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朗讀 |歐陽修《醉翁亭記》

2021-02-23 唐詩宋詞朗讀者

點上方「唐詩宋詞朗讀者」,再點擊「關注」。

這裡是朗讀者的聚集地,你來朗讀,你來傾聽!

細細品味文字間的那一份感觸

用你最深情的朗讀

來喚醒你那最真摯的情緣

期待,期待,期待

你的朗讀

  


點上方綠標收聽唐詩宋詞朗讀者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環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那是琅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裡,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看到流水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裡,寄托在酒上。

  至於太陽的升起,山林裡的霧氣散了;煙雲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風高霜潔,天高氣爽,水落石出,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黃昏歸來,四季的風光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於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來去行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後面的答應;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不斷的行人,是滁州的遊客。到溪邊釣魚,溪水深並且魚肉肥美;用釀泉造酒,泉水清並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橫七豎八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於音樂;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鬧的人,是歡樂的賓客們。一個臉色蒼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裡的枝葉茂密成林,鳥兒到處叫,是遊人離開後鳥兒在歡樂地跳躍。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遊人的快樂為快樂啊。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呢?是廬陵歐陽修吧。

環:環繞。
皆:副詞,都。
環滁:環繞著滁州城。
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區。
其:代詞,它,指滁州城。
壑:山谷。
尤:格外,特別。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琅琊山。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而:表並列。
峰迴路轉:山勢迴環,路也跟著拐彎。比喻事情經歷挫折失敗後,出現新的轉機。
山:名詞作狀語,沿著山路。
潺潺:流水聲。
而:表承接。
釀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釀酒,故名。
回:迴環,曲折環繞。
翼然: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然:.的樣子。
臨: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於:在。
作:建造。
名:名詞作動詞,命名。
自謂:自稱,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
號:名詞作動詞,取別號。
曰:叫做。
輒:就。
年又最高:年紀又是最大的。
意:這裡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後來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乎:相當於「於」。
得:領會。
寓:寄託。
林霏:樹林中的霧氣。霏,原指雨、霧紛飛,此處指霧氣。
開:消散,散開。
歸:聚攏。
暝:昏暗。
晦:陰暗。
 晦明:指天氣陰晴明暗。
芳:香花。
 發:開放。
佳木秀而繁陰,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
秀:茂盛,繁茂。
繁陰:一片濃密的樹蔭。
風霜高潔:就是風高霜潔。天高氣爽,霜色潔白。
至於:連詞,於句首,表示兩段的過渡,提起另事。
負者:背著東西的人。
休於樹:在樹下休息。
傴僂:腰彎背曲的樣子,這裡指老年人
提攜:指攙扶著走的小孩子。
臨:靠近,這裡是「……旁」的意思。
漁:捕魚。
釀泉:一座泉水的名字,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
洌:水(酒)清。
山餚:野味。
野蔌:野菜。蔌,菜蔬。
雜然:眾多而雜亂的樣子。
陳:擺放,擺設。
酣:盡情地喝酒。
絲:琴、瑟之類的弦樂器。
竹:簫、笛之類的管樂器。非絲非竹:不在於琴弦管簫。
射:這裡指投壺,宴飲時的一種遊戲,把箭向壺裡投,投中多的為勝,負者照規定的杯數喝酒。
弈:下棋。這裡用做動詞,下圍棋。
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相錯雜。形容喝酒盡歡的樣子。
觥:酒杯。
籌:酒籌,用來計算飲酒數量的籌子。
蒼顏:臉色蒼老。
頹然乎其間: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裡形容醉態。
歸:回家。
已而:不久。
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
翳:遮蔽。
鳴聲上下:意思是鳥到處叫。上下,指高處和低處的樹林。
樂①其樂②:以遊人的快樂為快樂 樂①:意動用法,以…為樂。樂②:快樂。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
謂:為,是。
廬陵:廬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歐陽修先世為廬陵大族。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的名作,是一篇令人不禁喜愛的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十分樂觀。寫作時背景是歐陽修由於參加範仲淹的改革,後失敗,歐陽修被株連被貶,此文就是被貶滁州時作者創作的。貫穿《醉翁亭記》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為了寫樂。文中寫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這是無足怪的。因為既是寫亭,自當寫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當寫出命名之意,這些全屬必要的烘託。文章開始寫望琅琊,寫「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著一個「樂」字。至破題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後,再補一筆,便借「山水之樂」,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線。下文又承「山水之樂」稍稍展開,寫出中朝暮和四時之景,,並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如入佳境。但這種「樂」趣,是人人都體會到的,著還不足為奇。等寫到「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時,「樂」的內涵就加深了,因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賓客,還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這就非同尋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結束這歡樂場面,也是有深意的,說明「醉翁之意」的基調。以下從兩方面展開;第一,寫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第二,寫滁州官民同樂的情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的這和平生活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並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習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本文在語言運用上也很有特色,駢散相間,節奏富於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易於成誦,首先本文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後來的作家所用。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金熒潤暢。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抑揚頓挫,鏗鏘悅耳。全文幾乎用「也」結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重複之感,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

朗讀,陶冶情操,升華修養!

提示:您也可來朗讀!

步驟:1.關注公眾號 >2.回復詩詞名(如「水調歌頭」「沁園春·雪」)或詩人名字(如「李白」「杜甫」)或數字(1至9)查看內容 >3.發送您的語音或視頻朗讀

相關焦點

  • 歐陽修【醉翁亭記】
    聽這次的古文朗讀讓我很驚訝,有相當一部分誦友,無論讀《醉翁亭記》還是《師說》,都讀的中規中矩有模有樣,好像是一個師傅教出來的,就連斷句出了錯兒,也都錯在同一個句子上:「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這樣斷句是不恰當的,王桂玲老師去年在給訓練營輔導這篇古文時曾糾正過這種讀法。
  • 寫下《醉翁亭記》的歐陽修,原來是這樣的人
    談起歐陽修,相信不少人都背過他的名作《醉翁亭記》。其實這個外甥女和歐陽修並沒有什麼真正的血緣關係,這個所謂的外甥女只不過是歐陽修妹妹收養的一個養女罷了。如果事情是真的,在那個時代絕對算是越軌之舉了。畢竟在外人看來,他倆可是有血緣關係的。具體來說,由於歐陽修的妹妹在出嫁沒多久,就當了寡婦,在夫家無依無靠,被人唾棄。所以歐陽修就好心把妹妹和外甥女接到自己家中照顧。也就是在那之後,張氏和歐陽修有了私情。
  • 清平樂×紅樓夢,歐陽修《醉翁亭記》是怎樣影響《紅樓夢》的?
    晏殊帶著「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來了,範仲淹帶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來了,歐陽修也帶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來了。醉翁亭,在山水之間。大觀園,也在山水之間。自宋至清,歐陽修《醉翁亭記》是怎樣影響《紅樓夢》的?
  • 歐陽修一生奇恥大辱,成就了名篇《醉翁亭記》
    提起歐陽修,耳熟能詳的莫過於《醉翁亭記》,這篇入選中學課本的千古名篇,不僅將「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的琅琊山盛景推介天下,更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文人情懷抒發到了極致。他近四十歲不惑之年,陷「與外甥女亂倫」傳聞,被貶滁州,作《醉翁亭記》;後六十歲時,又遭所謂「幃薄不修」彈劾,背負「與長媳通姦」不實指控,從此絕意官場,強意歸隱,在潁州西湖終老。縱觀封建歷史,政治鬥爭無時不在,擊倒一個政治對手,最直接的辦法,便是從道德上汙名醜化。歐陽修背負的罵名,其實是北宋黨爭的真實寫照。
  • 《醉翁亭記》教學知識(PCK)的擇定與建構
    整體上可以選取對偶句和散句比較朗讀,對偶句讀得節奏鮮明,散句讀得從容舒緩。也可以比較朗讀,如換字朗讀法,去體會文章的文氣文韻。3.反問質疑,深入體悟微妙情感學生能夠從字裡行間體會到「樂」的情感,但是僅僅是「與民同樂」與文末的「頹然乎其間者」「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是不符合的。我們要透過樂來觸摸歐陽修精神的悲涼。
  • 這其實是一首律詩,歐陽修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記》的賞析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的散文名篇。北宋文壇執牛耳者,歐陽永叔是也。我們提到北宋文壇,首先想到的蘇軾,作為無所不能的文學大家,蘇軾在詩詞上的造詣非同凡響。當文學進入到宋初,詩開始理性化,成為高端說理文體,下沉民間的娛樂體裁則被豔詞所佔據,直到蘇軾開始詞牌題材創新。
  • 山水遊記意境優雅,堪稱千古範文,歐陽修和《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是北宋歐陽修寫的一篇山水遊記,這篇文章一經問世就被贊為遊記散文的典範,成為人人背誦的名篇範文。歐陽修是北宋時期著名學者型官員,他研究涉獵範圍極廣,只不過在仕途上並非一帆風順。宋仁宗慶曆五年,歐陽修被貶至滁州當太守。
  • 醉翁亭記,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唯有那滿腔的報國熱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出自北宋大文學家的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這句話流傳千古,幾乎人盡皆知,在我們讀醉翁亭記時,被歐陽修描寫的醉翁亭的山水深深的吸引住了,幾乎都深以為歐陽修確實是被醉翁亭美麗的山水景色迷住,而他不在乎酒,在乎就是山水,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 許介川書宋代歐陽修《醉翁亭記》書法作品欣賞
    歐陽修《醉翁亭記》一直是我喜歡的文章。從中學開始就常常誦讀,至今不知疲倦。其中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把自己的心靈沉浸到閒適、恬淡的情境裡,獲得了一種平衡、和諧的感受。這種感受滲透在《醉翁亭記》裡,使文章如田園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轉而流暢。
  • 《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 朗誦:丁冰
    《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 朗誦:丁冰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洩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廬陵歐陽修也。朗誦者:丁冰 ,來自魅力之聲公益大課堂,自由寫作者,愛好讀書寫作,喜歡安靜的自由天空。壹點號德州朗誦藝術團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 聽「歐陽修」讀《醉翁亭記》,張本煜揭秘「背誦默寫天團」
    宋仁宗的朝堂那麼星光熠熠,一看到晏殊、範仲淹、歐陽修、韓琦等人的名字打在屏幕上,許多人瞬間夢回學生時代的語文課。作為非科班出身的演員,張本煜此次出演《清平樂》裡耿直忠誠的北宋一代文豪歐陽修一角,飽受關注。近日,應紫牛新聞邀請,張本煜接受專訪之餘,還特意錄製了《醉翁亭記》與「背誦天團」的粉絲們分享。
  • 歐陽修《醉翁亭記》選段每周一篇鋼筆字練字打卡作業欣賞
    上一期鋼筆字打卡作業題目是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選段,要求是簡繁不論,但是必須橫寫醉翁亭記/歐陽修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 《醉翁亭記》理解性默寫
    2、《醉翁亭記》中描繪山間朝暮之景的句子: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3、《醉翁亭記》中本文以色彩鮮明的語言,描繪春夏之景的句子: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6、《醉翁亭記》中文中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是: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7、《醉翁亭記》中文中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 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以什麼心情寫下的呢?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江西吉安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雖然是老來子,但他的父親歐陽觀,在他出生時已經五十二歲並且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隨後母親鄭氏帶著他投奔隨州的叔父歐陽曄,叔父家並不富裕,但好在他的母親鄭氏出生名門望族是個大家閨秀也能拿著荻杆教他識字啟蒙,加上叔父不時的關懷,歐陽修也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少年時歐陽修兩次科考失敗,後來拜胥偃為師才在其引薦下參加了國子監的解試,位列二甲,次年在禮部省試中的省元。隨後又在宋仁宗主持的殿試中二甲進士及第,但卻沒有奪魁,後來晏殊回憶說是他的鋒芒太盛試官想挫一挫他的銳氣。
  • 《醉翁亭記》的悠然背後,是歐陽修三起三落仍然不忘初心的堅持
    此亭為「醉翁亭」,而亭中與人共享歡樂的醉翁就是滁州太守歐陽修。一篇《醉翁亭記》,展現了山水之美、意境之美、百姓之樂,吸引多少文人志士爭相涉足醉翁亭,追憶並體驗當時歐陽修筆下之「樂」。另外,他喜歡上西京洛陽的牡丹花,並詳細研究了他的種植方式,還專門撰寫了《洛陽牡丹記》,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關於牡丹的專著,「洛陽花」也成為歐陽修創作中反覆出現的一種極具生命力的意象符號,成為他青春歲月的象徵,串起榮枯順逆,連接現在往昔。在此期間,他寫下《非非堂記》,留下:「夫是是近乎諂,非非近乎訕,不幸而過,寧訕無諂。是者,君子之常,是之何加?
  • 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寫在《醉翁亭記》前的一則趣聞
    巧合的是,楊日嚴與歐陽修有舊仇。因為歐陽修曾彈劾楊日嚴貪贓枉法,雖然後來可能查無實據,因為楊日嚴也並未收到嚴厲的處罰,但是他與歐陽修的「梁子」算是結下了。楊日嚴得知張氏與歐陽修還有「舅甥」的關係,就露出了狡黠的一笑,想藉此大作文章。
  • 早讀7:高考名句名篇巧記:《嶽陽樓記》《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歐陽修)①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語潤龍城第98期】《嶽陽樓記》《醉翁亭記》《小石潭記》 對比閱讀
    《醉翁亭記》作者隨遇而安、與民同樂  c .《醉翁亭記》和《嶽陽樓記》相同:思想境界是積極向上的,難得可貴,但《嶽陽樓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規勸滕子京,並勉勵自己,表現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翁亭記》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抒發排遣謫居的苦悶情懷。
  • 人教版九年語文上冊《醉翁亭記》知識清單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人教版九年語文的重點篇目,考點很多。這篇優美的山水遊記,通過對醉翁亭周圍的秀麗環境的描寫和對遊人之樂的敘述,勾勒出一副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表達了作者隨遇而安,寄情山水的心境和簡這個愛民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 《醉翁亭記》教後記: 亂倫罪名下的壓抑之文
    上周某日晚,楊老師電話我,專門談起史老師對《醉翁亭記》的觀點,關照我好好準備此課,不可草草完結,特別要補充《宋史歐陽修傳》和《朋黨論》,否則學生無法理解。真不巧,前段時間,因《嶽陽樓記》的教學,我專門印發《宋史範仲淹傳》等文章,《宋史歐陽修傳》也在其中,我還特意買了王水照和崔銘合著的《歐陽修傳》,希望準備得更紮實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