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我是Matt,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堅持科學育兒、理性育兒。
2019年10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布調查報告顯示,日本兒童健康狀況全球排名第一,同時,也是兒童肥胖率最低的國家。
為什麼日本兒童可以連續三年在不同專業組織的調查中都獲得健康第一的排名?
東京家政學院大學教授原光彥說:「日本所有小學和大部分初中都提供由營養師決定菜單的午餐。」
原來秘訣就在午餐裡,在學校看來,午餐時間也和學習、閱讀一樣,都是接受教育的一部分。
在日本,小學學校中午餐是強制要求的,不允許學生自帶午餐,所有食物都是由學校提供。
通常情況下,學校會有自己的一塊小農場,很多菜類都是由學生親自完成耕種,這個過程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學會勞動以及懂得勞動的辛苦。
每天的午餐都會有由一個班的學生來幫廚,無論年齡大小都會參與當中,主要做的是幫助做飯和準備餐具。
然後,每一個班派出一個領餐員去拿餐,回來後進行發餐,所有的學生都會坐好等全部發餐完成後統一用餐。
午餐結束後,學生一起來打掃衛生,並且還要進行垃圾分類。
這就是日本學生中午午餐的全過程,每一個孩子都很清楚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學生有這樣的規矩並不是從小學才開始學,而是從小在家庭中就會受到各種嚴格的教育。
日本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估計大部分人都會說鞠躬,日本人喜歡鞠躬,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每天鞠躬次數超過百次。
在日本旅遊的時候,走在街道裡,經常能看到小學生三五成群結伴一起走,過馬路的時候學生會向指揮交通警察鞠躬感謝。
孩子在路上見到鄰居長輩要鞠躬,表示敬重;回到家裡要向母親鞠躬,表示尊重;收到禮物會鞠躬,表示謝意。
在日本很多電影中,就算是黑幫成員也會懂鞠躬的規矩。
這種深入骨髓的禮儀是每一個日本人從出生之後就開始接受的教育之一。
日本人在很多方面給人的感覺是很守規矩,有一個關於日本幼兒園的視頻裡記錄了學生一天的生活。
孩子進入幼兒園的第一件事是換鞋,然後把自己的物品放在貼有自己名字的柜子裡,這些事都是由自己完成。
有意思的是,如果要去廁所的話,也是要先換鞋,方便後再洗手出來。
日本規定年滿3歲的兒童要上幼兒園,也就是說,孩子3歲之前,家裡父母要教會孩子這些獨立操作的能力以適應學校的規矩。
日本人很不喜歡給別人添麻煩,感覺是一件丟臉的事,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更喜歡自己能夠獨立。
父母會要求孩子自我獨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家長一定不會幫忙。
日本從上幼兒園的孩子到上學的學生,每個人都會背一個厚厚的書包,手裡還會拿一個便當袋,下雨時還會再拿一把雨傘。
家長接送孩子的時候基本上不是會幫孩子拿這些東西的,都是靠孩子自己。
相反,在國內所看到的場景是,下學之後,背書包的是家長,因為覺得孩子太辛苦了,書包太重了。
日本親子教育專家菅原裕子認為,「受到父母保護的孩子也許就一直『不會』,孩子無法獨立就會一直依附於別。」
這種做法也許會被認為「狠心」,可如果不狠心,孩子怎麼又怎麼能夠變得獨立呢。
最近一段時間,國內發生好幾起未成年人輕生事件,主要原因都是因為被批評指責後,心理防線崩潰而選擇了極端行為。
關於孩子心理抗壓能力的話題又被人們關注起來,大家紛紛發出疑問,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如此「玻璃心」?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過,挫折未必是壞的,關鍵在於對待挫折的態度。
在日本工作的人都知道,那邊的生活壓力非常大,很多成年人每天都在壓力中掙扎。為了更能夠更好的抵禦壓力,日本在孩子幼兒園期間就開始進行抗壓訓練。
所謂抗壓能力其實就是面對困境時忍耐力,在日本冬天的時候,哪怕是下著大雪,也能看到那些女孩們最多只穿一條厚襪子,而男生都不穿秋褲。
寒冷訓練在日本很被推崇,甚至有些幼兒園會要求孩子長期洗冷水澡,目的就是為了增強自己的抗壓能力,而這種在中國幾乎很難看到。
禮儀、規矩、自我獨立與抗壓這些行為與能力都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進行訓練,所以,日本教育也成為世界上優秀的教育方式之一。
由於國情不同,在中國不可能完全照搬日本的教育方式,但是可以從日本家庭教育中學習一些優秀的方法。
日本的女性在結婚生子之後,基本上就會全職在家照顧丈夫和孩子,如果孩子沒有教好母親也會臉上無光。
所以,很多日本媽媽都可以稱之為「育兒能手」,因為她們有一套成功的育兒經。
1.受到幫助要感謝,做錯事要道歉;2.多顧慮他人感受;3.爸爸媽媽是最信賴的人;4.不能撒謊,不能失信;5.遇到霸凌,支持反抗但不能重傷別人;6.不能將別人的物品據為己有;7.不能浪費食物;8.不要攀比;9.遇到危險要保護自己;10.別人給你吃的東西可以拒絕;
這些育兒經驗都可用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父母能夠以身作則,並堅持原則,還愁孩子不優秀嗎?
我是Matt老師,感謝大家關注,歡迎留言評論。