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小人物往往推動大歷史,於可訓說:「新舊時代轉變之際,鄉村教育幾成空白。而彼時之所謂鄉村教育者,不獨教孺子識文斷字,且兼有移風易俗教化鄉民服務鄉村政治經濟之務,所以彼時之鄉村教師,身份雖微,其作用卻大。」
今天我們就來品讀於可訓先生的文章《吳先生列傳——鄉村教師列傳之一》,一起感受鄉村教師的平凡與偉大。
吳先生列傳
——鄉村教師列傳之一(節選)
作者:於可訓
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的母親。母親在外面不讓我叫她姆媽,要像別的學生一樣,叫她吳先生。
吳先生解放初期就參加新中國的教育工作,在一所鄉村小學當老師,教語文,也教算術音樂圖畫。那時候,教書的先生少,大多是一抹帶十雜,燒火帶引伢,一身多任,一專多能。吳先生的書教得好,很受學生歡迎,也受領導讚賞。有一年,縣裡評教育模範,吳先生得了一張獎狀,胸前還戴了一朵大紅花,和其他的模範一起,坐在縣大隊的戰馬上,由縣長陪著,在縣城的街上走了一圈,頗有點金榜題名狀元遊街的味道,可見那時候對教育的重視。吳先生頗以此為榮,雖不常提起,卻到老了還記得當年遊街的細節。
吳先生的父親是個木匠,當地把木匠叫博士。博士又分細博士和大博士,細博士是指幹細活的雕花木匠,大博士是指打造犁耙水車、箱籠桌櫃、架屋上梁的大木匠。吳先生的父親和一個大木匠是朋友,兩人很早就結下了兒女親家。吳先生的父親後來想傳宗接代,在外面又有了一房,吳先生的母親就帶上吳先生,住到了女兒還未過門的婆家,在婆家陪著女兒讀書。大博士雖然是個木匠,思想卻很開通,他過世後,兒子去了武昌,一直在外面讀書,搞革命,吳先生也就成了婆家的閨女。婆家是個大家族,養得起她們母女。
吳先生的塾師是本縣有名的耆宿,也是本縣有名的民主人士,在抗戰期間,很做了幾件有氣節的事,在縣誌上都有記載。老先生很欣賞他的這個女弟子,常誇她天資聰慧,善於用事。證據之一,是傳說有一次老先生家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一時間來不及籌措飲食,他的這位女弟子卻變戲法似的從書櫃裡取出一壺酒來,先生大感驚訝,詢之,則對曰:我有鬥酒藏之久矣,以待先生不時之需。先生後來常拿這件事誇耀他的這位女弟子,還引用《顏氏家訓》的話說:沉侯文章用事,不使人覺,若胸臆語也。
吳先生初為人妻人母之後,即遭家庭變故,教書的生涯中斷了幾年,重理舊業,再作馮婦,已是一九五四年冬天。這年冬天,大水過後,村裡的孩子沒法上學,就來請吳先生辦個私塾。說是私塾,實則是公辦。只是這辦學的公家不是政府,而是同村的族人。不用修教室校舍,各家的空房子多的是,不必招雜役校工,族中的閒人都可以幫忙,先生也無須出錢聘任,只在年節收些束修便行。這束修也不光是孔夫子收的幹臘肉,還有糧米和節令食品,所以那幾年我家的食物特別豐富。到了冬天,吳先生真的把收到的雞鴨魚肉製成束修,風乾了回饋族人。我記憶中有一種醃製的魚籽餅,是我少年時代最喜歡的食品。
因為經過長期戰亂,又逢天下甫定,百廢待興,所以失學的鄉民,已不止一代之人。這樣,到吳先生的私塾來讀書的學生,年齡便參差不齊。有小到六七歲的,也有大到十六七歲的,有幾個竟是結過婚的成年人。年齡一亂,輩分自然就跟著亂了,有十六七歲的叫六七歲的叫姑叫伯的,有結過婚的叫沒結婚的叫叔叫爺的,吳先生也攤著輩分,夾在中間十分為難。有一天上課,講著講著,一個學生突然站起來衝著她說,姐,我要回家。吳先生一看,是本房大伯的小兒子,今年已經八歲了,蓄著個瓦片頭,倒是孩童打扮。就問,上課上得好好的,回家幹什麼呀。他說,吃奶,我要回家吃奶。頓時引起鬨堂大笑。其實,這也沒什麼可笑的,鄉下孩子缺少營養,娘親惜子,斷奶斷得晚,像這樣吃奶吃到十多歲,也不為怪。只是上課上到一半,要回家吃奶,也太沒規矩,當著同學的面,叫先生叫姐,也太不成體統。吳先生在放走了這個學生之後,當即立了一條規矩,今後所有同學,相互之間一律直呼其名,不準再稱爺叔姑伯哥姐兄弟。不論輩分高低,叫老師只能叫先生,不能有其他稱呼,就是我,也不例外。放學後,又到那個學生弟的家裡做伯媽的工作,從這個學生弟開始,改變了上課要回家吃奶的陋習。
這件事傳到區上後,區上認為這是一個移風易俗的典型,就把宣傳婚姻法的任務,也交給了吳先生。吳先生於是就按照她對婚姻法的理解,編了一段順口溜,讓學生到處傳唱。我至今還記得其中的幾句:包辦婚姻壞處多,最是男女見不著,不知是聾還是啞,不知是瞎還是跛。害了姐來又害哥。吳先生用的是當地流行的山歌趕五句的曲調,因為通俗易懂,很快便傳唱開來。
完成了宣傳婚姻法的任務,區上又讓吳先生協助掃盲。鄉下人不懂得漢字的構成,跟他們講偏旁部首形聲會意沒有用,最好的辦法是拿實物對照,所以,到了冬天,學堂裡就擺滿了犁耙水車扁擔籮筐鋤頭鐵鍬鐮刀糞扒一應農具。吳先生把字片貼在這些農具上,讓他們一一對應地認熟了,然後拿下字片,要他們照著字片上的字去認領。這樣,冬季的學堂就成了供銷社的農資公司。認領自家的農具雖然不花一分錢,但認下一個字卻並不比從兜裡掏錢容易多少。為了方便婦女識字,吳先生還讓她的字片登堂入室,貼到了各家各戶的家具器物上面,不管你願不願意認,喜不喜歡認,它都跟你抬頭不見低頭見,日久天長也就混熟了,吳先生的字片教學法因而大見成效。區上後來派了一個文書來總結經驗,那文書在文章中說,他到了一個農戶,問這家的主人,今年的收成怎麼樣,這家主人二話不說,把一條翹嘴白一條鱤魚和一條鯰魚丟在他腳下。他問主人,這是何意,主人說,這也不懂,今年受災,顆粒無收,我這是白(翹嘴白)幹(鱤)一年(鯰)。文書念過私塾,知道漢字構造法的六書中有一個假借,就在文章中說,這家主人是在用諧音假借法說話,可見經過吳先生掃盲的農民,識字的能力已達到何種程度。吳先生後來說,這不過是當地的農民常說的一句俏皮話,跟我的掃盲識字毫無干係。
到了合作化運動開始以後,上面要求社員學會記工記帳,吳先生白天教完學生之後,晚上還要在學堂裡教農民打算盤。吳先生年輕時協助當家的二爹管過帳,算盤打得滴溜兒轉。經她調教的學生,有許多人都當了農業社的會計和記工員,有一個後來還當上了縣財政局的副局長。吳先生在算術課上,加減乘除也讓學生用算盤演算,所以,她教的學生珠算口訣都背得滾瓜爛熟。後來不用算盤,吳先生要學生在心裡想一個算盤,照樣用珠算口訣運算,結果比用算盤算得還快。村裡有個會下象棋的說,這和下盲棋的意思差不多。區上的那個文書卻說,這叫珠心算,想不到吳先生還會珠心算。
吳先生的珠心算受到了讚揚,也招來了不滿,有些出門販豬見過世面的族人嫌吳先生不會豎式演算,就把自己的子弟轉到了鄰村的民辦,這使吳先生十分沮喪。那時節,豎式演算剛剛傳到鄉下,吳先生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等到她從轉走的學生那兒了解了豎式演算的方法,才覺得自己不知不覺間已經落後於時代。
經過這些事,區上覺得吳先生果然能幹,縣裡也覺得吳先生是個人才。正當吳先生努力趕上時代的時候,正好上面對民辦中小學進行調整,就把她吸收為正式的民辦教師,吳先生的私塾隨之也轉成正式的民辦小學,不過,只有一二三年級,四年級就要到一個指定的民辦小學去上,為的是在進入高小之前,接受一個學年的規範教育。
成了正式的民辦之後,吳先生就開始按上面的要求,編制班級,規範課程,更換教材。從前沒有這些講究,除了偶爾帶學生做些打梭子跳房子丟手巾抓小雞之類的遊戲,教唱幾句山歌,畫幾個戲曲人物就算是上了體育音樂圖畫課之外,就是抱著《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龍文鞭影》《幼學瓊林》這些流行了幾百年的童蒙讀物,跟著先生有口無心地大聲誦讀。舊式的私塾不大講書,尤其是破蒙階段,講了也是白講,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讀著讀著,意思你就明白了。後來想想,也真是這樣,就像《幼學》開頭的幾句: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日月五星,謂之七政;天地與人,謂之三才。這些涉及到天地初開人文始創的知識,先生能講得清楚嗎,就算是先生講清楚了,學生又能聽得懂嗎,不如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去用心體會,時間長了自然就明白了。
新式教材往往結合實際,通俗易懂,不用講,你也能明白:小學生,小學生,新中國的小主人,好好學知識,好好學本領,有了知識和本領,好給人民做事情。吳先生最喜歡講新教材上的這些課文,她把自己對新社會新事物的了解,儘可能地融入課文的講解,常常還穿插一些故事和新聞,弄得村上的大人也圍在教室邊上旁聽。吳先生穿著一身藍色的列寧裝,站在講臺上面,束腰帶,斜插袋,雙排扣,大披領,轉身板書的時候,齊耳的短髮在背後擺動,英姿颯爽,像電影裡街頭演講的青年學生。
新式的教育不準體罰,所以,吳先生的戒尺也就失去作用。以往,調皮的學生,手心經常被打得通紅,打輕了,家長還有意見,說先生對自己的孩子管教不嚴。現在不能打了,吳先生就得苦口婆心地說服教育。鄉下的孩子生性頑劣,吳先生常常氣得暗自流淚。但對我這個特殊的學生,倘有重大過失,吳先生還免不了要施以重刑。有一次,我在外面爆了一句粗口,吳先生當場一言不發,回家後,和顏悅色地把我叫到房間,轉身輕輕地插上門閂,然後拿起一根準備好了的毛竹條,扒開我的褲子一頓猛抽,完了後,才問我一句,知道我為什麼打你嗎。我現在不記得我當時是怎麼回答的,但卻從此領教了吳先生的厲害。多少年後,只要我一爆粗口,身上就禁不住要一陣發緊,仿佛吳先生的竹條子又抽到了我的身上。
吳先生當了民辦教師以後,就不再接受束修,而改由合作社記工分。工分是按勞動力計算的,一個全勞力一天的工分是十分,吳先生靠的是一個全勞力的工分,在生產隊裡收入算高的。大家都覺得理所應當,吳先生卻覺得人家面朝黃土背朝天,黑汗水流的幹一天是十分工,自己在學校裡風不吹日不曬,也得十分工,於心有愧,就主動承擔起記工分的任務。於是每天晚飯後,我家門前的空場上,就擠滿了來記工分的社員。遇到颳風下雨或天冷下雪的日子,就在我家堂屋的方桌邊圍成一圈,說笑的打鬧的都有,像趕會一樣。社員的勞動有勤有懶,出工有遲到早退,幹的活兒也有輕有重,有繁有簡,工分雖有統一的標準,卻也要獎勤罰懶按勞取酬。遇到這種時候,在幹部和社員之間,往往會起爭執和衝突,有時甚至揮拳相向,鬧成一團。但吵鬧到最後,雙方只要看一眼吳先生筆下的數字,就都不作聲,像法庭上念過判決書一樣,所以吳先生在社員中威信很高。
到了1958年大躍進的時候,吳先生又兼起了寫寫畫畫的任務。那時候,標語口號多,壁畫牆報多。寫得最多的口號是,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畫得最多的壁畫是力爭上遊圖或紅旗競賽圖,這圖一般分為五級,第一級是火箭,第二級是飛機,第三級是火車,第四級是汽車,最後一級便是老牛拉破車。也可以根據畫者對不同交通工具速度快慢的了解,中間或前後添上一級或幾級,甚至也有在最後加上烏龜爬行的。吳先生用的是年畫的畫法,簡潔樸素,寓意明了,雖然未必真的能起到加油鼓勁的作用,卻常常引來不少人在畫下駐足觀看。我學著吳先生的畫法,也在家裡的門窗牆壁上畫滿了圖畫。這一年,是我的文藝細胞孕育生長的一年,上面讓村村社社開展詩歌比賽,吳先生自然又成了指導。在吳先生的指導下,我這一年也寫了不少詩歌作品,我現在能記得的,有一首是這樣寫的:春暖花開百鳥啼,我愛我的好集體。集體好來集體強,集體賽過親爹娘。這是我的文學處女作,一想起它來,就像想起我的初戀一樣。
1959年春荒,隊上的食堂早已不冒煙了,各家只有一點可憐的存糧,為了怕被搜走充公,還得想辦法東掖西藏。吳先生守著僅有的半籮筐穀子,也不免肉跳心驚。好在她的學生已有人當了民兵隊長,每逢行動之前,必想法給她通風報信。吳先生於是就跟我抬上這半籮筐穀子,送到東邊菜園的雜草叢中藏起來,直到警報解除再抬回來,如此再三。到了夜深人靜之時,才敢把這穀子磨了,舂了,和上野菜,煮成菜飯。吳先生讓我添上幾碗,跟她一起,送給族中的老人。老人一邊接過飯碗,一邊說,還是你有良心,不像那些畜生。吳先生笑笑說,莫罵莫罵,都是我的學生。
1964年四清時,吳先生因受家庭出身影響,被解除了教職。「文革」中卻被拉去陪鬥。那時候,我已離開家鄉多年,據她的學生後來跟我說,吳先生始終平靜地站在臺上,不低頭不彎腰,也沒人上去強按她。原因是她的學生中有幾個狠人,當了造反派的頭頭,事先發下話去,鬥可以,但不準動手,誰敢動手,小心他的狗頭。事後,有人送吳先生回家,見吳先生在一個水溝邊停下,蹲下身子去看水。送她的人怕她想不開,就上前勸慰,吳先生說,我的頭髮亂了,我想照著理一理,溝裡的水清,像鏡子一樣。我聽了這話,心裡難受了好一陣子。
我從小在吳先生身邊長大,十三歲才離開她到縣城讀中學,後來又到更遠的地方讀書,除了一兩個寒暑假,就一直沒有回家。吳先生從來不跟我講她的遭遇,她後來吃了多少苦,我也不知道。我成家後,也常常接她出來小住,除了幫忙做點家務,就是靜靜地坐在那裡看書。每逢這時候,我就想起一個遙遠的冬夜,我和吳先生守著一個火盆,聽她念歐陽修的《秋聲賦》: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炭火的微光照著吳先生清秀的眉眼和俊美的臉龐,是我心中永恆的映像。
吳先生讀書很多,熟知各種典故,我當了文學教授以後,有一次談起瞎子阿炳,她突然說,人的眼睛要是都有兩個瞳仁就好,瞎了一個,另一個還能管用。我說,這怎麼會呢。她說,會,書上說舜目重瞳,舜的眼睛就有兩個瞳孔,害得我查了半天,才知道語出《史記》,是太史公聽人說的。吳先生常常感嘆自己只能讀萬卷書,不能行萬裡路,所以但凡我有機會遠行,她總是大力支持。初中畢業那年,我的一個同學邀我到他家小住,吳先生正發高燒,我不忍心離開,她卻給了我兩塊錢說,去,去見見世面。同學的家住在長江邊上,那是我第一次見識這條母親的河流,我們白天在江上划船,在水中遊泳,晚上坐在江堤上看對岸城市燈光的倒影,聽來往船隻轟鳴的汽笛聲,直到天快亮了,才回去睡覺。我第一次感到,外面的世界原來這麼熱鬧好玩。後來我離開吳先生,沿著這條水道溯流而上,愈走愈遠,見的世面也越來越大,才知道吳先生當初的用意所在。我想,我的父親當年出去讀書,搞革命,後來竟至於永不還家,吳先生大約也是抱著這樣的想法。(節選)
(全文請閱《長江文藝》2019年第6期)
作者簡介·於可訓
於可訓,1947 年 3 月生,湖北黃梅人。現任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湖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長江文藝評論》主編。曾任中國寫作學會會長、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著有《於可訓文集》10 卷。近年來發表小說《地老天荒》《特務吳雄》《才女夏媧》《幻鄉筆記》等。
出品:武漢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新媒體中心
監審:鄧鼐 監製:吳曉君 編輯:張杰
校對:簡簡 周瑋
文章:源自《長江文藝》2019年第6期
投稿:wuhanweny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