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一生奇恥大辱,成就了名篇《醉翁亭記》

2020-12-25 新華社客戶端

提起歐陽修,耳熟能詳的莫過於《醉翁亭記》,這篇入選中學課本的千古名篇,不僅將「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的琅琊山盛景推介天下,更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文人情懷抒發到了極致。作為宋代當之無愧的文壇領袖,歐陽修力推詩文革新,倡導簡約文風,又善於修前朝史,提攜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等,被贊為「唐宋八大家」;作為資深政治家,歐陽修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堪稱三朝元老,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之職),諡號「文忠」。輝煌背後,歐陽修還有鮮為人知另一面。他近四十歲不惑之年,陷「與外甥女亂倫」傳聞,被貶滁州,作《醉翁亭記》;後六十歲時,又遭所謂「幃薄不修」彈劾,背負「與長媳通姦」不實指控,從此絕意官場,強意歸隱,在潁州西湖終老。縱觀封建歷史,政治鬥爭無時不在,擊倒一個政治對手,最直接的辦法,便是從道德上汙名醜化。歐陽修背負的罵名,其實是北宋黨爭的真實寫照。歐陽修性格耿直、文筆犀利、辯才出眾,後又捲入慶曆新政變法、「濮議」等朝堂是非,雖暴得文壇大名,卻仕途羈絆坎坷。兩次大辱,三遭貶謫,卻百口莫辯,無人援手,為朝堂主流所棄。千年之後,如何讀懂歐陽修?一葉知秋,歐陽修在洛陽、滁州、潁州的三篇作品,凝縮了近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的不同境遇心態,或許可以勾勒出一代大家的人生和精神軌跡。

洛陽仕途起步: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

《浪淘沙·把酒祝東風》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總是當時攜手處,遊遍芳叢。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作《浪淘沙》時,歐陽修25歲,仕途起步,春風得意。兩年前,宋天聖八年(1030年),汴京,23歲的歐陽修在宋仁宗主持的殿試中,列二甲進士及第,被授任將仕郎,任西京留守推官。仕途順遂,情場更得意,循宋朝「榜下捉婿」風俗,歐陽修被恩師胥偃擇為女婿,正可謂「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在西京洛陽,歐陽修又遇到厚待青年才俊的好上司——西京留守錢惟演。錢惟演是吳越忠懿王錢俶第七子,著名文壇詩人,錢愛惜人才,獎掖後進,為歐陽修等青年才俊提供寬鬆創作氛圍。當時,文壇盛行華麗工整的駢文,歐陽修不滿駢文拘謹刻板空洞,力圖打破陳腐,復興古文淳樸簡約之風。在錢惟演的支持下,歐陽修、梅堯臣等人開始了詩文革新運動。二十多歲的歐陽修,既有青年獨有的銳氣,才華才情亦初顯。三年推官生涯,伊洛四季美景,都激發他的神思,不僅文章聲名鵲起,更與梅堯臣、尹洙等才俊結下深厚友誼。《宋史 歐陽修傳》記錄:「(歐陽修)始從尹洙遊,為古文,議論當世事,迭相師友,與梅堯臣遊,為歌詩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公元1032年春日,梅堯臣入洛,歐陽修同遊,歐珍惜與梅的深情,又感慨人生聚散無常,寫了這首著名的《浪淘沙》。詞作展現了一幅春日圖景,又夾雜了頗多感慨——端起酒杯向東風祈禱啊,請君多留幾日吧。洛陽東郊的道路上細柳招搖,我們當年攜手同遊之處,已經是一片奼紫嫣紅。人生聚散總是如此匆忙,離愁別緒在心頭久久徘徊,今年的花比去年紅,明年的花會更美,可惜不知道那時候能和誰同遊呢?這首詞是抒發了歐陽修和梅堯臣故地重遊時的感慨,時間上跨越了去年、今年、明年,將三年花作比較,層層推進,富有詩意,既表達友人情義之深,又落筆於人生聚散匆匆,展現出歐陽修早期雋永而深刻的文風,正如清人馮煦在《宋六十家詞選例言》中謂歐陽修詞:「疏雋開子瞻(蘇軾),深婉開少遊(秦觀)」。同為詩友,歐陽修與梅堯臣互相欣賞,友誼持續了一生。《浪淘沙》寫成28年後,公元1060年,汴京大疫,58歲的梅堯臣病逝。次年,54歲的歐陽修親自為梅詩編撰成書,並作《梅聖俞詩集》序(梅堯臣,字聖俞)。歐陽修在序中追憶了梅生平經歷,感慨「予嘗嗜聖俞詩,而患不能盡得之,遽喜謝氏之能類次也,輒序而藏之」「聖俞以疾卒於京師,餘既哭而銘之,因索於其家,得其遺稿千餘篇,並舊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為一十五卷。嗚呼!」斯人已逝,知音難求,一句「哭而銘之」,一部詩集詩序,算是歐陽修對一生摯友的追思。

滁州醉酒解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

話題回到西京洛陽,縱情詩文,歐陽修度過了三年風花雪月和優哉遊哉。景祐元年(1034年),27歲的歐陽修被召回汴京,授官宣德郎,任館閣校勘,編撰《崇文總目》(北宋最大的官修目錄書),開啟他的京官生涯。汴京並不如意,仕途更加坎坷,歐陽修兩度參與範仲淹改革,旋即捲入政治漩渦,以失敗身份,兩度被貶出京。先是景祐三年(1036年),而立之年的歐陽修隨範仲淹呼籲改革,指出北宋積弱的弊端根本——冗官問題,尖銳批評官場用人政策,得罪宰相呂夷簡。改革如同與虎謀皮,觸動既得利益者;仁宗萬般無奈,圓場了事。結果是,範仲淹被貶饒州,歐陽修為範辯護,被貶夷陵縣令(湖北宜昌),四年後才歸京復職。再是慶曆三年(1043年),範仲淹、韓琦等人推行「慶曆新政」,繼續提出限制冗官和提高效率,歐陽修作為諫官再度參與其中,提出「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兩年後,守舊派佔上風,新法又遭失敗,近不惑之年的歐陽修,再貶滁州(安徽滁州)。從而立之年到不惑之年,歐陽修積極革新,卻兩度被貶,令人扼腕。相比起政治鬱不得志,更令歐陽修感到奇恥大辱,也讓政治對手攻訐不止的,是一樁家庭倫理傳聞,是為歐陽修貶滁的直接原因。早年,歐陽修的妹妹嫁張龜正,不久守寡,帶著張與前妻之女投靠歐陽修。歐陽修撫養此女成人,嫁其於堂侄歐陽晟,原本好事一件。殊不知,外甥女張氏與家僕私通,就揪送官府後,竟「和盤託出」未嫁時與歐陽修有「不倫之情」。據宋人王銍《默記》載:「張懼罪,且圖自能免,其語皆引公未嫁時事,語多醜異」。歐陽修與張氏雖無血緣之親,卻有輩分之實,但在倫理綱常極度推崇的宋代,無異議一顆輿論炸彈,將歐陽修推上「亂倫」風口浪尖。歐陽修上書自白,卻難辯其汙,究其原因有二:一則指控來自外甥女本人,且極度私密之事,難以自證清白;二則,政敵藉機堅決彈劾,搜羅出歐陽修一首豔詞《望江南》,「江南柳,葉小未成蔭。人為絲輕那忍折,鶯嫌枝嫩不勝吟。留著待春深。十四五,閒抱琵琶尋。階上簸錢階下走,恁時相見早留心。何況到如今」,證明歐陽修對外甥女早有「輕佻曖昧」。歐陽修青年時頗風流放任,確有不少豔詞,但這首詞是否真與張氏有關?已無從可考。進一步假設,張氏指控不實,歐陽修也有家風不正、教養無方之責,再不堪一代道德典範。朝堂非議喧囂,政敵落井下石,歐陽修汙名難洗,宋仁宗一紙詔書,歐陽修貶滁州知州,時年39歲。這次「亂倫」非議,加之新政失敗,將不惑之年的歐陽修推到了精神谷底,他在江淮之地的滁州自號醉翁,借酒澆愁,寄情山水,無意間寫下了流傳百世的《醉翁亭記》。《醉翁亭記》(節選)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這首《醉翁亭記》特有韻律,連用二十一個「也」字,達到了藝術成熟的高峰,將歐陽修慵懶輕鬆的人生態度,以及「為政寬簡」的施政理念,融入滁州琅琊山美景中。歐陽修的人生態度看似消極,卻契合「無為而治」「治大國如烹小鮮」老莊思想,滁州反而被治理得井井有條。《醉翁亭記》以深刻筆力描寫了滁州琅琊山朝暮四季變化,猶如朝堂政治的風雲變幻;而自號醉翁宴飲,全文以「樂」字貫穿,則體現了歐陽修無意黨爭,放浪形骸,寄情山水的情懷。此篇絕世美文背後,也隱藏著歐陽修的難言苦楚,四十歲盛年卻以醉翁自號,「飲少輒醉」「頹然乎山水之間」,都深刻烙印著無法排遣的心靈創傷。「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對歐陽修來說,改革失敗,親人告發,兩次被貶,或許唯有美酒可以解憂,山水可以沉醉吧。

潁州西湖終老: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

皇祐元年(1049年),在經歷滁州、揚州、潁州、應天貶謫流離之後,42歲的歐陽修再度被召回京,先後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等職。經歷了兩次黨政被貶的政治教訓,歐陽修致力於修史著文,他與宋祁同修《新唐書》,又修撰《五代史記》。不僅文才天性得以最大限度發揮,更為人稱道的是,歐陽修有慧眼識珠的識才之能。嘉祐二年(1057年),50歲的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任主考官,錄取蘇軾、蘇轍、曾鞏等人,提攜了一大批文壇巨星,開啟北宋簡約文風之先河,以至於唐宋八大家中有四人拜其門下。歐陽修仕途也一路青雲直上,官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到達了個人政治生涯頂峰。人生就此終老,豈不樂哉?殊不知,北宋官場雲詭波譎,一場更大的暴風雨即將到來,它將徹底摧毀歐陽修的政治生涯和心理防線——歐陽修第三次陷入黨爭旋渦,再遭道德誣陷,成為他絕意官場,孤獨終老的人生謝幕。公元1064年,歷時一年半的「濮議之爭」爆發。事件本身並不複雜,引發的爭論卻勢如海嘯。此前一年,在位長達四十一年的宋仁宗病逝。宋仁宗無嗣,由濮安懿王趙允讓之子趙曙繼位,是為宋英宗。英宗即位後,圍繞其生父濮安懿王的封號,朝堂上掀起爭議。順從宋英宗的個人私心,韓琦、歐陽修一派公開提議,應當奉濮安懿王為「皇考」;司馬光、呂誨、範純仁一派則堅持認為,既然英宗過繼給仁宗並繼承皇位,只能稱仁宗為「皇考」,生父濮安懿王為「皇伯」。隨著爭論日漸深入,表面上的封號之爭,已經升級為即位之初的宋英宗,與試圖幹預朝政的曹太后鬥爭,繼而引發執政與臺諫兩股勢力的「君子小人黨爭」。韓琦、歐陽修一派的主張,遭到了朝臣堅決抵制,歐陽修成為輿論憤怒的首要攻擊目標,他不僅被貼上了小人標籤,還被稱為「首開妄議者」「首惡之人」,被喻為「豺狼當道,擊逐宜先,奸邪在朝,彈劾敢後」。最終的角力結果,是宋英宗強力幹預,他立濮王園陵,呂誨、範純仁等被罷免外放。濮議之爭表面以歐陽修一派獲勝,但卻得罪了大多數持所謂正統價值觀的士大夫階層。歐陽修自知成官場眼、釘肉刺,便連續上奏摺自請外放。熟料,未及允準,英宗突然辭世,宋神宗即位。被懸在風口浪尖的歐陽修,失去皇權靠山,已騎虎難下。對反對派而言,報復的機會也來了。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英宗離世,花甲之年的歐陽修,便再次遭遇「長媳風波」的緋聞。這一次舉報人是歐陽修妻弟薛宗孺,薛因私交不睦懷恨在心,檢舉歐陽修和長媳吳春燕有不正當關係,隨即被御史彭思永和蔣之奇利用攻擊。尤其蔣之奇,此人曾在濮議之爭中擁護歐陽修,被一併視為「奸邪」,他為與歐陽修劃清界限,藉機積極揭發所謂亂倫緋聞,一場指責歐陽修「禽獸不為之醜行,天地不容之大惡」風暴驟至。歐陽修憤怒申辯,宋神宗派人調查,彭思永和蔣之奇卻無法證明其罪,只能以「莫須有」來搪塞:「帷薄之私,非外人所知,但其首建濮議,違典禮以犯眾怒,不宜更在政府」。這起事件結果是,彭和蔣被貶謫,神宗「敕榜朝堂」,告誡群臣莫再非議,算是替歐陽修辨誣。然而,二十年間兩次遭親戚指控,遇「亂倫」汙名,被政敵攻訐,歐陽修心如死灰、苦不堪言。他唯一想做的,就是努力掙脫政治旋渦。於是,連續上表請辭,歐陽修終在熙寧四年(1071年)獲準,以太子少師致仕,歸隱潁州(安徽阜陽),實現了二十年前知潁州時「歸潁終老」夙願。北宋時,潁州為京東拱衛,西湖美景更是天下聞名,西湖的碧波蕩漾,滌蕩了官場的鬥爭,洗盡了人生的汙名,衝淡了世情的齷齪,記錄了歐陽修人生最後一年的自在時光,他創作《採桑子》十首,如人生遲暮私語,最著名一首如下:《採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採桑子》描繪的圖景令人心醉——潁州西湖風光好,駕著輕舟劃著小槳很愜意,碧綠的湖水連天,長堤芳草萋萋,春風隱約送來一陣陣笙歌。水面無風如琉璃般光滑,小船在不知不覺中移走。只看見水面波紋蕩漾,被船驚起的水鳥,在湖岸邊飛翔。人生的最後歲月,歐陽修選擇了放下與和解。他的筆觸下,不再有《把酒祝東風》中的離愁別緒,也沒有《朋黨論》的慷慨激昂,更沒有《醉翁亭記》的慵懶失意,有的只是靜享西湖碧波蕩漾——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回顧人生,歷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爾虞我詐的黨爭,親人反目的齷齪,朝堂攻訐的汙名,三度貶謫的無助,在微動的漣漪中,都猶如「驚起沙禽掠岸飛」,倏忽不見。人生終極,靜如止水,只留下「無風水面琉璃滑」。遲暮之年的歐陽修,自號「六一居士」,留下一聲感嘆:藏書一萬,金石遺文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吾一老翁。歸隱西湖一年後,歐陽修安靜地走完了65歲人生。他是幸運的,當年與摯友梅堯臣的歸潁之約,如願以償。潁州西湖上,再無雲譎波詭,惟有朗月清風。作者:陳城校對:孟晨晨監製:潘若佳監審:趙嘉麟

相關焦點

  • 這其實是一首律詩,歐陽修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記》的賞析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的散文名篇。北宋文壇執牛耳者,歐陽永叔是也。我們提到北宋文壇,首先想到的蘇軾,作為無所不能的文學大家,蘇軾在詩詞上的造詣非同凡響。當文學進入到宋初,詩開始理性化,成為高端說理文體,下沉民間的娛樂體裁則被豔詞所佔據,直到蘇軾開始詞牌題材創新。
  • 歐陽修【醉翁亭記】
    聽這次的古文朗讀讓我很驚訝,有相當一部分誦友,無論讀《醉翁亭記》還是《師說》,都讀的中規中矩有模有樣,好像是一個師傅教出來的,就連斷句出了錯兒,也都錯在同一個句子上:「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這樣斷句是不恰當的,王桂玲老師去年在給訓練營輔導這篇古文時曾糾正過這種讀法。
  • 山水遊記意境優雅,堪稱千古範文,歐陽修和《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是北宋歐陽修寫的一篇山水遊記,這篇文章一經問世就被贊為遊記散文的典範,成為人人背誦的名篇範文。歐陽修是北宋時期著名學者型官員,他研究涉獵範圍極廣,只不過在仕途上並非一帆風順。宋仁宗慶曆五年,歐陽修被貶至滁州當太守。
  • 寫下《醉翁亭記》的歐陽修,原來是這樣的人
    談起歐陽修,相信不少人都背過他的名作《醉翁亭記》。其實這個外甥女和歐陽修並沒有什麼真正的血緣關係,這個所謂的外甥女只不過是歐陽修妹妹收養的一個養女罷了。如果事情是真的,在那個時代絕對算是越軌之舉了。畢竟在外人看來,他倆可是有血緣關係的。具體來說,由於歐陽修的妹妹在出嫁沒多久,就當了寡婦,在夫家無依無靠,被人唾棄。所以歐陽修就好心把妹妹和外甥女接到自己家中照顧。也就是在那之後,張氏和歐陽修有了私情。
  • 聽「歐陽修」讀《醉翁亭記》,張本煜揭秘「背誦默寫天團」
    講述宋仁宗一生的劇《清平樂》開播不久,「背誦默寫天團」就登上熱搜。宋仁宗的朝堂那麼星光熠熠,一看到晏殊、範仲淹、歐陽修、韓琦等人的名字打在屏幕上,許多人瞬間夢回學生時代的語文課。作為非科班出身的演員,張本煜此次出演《清平樂》裡耿直忠誠的北宋一代文豪歐陽修一角,飽受關注。
  • 早讀7:高考名句名篇巧記:《嶽陽樓記》《醉翁亭記》
    【情境默寫】1.面對人生中成功的歡樂和失敗的痛苦,我們應擁有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所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態。2.心懷天下百姓是許多有志之士一生的寫照。
  •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怎麼寫出來的?民間流傳和真實故事有本質區別
    文章標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怎麼寫出來的?民間流傳和真實故事有本質區別」歐陽修是舉世公認的北宋文學大家,在詩、詞、文、賦等各方面都有極高的造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領袖北宋文壇達三十年。而《醉翁亭記》的寫成並非我們閱讀這篇文章裡面所寫的那樣輕鬆愉悅。歐陽修是怎樣寫出這樣千古名篇同樣值得我們關注。歐陽修因為當年一樁不乾不淨的案件被人陷害無辜牽連,最終被宰相賈昌朝等人以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伎倆,羅織出歐陽修侵佔財產這種莫須有的罪名,而宋仁宗迫於宰相等人的壓力,做出了罷黜歐陽修原有官職,將其貶為滁州知州的最終判決。歐陽修懷著落寞的心情來到安徽滁州。
  • 清平樂×紅樓夢,歐陽修《醉翁亭記》是怎樣影響《紅樓夢》的?
    晏殊帶著「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來了,範仲淹帶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來了,歐陽修也帶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來了。醉翁亭,在山水之間。大觀園,也在山水之間。自宋至清,歐陽修《醉翁亭記》是怎樣影響《紅樓夢》的?
  • 古詩詞朗讀 |歐陽修《醉翁亭記》
    點上方綠標收聽唐詩宋詞朗讀者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廬陵歐陽修也。  環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那是琅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裡,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看到流水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
  • 醉翁亭記,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唯有那滿腔的報國熱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出自北宋大文學家的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這句話流傳千古,幾乎人盡皆知,在我們讀醉翁亭記時,被歐陽修描寫的醉翁亭的山水深深的吸引住了,幾乎都深以為歐陽修確實是被醉翁亭美麗的山水景色迷住,而他不在乎酒,在乎就是山水,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 《醉翁亭記》的悠然背後,是歐陽修三起三落仍然不忘初心的堅持
    此亭為「醉翁亭」,而亭中與人共享歡樂的醉翁就是滁州太守歐陽修。一篇《醉翁亭記》,展現了山水之美、意境之美、百姓之樂,吸引多少文人志士爭相涉足醉翁亭,追憶並體驗當時歐陽修筆下之「樂」。可是就是這麼一篇展現了太守與民同樂的文章,卻是在作者遭遇貶謫後寫下,不僅如此,歐陽修的一生遭遇三起三落,仍然時刻把百姓裝在心中,成就了一代散文家、詩人、詞人、歷史學家、經學家、考古學家、詩歌評論家。
  • 許介川書宋代歐陽修《醉翁亭記》書法作品欣賞
    歐陽修《醉翁亭記》一直是我喜歡的文章。從中學開始就常常誦讀,至今不知疲倦。其中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把自己的心靈沉浸到閒適、恬淡的情境裡,獲得了一種平衡、和諧的感受。這種感受滲透在《醉翁亭記》裡,使文章如田園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轉而流暢。
  • 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寫在《醉翁亭記》前的一則趣聞
    巧合的是,楊日嚴與歐陽修有舊仇。因為歐陽修曾彈劾楊日嚴貪贓枉法,雖然後來可能查無實據,因為楊日嚴也並未收到嚴厲的處罰,但是他與歐陽修的「梁子」算是結下了。楊日嚴得知張氏與歐陽修還有「舅甥」的關係,就露出了狡黠的一笑,想藉此大作文章。
  • 《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 朗誦:丁冰
    《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 朗誦:丁冰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洩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廬陵歐陽修也。朗誦者:丁冰 ,來自魅力之聲公益大課堂,自由寫作者,愛好讀書寫作,喜歡安靜的自由天空。壹點號德州朗誦藝術團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 歐陽修《醉翁亭記》選段每周一篇鋼筆字練字打卡作業欣賞
    上一期鋼筆字打卡作業題目是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選段,要求是簡繁不論,但是必須橫寫醉翁亭記/歐陽修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 《醉翁亭記》理解性默寫
    2、《醉翁亭記》中描繪山間朝暮之景的句子: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3、《醉翁亭記》中本文以色彩鮮明的語言,描繪春夏之景的句子: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6、《醉翁亭記》中文中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是: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7、《醉翁亭記》中文中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 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以什麼心情寫下的呢?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江西吉安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雖然是老來子,但他的父親歐陽觀,在他出生時已經五十二歲並且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隨後母親鄭氏帶著他投奔隨州的叔父歐陽曄,叔父家並不富裕,但好在他的母親鄭氏出生名門望族是個大家閨秀也能拿著荻杆教他識字啟蒙,加上叔父不時的關懷,歐陽修也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少年時歐陽修兩次科考失敗,後來拜胥偃為師才在其引薦下參加了國子監的解試,位列二甲,次年在禮部省試中的省元。隨後又在宋仁宗主持的殿試中二甲進士及第,但卻沒有奪魁,後來晏殊回憶說是他的鋒芒太盛試官想挫一挫他的銳氣。
  • 被視為稀世珍品的蘇軾書《醉翁亭記》,原是在阜陽所作
    在安徽滁州醉翁亭景區寶宋齋內,有一處碑刻,兩塊四面,碑高239釐米,寬98釐米,正文402字,標題4字,跋95字,共501字。此碑刻為《醉翁亭記》,歐陽修撰,蘇軾書。後人稱為「歐文蘇字,珠聯璧合」,視為稀世珍品。明代馮若愚云:「宋碑文字最著者莫如歐公滁二碑。」
  • 《醉翁亭記》:我就是那個「與民同樂」的醉老頭
    歐陽修是北宋文壇的領袖,當他手握全國科考的指揮棒時,便大膽改革以往華而不實的文風,為大宋朝選拔了眾多英才;他的名篇《醉翁亭記》,文風清淡,寄情於景,為後世文章創作做出表率。慶曆五年,歐陽修被貶官到滁州做知州,知州,和太守一個意思,相當於今天的市長。雖然被貶,但他沒有抱怨消沉,反而積極樂觀,把滁州治理得井井有條。
  • 《醉翁亭記》教學知識(PCK)的擇定與建構
    盧望軍、周選傑通過探索本文的主旨,探尋歐陽修的精神世界,佔所選課例的25%。趙東明帶領學生探討得出結論,《醉翁亭記》主要是作者通過表現與民同樂的狀態來襯託和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憤懣和孤寂的情感。從以上數據看來,較多的老師引導學生理解的主旨為「與民同樂」,對人物情感的複雜性的探究較少。在教學方法方面,全部老師都用到了提問法和探究法,通過提出問題來引發學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