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推薦一套書《這就是物理》,為什麼推薦這一套書呢?因為今天看到一個新聞,現在越來越多的高考考生選擇放棄考物理。
以浙江某縣為例,2017年,高考人數是3128人,物理選考的人數是1495人,18年的高考人數是3038,選物理的降為797人,到了19年,高考人數2935人,而選物理的只有381,幾乎是兩年前的三分之一。
為什麼大家都不選物理了呢?
這是因為新高考採取了賦分制,就是你的分數不是你考試的分數,而是根據你的成績在所有考生中的區間決定分數。
比如你在前百分之一的階段,那就是一百分,在前百分之2到3,那就是97分,依次遞減。
那就跟報考人數有關係。報考人數越多,分數越合理,但物理因為知識量比較大,比歷史、地理等要難很多,要想考上高分並不容易,所以很多人往往會選擇別的科目。
這樣一來,物理就變成了學霸之間的比較,有的人物理考了九十多分,但因為區間的原因,可能只能賦分八十多分,直接就吃虧了十分。
這樣一來,報物理的人更就少了,人越少,越不容易拿高手,最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學物理的人越來越少。
那有沒有必要學物理呢?
問問他們
當然有必要學,物理依然是很多學科的基礎,很多好學校的好專業,不少都是只錄取選了物理的。中國要實現科技強國,物理的基礎研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我們中國要搞超級對撞機,擔心的原因之一不是沒錢,而是建好後,中國根本沒有那麼一流的物理學家對它進行研究,只能讓外國人來研究。
另外,可能有人說,我未來不搞物理,也有必要學嗎?
也有必要的,因為物理這門課很特殊。它是理科中理論邏輯跟現實結合的學科,不像數學,學到後面是純抽象,物理是邏輯在現實中的再體現 ,就像不搞物理研究,懂物理對工作也絕對有好處。
現在很多超牛的企業家,也是物理很厲害的,這裡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埃隆•馬斯克。
埃隆•馬斯克是全球最大的支付系統PayPal的創始人,他通過物理學的正反饋效應使得PayPal的用戶以指數的速度增長,最終以15億美元賣給了eBay。
他是電動汽車特斯拉的CEO,物理學思維大幅降低了電池成本,為電動車商業化奠定了基礎。
他是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的CEO,以物理學思維核算火箭成本,做到1/10的價格製造火箭,從而減少太空旅行成本。
此外,他的很多創新,包括屋頂太陽能發電、每小時一千多公裡的超級高鐵,其思考基礎就是物理學。
埃隆•馬斯克將自己的物理學思考方式稱為第一性原理。他說:「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說一層層撥開事物表象,看到裡面的本質,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比如造火箭,當時美國航天界認為,火箭這個東西是很昂貴的,投入巨大,根本不是私人企業可以承擔的。
那怎麼辦,他就開始用物理學的思維去拆解,就是把所有的材料堆放到一起,所需要的費用並不多,只是需要怎麼去快速組裝,然後如果還能收回重新使用,那價格就更便宜了,最終,埃隆•馬斯克發射火箭的成本可以降到以前的百分之一。
所以,馬斯克才能發射星鏈,這個計劃裡包括了四萬個衛星,這是目前人類發射衛星總和的四倍還多。
再比如他搞電動汽車,當時電池組的價格是600美元/千瓦時,但他從倫敦金屬交易所獲取數據,發現所有的材料組合在一起只要80美元/千瓦時。
那就有價格差,所以他組建自己的電池廠,大規模生產後,價格可以下降百分之三十,他的電動汽車就有了基石。
所以,物理是將來科技的一個基石,說實話,我們應該多鼓勵我們的高考生選擇物理,而不是選擇歷史地理。儘管歷史地理也很重要,但對於中國科技強國來說,物理更為的急迫一些。
馬斯克也推薦大家多學物理,他說:「可能最後的工作就是寫AI軟體,最終AI自己會寫軟體了,我建議大家去學工程、學物理,或者說做一些人和人互動的工作,當然還有藝術。」
現在選物理的人越來越少,這會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其實教育界也發現了這個問題,開始進行調整。比如一些大學會額外在一些熱門專業,尤其是好大學的好專業,比如計算機工程上,會額外增加招生條件,就是你只有選考了物理的,你能學習這個專業。
浙江省也開始實行補救,就是實行最低名額制,就是沒有那麼多報考,也有一個最低人數,默認有這麼多的人考,就是鼓勵大家多考物理。
物理的重要性大家都看得到,中國將來最缺的人才,就是搞物理搞化學搞數學的。
所以給大家推薦一套書:《這就是物理》。
這套超有趣的物理漫畫讀物,曾入選美國學校圖書館期刊「最佳參考書」,適合5~12歲孩子進行物理啟蒙。
它顛覆了咱們傳統的物理學習方式,不講定理,不套公式,而是通過漫畫的形式,導入物理知識,讓抽象、難懂的物理概念、定理,用漫畫故事的形式演繹出來!
比如,《力和運動》中講「什麼是慣性?物體慣性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比如,《電》中講靜電是怎麼產生的?電荷是怎樣從地毯,通過我們的身體,再傳遞到門把手上的呢?
比如,《熱》中講,溫度計為什麼能夠測量溫度?其中利用了什麼物理原理?
很多知識點都是從生活現象入手,讓晦澀的知識回歸生活,讓孩子們感受到物理的神奇與趣味。
全套書共10冊,內容涵蓋了國內中小學階段必學的10個重要的物理主題,力和運動、聲音、電、磁、引力等等。
所包含的知識點與咱們國內的課堂教學相匹配,涵蓋了85%以上中學物理考點。
國內出版社引進後,特別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物理學家周立偉教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靳松博士等進行了全文審讀。
為了貼合孩子們的學習需求,還特別邀請了北京一線的物理教師全文審閱。
知識編排上,也充分考慮到了啟蒙階段孩子的認知特點,從物理現象入手,最後回歸到生活中,讓孩子拾階而上,逐步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
在央視《第一時間》的讀書欄目中,主持人也專門推薦了這套書給孩子們。
咱們以「磁場」「磁極」為例,初中物理課本中是以文字為主導的,對於低齡孩子來說理解並不容易。
同樣的知識,如果用漫畫表達出來呢?
語言通俗化、易理解,同時每幅插畫緊緊圍繞文字來展開,即使低齡孩子不看文字,也能理解畫面的內容。
再如,《光》中講到一個許多孩子會問到的問題:彩虹是怎樣形成的?
雨滴使光線發生了彎折!
看到了嗎?每顆雨滴都像一個小小的三稜鏡。它把太陽光分散成不同顏色的光。
描述現象的過程簡潔清晰
對於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現象,怎樣用6格漫畫講清楚?
例如,《物質及其變化》中,講到「固體、液體、氣體」三種物質狀態時,作者做了生動的比喻,理解起來輕鬆又有趣。
>固體中的分子以一種重複的模式排列,就像士兵排著整齊的隊列一樣;
>液體中的分子運動更隨意,就像一群自由行走的人;
>氣體中的分子運動速度更快,就像溜冰場中穿梭不停的溜冰者。
再如,「我們的眼睛是怎麼看見東西的?」這個問題,一步步展示物體在眼睛中成像的過程。
用圖說話,配合情境變換形象
《物質及其變化》中,為了體現加熱物質和冷卻物質發生的變化,「物質」化身「百變小超人」,它的形象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從一個到多個,加熱的時候變成噴火巨龍,冷卻的時候變成青色的小人和雪花的形狀。
在講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時,物質時而化身為砍樵老夫,時而化身為鐵匠小哥,非常滑稽風趣。
卡通形象的變化,是跟隨著情境發生變化的,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們更好理解,也增添了許多趣味。
學科內的知識交叉
物理學中的概念不是單獨存在的,每個概念都與其他息息相關,比如熱、能量、物質,比如電磁、能量、力等。
例如,《能量》這本書就涉及到了熱能、光能、聲能、電能等其他方面的物理知識。
每本書的最後,都會延伸到「為什麼要學習這個主題」,進一步說明這些物理知識點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加深孩子的理解。
學習聲音有很多實際用途,可以利用聲吶探測海底世界,可以利用超聲波來癒合傷口。。。
每冊書後還附有一張專業詞彙表,便於孩子更好地歸納、梳理和複習知識點。
這套書來自美國久負盛名的兒童科普作品專業機構——成立於1917年的World Book圖書出版公司。
它為美國中小學生和各地的圖書館提供了大量兒童科普精品讀物。
World Book出版的青少年百科圖書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就是物理》就是這個國際權威科普品牌的「看家科普系列」。
外國媒體對這套書的評價極高,在家長中的口碑也很好。
《這就是物理》的作者,是來自美國的約瑟夫·米森。
米森長期從事兒童科普教育研究,善於把晦澀難懂的科學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漫畫語言,漫畫主編的背景,正是他的優勢。
⬆️左為作者,右為繪者
插畫師薩繆·希提是和他長年合作的黃金搭檔,擅長用一目了然的繪畫形式,來傳遞豐富多樣的信息。
他們根據孩子的認知特點,進行了獨具特色的設計,為孩子搭建起了系統全面的物理知識框架。
本周,這套《美國經典物理科學啟蒙全書:這就是物理》,共10冊。定價200元,團價只要88元。
推薦年齡:5~12歲的孩子閱讀,點下面的橫條就可以購買。一共十本,團購價是8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