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 01 伯夷列傳

2021-02-07 強誌語文

1A 伯夷列傳

西漢·司馬遷



【題解】

本文節選自《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列傳》是伯夷和叔齊的合傳,冠《史記》列傳之首。在這篇列傳中,作者以「考信於六藝,折衷於孔子」的史料處理原則,於大量論贊之中,夾敘了伯夷、叔齊的簡短事跡。作者極力頌揚他們清風高節的崇高品格,抒發了作者的諸多感慨。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作者闡述其創作意圖時說:「末世爭利,維彼奔義;讓國餓死,天下稱之。作《伯夷列傳》第一。」

 

【選文】

①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⑴。」「求仁得仁,又何怨乎?」餘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⑵。其傳曰:

②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⑶。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⑷。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⑸,號為文王⑹,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⑺:「父死不葬,爰及幹戈⑻,可謂孝乎?以臣弒君⑼,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⑽。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⑾,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⑿,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③由此觀之,怨邪非邪?

④或曰:「天道無親⒀,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絜行⒁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⒂,糟糠不厭,而卒蚤夭⒃。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蹠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⒄,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⒅,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餘甚惑焉,儻⒆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⑤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不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⒇?

 

【注釋】

⑴   怨是用希:即「怨用是希」。怨恨因此也就減少了。用,因。希:通「稀」,稀少。

⑵   軼詩:指下文引用的《採薇》詩,未收入《詩經》,故為軼詩。軼:通「逸」、「佚」,散失。

⑶   國人:指居住在國都,享有一定參預議論國事權力的人。中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齊排行第三。中子,就是次子。

⑷   盍(hé):兼詞,何不。

⑸   木主:象徵死者的木製牌位。

⑹   號:追諡的尊號。

⑺   叩馬:勒緊馬韁繩。叩:通「扣」,拉住。

⑻   幹戈:古代常用兵器,引申為戰爭。

⑼   弒(shì):古代下殺上稱之為弒。

⑽   薇:野豌豆,蕨類植物,草本,其葉與果可食。

⑾   暴:前暴指暴臣,後暴指暴君。

⑿   於(xū)嗟:也寫作「籲嗟」,嘆詞,表示驚異。徂(cú):通「殂」,死亡。⒀   天道:指左右人類命運的天神意志。無親:沒有私心,沒有親疏厚薄之分。⒁   絜:通「潔」。

⒂   空:空乏、窮困。

⒃   糟糠:粗劣的食物。糟:釀酒剩的陳渣。糠:糧食之皮。厭:通「饜」,滿足。蚤:通「早」。相傳顏淵32歲死去。

⒄   肝人之肉:肝,當作「膾」,指挖人肝臟當動物肉吃。暴戾(lì):粗暴兇惡。恣(zì)睢(suī):任意胡為。

⒅   行不由徑:走路不抄近道。比喻行動正大光明。徑:小路,引申為邪路。

⒆   儻:通「倘」。

⒇   彼:指上文「操行不軌」的人。此:指上文「擇地而蹈」之士。

 

【文言積累】

1.解釋加點字的意思

父死不葬,爰及幹戈(       )          

我安適歸矣           (       )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       )

2.對下列加點字的用法和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②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③及餓且死,作歌         

④且七十子之徒

A、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3.下列加點字不屬於通假字的一項是(      )

A、睹軼詩可異焉        

B、盍往歸焉

C、於嗟徂兮,命之衰矣                

D、糟糠不厭,而卒蚤夭

4.翻譯句子

⑴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


⑵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


【文本梳理】

5.在第②段中,可以看出伯夷、叔齊反對武王伐紂的理由是:


6.在第②段中,作者引用伯夷和叔齊臨死時所作詩歌《採薇》,其用意是:


7.在第④段中,作者援引顏回和盜蹠的事例,其用意是:


8.清代學者餘誠評論本文道:「以夫子之言為斷,是其立傳本意。通篇合傳贊為一篇,結構最精。前幅先引孔子之言,虛論一段(第①段);次引舊傳之詞(軼詩《採薇》),備詳其實。……後幅引回、蹠證天道及末段推說(第④-⑤段),固是發明傳意,回抱前文,究無非自慨也。」

結合這段評論思考,本文前後多次引用孔子之言,其用意何在?


 

【文學探究】

9.清代學者林雲銘評論本文道:「夫子(孔子)言伯夷無怨,而世俗所傳《採薇》軼詩有『命衰』之詞,又稍涉於怨,與夫子所言不合,似世俗所傳之詩亦未必真也。」結合這段評論思考,文中所引軼詩《採薇》是否為後人偽作,說說你的理由。


10.根據以下兩則評論,思考司馬遷把《伯夷列傳》置於七十篇列傳之首,有什麼深意。

⑴《春秋》首隱公,《史記》世家首吳泰伯,列傳首伯夷,貴讓也。(明·楊慎)

⑵世家以吳泰伯為首,列傳以伯夷為首。二人皆護國者,史公之寓意甚深。(清·謝有煇)


 

【詩文互證】

伯夷

[南宋] 舒嶽祥

四海歸周莫不臣,首陽山下餓夫身。

清風萬古何曾死,愧死當時食粟人。

 

尚父伯夷

[南宋] 陳普

春來秋葉在枯枝,底用端蓍更指龜。

二老東來元並轡,馬前何害不相知。

【參考譯文】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他們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麼怨恨呢?」我對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們未被經書載錄的遺詩,又感到很詫異。他們的傳記上說: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要立叔齊為國君,等到父親死了,叔齊要把君位讓給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遺命啊!」於是逃走了。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逃走了。國人只好擁立孤竹君的次子。這時,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能夠很好地贍養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裡,西伯昌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武王追尊西伯昌為文王,並把他的木製靈牌載在兵車上,向東方進兵去討伐殷紂。伯夷、叔齊勒住武王的馬韁諫諍說:「父親死了不葬,就發動戰爭,能說是孝順嗎?作為臣子去殺害君主,能說是仁義嗎?」武王身邊的隨從人員要殺掉他們。太公呂尚說:「這是有節義的人啊。」於是攙扶著他們離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紂的暴亂,天下都歸順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齊卻認為這是恥辱的事情,他們堅持仁義,不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上,靠採摘野菜充飢。到了快要餓死的時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辭是:「登上那西山啊,採摘那裡的薇菜。以暴臣換暴君啊,竟認識不到那是錯誤。神農、虞、夏的太平盛世轉眼消失了,哪裡才是我們的歸宿?唉呀,只有死啊,命運是這樣的不濟!」於是餓死在首陽山。

從這首詩看來,他們是怨恨還是不怨恨呢?

有人說:「天道是沒有偏私的,總是經常幫助好人。」像伯夷、叔齊應該說是好人呢,還是不該說是好人呢?他們如此地積累仁德,保持高潔的品行,卻終於餓死!再說,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學生裡,只有顏淵被推重為好學,然而顏淵總是窮困纏身,連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飽,終於過早地死去了。天道對好人的報償又是怎樣的呢?盜蹠成天殺無辜的人,烤人的心肝當肉吃,兇殘放縱,聚集黨徒幾千人在天下橫行,竟然長壽而終。這是遵循的什麼道德呢?這是極大而又顯著的事啊。至於說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專門違法犯禁的人,卻能終生安逸享樂,過著富裕優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斷絕。而有的人,選好地方才肯邁步,適宜的機會才肯說話,走路,不敢經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決不發憤去做,像這樣小心審慎而遭禍災的人,數都數不過來。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謂天道,那麼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

孔子說過,「道德見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謀劃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罷了。所以他說,「富貴如能追求到手,那麼,即使讓我執鞭為馬夫,我也願意幹。如果不能追求,還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歲月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落的」。整個世道都渾濁的時候,品行高潔的人才顯現出來。難道是因為他們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將富貴看得太輕嗎?

 

【參考答案】

1.於是;哪裡;幫助;明顯。

2.D。(①指示代詞,此;②正確;③將;④況且。)

3.B。(A、軼:通「佚」,散失。B、盍:兼詞,何不。C、徂:通「殂」,死亡。D、蚤:通「早」,早晨。)

4.⑴父親死了不去下葬,就發動戰爭,能說是孝順嗎?作為臣子去殺害國君,能說是仁義嗎?

⑵有的人選好地方才肯邁步,看準時機才肯說話,走路不走小路(比喻行事光明正大),不是公正的事情決不發憤去做,像這樣小心審慎而遭遇災禍的人,數都數不過來。

5.第一、伯夷叔齊認為武王伐紂是不仁不孝之舉;第二、伯夷叔齊認為武王伐紂是以暴制暴之舉。

6.作者引用伯夷的臨終佚詩,用來表明伯夷叔齊臨終之時是有怨恨之心的,以此來反駁孔子關於伯夷求仁得仁、毫無怨恨之情的觀點。

7.作者通過援引對比顏回好學向善卻早死而盜蹠殺人食肉暴戾恣睢卻長壽的不同的人生遭遇,表現了作者對「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質疑。

8.在第一段中,作者引用孔子的話,主要是用來樹立一個「靶子」,當作反駁的對象,表明伯夷、叔齊臨死之時對周武王是有怨恨之情的。在第五段中,作者引用孔子的話,卻是論證自己的觀點,高度讚揚了伯夷的高風亮節、積仁潔行的崇高品格。其中「道不同,不相為謀」句在文中指伯夷之道與武王伐紂之道不同,但是不妨各從其志。「富貴如可求」句則用來表彰伯夷不食周粟、不慕榮利的精神品格,「歲寒」句則表彰伯夷「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般的忠貞精神。

9.這首佚詩極有可能是偽作。伯夷、叔齊生活在商周之際,這首詩的體裁卻屬於楚辭體,每一句都有「兮」字,楚辭屬於南方的歌謠,是在楚地流傳的民歌,在漢朝以後才影響較大。

10.在《史記》的七十二篇列傳之中,司馬遷將《伯夷列傳》列在第一篇,一則用以表彰伯夷、叔齊互相讓國的謙讓精神,二則用以表彰伯夷、叔齊在武王伐紂之際,仍然忠於殷商、不食周粟的忠義精神,這種精神跟孔子創作《春秋》的宗旨和司馬遷創作《吳泰伯世家》的宗旨都是一脈相承的。

 


相關焦點

  • 教材丨伯夷叔齊列傳評註
    作者註:2013年,我從清華龍校辭職,然後給周邊幾個小孩單獨開課,編寫教材,教授閱讀和寫作,於是大言不慚地編了一本《中國古代散文精編精選》,旨在仿照《
  • 文義跌宕,情思幽微,司馬遷究竟想在《伯夷列傳》中表達什麼?
    《伯夷列傳》位居《史記》中七十列傳之首,無論從文體還是主題來看都有其獨特之處,明顯區別於其他列傳。從文體上看,「列傳」 作為一種人物傳記,以其傳主的生平事跡為主,最後司馬遷在篇末以「太史公曰」四字開端,來寫他自己對人物的評價。
  • 伯夷列傳:傳記不像傳記,司馬遷是在借題發揮、發洩情緒?
    司馬遷的《史記》共69篇列傳,其中68篇是故事型的,只有1篇不是故事,那就是伯夷列傳。而且,作為人物傳記,伯夷列傳整篇寫伯夷的內容只有不到一半,甚至通篇看下來,司馬遷真正想作傳記的人也不是伯夷,更像是在發洩情緒。那麼伯夷列傳到底寫了什麼?他到底想寫什麼?為什麼說他發洩情緒?
  •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60篇精選(26—30)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60篇精選(26—30)就分享到這裡了,更多高考信息請關注新東方網高考頻道!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60篇精選(1—5)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60篇精選(6—10)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
  • 高考文言文知識點精講精練(78)|高考文言文閱讀題實詞訓練(04)2019年高考文言閱讀題實詞填空(全國Ⅰ卷)(第1042期)
    《高考古詩閱讀題解題指導20講》全書共96頁,64865字。分類詳析了高考古詩閱讀題中常考的19種古詩閱讀題,每個古詩閱讀題都分別從必備知識、題型分類、解題技巧和解題示範等四個方面舉例分析,對高考古詩題型進行了全析式的解析和梳理,並且講練結合,每個題型講座後面都配有1—2道典型的鞏固訓練題(含答案),做到精講精練,精準實用。
  • 怎麼快速提高高考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根據近三年高考對考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考查試題來看,考查內容為四個方面:斷句、文化常識、選文理解、翻譯。只有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快速提高高考文言文的閱讀能力。高考全國卷文言文閱讀試題的選文,多選自史書,如《後漢書》、《晉書》、《舊唐書》、《宋史》、《明史》等,都是某個歷史人物的傳記,記人敘事述言。都是簡單的敘事文體,其實並不難。難就難在語言句意的疏通上。弄懂語言是快速提高高考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基礎與關鍵。
  • 伯夷列傳 古文觀止
    其傳曰(4):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5)。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6)。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7),號為文王(8),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9):「父死不葬,爰及幹戈(10),可謂孝乎?以臣弒君(11),可謂仁乎?」
  • 高考文言文閱讀之「翻譯」試題:三步走,拿滿分
    【原創首發】文言文翻譯,高考語文每年必考。不要看就翻譯兩句話,其分量並不輕,一篇論述類文本閱讀才佔九分,而這兩句話竟然佔到了十分。內容雖少,考察的卻是考生閱讀文言文的綜合能力。也是考生普遍認為的難點,失分較多。
  • 備戰2021高考之文言文翻譯詳解及專項練習
    ‍‍‍2020年9月高考優秀作文專輯9月出爐,買買買!高考第一品牌語文月刊代碼46-88每月一本定價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優秀作文點評專輯、9月高考試題分析專輯、12月最新高考分類練習專輯、4月最高高考衝刺AB卷二套題等為高考必備!諮詢微信160170248,手機13602424805 語文月刊2020年9月高考作文專刊目錄
  •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60篇精選(56—60)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60篇精選(56—60)就分享到這裡了,更多高考信息請關注新東方網高考頻道!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60篇精選(1—5)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60篇精選(6—10)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
  • 高考文言文知識點精講精練(47)| 高中語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知識清單——偏義複詞和同義複詞(第748期)
    往期回顧:關注微信公眾號「珏哥講語文」,搜索「高考文言文知識點精講精練」,可閱讀到以下相關內容:推送日期                    目錄     期數2019年07月21日高考文言文知識點精講精練(14)|高中語文必修教材文言實詞訓練(一)《語文①》第二單元第629期2019年07月23日高考文言文知識點精講精練(15)|高中語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知識清單(一)——《語文①》第二單元第631期2019年07月28日高考文言文知識點精講精練(
  • 文言文虛詞研究:高考文言文虛詞於的用法
    文言文虛詞研究:高考文言文虛詞於的用法 2012-11-20 17:35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試題 學
    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第八課:《世說新語》兩則第一篇:
  •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60篇精選(21—25)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60篇精選(21—25)就分享到這裡了,更多高考信息請關注新東方網高考頻道!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60篇精選(1—5)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60篇精選(6—10)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
  • 高考文言文知識點精講精練(13)|意動用法導練(第623期)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4.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注意句中出現的詞類活用現象。(1)(2009年高考江蘇卷)方罷巡撫家居,獨聞而異之。(3分)  (2)(2017年高考天津卷)其論說始若詭於眾,極聽其終,眾乃是之。(3分) (3)(2009年高考江西卷)天寒甚,不名博,客將不肯大飲啖。
  • 文言文閱讀得分不愁! 必考題型解答技巧之[文言文斷句]專題
    文言文閱讀是高考語文必考題型,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
  • 高考考前必備語文文言文知識點專題匯總一助力決勝高考
    #加油吧考生#文言文常常是高考語文的一大難點,很多考生在閱讀文言文的時候會有如下困惑:詞語都認識,卻讀不通文章題海戰術往往考試難拿高分不會排除似是而非的幹擾項文章脈絡理不清閱讀題得分低首先我們要準確翻譯句子,以詞帶篇閱讀文章,讀不通的地方用筆標註清楚,文言文基礎薄弱的同學需要背誦常用的字詞意思(實詞、虛詞、固定結構、專有名詞包括人名地名等)最好用單獨的筆記本把容易混淆的字詞分類記錄,方便日常背誦。其次我們要摸清文章大概脈絡,找到人物關係、人物性格、主要情節和主要情感。
  • 司馬遷把這個故事排在《史記》列傳之首
    司馬遷把這個故事排在《史記》列傳之首 2020-09-04 08: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現代人很難理解的伯夷和叔齊(八卦史記79)
    李大嘴 大嘴讀史司馬遷在《史記》的「列傳」中,開篇就是《伯夷叔齊列傳》。太史公這麼做,實際上是在指桑罵槐,借為伯夷立傳之機,對當時好人遭殃、壞人享福的社會,提出了憤怒而隱晦的質問。那麼伯夷叔齊到底幹了些什麼呢?
  • 文言文虛詞研究:高考文言文虛詞以的用法
    新東方網整理18個高中文言文虛詞用法,幫大家鎖定所有高考文言文虛詞,更多高考語文基礎知識在新東方網高考頻道。   高中文言文虛詞以的用法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蘇軾《石鐘山記》)   2.表示憑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