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坑村起源於明清時期,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村莊,與觀瀾版畫村、鶴湖新居、麻磡村、大萬世居等一同被譽為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
甘坑村裡,客家民居,眾多古建,依山傍水,房連巷通,錯落有致,猶如畫卷。更有古炮樓、清新巷、狀元府、鳳凰谷等風情建築融於山水之中,與幾百年的客家排屋形成一種獨特的客家文化載體。由於經濟的不斷發展,原本的村莊逐漸被夷為平地,代替它們的是鋼筋水泥大樓。想要找客家文化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是,甘坑村是深圳保持最完善的客家村莊了。近年甘坑小鎮由華僑城集團規劃,也在一步步改造中。
古炮樓
古炮樓是甘坑小鎮最醒目的標誌性建築,莊嚴厚重,百多前客家人用來防盜自衛,後來在抗日戰爭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歷史凝重感。
南香樓
南香樓歷史比古炮樓略長。此樓建於1900年左右,曾是閩南某紳士的書齋。從建築藝術上看,南香樓屬於閩南風格,樓中有樓,畫中有畫,畫柱雕梁。並且還有南香樓藝術酒店可以住宿。
甘坑博物館
博物館門前兩座石獸,廣東人非常講究風水,這兩座石獸有聚財和風調雨順的寓意。博物館內陳列了許多關於甘坑的歷史文化,古老的長袍大褂,農耕工具,木雕的花轎床櫃座椅洗漱用品等老式有歷史痕跡的家具。
狀元府
狀元府最先的主人是誰,不得而知,據資料來源建於清初雍正年間,至今有兩百多年歷史,老式建築,麒麟圖案的牆壁,栩栩如生的雕飾,彰顯出門廳高貴。有學子們到了這地方總要拜拜留個影,沾一沾狀元才氣和福氣。在狀元府旁邊的山上,還有一座文昌塔,兩者應是有些聯繫。
鳳凰谷
鳳凰谷有徽派建築的風格,園內流水石欄掩映,花草樹木成林,鳳凰谷前幾年是免費開放的,大概2019年開始收費,裡面是「黃志博物館」,內有四棟徽派建築,分別是壽字樓、鳳字樓、福字樓、麒麟樓。現在這四棟樓被做為博物館展出文物,壽字樓為陶瓷館,鳳字樓為佛像藝術館,福字樓為金屬器館,麒麟樓為玉器館。
清新巷
這個巷子市集迂迴曲折,錯落有致,甘坑的來源「古井坊」就在巷子一隅,各種風情小物件,客家美食,傳統服飾,客棧酒樓,分布在幽深的巷道邊。
客家涼帽
客家婦女戴著一種用篾片和麥稈編織的涼帽,很別致。帽子四周垂掛著布條,年輕未婚的姑娘們還在垂布的兩端編織了彩帶。客家婦女戴涼帽,據說是從宋朝蘇東坡在惠州任職時期開始流傳的,傳到深圳甘坑涼帽製作也經歷了兩百多年歷史。現在小涼帽已經是非遺文化。
小涼帽劇場
這裡有時會有皮影戲和脫口秀等等演出,劇場外的池子亭子假山,種了垂柳,走進這裡,如同走進了江南園林。
小涼帽農場
小涼帽農場面積就比較大了,這裡是孩子的玩樂天地,可以餵魚,可以去農莊摘菜,親近大自然,也有各種手種製作,釋放孩子們的天性。
甘坑火車站
這是一座早已廢棄的火車站,現在只保留了部分建築風格以供觀賞。火車站旁邊是歐式風格的建築,小涼帽的創作基地吧。
甘坑古城門
城門巍巍,古色古香,一眼望去有歲月的痕跡,到了夜晚,燈火映射之下,恍如回到舊時光,美不勝收。
甘坑,這個從客家古村走出來的特色小鎮,以其獨特的自身魅力和濃厚的文化內涵,化身深圳最具代表的文化符號之一。這裡既有徽州古城的清麗脫俗,又有著江南水鄉的小橋流水,來這裡,小鎮就能許你一場文藝範而又慢生活的時光,你能走走停停,用快門捕捉一些動人的風景,你能在這裡坐下,喝一盞清茶,喝一杯清酒,嘗一份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