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藍科技
一百多年來,身為全球家電巨頭,惠而浦集團從來不會讓別人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才成就百年傳奇。即使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1929年發生的美國經濟大蕭條,但惠而浦集團以及惠而浦品牌仍然用頑強的創新力、品牌力和生命力,站在了世界之顛。
外界,往往只會看到站在風口浪尖的王者,但容易忽視王者的成長經歷。任何一個王者傳奇,都會經歷不同的磨難與曲折,這才是商業真正的魅力和價值所在。
今天的惠而浦(中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惠而浦中國)在中國市場正同樣面臨著品牌切換、以及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帶來短暫的陣痛,這也是商業發展中的必然規律。
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惠而浦中國今天的表現,應該從三個維度分析:
首先,惠而浦中國今天的表現是受到了過去市場基礎的影響。
2014年是惠而浦中國的分水嶺。這一年惠而浦中國通過整合,旗下擁有惠而浦、三洋、帝度和榮事達四個品牌,形成了一個品牌矩陣。但是在經過2015至2016年相對不錯的市場表現後,2017年出現了虧損。
其實從2017年中國家電業表現看,當年的整體走勢是穩步向上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家電行業全年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51萬億元,同比增長18.7%;利潤總額為1,169億元,同比增長6.09%。正是在行業普遍利好下惠而浦中國出現虧損,這其中既包括缺乏品牌協同性,未能放大品牌價值和市場知名度,更包括對市場的預判能力不足,導致惠而浦中國在環境整體向好的情況下卻出現虧損。
以歷史的眼光看,正是當年的決策和對市場的預判不到位,延誤了惠而浦中國的好時機,也為現在的情形埋下了伏筆。
其次,過去的惠而浦品牌認知度不足,消費意願不明顯。
在全球,惠而浦作為一個知名品牌,影響力、品牌力和用戶基礎十分廣泛,這也是一百餘年來消費者對惠而浦最好的回饋。但是在中國,過去十幾年本該把惠而浦品牌價值不斷放大,通過品牌故事和歷史講好惠而浦中國的故事,如今這卻成為了品牌短板,消費者購買意願不足,這對惠而浦中國是一個制約。
中國市場有強大的用戶基數和購買能力,無論是創新能力還是為消費者打造美好生活方式的願景,惠而浦中國都應該延續其全球化一貫持續穩定的表現,但在過去的表現中,優勢未能發揮到最大,多少有些遺憾。
其實我們應該看到惠而浦中國這兩年的快速發展趨勢。尤其是2018年以來,中國智能家電、健康家電市場份額迅速增長,惠而浦中國的健康家電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品牌認知方面,儘管和以往相比有明顯的提升,但和其他家電品牌相比,市場份額仍然比較少,這說明消費者還在對惠而浦品牌處於觀望中,這其實是有歷史成因的。一個品牌是需要歷史積澱的,如果過去的基礎並不穩固,對後續的發展和銷量是有影響的。
第三應該給惠而浦時間,任何一個品牌在換道、品牌切換過程中都會經歷短暫的陣痛,這是商業規律。
從2017年惠而浦中國高管團隊換帥以來,惠而浦中國以及惠而浦品牌在中國市場上有了明顯的變化。根據惠而浦中國年度審計結果,企業2018年淨利潤同比大幅增長,營收總收入達62.9億元人民幣,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6億元人民幣,實現年度扭虧為盈。
這一結果是經營策略的變化,以及消費者對惠而浦品牌加深認知以後直接轉換成的商業價值。
在品牌方面,惠而浦中國開始對品牌聚焦,這將有利於增加惠而浦品牌的核心競爭優勢;在產品層面,通過產品結構調整,以健康智能的品質家電作為入口,推動惠而浦品牌系列產品提升毛利率。
值得關注的是,由於惠而浦中國去年10月與三洋品牌授權到期結束,惠而浦中國面臨著品牌切換的現實問題。過去,三洋品牌佔據惠而浦中國的營收比重較大,而授權結束之後勢必對其營收產生較大影響。
品牌切換並不可怕,更何況惠而浦中國三洋品牌授權結束後,與渠道仍有著良好的合作關係。原3,000家左右的三洋渠道商,至少有90%依然與惠而浦中國建立並維持著可靠的夥伴關係,這是品牌切換之後保證惠而浦中國與渠道商共建互利共贏、推動業務平穩發展的根基。
而對惠而浦中國來說,品牌切換一定會經歷陣痛。過去三洋品牌佔據比重較大,正說明惠而浦中國把三洋品牌經營得有聲有色,打出了極高的知名度。如今,回到惠而浦品牌本身,在過去兩年的推動下,惠而浦這一品牌認知較之以往也有了明顯提升,這是其邁出品牌切換成功的第一步。
今年的情況與往年格外不同。從疫情影響到全球經濟下行,惠而浦中國也無法獨善其身,儘管如此,其深耕中國市場的步伐依然從容而堅定。上半年的洗衣機線下市場受疫情衝擊嚴峻,而相比之下,惠而浦洗衣機銷售額則提升0.9%,增速領先大盤25%,印證了惠而浦中國的努力與實力。
在這樣的勢頭下,如果我們給惠而浦中國更多的時間,讓他們以時間換空間,假以時日,惠而浦品牌的厚積薄發,將拉開企業欣欣向榮的發展大幕。
本文原創於藍科技,本站原創文章所有權歸藍科技所有,轉載務必註明作者和出處,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