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應該是個動詞,是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行為

2020-12-10 新華社客戶端

首發:12月2日《新華每日電訊 》特別報導·閒置經濟

作者:諸大建

如日本作者三浦展《第四消費時代》一書所說,一個社會,從不發達走向發達,會面臨物質從稀缺到飽滿再到閒置的三部曲。物品閒置背景下的消費方式,在可持續發展理念引導下,需要出現這樣四個變化:從用完就扔的線性經濟到舊物回用的循環經濟;從擁有經濟的重資產生活到追求共享的輕資產生活;從重視經濟效用到重視非經濟效用;從個人化郊區生活到協作型城市生活。

具體而言,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階段(城市化率小於30%),社會生產力低下,物品往往是稀缺的,因此消費模式有「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回用習慣,這是樸素的循環經濟;到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主導階段(城市化率在30%-70%之間),生產力大發展,社會擁有物品開始豐滿,消費模式開始走向喜新厭舊和用完就扔,出現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其中有的是真正的垃圾,有的則是沒有用過就扔掉的物品。一般而言,城市化本身又分為兩個階段,郊區化是私人擁有生活的高峰;但到城市化的後期即城市化大於70%的時候,社會開始思考如何利用閒置物品的問題,有可能進入高水平的循環經濟發展階段。

▲3月23日,安徽合肥市芙蓉小學舉辦「交換節」物品交換活動,小學生們將閒置的書籍、玩具、文具和生活用品等互相交換,各取所需。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中國目前處在哪個階段?中國當前基於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是60%,一方面,社會的物質需求仍然需要得到滿足;另一方面消費上也出現了「買買買」「扔扔扔」的浪費現象。不過,緣於網際網路的普及、環保消費理念的浸潤、閒置交易平臺的搭臺唱戲,閒置經濟已經大規模向我們走來。目前閒魚二手交易有2000億元的規模,不用到2035年城市化率達到70%以上的時候,基於平臺的C2C交易就有可能達到和超過萬億級的規模。

▲打開「閒魚」App之後的頁面截圖。

一般而言,閒置物品的循環經濟解決之道,可以有三種方式:一為所有權的轉讓,比如在閒置交易平臺買一輛二手車;二是使用權轉讓,比如到租車平臺租輛車;三是使用權共享,比如掃碼騎個共享單車。而無論哪種方式,都可以推動社會進步,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

▲北京地鐵內的二手交易平臺廣告。新華社記者曹典攝

閒置交易的意義,也有三重性:經濟的、環境的、精神的。在物品稀缺階段,舊物利用主要出於經濟考量,直白地說就是勒緊褲腰帶節儉過日子,這時候,環境效益是附帶的、衍生的。到了物質閒置階段,對相當一部分群體而言,省錢、變現可能已經不是主要的,環境保護、綠色消費才是出發點。此外還有精神上的收益。信奉斷舍離的人看來,處理舊物如同買入新物一樣有快感,而在舊物出清交易時,如果發現對方也識貨,那麼樂趣可能加成。比如之前,我們研究過年輕人為什麼喜歡騎共享單車,發現他們用共享單車,最初出發點是時尚,其次是環保,省錢只是附帶。

在我看來,循環經濟不應該只是一個名詞,更應該是一個動詞,是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行為。循環經濟作為經濟發展新模式,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自然資源-產品和服務-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讓所有原料和能源得到最合理利用。這個流程的基本原則是3R原則:Recycle(回收利用)、Reuse(重複使用)、Reduce(減量使用)。從中可以提煉出三個循環,即基於recycle的廢物循環,基於reuse的物品循環、基於reduce的服務循環。閒置經濟是循環經濟Reuse的典型代表。比如,大規模的家電以舊換新之後,需要思考如何合理利用舊物;推動汽車消費更新換代後舊車如何處理,同樣不能掉以輕心。

閒置經濟的蓬勃發展,是國家綠色發展的一面鏡子。我們樂於看到「Z世代(95後)已經佔到閒置交易用戶的35%」「年輕人擁抱新品也不避諱二手」。更多年輕個體參與進來,實踐起來,可持續發展的低閒置和無閒置社會就能到來。(作者為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

相關焦點

  • 諸大建:循環經濟應該是一個動詞
    物品閒置背景下的消費方式,在可持續發展理念引導下,需要出現這樣四個變化:從用完就扔的線性經濟到舊物回用的循環經濟;從擁有經濟的重資產生活到追求共享的輕資產生活;從重視經濟效用到重視非經濟效用;從個人化郊區生活到協作型城市生活。
  • 循環經濟是一個動詞
    原標題:循環經濟是一個動詞   同濟大學特聘
  • 循環經濟、創新、責任關懷仍將是化工園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詞
    論壇期間,圍繞「外資化工企業與園區合作助推循環經濟」、「長三角一體化的機遇與挑戰」及「長江經濟帶化工園區可持續發展戰略分析」三個議題,嘉賓們與參會者們進行了深入探討和經驗分享。  勝科中國公共事務高級副總裁曾廣仁介紹說,勝科憑藉可再生能源、高效的發電設施、一站式集中公用工程解決方案等,支持著化工園區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希望有更多的化工園區能制定激勵政策鼓勵三廢回收,促使園區企業意識到循環經濟所帶來的好處。
  • 3M為推動中國經濟的綠色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12月18日,由第一財經主辦的2020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正式揭曉,憑藉在可持續發展及公益行動方面的突出貢獻,3M中國榮獲「責任典範獎」。
  • 油脂循環科技助力綠色製造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製造2025戰略將全面推行綠色製造作為一個重點任務,提出要積極構建綠色製造體系,推進可持續發展,其中綠色化工是一個重要的領域。原料可再生:以生物油脂代替石油石油化學工業可以通過優化工藝流程部分變得「綠色」,但是原料的不可再生性,是其不可克服的缺點。
  • 農業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平頂山模式」
    「百畝千頭生態方」種養結合循環發展模式,不僅是生態發展模式、經濟發展模式,還是產業扶貧發展模式,被省領導譽為「豎在田間地頭的扶貧車間」,被《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18》納入地方篇十大範例。目前,全市發展「百畝千頭生態方」422條,共帶動貧困戶7231個,戶均增收3000元。
  • 中國強化綠色發展理念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中國網11月2日訊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此來破解中國發展中的難題,順利實現「十三五」經濟社會的發展目標。其中,堅持綠色發展,就是要在未來的發展中倡導生態、綠色、低碳、循環的理念,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 諸大建:從可持續供應鏈到循環經濟 -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MBA...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系主任、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可持續發展與新型城鎮化智庫主任諸大建教授,在峰會上進行了「從可持續供應鏈到循環經濟」的主題演講。可持續供應鏈(SustainableSupplyChain)包括三個維度。
  • 綠色十年,暢談城市可持續發展
    「中國綠色傳媒研究獎學金班之可持續發展傳媒促進計劃」在滬舉辦每十個中國人至少有六個居住在城市裡。伴隨城市化進程,中國的城市地區,特別是超大城市的高溫熱浪、強降水、高汙染天氣影響問題日益突出,加劇的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給城市社會、經濟和生態可持續發展帶來挑戰。
  • 西曼帝克SieMatic ,引領從循環設計到循環經濟的發展之道
    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互相影響,互相依賴,人類的倍速增長和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導致生態問題的不斷顯現,也讓人們意識到了可循環設計的發展不僅與經濟息息相關,同時更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步入2020年,全球設計行業開始聚焦於研究可持續發展和循環設計的問題,而這與德國櫥櫃品牌西曼帝克SieMatic永恆優雅的設計理念不謀而合。
  • 習近平解讀綠色發展:美麗中國助力世界可持續發展
    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21日電 (記者 李正穹) 11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發表演講時表示,中國將更加注重綠色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致力於實現可持續發展,全面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 發展循環經濟是加快推動湖北省綠色轉型的重要途徑
    武漢循環經濟研究院教授級高工萬迎峰以《關於湖北省「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考》為題,從湖北省循環經濟發展現狀分析、「十四五」時期循環經濟發展形勢分析、湖北省「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戰略思考三個方面進行交流。
  • 綦江:循環經濟啟動綠色發展新引擎
    綦江北渡工業園區    去年7月,綦江北渡鋁產業園正式被列入重慶市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和重慶市鋁產業建設基地——這只是綦江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個縮影。    在循環經濟理念引領下的產業布局,使綦江北渡鋁產業園區既實現了產業集群化發展,從鋁液生產到鋁初級產品再到鋁板材、鋁型材以及下遊產業鏈的互補和延伸,又實現了物質生命周期全循環,廢水、廢渣、廢氣並轉化為下遊材料來源,有效利用資源。
  • 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艾默生持續助力中國綠色創新發展
    在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實現綠色發展目標——共建新平臺、共創新生態、共享新成果」為主題的第四屆中國國際綠色創新發展大會,艾默生亞太區總裁白恩偉(Edwin Boone)表示:中國專注於對可持續發展的研究、發展以及對持續創新的推動,與艾默生「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使命不謀而合
  • 加快開創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新春天」——來自河南、浙江等地...
    該公司不斷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建成了較為完善的上下遊循環經濟產業鏈,形成了5條循環經濟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的主要經驗和做法隨著行業綠色發展理念和探索的不斷深入,廣大企業積極踐行,並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產品從設計開發到廢棄處理的全生命周期中,取得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及成效。
  • 何良年|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二氧化碳化學
    編者按: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二氧化碳化學(I) 從事綠色化學、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生物質高值化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在二氧化碳化學及可再生碳基能源化學領域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 編著了《二氧化碳化學》與《綠色化學基本原理》, 推動了二氧化碳化學領域的發展。 有效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發展綠色化學已成為大勢所趨。二氧化碳過度排放是全球變暖、極端天氣和荒漠化等全球環境變化的主要誘導因素。
  • 第六屆中瑞經濟論壇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智慧、創新
    此次論壇聚焦可持續發展,來自中瑞兩國的商界領袖共同探討了關於可持續發展的創新舉措。 因為疫情原因未能來到現場的賈蓓在遠程視頻致辭中特別強調了瑞中密切的雙邊經濟關係,「我們會繼續貫徹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並且對每年進口到中國的產品提供額外的關稅減讓。同時,加強自貿協定的討論仍在進行中,討論的議題之一便是關稅問題。」
  • 綠色教育+,走在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新路上
    ◪ 高等學校應當致力於培養服務可持續發展人才和推動可持續科技創新與應用,促進城市綠色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可持續發展,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城市共同發展,高校是最好推動者和聯結者。
  • 喜迎省第十次黨代會:低碳循環 推動綠色發展
    「更加突出生態文明,走出後發地區低碳環保、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省第九次黨代會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著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努力推進低碳發展、循環發展,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支撐起更長時期、更高質量的發展。
  • BNU課程思政雲享會 | 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型企業:課程育人的理論與實踐
    本期的分享人是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毛建素副教授,她講授的是本科生通識課「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型企業」課程(也包括本科專業課「循環經濟與生態工程」和研究生課程「Industrial Ecology」)「育人」是教育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