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過氣、業績預虧4.2億,惠而浦「老矣」

2020-12-18 二牛網

 

  編輯 | 于斌

  出品 | 於見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國際家電巨頭惠而浦的動作相當頻繁。4月8日、4月21日,惠而浦連著召開了2場品牌新品發布會,推出了多款廚衛、生活電器類產品。

  創立於1911年的惠而浦,是具有百年歷史的全球領先家用電器品牌,它曾經一度頂著「大型家用電器製造商巨頭」的光環。1994年,惠而浦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惠而浦在中國市場也「水土不服」了26年,至今它依然沒有在中國家電市場站穩「腳跟」,甚至隨著三洋品牌的使用權到期,惠而浦的各類問題開始加速爆發。

  「三洋」到期,「惠而浦」不夠硬

  今年1月份,惠而浦(600983.SH)發布了《惠而浦2019年年度業績預虧公告》。根據公告顯示,惠而浦(中國)股份有限公司預計2019 年年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出現虧損,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預計是-2.8 億元到-4.2 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預計為-3.0 億元到-4.4 億元。

  與2018年的業績進行對比,惠而浦2019年的預業績可以說非常糟糕,畢竟2018年惠而浦(中國)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還有2.6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也還有681萬元。

  對於業績虧損的主要原因,惠而浦是這麼解釋的,「2018年及以前年度,國內銷售佔合併收入一半以上,其中『三洋』品牌產品銷售佔國內收入比例較大,由於『三洋』品牌使用權於2019年10月23日到期,惠而浦2019年大力推進『惠而浦』品牌產品銷售,受到品牌切換的影響,導致國內銷售收入下降。雖然2019年度外銷收入取得較好增長,但不足以抵消內銷的收入下降,導致惠而浦2019年度整體收入下降」。

  根據惠而浦(中國)官網的介紹,惠而浦公司旗下擁有惠而浦、三洋、帝度、榮事達四大品牌,目前來看三洋品牌是不給用了,而帝度品牌並沒有什麼知名度,它可以說是一直遊走在家電行業的邊緣位置,對企業的營收貢獻不足為道。

  至於榮事達品牌,根據相關信息顯示,榮事達品牌屬於合肥國資委,惠而浦(中國)只有榮事達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等品類的品牌使用權,而小家電品類被授權給了其他企業,由於品牌的過度授權,導致市面上榮事達品牌的產品參差不齊,多次因為質量問題上黑榜,這造成的結果是,即使質量問題與惠而浦無關,最終也會「誤傷」到惠而浦(中國)的品牌聲譽。

  三洋、帝度、榮事達看著是「指望不上」了,所以,惠而浦的唯一出路就是大力宣傳旗下的「惠而浦」品牌。在《預虧公告》中惠而浦也提到,「因為公司2019年的品牌宣傳費用投入較大,致使本年度國內銷售費用佔收入比例增加較多」,但是眼瞅著銷售成本是「呼啦啦」的漲,惠而浦在國內的品牌影響力卻還是「不給力」。

  就以CNPP數據研究發布的冰箱品牌榜單為例,在2019冰箱十大品牌、2019消費者喜愛冰箱品牌、2019消費者關注冰箱品牌三大榜單中,惠而浦沒有登上任何一個榜單。

  可見,失去了「三洋」這個強有力的營收來源,惠而浦未來的業績表現不會樂觀,雖然去年開始惠而浦(中國)有意加大對「惠而浦」品牌的扶持力度,但品牌的推進、市場知名度和銷售業績的提升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別是在目前國內家電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惠而浦想要突出重圍可以說相當困難。

  惠而浦質量問題多,屢次被召回

  值得注意的是,惠而浦在國內的品牌知名度不行,卻三番兩次因為產品質量問題被媒體大肆報導。在黑貓投訴和聚投訴等平臺上,有關惠而浦產品質量問題的投訴不在少數,而近年來惠而浦因為質量問題出現事故的報導也屢見不鮮。

  2018年底,上海市消保委通報了針對空氣淨化產品的比較試驗結果,在通報中,惠而浦因為異味、臭味淨化能力不足被判定不合格。在選取氨氣為臭味或異味的特徵汙染物的測試中,標稱商標為惠而浦WA-5101SFK的空氣淨化器在氨潔淨空氣量上低於20m³/h的標準要求。而在氨淨化效率方面,惠而浦這款產品低於國家C級標準,處於19件被檢測樣品中的墊底位置。

  2018年2月底,因為一款1.7公升KitchenAid熱水壺的手柄容易脫落,存在燙傷風險,惠而浦宣布全球召回31萬個KitchenAid熱水壺。

  2017年,倫敦格蘭菲爾塔火災導致71條人命喪生,經調查起火點為一臺故障的惠而浦冰箱。

  同樣在2017年,廣東省工商局抽檢的惠而浦旗下2款電冰箱產品被判定為不合格。

  2016年8月,因為存在起火隱患,惠而浦公司緊急召回1.52萬臺微波爐。

  2015年,因為起火隱患問題,惠而浦(中國)召回442臺在2012年11月-2015年3月期間製造的惠而浦AMB505+7E食物垃圾處理器。

  2004年,同樣因為起火隱患,惠而浦召回WI4012TP、WI4518、WI4518S和WI4231四款惠而浦波輪洗衣機……

  一方面是產品質量問題頻發,另一方面惠而浦混亂的售後管控也直接被央視點過名。在去年央視315晚會上,惠而浦因重慶籤約的一家特許售後服務商存在問題而被點名。

  雖然事情爆發後,惠而浦與這家出現問題的服務商解除了合約關係,但從中暴露的售後服務把控不嚴、管控缺位問題確實是存在的事實。

  進入中國市場26年來,惠而浦並沒有真正的「適應」中國市場,反而因為質量問題和品牌問題「疲態」盡顯,在當下市場競爭逐漸白熱化的中國家電市場,如果惠而浦不能提升產品質量、售後服務和品牌價值,那麼留給惠而浦的結局只能是在中國市場「淡出視野」或繼續「在邊緣徘徊」。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與牛牛網無關。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自行與作者溝通。

相關焦點

  • 品牌過氣、業績預虧4.2億 惠而浦「老矣」
    來源:新浪博客編輯 | 于斌出品 | 於見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國際家電巨頭惠而浦的動作相當頻繁。4月8日、4月21日,惠而浦連著召開了2場品牌新品發布會,推出了多款廚衛、生活電器類產品。「三洋」到期,「惠而浦」不夠硬今年1月份,惠而浦(600983.SH)發布了《惠而浦2019年年度業績預虧公告》。
  • 沒有「三洋」加持惠而浦業績預虧4.2億 品牌切換代價大費用佔比升
    作者:沙拉醬失去「三洋」品牌光環後業績不佳的惠而浦(600983.SH)近期動作頻頻。4月8日和21日,召開「惠而浦」品牌的新品發布會。惠而浦發布的業績預虧公告顯示,2019年惠而浦預計虧損2.8億-4.2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事項後,預計虧損3.0億元至4.4億元。
  • 業績預虧4.2億,失去品牌授權的惠而浦陷邊緣化困境?
    文/財經江湖創立於1911年的百年家電品牌惠而浦近期業績下滑嚴重,而國內市場尤其明顯,甚至於4月8日和4月21日接連召開新品發布會,推出新產品試圖提升業績,彌補失去品牌授權後帶來的虧損。據惠而浦(中國)2019年年度預虧公告顯示,預計2019年年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出現虧損,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8億元到-4.2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3.0億元到-4.4億元。
  • 惠而浦敗退中國:全球最大家電巨頭之一,深耕26載依舊水土不服
    對於業績虧損的主要原因,惠而浦是這麼解釋的,「2018年及以前年度,國內銷售佔合併收入一半以上,其中『三洋』品牌產品銷售佔國內收入比例較大,由於『三洋』品牌使用權於2019年10月23日到期,惠而浦2019年大力推進『惠而浦』品牌產品銷售,受到品牌切換的影響,導致國內銷售收入下降。
  • 美國百年家電品牌敗走中國市場,氣數殆盡,惠而浦已成落日遲暮?
    惠而浦公司創立於1911年,至今已有100餘年的歷史。總部位於美國密西根州奔騰港,旗下擁有Whirlpool、Maytag、KitchenAid、Indesit、Hotpoint、Brastemp等國際品牌,其中有7個品牌的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美元。
  • 惠而浦中國「災難性」業績背後:僅僅是因為失去「三洋」品牌?
    但近年來卻每況日下,尤其在中國市場,惠而浦中國的業績非常糟糕。從財報看,惠而浦公司(WHR.US)在2019年實現了扭虧。1月27日,該公司公布了其2019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數據顯示,惠而浦2019年銷售額達204.2億美元,同比降低3%;但淨利潤達到11.84億美元,去年同期虧損1.83億美元。由於利潤大幅增長,惠而浦的這份2019年業績看起來還不錯。
  • 惠而浦涉嫌信批違法「五宗罪」被查明!去年業績斷崖式急跌,旗下多...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創立於1911年的惠而浦,是具有百年歷史的全球領先家用電器品牌,它曾經一度頂著「大型家用電器製造商巨頭」的光環。1994年,惠而浦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但似乎這麼些年,惠而浦在中國舊水土不服,特別是在去年三洋商標許可合同到期,致使惠而浦(中國)一蹶不振。
  • 惠而浦上半年虧損超5000萬,市場萎縮品牌低端問題待解
    【撰文/孫濤 統籌/劉金】惠而浦最近幾年不太平。先是涉財務造假被立案調查,後是旗下品牌遭遇李鬼假冒。8月9日,惠而浦發布業績,預虧5993.9萬元,這無疑是雪上加霜。而對惠而浦不利的是,旗下品牌榮事達在農村市場遭遇假冒產品,影響了榮事達品牌的形象及公司聲譽。
  • 惠而浦:百年洋品牌也學壞
    業績不佳、品牌形象錯亂公開資料顯示,惠而浦集團創建於1911年,總部位於美國密西根州的本頓港,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型家電製造商之一。1994年,惠而浦家電集團便確立了其在中國市場的長期發展戰略,1996年正式在中國投產,已有20餘年歷史。然而,惠而浦在中國進展並不順利,近幾年業績持續下滑。
  • 關店上千家,內衣龍頭品牌斷崖式預虧近10億!為何「都市」再難尋...
    2019年,內衣龍頭品牌——都市麗人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了。12月23日,在港股上市的都市麗人披露2019年業績預告,預計今年全年淨利潤將虧損不少於9.8億元,令市場大跌眼鏡。公告一出,公司股價連續大跌。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中國內衣第一股」陷入巨虧呢?
  • 財報造假質量頻登黑榜企業巨虧 惠而浦敗走中國市場
    家電消費網4月10日訊       惠而浦空氣淨化器被江蘇質監機構查出不合格、惠而浦中國拖欠供應商貨款被判敗訴、財報造假一年多後仍有中國股民發起索賠、惠而浦凍齡冰箱遭專家質疑忽悠成分大……昔日的百年美國家電品牌惠而浦,如今在中國正面臨口碑不佳、品牌日趨邊緣化、敗走中國市場的局面。
  • 公告匯總:華錄百納年淨利預虧33.29-33.34億元
    大洋電機:下修業績預告,預計2018年淨利虧損21億元-23億元大洋電機披露業績預告修正公告,公司2018年淨利預虧21億元-23億元,此前預計盈利2.3億元-4.4億元,公司對上海電驅動計提商譽減值準備20-21.5億元、對北京佩特來計提商譽減值準備2.5-3億元。
  • 美國「百年品牌」惠而浦,昔日光芒漸退
    作為曾經的世界白電第一的百年老品牌「惠而浦」,近日卻頻頻現身中國家電圈熱搜榜。其實近些年來,來自中國的海爾、美的、格力三家營收規模均已超越美國惠而浦,更不用說在全球家電市場受歡迎的三星、LG等企業。  而在過去的2017年,惠而浦中國上演了財務造假、高層換帥的多重戲碼,這對財報不斷下滑的惠而浦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 兩年虛增利潤2.2億,惠而浦及6高管被罰81萬,投資者索賠訴訟窗口開啟
    根據證券法和相關司法解釋,隨著處罰決定的下達,惠而浦證券虛假陳述民事索賠訴訟正式進入實體審理程序。上海市東方劍橋律師事務所惠而浦集體訴索賠律師吳立駿提示:凡2016年4月22日至2017年7月26日期間買入惠而浦公司股票,且2017年7月26日盤後仍有持股而產生浮虧的投資者,可在追尋證券勝訴網或眾維515網站提交獲賠報名申請。
  • 昂立教育計提2億資產減值致預虧2.6億 擬再購標的負債率達112%淨...
    公告顯示,相較於1月末預告虧損3000萬元,此次昂立教育大幅預虧2.65億元,同比減少315%。主要因公司2016年參與投資的倫敦Astrum項目連續幾年虧損且併購貸款即將到期,公司計提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準備及或有負債合計2.16億元,造成全年大幅虧損。不過,此次資產減值事項卻遭到公司多名高管反對或棄權表決。
  • 格蘭仕24億搶殼?控股「燙手山芋」惠而浦,白電風起雲湧
    不過記者注意到,截至今年6月30日,惠而浦投資持有的約2.34億股份存在限售條件,其鎖定期至2017年10月23日結束,但截至今年8月25日尚未辦理解禁手續。據悉,當時美國惠而浦接手的合肥三洋已經是一個「燙手山芋」,不僅合肥市國資有參股,旗下三洋品牌的白電部分海外權益已賣給海爾,榮事達品牌的冰洗一度交給美的運營,此外上市公司與榮事達小家電商標授權商也糾紛不斷。因此,業內大多數人並不看好該次交易。但對於美國惠而浦來說,入華多年始終未能打開銷售通路,希望藉助合肥三洋的經銷渠道創造奇蹟。
  • 格蘭仕24億搶殼?控股"燙手山芋"惠而浦(600983),白電風起雲湧
    據了解,這次收購範圍是惠而浦全體股東持有的無限售條件流通股,其中現任第一大股東惠而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合計持有惠而浦51%股份。合肥市國有資產控股有限公司持有惠而浦23.34%股份,為第二大股東。 不過記者注意到,截至今年6月30日,惠而浦投資持有的約2.34億股份存在限售條件,其鎖定期至2017年10月23日結束,但截至今年8月25日尚未辦理解禁手續。
  • 預虧1.2億!國民內衣都市麗人也撐不住了?
    令人唏噓的是,維密開始走下坡路之時,中國本土的「國民內衣第一品牌」都市麗人亦沒有獨善其身。近日,都市麗人發出盈警,預計6月止六個月虧損將不少於1.2億人民幣。股價表現上,今年以來,都市麗人累計跌幅已超過57%。截止6月26日,都市麗人市值僅剩10.91億港元。
  • 上半年預虧1.5億 入局羊奶粉加碼營養品能否挽救貝因美
    這個曾經佔據國產奶粉市場份額第一的品牌,在經歷了巨虧、艱難保殼成功等坎坷歷程後,日前再度發布了新的預虧公告。謀求轉型的貝因美將目光投向營養品及羊奶粉市場,不過,轉型步伐稍顯遲緩的貝因美能否實現「彎道超車」仍充滿未知。
  • 惠而浦中國瘦身:無法掌控旗下四大品牌 已淪為二線
    惠而浦公司執行長Marc Bitzer在啟用慶典上透露了該公司的最新目標。事實上,在入主合肥三洋後不久,惠而浦便宣布「用5到10年時間,進入中國白電第一集團」的目標,但經過四年多的發展,惠而浦並未達預期,更因為去年業績涉嫌虛假記載被證監會立案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