覺。依據知覺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特性不同,將知覺分為空間知覺、時間知覺和運動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